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十二支曲说薛宝钗(我和朋友关于薛宝钗的很全面讨论)

 李善渊的花园 2015-05-08

这篇文章,本来是我的友人的一篇关于薛宝钗的分析文章,他发给我看,我就作了评论,给大家看看。“风”字开头的都是我朋友的观点,“李”字开头的是我的评论。

 

 

《红楼梦》十二支曲说薛宝钗

风:明朝有一个叫做陈继儒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闻人善而疑之,闻人恶而信之。以前读《红楼梦》,感觉薛宝钗这人应该挺不错呀,为什么看到的许多“权威”评论对她颇有微词呢。于是自己也想说说。虽然是说,可是不敢正说,也不敢戏说。就借助一下红楼梦中的十二支曲子,来一个曲说吧。

 

李:我这边看到的“权威”对薛宝钗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当然,也许是我看的少。权威界对薛林二人是这样评价的:林妹妹是诗人,薛宝钗是政治家(绝对是官方观点,我是中文系的,我的大学老师讲的)。我以为这个观点是靠得住的。今天借我这朋友的这篇文章,来分析一下。

 

“曲说”这个词,是风兄的发明吧?曲说,可以理解成借曲子说(后面风兄也确实是借曲子说的),也可以理解成“曲解”的那个“曲说”(风兄自谦了),一语双关,赞一个。

 

 

    风:曾经有一位数学家说过:这个世界上什么最美?当然是数字最美。

    为了更好的诠释数字的美妙,他给4个弟子写了四个数字:分别是31281108。让大家自己从中挑选一个数字每人写一篇论文。

    后来,挑选了3的这位弟子写了一篇论文叫做《三国》;挑选12的这位弟子写了一篇论文叫做《金陵十二钗》(后来改成了《红楼梦》);挑选81的这名弟子愚钝点,写了一本书叫做《八十一难》(后来改名《西游记》);挑选108的这位弟子写成了《108将》(后来改名《水浒》)。

    写完之后弟子们分别把自己的论文拿给老师看,都认为自己挑选的数字最美,然后让老师评判。老师说:写的都还不错,马马虎虎嘛。弟子不服,就问老师:您说哪一个数字最美?

    老师就说,最美的数字当然是00这个数字乍一看代表的是没有,其实蕴涵着很深刻的哲理,我就以这0为题也写一篇论文吧。于是老师写了一篇论文叫做《金瓶梅》。学生说,这里哪有零啊。老师说,梅啊就是没有嘛。

所以,后世认为《金瓶梅》的造诣应该在四大名著之上。

 

李:这个笑话倒很有才智。似乎确实有人说过,0这个数字,因为是“没有”,所以蕴涵着很深的哲理。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说过“无”的好处。我以为“无”的境界要很有水平的人才能体会出来。我没有看过《金瓶梅》,如果这作品里面真的蕴涵着对老子“无”的哲理的体会,那写这个笑话的人可算得上真的有才。

 

但是为什么写文学论文的是数学家呢?这是一个漏洞。要知道在过去封建的中国,数学和科学都是不太受重视的学科,尤其在清代。过去的中国在理科方面是有成就,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过去中国的工商业相对于后来的西方,是很不发达的。所以这个笑话一看就知道,是现代人的附会。

 

    我个人以为,《红楼梦》应该比《金瓶梅》多一些价值。毛泽东曾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还有一部《红楼梦》。但毛泽东并没有说中国有一部《金瓶梅》的。思想境界且不论,《红楼》在反映社会现实上,肯定更具有“社会画卷”感。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类似“社会画卷”这样的小说的,比如《战争与和平》。这是我的偏好,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风:前面说了一个算是冷笑话吧,活跃一下气氛,下面言归正传,曲说薛宝钗。

 

曲说薛宝钗·金陵十二钗的使命与宿命

 

