古典诗词古典文学 现在,“凤凰男”是指那些出身农村贫寒家庭,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唐朝著名诗人、做过三个月宰相的元稹,就是一位“凤凰男”。 “凤凰男”不发达时,还算本分,一旦发达,就特别容易花心。元稹的感情经历,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先是莺莺,后是薛涛(元稹与薛涛将专辟一节),再后来,是一个接一个的歌女和官妓。 然而,妻子韦丛去世,他写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八首悼亡诗,每一首都那般深情,每一首都让人落泪。 虽然元稹祖上倒溯十几代,是北魏皇族,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就衰败了。他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投靠舅族。他自己写文章说,童年生活之苦,苦到“衣不布体,食不充肠”的地步,还请不起老师。幸亏他有个贤惠知文的好母亲,亲授诗书。 元稹还师从姐夫与表兄,向别人家借书来读。这样勤奋努力,年仅十四岁,就赴长安应明经科考试,并且考上了。明经这个科考,类似于现在的函授、自考,比没功名强,但比进士及第差远了。 根据唐代举士制度,明经及第后,不能直接授官,还得参加吏部考试。这样,元稹就必须到长安再次科考。 元稹去长安之前,作为国家的“候补”官吏在某地当差,一面工作挣钱养家,一面读书备考。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遇见了崔莺莺。 后来他把自己与崔莺莺的故事写成《莺莺传》,称得上是一本活色生香的忏情录,一本东方版的《勾引者日记》,故事里的那个张生就是他。 说起来,这个崔莺莺的母亲还是元稹的远房姨母,元稹与她是姨表亲。 那年,当地发生兵变,一片混乱,莺莺的母亲害怕乱兵骚扰,带信请元稹相助。元稹不负所托,将姨母一家安置在普救寺,并调来军队保护。 莺莺的母亲为表感谢,请元稹吃饭,并让莺莺以表妹身份与元稹相见。 元稹一见,惊为天人。 元稹《赠双文》写的就是当时见到莺莺的情景: 艳极翻含怨,怜多转自娇。有时还暂笑,闲坐爱无憀。 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消。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 按元稹自己的说法,自己二十岁了还是处男,既不是故作道学,也不是找不到女人,而是他眼孔高,一般的女子,他根本瞧不上眼。 直到遇到莺莺,才知道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想拥美人入怀的心思是那么急切,竟然连媒妁之言,纳采、问吉,这样正常的程序都等不了了,因为走这些程序,要三四个月时间。 还是莺莺的婢女红娘给他出主意:小姐是个文艺女青年,你如果会写情诗,一定能很快俘获芳心啊。 这可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写情诗,不正是他元稹的强项吗? 当下,元稹就写了两首情诗托红娘带给莺莺。 这两首诗都嵌了“莺”字。 其一: 春来频到宋家东,垂袖开怀待好风。 莺藏柳枝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 其二: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 等闲弄水流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 这招果然奏效,莺莺让红娘带来一首诗: 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诗让元稹看得心旌摇荡,浮想联翩,“户半开”,就是说叫自己月夜去找她,还给自己留着门呢。“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看来,莺莺对他很有感觉,都有点产生幻觉了。 后世刘庭伟的元曲《朝天子·赴约》,写情人赴约,“我来时将花树儿摇,你可便记着,便休要忘了,影儿动,咱来到”,怕是从这一句诗得到的灵感。 元稹满心欢喜,以为可以与佳人度过一个花影摇动的浪漫夜晚,所以也不顾什么斯文,爬树翻墙,来到莺莺住的西厢。 