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宇宙巫师图书馆 2015-05-08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我是一个崇日但不媚日的人。我最初是欣赏日本文化,喜欢日本小说,是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忠实读者;后来又喜欢日本影视剧,在《望乡》、《追捕》之后,最喜欢的是《寅次郎的故事》,48集,至少看了三遍不说,现在一到没有好片子可看,回头还是看寅次郎,是地地道道的寅迷,一生不崇拜明星,却是渥美清和倍赏千惠子的粉丝。我对日本农村的印象最初是从电视剧《阿信》中建立起来的,那时的日本农民跟中国旧社会的老百姓相比更苦,但等我看寅次郎的故事时,他们的农村就建得不美丽却很适宜居住了。他们也有一个造村运动,但不搞我们习惯的那些花架子,而是扎扎实实把农民安顿下来。我进而开始研究日本的文化与农村建设模式,虽然我在一篇博客中说了,我对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与生俱来有一种仇恨心理,可理智上我是一个崇尚日本的人,而且认为中国要真正变成一个成熟而强大的现代国家,必须真心诚意地向日本学习,舍此并无他途。尽管我觉得中日之间利害冲突远未消弥,矛盾错综复杂,说不定什么时候国际关系的格局一变,中日之间还有一仗要打。可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向日本学习;而是说要抓住时机好好地学习日本,这是我们获得再度与日本抗衡能力的机会。本文只是提供一个关于日本农村建设的样板。可能不“新”却很实在。若哪位发现我对日本有媚态,请即留言予以斥责不必给草根以丝毫颜面,却希望以事实为依据。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相对于欧美诸国,日本在资源贫乏基础上的经济振兴更为世人所称道,半个世纪多的时间里,日本农村从初期较大的城乡差距,发展到中期的城乡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农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示了日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进程,尽管没有提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
    据我所知从战后至今,日本的农村建设走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历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历程并不是预先就策划好的,也没有宏伟目标,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结果。日本的山形县金山町是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农村村镇建设的一个典型。作为一个国内、国际发展大形势影响下的农村地区,金山町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再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经过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是现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国内农村不断学习取经、研究总结、不断实践的结果。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在日本农村地区,市政设施建设与配套都是市场化的,农户主要通过申请向市政管理部门要求配备市政设施。但是,特别对于部分呈散居化的农村地区,管线到户则必然涉及到超额的铺设成本,就如在日本农户家看到的那样,仅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煤气则使用液化天然气,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值得称道的则是农村地区的公建基础设施,尤其是污水、固废处置设施非常完备。日本的3000多个市町村地区基本上都配备了相应的污水、固废处置设施。这为农村的环境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切实保障。
    就政策而言:集中反映了日本在当前阶段农村建设政策取向的有四类现象。一是在土地放开的基调下日益加强的规划控制政策,主要体现在推行农田整备、围海造田后的统一规划和鼓励住房集中等方面。二是明确的建设投资分工政策。这一点从日本水利事业方面或可窥见一斑。例如富山县常愿寺川国营综合农地防灾事业,总投资150亿日元,由国家财政承担2/3的经费,县级政府承担30%,市町村政府承担极小比例。三是严格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日本在农村地区污水、固废处置和封山育林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与中国国内的现状有着强烈反差。四是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政策。从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到地区环境建设事业的知晓、参与,到一系列地区居民与建设事业的“共建”式活动,充分反映了日本农村地区居民对地区建设事业的影响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的主导作用。现将有关资料整理简介如下,以供关心我国农村发展的朋友参考: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一、日本的农业现代化

    第一阶段(1961—1998年):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
    二战后,因经营规模狭小、技术进步缓慢,严重阻碍了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户收入的增长。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于是,为了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基本思路就是从产业振兴角度切入,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线,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第二阶段(1999年以后):农村与农业并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农业面临食物自给率明显下降,生产成本高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农户经营规模小,兼业农户占主体地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山区农村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于是,在旧《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从1999年起,日本又出台了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支持山区半山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对山区农民的粮食生产给予财政补贴,此外,还对山区农民发放直接收入补贴,以免农民荒废农业生产。
    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和新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农村。
    三是制定地域性的产业重振计划,推进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振兴。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通过自主性及独创性经营理念,以农林水产业为突破口,发挥在地区经济振兴及就业机会创造上的积极作用,建立《农村、山村及渔村重振计划》。
    四是设立“农村建设专项费”,支持农村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按新颁布的《景观法》,对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予以重点扶持。创建“田园学校”等环境教育基地。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五是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日本政府制定《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以及《地区中心小城镇建设及产业设施重新布局促进法》,吸引城市工商产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日本大分县从1979年开始推行的“一村一品”运动就是成功的实例。
    六是建立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的机制。通过创建绿色观光事业及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增强城乡国民间双向交流。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二、日本的造村运动