    在《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没有单独薛宝钗的,而是把宝钗黛玉和在一起弄了一个“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在红楼十二曲中就不同了,《枉凝眉》毫无疑问是单独给黛玉的,而《终身误》呢,曲牌名倒像是给宝钗的,可是里面的内容完全是给宝玉的,套个词说,有点“喊乱”了。不过我们慢慢分析一下就知道不乱了。

    从哪里入手分析能最快切入主题呢?就从秦可卿开始说吧。

    秦可卿这个人物跟宝钗一样,在《红楼梦》这部书里也是非常难以定性的。这里可不是想去引用废太子女儿一说,那样就更乱了。我现在的观点是:薛宝钗是金陵十二钗的第一钗,秦可卿是第十二钗。这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一个引入,一个引出。谁是引入?谁是引出?当然秦可卿是引入,薛宝钗是引出。

    有人会问,什么引入引出的?说得明白一点好不好?

    其实啊,曹雪芹写这部书的目的是在用小说的观点来阐述他最后悟出的无上智慧的佛学道理。我以后都会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红楼梦》这部书,而且会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其实大家翻开红楼梦第一章第一页前几行就知道了,曹雪芹介绍这个故事的时候自称“末学”,这是一个佛门弟子或者居士的谦称,所以对我的这个论断大家就不要怀疑什么了。如同《红楼梦》第四章提到的“随喜随喜”,大家就跟着我一起随喜吧。

    现在开始说薛宝钗与秦可卿。

    薛宝钗与秦可卿是什么关系?秦可卿在这部书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警幻仙姑告诉大家了,秦可卿是她妹妹,就这么简单。因为贾宝玉必须要经历一番富贵温柔乡才能达到以后的一个顿悟,那么秦可卿就是把贾宝玉带到富贵温柔乡这个幻境的第一人。所以说,秦可卿是“引入”人。把贾宝玉带入温柔乡之后,秦可卿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是她的使命!记住,是使命。然后我们说其他十钗,这些人的命运就是宿命了。

林黛玉是本书第一女主角,这点大家都是公认的,我也没有异议。不过需要说一点,第一女主角并不代表是金陵十二钗的第一位,也不代表她的故事就是这部书的主线,事实上,这部书的主线仍然是薛宝钗与贾宝玉!这里大家先知道有这样一个观点就可以了。

 