果然是门户半掩半开,进门之后,却见莺莺穿戴整齐,一脸严肃。 莺莺一见到他这个急色样,就暴风雨般地数落了他一番:“为什么叫不懂事的丫环送来淫诗荡词?要不是看在你救了我们全家的份上,真想把你这种轻浮行为告诉我母亲呢!你今天来,心中难道无愧吗?” 元稹那时候到底年轻,女孩子的心思很难猜啊,明明是她让自己来的,现在突然翻脸不认人,他绝望地怏怏而回,只觉莺莺是可望不可即的镜中月、水中花。 没想到,艳福从天而降,来得那么突然。 三天之后的半夜时分,元稹睡得正香,忽然有人推醒了他。眼前的人是红娘,还拿着被子和枕头,红娘说:“还睡什么觉啊,快起来,来了,来了!” 元稹一头雾水,谁来了?过了一会,红娘牵着羞答答的莺莺进来了。 这次的莺莺娇羞得仿佛弱不禁风,和前次见到的端庄严肃完全不同。 是夜,两人极尽恩爱缠绵。 元稹后来把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写进了他的诗,这就是香艳入骨的《会真三十韵》: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美人始而微拒,继而柔情暗通,最后终于转面登床,交颈合欢。这段床上戏描写得朦胧而细腻,可以说是中国色情小说的滥觞。 欢娱只嫌时光短,天要亮了,红娘来催,莺莺只好哭泣着离开。 元稹觉得刚刚经历的好像是一场梦,但是分明闻到衣裳上还沾着她的香味,枕头上还留着她的脂粉气息。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尝到甜头的元稹欲罢不能,“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在西厢里和莺莺颠鸾倒凤,夜夜狂欢。 不久,元稹就要到长安去参加考试了,临别时,元稹在莺莺面前长吁短叹。莺莺是个明白人,反过来安慰他:“起初,你来招惹我,现在呢,又是你想抛弃我,不过你有你的道理,我也不恨你!山盟海誓总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伤感!” 寥寥数语,是压抑痛苦后的故作平静,是万般无奈的辛酸放手。 莺莺是何等聪慧的女子,明白元稹这一去,怕是再也见不着了。谁叫父亲死得早呢,寡女孤母,家财万贯又怎样?在元稹求官的道路上,崔家帮不上他。她把一切都交给了元稹,他却不向母亲提亲,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吧。 到了长安的元稹,果然攀上了高枝,新任京兆尹韦夏卿(相当于今天北京的市长)赏识他的才华,将小女儿韦丛嫁给了他。然后,他入秘书省当上了校书郎。 元稹也好笑,他在《莺莺传》里费了一大堆笔墨来说服自己,也希望说服别人。 他说莺莺这样的女子是“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她自己不故意来媚人,但是别人都会被她媚得五迷三道,轻则茶饭不思放弃事业,重则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如果她嫁的是君王,那么这个国家也完蛋了! 简而言之,莺莺是妲己那样的狐狸精,谁娶她谁倒霉。 这个借口真是雷人。 虽然他与莺莺分手了,但是依旧忘不了莺莺,用他的话说,尤物嘛,他忍不住写诗怀念她: 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 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 低迷隐笑原非笑,散漫清香不似香。 频动横波嗔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 后面四句,差不多描述出一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女子。 他给她写信、赠物,半是眷恋半是忏悔。 她回了一首诗: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莺莺是真性情的有才华的女子,她不否认元稹的薄情伤她太深,她为他消瘦,也为他始乱终弃感到羞耻! 后来,她还写了一首诗,奉劝元稹“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让他不要再来骚扰她:我们已经情断义绝,你就死了那颗重修旧好的心吧,如果真有那闲功夫,还是用在你老婆身上比较好!