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是老大连人口口相传了几代的大连起源,但是今天,小编还是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个认知要改改了。大连城市起源时真的只有二十几户人家、两个小渔村吗?下面一起听听大连特约史志专家王军怎么说吧。
据《东清铁路沿革史》一书记载,沙俄政府在“1899年8月发布大连自由港敕令的同时,还决定在商港附近建设一个城市,并为此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将青泥洼一带3300多公顷土地作为城市用地,城市范围东起寺儿沟,西至大同街(今),南起南山北麓,北至海滨。规划在青泥沿海一带修建商港,在青泥洼桥修建火车站,在港口背后建设市街。” 由此可见,无论站在历史还是今天的角度看,从今中山区寺儿沟至今西岗区大同街,这样一个偌大的土地面积上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只有两个小渔村可能吗?近120年前,当大连城市起步时,一个小渔村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今天大连一个行政区划的面积,这怎么能让人相信?让人接受?
1899年初,沙俄殖民当局为修建大连商港和城市,在沿岸地带大肆强征民地民房。沙俄殖民当局欲强买整个大连湾土地,将这里的居民全部赶走。1月29日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向清政府报告:“城南青泥洼(大连湾)海口,俄欲修码头,丈量沿海12里,告居民迁移,不准耕种。”金州副都统也向清政府报称:“俄示初四至初八照数腾清,不愿者亦须腾。”7月23日,400余筑港工人和青泥洼、黑嘴子沿岸居民同沙俄当局展开了反征地斗争。 《大连开埠建市》一书记载,8月23日,有300多名动迁户代表到俄国在大连设立的“市政府”前示威,抗议动迁补偿费过低、不合理。 以上两个数字说明,大连地区的先民在反对沙俄征地斗争中,如果仅有二十几户人家,不可能有这么多市民参加。
◆至少有四个渔村 “110多年前,沙俄当局要建设大连湾港口和城市的地区,几乎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分布着东青泥洼、西青泥洼和黑嘴子3个村庄。东青泥洼约有17栋民房,故俗称‘17间房’,散落在东公园(今植物园、儿童公园)与松公园(今民生小学一带)之间,东青泥洼河从南向北流经此地,穿过今天的民主广场后流入海湾。西青泥洼有20户人家,位于西公园(今劳动公园)所在地,西青泥洼河流过村庄,流经青泥洼桥后向北流入海湾。黑嘴子村位于今天的黑嘴子码头以东,是一个有20户人家的渔村。3个村庄和位于其西部的由十几户人家组成的西岗子村一带,沟壑纵横,杨柳依依,古松掩映,渔歌唱晚,炊烟袅袅,一派恬静自然的田园风光。”《大连开埠建市》一书如是记载。 不过该处计算有误,按照这段文字的表述,大连当时的渔村应为4个,而不是3个。 ◆有23个以上的村屯 1903年俄罗斯绘制的达里尼市(今大连市)居民区及铁路分布规划图截图,已将东青泥洼村全部规划为欧洲人居住区,原住民的居住地及人口没有标志,但是西青泥洼以西部分的中国人居住区的居住地名称仍可清楚显现,计有:黄家屯、高家屯、王家屯、李家屯、刘家屯、南岗子、北岗子、小岗子、马家沟、北沙河口、香炉礁等11个村屯。 1899年5月前大连湾港口和城市规划总平面图有:李家屯、东南沙、陈记村、盐场(今星海湾一带)、台山屯、寇家屯、三春柳、安高楼、西家沟、西夹沟、后夹沟、西岗子、北岗子、周水村、椒石房等15处。除北岗子、小岗子、李家屯重复外,总计有23个村屯,还没有算老虎滩、傅家庄、星海湾等地。 ◆当年约有8000人 据《柳树屯史略》一书记载,在大连商港兴建以前,大连(不包括旅顺和金州)称为青泥洼。由20个小渔村组成,人口约8000人,主要从事小农业和渔业生产。至于多少户人家,按俄罗斯档案资料记载有50多户,而《柳树屯史略》一书虽然没有记载当时居民的户数,却给出人口约8000人这个数字。 有理由相信:约8000人口是20多户人家容纳不下的。上述数字4个村屯也好,23个村屯、20个小渔村也罢,都说明大连城市开埠建市之时,并不是“只有二十几户人家,东西青泥洼两个小渔村”那么荒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