    李:我以为,此书的主线是黛玉与宝玉的和谐加上宝钗与宝玉的不合谐。也就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冲突,在这种冲突里,暗含了曹公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悟。说曹公写这本书,是想写出自己悟出的佛学道理,我并不反对。我知道风兄是特别喜欢佛学的,所以能看出曹公所讲的佛理,这是对的。我这个人对佛理没什么研究,我就不在这个问题上胡说八道了。但是我以为,要理解曹雪芹,首先我们要明白,曹雪芹最突出的气质是诗人气质。曹公这本书包罗万象,这也有那也有。但是如果仅仅认为曹公讲的最重要的是佛理,而忽视他的诗人气质,是不可取的。看看他的小说里有多少诗词,十二金钗基本上各个都会写诗。我记得风兄在后面讲惜春的时候说到,十二钗礼佛的占两位,那么,写诗的又占多少?曹公确实有各种才华,但是我以为,诗人气质是曹雪芹最关键的气质。如果认同了这一点,我们再接着往下说就比较好讲明白了。诗人是一些和普通人不太一样的人,这些人可能一生执着于爱情,而不是功名。因为,没有办法,诗人要谈了恋爱才能写诗的,诗歌也本来就是抒发感情的。似乎没听说过哪个诗人,不懂爱情,却写出了千古名篇。倒是因为爱诗词,不通世务的很多。柳永过去因为有才,找李煜要官当,李煜回了一句:“且去填词”。后来柳永就天天混妓院,写了很多有名的爱情诗。别人可以没有爱情,也能获得成功,但诗人是必须爱的。我过去在我的评论中,把小说分为两类,一种是诗人写的小说,一种是小说家写的小说。诗人的小说,都差不多和爱情有关,比如曹雪芹,比如泰戈尔,比如写《源氏物语》的紫式部。小说家的小说,基本都以揭示人性和社会关怀为主题,比如《战争与和平》。因为曹雪芹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他心里认为爱情和写诗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并且看不起功名。他的女主角,黛玉,就是一个十成十的诗人。他瞧不起功名的观点,经由贾宝玉之口,都说得很清楚。他说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以为各个行业都是平等的,不觉得会写诗就高人一等。但是曹雪芹是这样看的,因为,很明显,他有诗才,他觉得自己很牛,多少有点自恋,而且写诗本来就特别需要才华。他塑造的林妹妹,什么都没兴趣除了贾宝玉,什么事不爱干除了写诗。宝钗虽然拥有才华,人品,但是宝钗很“冷”,说她冷,是学术界的公论,但是为什么说她冷呢?因为她虽然从不恨谁,对所有人都很好,但她也从不爱谁。证据是她没事从不写诗,因为她不需要抒发感情。一个有感情波动的人,都会想要抒发的,不会写诗的人,就会找个知心朋友谈心,感情憋在心里会很难受的。但是宝钗从不找人谈感情方面的心里话,没事也不爱写诗。香菱学诗,她说香菱“有了那好的,还想要那不好的”。她说得对不对呢?其实有一定道理。你本来生活得平平和和,大家都喜欢你,都爱你,你衣食无忧,也不需要从事烦重的劳动,就这样过一生,不是“无烦无恼无忧愁”吗?但是你偏要去写诗,偏要去爱,有了爱,就有了恨,于是就有了烦恼,就有了眼泪,有了纠缠不休,还有人为爱去死。这不就是:“有了那好的,还想要那不好的”?宝钗不爱写诗,而且她觉得自己不爱写诗是对的,经常用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宝玉和黛玉,不能说她完全不对。宝钗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好,她也没自以为是。不管是文学家,还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日常生活对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的烦恼,都来源于生活琐事。至于说成就,那只是生活的某一方面。生活要幸福,需要什么都有,有成就,有朋友,有恋人,有健康,衣食无忧。就算一个科学家,再怎么有成就,如果他实际能力不强,光是事业上的成就,并不能直接给他带来幸福。如果这位科学家,买菜不会讨价还价,借人家钱人家总不还,追女孩子总是被嫌没情调被甩,那就算身为科学家,烦恼也是源源不断。一个人要幸福,必须是世俗生活没有烦恼,再加上有点成就就太好了。宝钗就是这么一个人,有钱,有地位,有品貌,实际能力强,人人都对她好,她还有才华。对于宝钗来说没有任何生活方面的烦恼,这样的生活,大概是所有人羡慕的。写诗对她并不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尤其是在她并无烦恼的时候。