她决意终身不再见他。 元稹与莺莺的故事,最后演绎成更加缠绵跌宕的《西厢记》,不知打动了多少人。最记得王实甫《西厢记》里张生的轻狂与大胆,活脱脱是元稹的翻版。恋爱时,张生还挺绅士,专挑好听的话给莺莺说,“一笑喜相逢,似嫦娥,下月宫”,这样的赞美本没什么新意,但莺莺爱听。 等时机成熟了,张生就毫不犹豫,直奔主题,“胆大乔才抢入来”,一个“抢”字,活画出张生的猴急。事后,莺莺的叮嘱也蛮有趣,“俏多才,俊多才,休向人前说出来”,她怕张生口风不紧,拿这事去炫耀。 元稹与韦丛是贫践夫妻。韦丛的父亲应该比较清廉,贵为京兆尹,也没给韦丛多少嫁妆。 元稹那时候是个小小的校书郎,一个校对文章和典籍的九品官,工资低,不足以养家糊口。 韦丛真是一个好妻子。 在她心里,元稹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他们的小日子也过得很恩爱,韦丛长得美,脸色红润,像一朵红花,他们家居住的环境还不错,像是一套乡间小别墅,门口有山泉流过,小楼下面万树桃花盛开,艳艳桃花将本来就美的人映得更美。 大概是蜜月阶段吧,元稹请了假,天天在家里陪娇妻。看娇妻慵懒梳头,是一种享受,那身材那秀发那曲线,太勾人。 蜜月过完,元稹要上班了。他要出门,韦丛忙坏了,赶紧跟他找衣服,这件不合身,那件太寒酸,几乎是翻箱倒柜。 元稹在外应酬比较多,因为好歹是个九品官,职位虽不高,还是蛮有前途的,所以,诗人在外面混得还算体面。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不能老要别人请客,他得请别人,没钱上餐馆,怎办?韦氏二话不说,从头上取下金钗:“相公,拿去!” 元稹在外,不说是大鱼大肉,和朋友们至少是三两天一小聚,半个月一大聚,有时还玩一个通宵,而韦丛一个人在家,过的什么日子?元稹自述,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还用野菜充饥。 韦丛跟着元稹吃了不少苦,后来元稹一回想起来就心酸。犹记得深秋那一天,诗人在外有应酬,喝了不少酒回来,看到妻子,心就寒了。这么冷的天,韦丛也没件好衣服穿,她穿着翠衣薄衫,冻得瑟瑟发抖,在扫落叶。这可不是为了打扫清洁,而是为了积累薪柴,引火用。所以,元稹看到这一生最让他心酸的一幕:为了扫到更多的落叶,妻子拿着扫帚仰望着院子中的老槐树,眼巴巴地盼着树叶快点掉下来。 元稹心里过意不去,破天荒为韦丛买了点小礼物——一件竹钗,韦丛将金钗给了元稹作酒钱,现在元稹给她买件竹钗,她一点不嫌弃,还感动地流下眼泪。 京兆尹的女儿啊,官二代,能做到这一步,不容易! 元稹工作不顺,仕途也不顺,有时候把负面情绪带到了家里。不管他心情如何,韦丛每次见他回来,都笑脸相迎,好言相慰,不说像孟光当年那样“举案齐眉”,起码把他当君王看,在家的小小领地,他就是她的君王。元稹自己也承认,说“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我为尊”。 元稹只顾忙事业,忙应酬,忙钻营,没有注意到,韦丛的气色是越来越差了。按说,像她这个年纪的女子,就算是天天吃野菜,面色也不至于这么差。然而,他还是疏忽了。 其实,韦丛早就病了,她舍不得花钱看病,也不想让他担心,所以从来不对他提起生病这件事。 元稹要出远门,韦丛强撑病体,出门相送,她有一种预感,这一别,不知还能不能相见,想到这里,眼泪就下来了。可是又不想让他看见自己的悲伤,只好强作欢颜,叮嘱了再叮嘱:注意身体啊,注意照顾自己啊! 元稹远行归来,韦丛却不能出门迎接他了,她在病榻上只有出气没进气,时日不多了。弥留之际,他满含热泪轻轻唤着她的名字。那一刻,她想说:君太多情,妾太薄命!可是连吐一个字的气力也没有了,她依依不舍地看了他最后一眼,闭上了眼睛。 这一年,她年仅二十七岁。 结婚五六年,她就为他生了五个孩子,只有一个叫保子的女儿活下来,从“保子”这个名字看,夫妻俩被儿女的夭折弄怕了。 出嫁前,在家里养尊处优,兄长们疼她,父母宠她,她是说一不二。嫁给元稹,没过一天好日子,可是始终“不悔于色,不戚于言”。 元稹愧疚之极,直到她死后,他才惊觉,生前,还从来没有为她写过一首诗啊,哪怕一首小诗。 思念、悔恨、内疚、怅惘、悲伤,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在元稹心里打转,来了一个总爆发。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连一个小细节,他都在忏悔。