    造村运动是“由下而上”,由地方自发性产生的运动,在造村运动的准备和酝酿中,政府鼓励村民寻找大家所关心的共同事务、公共设施、产业与文化建设的议题,提出建设的实施方案,居民们也参与施工建设,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因此在建设过程塑造与发掘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村民也自然具备了从大家的共同利益出发经营乡村产业与维护其公共设施的愿望与能力。

    日本造村运动的倡导者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认为,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的增多,导致不同的人需要交流不同的信息而聚集;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量虽然很大,但仍然存在自己需要的信息难以得到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化时代下的人就要向信息流通的城市集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越发达,城市化的进程也就越快,而为了防止农村人口外流,平松守彦提出了“磁场理论”:如果在强磁场与弱磁场之间放一块铁板,铁板自然会被强磁场吸引而去。为了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也就是造村运动的开端。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一)日本造村运动的原则

  1.日本造村运动以立足乡土,放眼世界 行动虽是区域性的,但眼光却是国际性的。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先生认为,产品愈具有民族特色,其国际价值就愈高,也越能受到国际上的肯定。当然,地域性并不等于国际性,毫无疑问它还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和提炼,需要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打造名牌,提高知名度。

  2.日本造村运动以自立自主,体现民意 居民们是行动的主体,政府不下行政命令,不拿钱包办,不指定生产品种,不统一发放资金,而是在政策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一切行动由各社区、村镇自己掌握,这就使各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民放弃了依赖思想,主要依靠自我奋斗。

  3.日本造村运动以培养人才,面向未来 “造村”运动并不只是物质性的“造物”运动,更重要的是精神性的“造人”运动。人才培育是运动的最终目标。地方活力是否能带动起来,不仅需要具有前瞻性的领导人,也需要集合人民大众的力量。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二)日本造村运动的开展形式

  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且影响力扩及全日本乃至亚洲各国的开展形式就是由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以振兴“1.5次产业”。当然,“一村一品”并不限于农特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

  “一村一品”运动开展之后,大分县的农特产品无论在数量或收益上都有显著的增加。1980年大分县有4项特产,而今全县共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00余种,总产值高达10多亿美元,其中产值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就有126种,1 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种,玖珠町仅“吉四六”酱菜一项就达5亿日元(100日元约合7.26人民币元),由于其产品很多是朴素但充满亲切感的手制产品,在对天然食品需求量猛增的今天,其产品格外受欢迎。如今,日本消费者提起大分县的3个名牌产品香菇、烧酒和丰后牛肉时,无不因其美味而大为称赞。这些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业有利地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使村民们不离乡土,走上了富裕之路。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年收入达2.7万美元,高于美国的2.4万美元。

  大分县面貌因“一村一品”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地区。受他们的影响,日本国内的许多地区纷纷发起“一村一品”运动,同时,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乃至欧美各国也深感兴趣。纷纷效法日本。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了“一州一品”运动;泰国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村一品”的农村开发运动。“一村一品”运动不仅带来了农业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一村一品”运动的先进地区——全日本知名的汤布院町,人口不足1万人,但每年却有380万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三)日本造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1.日本造村运动以开发农产品市场为手段,促进产品的生产流通 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农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从农协中央会到基层农协,都制定农村事业发展计划,针对农业经营中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指导农民实施。农业经营指导工作由农协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担任。营农指导员必须是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取得国家认定资格,然后由农协作为专门人员雇用。营农指导员指导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指导,农田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统一品种、栽培、饲养标准,引进生产资金和优良品种,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 培训 等。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农协系统的经济业务主要是购买业务和销售业务,农协系统通过组织农家开展联合销售和购买,形成批量买卖,从而在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争取有利价格,阻止中间商的不当利益。在大分县,为了促进种植、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农协创办了吉四六酱菜厂,使农户农业生产更具有计划性,农户将自己生产的蔬菜卖给工厂作为生产原料,酱菜厂腌菜用过的酒糟和酱油渣滓又返回畜产农家,变成了牛饲料,促进了当地畜牧业发展。工厂本身也是当地妇女的工作场所。1978年吉四六酱菜厂销售量为1.6亿日元,1980年销售量就达到了3亿日元,并于当年创办了第二家分厂。