谈不谈恋爱也没什么关系,反正她要嫁人,哪个还说看不上她?倒是真要是很深地爱上了一个人,还要吵架,还要哭闹,像林妹妹那样,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是曹雪芹自己是个诗人,他自己当然觉得写诗是最好的。他自己心中有强烈的爱,当然要求别人跟他一样爱。你爱别人,却发现别人都对你的爱冷冷淡淡,这种感觉我估计谁都会不舒服的。所以他对宝钗这种女人虽然尊敬,也喜爱,但他并不让宝钗做第一女主角,而且第一男主角宝玉对宝姐姐敬而远之——宝玉也是个诗人。宝玉奚落宝姐姐沽名钓誉,我以为,真冤枉了宝姐姐。宝姐姐,没错,她追求的是地位。她刚入京的时候,是为了选妃嫔的,她确实也写过:“好风频借力,助我上青云”,但她并没有沽名钓誉的。我们什么时候见宝姐姐,像现在当官的那样,天天到处钻营,琢磨怎么提高自己的地位?什么时候见她看到有权势的就巴结,拍马屁,看到没权势的就欺负?宝钗精于人际关系,通晓时务,但是她除了看书以外,做得最多的事情,是窝在家里绣花。所以这个人虽然有青云之志,但她并没有害人之心。宝玉那样讲,是存有偏见的,而且曹公有意让他存有这种偏见,因为书中的设定是,宝玉本来就不爱宝姐姐。你不喜欢一个人,她做得对的事情,你也看不顺眼。宝玉和宝钗一直有隔阂,直到林妹妹和宝姐姐和好了,宝玉还闹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宝钗抽了个签:任是无情也动人,宝玉看啊看啊,仔细体会,这签说得真对,宝钗是动人的,自己不喜欢她是自己的偏见。但是正如这签所说,宝姐姐这个人确实冷,确实无情,这是她的缺点,她对情是没有兴趣的。对一个普通俗人来说,他对感情的观点是“别跟我谈感情,谈感情伤钱”。对于像宝钗这样读过这么多书的人来说,她是完全知道写诗需要爱情的道理的。但是这个人,闲着没事从来不写诗,就是诗社有活动的时候,写两首玩玩,也不是每次都得第一。香菱学诗,她还奚落香菱。这个人是真的不爱写诗也不爱抒发感情。所以,曹雪芹把黛玉写成了主角,世人都喜欢宝姐姐,但是曹公偏要与众不同,偏要写贾宝玉不喜欢宝姐姐,却喜欢那个人人都不喜欢的林妹妹。这一方面是曹公本来就有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情感,所以他是愤世嫉俗的,还有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简单的“哗众取宠”心理。我这里说“哗众取宠”并非贬意,写文章的,哪个喜欢别人说自己人云亦云呢?都要有点“哗众取宠”的本事才能成大事。从这种合谐与不合谐的对比中,曹雪芹写出了自己作为诗人的,独特的审美观,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就是真性情,真感情才是最可贵的。佛理当然也有,但诗意是最主要的。“木石前盟”是诗意的爱情,“金玉良缘”是世俗的爱情。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普通人要把好姻缘叫做“金玉良缘”?这种“金玉结合”的爱情的好,是因为这种爱情带来“金”和“玉”,也就是实际利益啊!而这也就是世俗的人看中的。世俗生活中,一个普通女孩子嫁了大款,会引来所有人的羡慕:这婚结得,大赚一笔啊!但是曹公看重的是什么?“木石前盟”是什么?是完全没有利益掺杂的爱情:我爱你,只是因为你对我好;我太爱你了,我所有的眼泪都是为你而流;我活着就是为了爱你,为你流完了眼泪我就死了。这就是诗意的爱情。《红楼》这种诗意爱情至上的观点只是曹雪芹个人的观点。四大名著,除了曹雪芹风花雪月,另三位都铁硬得很。你让罗贯中来写小说,他根本懒得写爱情;你再看看施耐庵,他笔下的美女都是妖精,唯一一个有点本事的就是那个做人肉包子的,还长得那个德性;只有吴承恩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儿国国王,但是也只是个花瓶。写诗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最好,写小说的也认为自己的观点最好,这很正常。就像我上次开过的那个玩笑,哲学家写书证明自己是圣人,文学家也想证明自己是圣人,政治家觉得自己才是圣人,贵夫人也觉得自己是圣人。要是作家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观点不靠谱,他就不会去写了。曹雪芹就觉得爱情应该是像林妹妹和贾宝玉那样的。“金玉良缘”再怎么好,曹公不以为然——诗人都是一些至情至性的人。关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我后面还有话再慢慢说给大家听。