那个春天,和她一起看花,百花齐放,红的紫的黄的,争奇斗艳。她穿一身白衣,皮肤也白。自己不知中了哪门子邪,偏偏摘了朵白色梨花,送给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确经典,现代作家沈从文追求民国美才女张兆和,给她写情书,也有这个味道: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句话也好玩。元稹自称,从今以后,就算是置身于美女的大观园中,对那些美女,我也具有天生的免疫力了,她们再美,我才懒得看一眼呢!两个原因,各占一半,一来是我自己道德修炼的要求;二来是因为曾经有你,你那么优秀,对我那么好,我怎会再爱上别人? 后来,元稹发达了,钱赚得很多,生活过得倍滋润,还在刻骨铭心地思念韦丛,写诗说: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年薪超过了十万的元稹,无限感慨,从前和韦丛过苦日子,对她许下诺言:等我以后有钱了,我们的小日子会怎样美滋滋,你呢,自然是夫荣妻贵,跟着我会怎样怎样。那些家庭蓝图,现在都成现实了。 可是,韦丛已不在,元稹有劲无处使,永远没有了补偿的机会。 所以,他发出感叹:夫妻一场,生不同床死同穴,要做到这一点,尚且都很难,更别提死后再续来生缘了,因为那更靠不住,还是来点实在的吧。“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想你生前一天舒心日子都没过,眉头天天紧紧锁,那现在我每晚睁大眼睛不睡觉,不知能不能算作报答和补偿? 不得不承认,元稹很善于煽情,虽然这里面也有真心。 不过,纵观元稹的前科与后来的表现,我们发现,他基本上是,说一套,做一套。 按现在的说法,元稹是个标准的“凤凰男”,出身贫苦,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攀登啊,奋斗啊,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多年媳妇熬成婆,等时来运转,官做大了,该有的都有了,就生出一种报复性的享受心理。 以前吃够了苦,看够了冷眼,现在都要加倍补偿回来。 再加上,他很快有了一个同道中人,那就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白居易和他同一年当官,政见相同,文学主张相同,更主要是玩乐方向相同,两人都好那一口,听歌、观舞、喝酒、吟诗、上青楼。 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交待自己同白居易“密携长上乐,偷宿静坊姬”,又说“逃席冲门出,归倡借马骑”。两人在一起上班,一想起坊间的那些莺莺燕燕,就心痒痒坐不住了,简直是不想耽搁一分钟,劲头十足地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办公室”里冲出来,借了别人的车,开足一百八十码,向娼馆狂奔而去。 这个猴急劲,不由让人想起《西厢记》里张生的“胆大乔才抢入来”,如出一辙啊。 元稹自己动不动就偷宿娼馆,但是在子侄辈面前,又是另一番道貌岸然的面孔。他给晚辈一本正经地写信,要他们好好用功,还拿自己作榜样,说我自己啊,好长时间生活在长安,朋友不少,但是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娼馆的门朝哪个方向开…… 真不知他这话是如何说出口的。那个时代,狎妓是风尚,是潮流,就是承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既不会“下课”,也不会影响家庭团结。 可他偏偏睁眼说瞎话。 韦丛去世后,他在通州做司马,续娶了裴氏。裴氏为河东名门之后,选择裴氏,主要是因为裴家对他的仕途有帮助。 史书上说,元稹后来投靠宦官,当了三个月宰相。所以陈寅恪对元稹有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说元稹这一生行迹,不够光明正大,做官不消说了,在婚姻的投机上也特别可恶。 不过,苛求元稹,让他为韦丛守节也没意思,只要他对韦丛的感情没掺假,只要他心中还给韦丛留着一小块地方,就行。 元稹花心,连朋友白居易的墙脚也敢挖。 白居易那时候在杭州做刺史,喜欢上了官妓商玲珑,天天和商玲珑腻在一起。 这商玲珑多才多艺,有情趣,善解人意,最主要的是人长得美。 