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直认为人民币被显著或中度低估,不过这一观点在近期将发生反转。据外媒报道,IMF将宣布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合理估值水平,不再视其被低估,这将是该机构十多年以来首次改变对人民币的态度。 就在不久前,美国政府仍然维持与IMF相左的立场,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毫无疑问,IMF的反转是对美国错误论断的有力回击,也有望削弱美国对中国汇率政策批评的影响,以至于有美国专家就此评论称,这个变化对于在美国质疑中国汇率政策的一群人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人民币支付价值的上升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估值合理的认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相继建立,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将拥有更多的担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将驶入快车道 毫无疑问,人民币支付价值的上升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估值合理的认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国际贸易领域而言,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已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从大宗商品到机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越来越多的贸易结算采用人民币。 跨国企业对人民币交易的需求增长尤其明显。跨国企业,尤其是与中国有贸易和投资往来的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结算、风险敞口管理以及融资管理。目前,大众、戴姆勒、福特及通用汽车等欧美汽车制造商已把人民币视作其第二大常用货币。针对人民币成为跨国公司眼中的“香饽饽”现象,嘉盛集团
专门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并把报告的题目定为“人民币:一款新的全球货币”。报告认为,跨国企业对使用人民币结算青睐有加,人民币正在逐渐成为重要的全球货币。 自去年11月以来,中国已两次下调基准利率,试图在经济放缓之际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废除存款利率上限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令银行在揽储过程中推高利率。 最近,瑞银(UBS)中国问题经济学家汪涛曾写道:“我们认为,特别提款权对人民币的接纳问题主要是用来设定一个努力的方向,以便加快国内的金融改革,特别是在利率自由化和放开中国资本账户方面的改革。” 目前,IMF已发出信号,表达对中国政府近期实施多项改革、放松对货币严格管控的赞赏。在拉加德访华期间,IMF亚太部门副主任马库斯-罗德劳尔(Markus Rodlauer)曾表示人民币汇率正“趋近平衡点”。比起IMF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评价,上述说法在口风上出现了转变。 按照IMF的规定,至少每五年要评估一次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不过评估的频率可以高于五年一次。这为IMF以一种妥协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创造了可能性。也就是说,IMF可能会认定人民币接近达标但仍有欠缺,并安排在2020年以前再次评估人民币。 但是,这么做也不是毫无风险。 普拉萨德表示:“目前,如果IMF选择回避这个问题,或许会大大伤害IMF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