 

    风:先看看林黛玉的曲子吧。

枉凝眉,基本把林黛玉一生说得很清楚了,开头结尾都很清楚,所以80回以后的结局都能料想得到。她就是绛珠草来还神瑛侍者眼泪的,还完了还等着回去呢。绛珠草也是一个仙,仙也是有宿命的,所以她的故事就是她的宿命。是一个前世约定偿债的宿命。

 

李:还泪的宿命,只是曹公的一种说法,说到底,曹公想写的是纯粹的,没有利益掺杂的爱情。风兄到底是研究佛理的,对什么宿命论大概很有研究,我以为风兄的观点并没有错。但是我是从诗人和文人的角度分析的。曹公毕竟首先是一个文学家,不是得道高僧。文学家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和哲学家一样,存有改良这个社会的幻想,但是哲学家太理性,文学家比哲学家多了一些感情和对美的追求。在过去封建的中国,没有自由恋爱一说的。曹公认为爱情至上的观点,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性是一种批判。所以曹公写了一个名为“还泪”的,神仙般的凄美爱情故事。虽然曹公对封建社会各个层面都有揭露,但是可能弘扬爱情是曹公最大的目的,也是曹公对社会最大的不满,对生活最大的追求。我以为我的角度也是很有意义的。

 

    风:再看一下元春,恨无常是她的曲子,最后说了一句:须要退步抽身早!元春是一个比较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可是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也都是幻像,转瞬脂粉变白骨,如此而已,这也是元春的宿命,是命里富贵享受尽之后的宿命。

    探春的宿命呢就是骨肉分离苦。一帆风雨路三千嘛,远嫁与父母亲人分离之苦,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不能由自己左右,宿命而已。

    至于史湘云,其实这个人的命运似乎也很难说,因为没故事。所以只能从曲子中引用一句: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总之是前世今生的宿命,有时候真是说不清。

    妙玉的宿命是修行不得法。妙玉已经斩断了情丝,不像人们说的妙玉还惦记着宝玉,她在情欲这方面了断的很干净,只是因为差了一颗平等心,是犯了修行禁律中的“贪嗔痴疑慢”中的“慢”字。客观的说,妙玉的修行还是远远超于一般人之上的。她不贪,不嗔,不疑,不痴,就是有些傲慢了,所以她最后也难逃宿命的轮回。可见修佛之路还是很艰难的。

    至于迎春,可能是十二钗最悲剧的一个人物了,哎,完全是前世的一段孽缘啊,前世冤孽今生报,宿命难违。

    下一个是惜春,也是一个从小就想皈依佛门的人(我们看,曹雪芹的十二钗之中亲身礼佛之人就占了两个)。惜春的问题与妙玉有所差别,从资质上慧根上,惜春不如妙玉高的,不过她对自己要求太高,礼佛礼得不近人情了,这点也是礼佛之人的大忌。如果一个礼佛之人让人感觉不到你的亲近感,让人敬而远之了,进而再对佛厌恶了,这可是一个很大的罪恶,所以最后不能成佛就不奇怪了。所以惜春仍然难以跳出宿命,只能来生再修了。她的判词是世难容,世难容了,佛也不能容啊。

    至于王熙凤,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今生造孽太多,所以必定要遭到报应,今生报不完来生继续报。

    巧姐是一个命运比较好的,是她妈妈为她积了阴功了。我们仔细看看王熙凤一生中,大概只有对待刘姥姥的事情上,是她没有去算计别人的情况下做的好事,就这一点,就给巧姐积德了。所以《留余庆》说,劝人生,济困扶穷。上天会给你加减算账的。

至于李纨呢,这人落了一个虚名,严格说,她虽然没有什么恶行,可是也懒得行什么善,所以她的命运最后就是一个外表光鲜,精神空虚。

 