  2.日本造村运动以培养人才为动力,开设各类补习班 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是使一个地区获得新生的关键。造村运动的最终目标是“造人”,要发掘生活在本地的年轻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实践能力而又能扎根于本地区的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大分县政府无偿开办了很多补习班并派遣讲师讲授课程。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如农村技术讲习班、商业讲习班、海洋养殖讲习班、妇女讲习班等,只要农民有需要,都可免费参加学习。县政府还利用假期组织中学生去外地参观学习,定期派大学生、家庭妇女去国外访问考察,开阔视野。

  3.日本造村运动以开发农特产品为目标,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大分县地处日本九州岛东部,全县地形复杂,其中林地占全县面积70%,除了几处盆地外,几乎没有大的平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大分县具有种类繁多但产量不大的农特产品,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因此,“一村一品”的基本目标就是开发、振兴农特产品。他们在培育农特产品上抓了产地建设、培育名牌2大重点环节。如在产地建设上,强调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基地,如以朝地町、九重町等为代表的丰后牛产业基地;以大田村、国见町等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等。

  4.日本造村运动以突破1.5次产业为重点,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所谓1.5次产业,是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通过这个生产活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地方产业振兴的重点在1.5次产业,这是因为要把农产品生产的一次产业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是相对困难的,但是把农产品略作加工,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值还是可行的。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与第一产业相比,1.5次产业具有如下优势:①生产专业化:传统日本农业具有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等特点,而1.5次产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产品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加工、集中储运和销售。②高效增值性:1.5次产业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通过改变农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农产品价值,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各种需求。③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从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角度看,1.5次产业生产直接提供人们消费的产品。另外,由于可以把剩余产品和次品如弯曲的黄瓜、有伤点的番茄就地加工,保证了农产品价格稳定,也就消除了农民生产过剩的顾虑,有利于提高一次产品的质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大分县设立许多相关的研究指导中心,如农水产加工综合指导中心、菇类研究指导中心、海洋水产研究中心等,政府在栽种、采收和捕捞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和协助。

  5.日本造村运动以生活工艺运动为载体,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由于人口锐减、农业不振,农村的各项文化传统也因而衰退,于是村民们自行对社会生活进行检讨,重新省思其价值,并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三岛町发布《三岛町振兴计划》,提倡“生活工艺运动”,即由町民自己构想,自己描绘“明日的三岛町”。他们宣扬物品的创造并非为了赚取金钱,而是传承与创造文化的行为。所以他们积极地学习三岛町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如盛饭用的勺子,以木制来取代塑料,而篓子、盛笼、手提包等也改以具有生命性的天然素材如山葡萄藤等编织而成,以感受自然的美与质感。他们于每年的春天举办生活工艺展,相互交流,并颁发奖状。五六月则在森林中举办“工人祭”,鼓励日本各地的工艺制作者前来展览与销售。三岛町1983年成立生活工艺研究所,同年开始发行《造村运动生活工艺讯息》,广送各地,并在东京举办“三岛町生活工艺品展”。1985年成立“木友会”,组织凝聚生活工艺者。1986年建设完成了三岛町生活工艺馆,作为生活工艺传承与推广的基地,老人们也在工艺制作与创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勇气。

      学习日本经验,建设中国农村!

  6.日本造村运动以创设合理的融资制度为途径,提供农业低息贷款 为了振兴农村的产业,需要投入资金,因此,必须有完善的融资制度来配合,这项工作主要由农协来负责,日本农协信用系统以略高于普通银行利率的优惠利率吸引农民存款,并以优惠条件向农户发放贷款,因此,日本农协吸收了大量农村闲散资金,从本质上讲,农协所办的信用业务是以分散农户为单位,农户能以较低利率进行相互融资的制度。据统计,农协贷款余额中,对社员发放的农业和生活贷款占80%以上,另外,政府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和向农业部门投入的贷款资金和利息补贴资金,也通过各级农协的窗口发放给农户。

        (所用的资料及图片均来自我平时的网络收藏,谨向作者表示诚挚谢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