白居易不避嫌,每场宴会都带着商玲珑,每次出游都带着商玲珑,商玲珑成了白居易的专利,谁叫他是当地一把手呢。她陪白居易游西湖,唱白居易的诗词,白居易一下子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几岁。 后来,白居易专门为商玲珑写了一首诗,叫《醉歌示妓人商玲珑》: 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 客观地说,这首诗写得很一般,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然而,当时的商玲珑因受白居易眷顾,知名度高,一般的人还请不到她,愿意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人趋之若鹜。 在越州(今绍兴)做官的元稹听说了商玲珑,马上就坐不住了。 元稹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这白居易喜欢显摆,他在杭州和商玲珑还有另一个官妓叫谢好好的,打得火热,玩得不亦乐乎。很想让老朋友元稹艳羡艳羡,你瞧我,过得什么日子啊。 这样,他写了诗文寄给元稹,告诉他,自己有了一个商玲珑,日子过得可滋润了。 元稹心痒难熬,老白能看上的女人,那一定是一流的。老白有什么?不就是杭州刺史,自己的官也不比他当得小。老白有才华,女粉丝多,自己的才华和他相比,也不逊色,凭什么,老白动得,我就动不得? 专程去找商玲珑,被老白知道了,那可不好。和老白关系那样铁,再加上老白心胸还开阔,把商玲珑借过来陪自己一段时间,他应该会答应吧? 于是元稹厚着脸皮,给白居易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哥们,我出重金,很高很高的出场费,请你那位商玲珑到越州来住几天,你是放手还是不放手? 白居易虽是万分舍不得商玲珑,但他欣赏刘备那句狗屁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不能背上一个重色轻友的罪名,不能让他元稹瞧不起咱,要让他元稹知道什么叫大气。 就这样,白居易让人把商玲珑送到了越州。 元稹高兴坏了。 商玲珑来到越州,当然是听元稹安排了,她唱的歌词,起初都是白居易的诗,元稹叫了不少朋友,一边欣赏,一边品评:唱得真好,长得也真美,果然名不虚传啊。 朋友们都很羡慕元稹,好大的面子啊,居然向刺史大人借了一个大美女。 足足一个月,元稹才将商玲珑送回去。这时候的商玲珑,开口就唱元稹的诗。 这还不算,他还作诗调侃白居易: 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 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 意思是说,商玲珑现在是我的人了,凭什么呢,就凭她一张口就唱我的诗。不过,你不能让她唱,因为那些诗都是写给你的,如果她当着你的面唱出来,可能有些肉麻吧。 这是《唐语林》中记载的故事。 与这个版本不同,民间传说,元稹是将商玲珑拐走的。 原来,元稹向白居易借商玲珑,白居易死活不肯。元稹就写了词,作了曲,专门请商玲珑去越州演出。商玲珑起初不肯,但架不住元稹的攻势,就对白居易撒了谎,说家中老母病危。白居易准假后,商玲珑偷跑到越州与元稹相会。 两人逍遥快活了一个月,商玲珑假期也满了。元稹送商玲珑回杭州,忍不住写了上述那首诗调侃白居易,白居易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元稹与商玲珑合伙给“坑”了,他恼恨自己戴了绿帽子,将商玲珑的妓籍注销了。 据说,丢了饭碗的商玲珑后来过得很惨,在西湖边开了一个小酒馆艰难度日,这一切,都是元稹给害的。 不过,白居易与元稹倒是保持了一生的友谊。 有一次,时任御史的元稹在河南得罪了地方官,被扣罚三个月工资。进京途中,到驿站住宿,与一个叫刘士元的太监起了冲突,刘士元追着元稹打,用马鞭抽伤了元稹的脸。 此事闹到宪宗皇帝那里,皇帝却有意偏袒刘士元,并且把元稹贬到江陵(今湖北宜昌)做参军,元稹给气坏了。 这个时候,白居易站了出来,上书说:堂堂御史,竟然遭到一个宦官虐待,太过分了。元稹仗义敢言,不避权势,恨他的小人可多了,现在这样处理不公,以后谁再敢为皇帝您执法说真话啊! 这话矛头直指皇帝,皇帝不理这一套,照贬不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