李:对这一段分析我没什么意见。人生本来就是曹雪芹写的这个样子。你以为你有才,有貌,有钱,有地位,就能比别人命好吗?看看张爱玲,张的才华,在中国现当代的才女里,说数一数二是不为过的(古代的就不比了)。但是张的爱情是非常失败的。张一生只爱过胡兰成,胡兰成写了一部《今生今世》,里面讲了他一生遇到过的十二位女子。这本书的序言的作者说,其实大家看这本书,只是想看看里面关于张的段落。但是这本书中,张的段落并不比别的女人多。作为一个才女,那么多追求者在后面排队,但是在自己最爱的人眼里,一点魅力也没有,就有这样悲剧的事情啊。所以张爱玲有一名言: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长满了虱子。我并不学佛,所以对什么宿命之类的论断并不很有体会。但是我喜欢居里夫人的一句话:生活对每个人都并非易事。每个人,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命运,你的与众不同决定了你遇到的困难也与众不同,你的感悟也会与众不同。至于像林妹妹那样来人世还泪的,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一天到晚哭吧。

 

风:好,我们前面简单分析完了除去薛宝钗与秦可卿之外的十钗的命运全是宿命。下面讲讲薛宝钗的命运。

 

曲说薛宝钗·宝钗与警幻仙姑的关系

 

自古以来,许多的爱情故事正因为凄美才得以传世的,其实这就是佛家八苦中所说的“爱欲不得苦”。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呢?就是宿命。不是大家都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吗?曹雪芹写这部《红楼梦》,重墨描写宝黛的悲剧爱情不是要赚大家的眼泪的,是通过这个故事阐述“爱欲不得苦”这样一个深奥的道理。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曹公最后在写书的时候才弄明白的。所以自称末学。可是问题是,曹公对薛宝钗是什么态度?难道真是认为薛宝钗就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吗?不是这么简单的。

 

李:我以为,说曹公写宝黛爱情悲剧,是为了阐述“爱欲不得苦”的深奥道理,这种说法并不错。但是接着我前面的话,如果从文学家的角度分析,我以为“木石前盟”是曹公心中的诗意的爱情。诗意的爱情,是现实不容的,因为第一,俗人不理解,第二,不能给大家带来实际利益。当然我并非否定风兄的话,因为风兄对佛理非常有研究,但我在这个领域并不擅长。但是我的观点是作为一个文人的观点。我是学文的,我太了解文人们都在想什么了,文人们都在爱,都在生活中寻找美,然后看到世俗中的人都那么冷漠,世俗中有那么多的丑恶,他们实在太痛苦了,然后就愤世嫉俗,写文章揭露现实黑暗。当然,这本书中确实表达了很深的佛理,这与诗意并不冲突——还有些人写诗专门表达佛理呢。但是无论黛玉还是宝玉,最执着的,是爱情。我的这种说法,应该也表达了这段故事的意义的另一个方面。对此我后面还有更详细的论述。

 

《红楼梦》从头到尾,曹雪芹几乎没有说过薛宝钗一点缺点,在这部书中,他描写的薛宝钗是很完美的,是从内到外的完美。如此完美的一个人来到这即将没落的贾府要做什么呢?曹公准备如何安排她的命运?这是许多红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李:我以为薛还是有缺点的,她的缺点就是太“冷”。其实关于这一点,红学界也是有公论的,我的古典文学的老师也是这样讲的。薛宝钗这个人善良,实在,但她没有真的爱过谁。喜欢薛宝钗的读者要大叫了:有什么证据?我还真有证据。大家看,整本书看下来,从来没有写过,薛很喜欢哪个女孩子,天天去她房里玩,两人亲如姐妹,薛视她为知已,待她和别人不同。书中只写,宝钗这人见人就脸上“堆笑”。你第一次见一个人“满脸堆笑”地看着你的时候,你也许下意识地觉得他还蛮热情。但是等你见他遇到这个也“堆笑”,遇到那个也“堆笑”,你也就不当一回事了。几时见过薛宝钗有这种表情:本来挺不高兴的,一见到某个人,脸上的阴云全散开了,亲切地看着这个人,握住她的手几乎想要抱住她,只把知心话对这一个人讲?此细节并非我原创,看过《战争与和平》的人,应该记得男主角安德烈王爵刚出场的时候,见到男主角彼尔就是这么亲切热情的样子。这才是爱一个人的表现。至于男人,我以为她要么就是看不上,要么就是对爱情冷淡。至于说宝钗很完美,这种说法小说中是有写过,湘云对黛玉说:你能挑出宝姐姐的短处吗?黛玉也无话可说,或者她有话说但没有说出来。但是宝玉却对宝姐姐没兴趣,宝玉也是个至情至性的诗人啊。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宝钗的缺点,一般人发现不了,除了宝玉黛玉两位诗人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呢?

 

    风:好,我们再看一下《红楼梦》,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如此重墨赞美的人是不是只有薛宝钗一人?告诉大家,不是!我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惊天大秘密,曹雪芹写《红楼梦》用词非常讲究,对于每个人都很少用非常明确的“完美”或者“完坏”词语的,但是有两个人,她的描写是非常清楚的,一个是警幻仙姑,一个是秦可卿。

    对于秦可卿,曹雪芹曾经用过“淫丧天香楼”的标题,可是在具体的章节中,曹公对秦可卿也是倍加推崇的,曹公笔下的秦可卿绝对不是一个污浊下流的女子,可是为什么要把一个“淫”字用在这样一个女子身上呢?如果单从儒家常理来说,就解释不通了。淫就是要被鞭挞的,就是不耻的,可是多数情节中描写的秦可卿又不是这样的,很矛盾啊。曹公到底想说什么?如果从佛学角度来说,就很好解释了。

    因为秦可卿是警幻仙子的妹妹,也是一个仙子,她是来以身说法的,是先把贾宝玉引入温柔乡,然后再通过宝玉的修行看到这些东西不过都是虚幻的,进而达到顿悟而走向成佛的道路。

    基本上大家对秦可卿的使命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了,也就理解了曹公说的淫是什么了,那就是由秦可卿给贾宝玉先上这人生第一课,后面才能继续修行,否则这块顽石总是懵懂中啊。

    好了,下面说警幻仙姑。

    许多人看《红楼梦》都忽略了警幻仙姑这个人。我不能说大家看的不细致,只能说出发点不一样。

    前面我说过,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最完美女子是谁?是不是薛宝钗?不是,而是警幻仙姑。请看警幻仙姑的“定场诗”:

    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有赋为证: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哇!这一段,可以命名为《警幻仙姑赋》。翻看红楼梦前80回,曹雪芹还给谁下过如此美轮美奂的重墨?

于是,我做了一个非常大胆而有创意的猜想。《红楼梦》十二曲中为什么单单没有宝钗呢?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红楼梦》十二曲的总导演是谁?警幻仙姑。由绛珠草饰演林黛玉,她妹妹饰演秦可卿,那么谁饰演薛宝钗呢?薛宝钗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别的演员真是都演不了,最后,只有警幻仙姑自己饰演!所以,薛宝钗就是警幻仙姑自己在《红楼梦》中的亲自饰演的一个角色。这下子关于曲子中没有薛宝钗的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曲子就是说的十二钗的使命和宿命,这曲子是谁编的?警幻仙姑自己啊。薛宝钗就是自己演的,所以自己就无须给自己安排命运了嘛。

 

李:这一段我真不认同,曹雪芹这人最喜欢在前世今生上做文章,如果薛就是警幻仙姑,那她就应该是秦可卿的姐姐。但是书中并无任何这样的暗示。而且我刚说过了,薛是有缺点的,就是对感情很冷,关于她这方面的缺点,我后面还要专门谈到的,大家先不要不服。所以我以为不能把她抬到警幻仙姑的地位。警幻仙姑这位CEO,可是司十二金钗之命的,要是连点真感情都没有,那怎么也不会在自己员工的办公室的房门上贴上什么“痴情司”“结怨司”……这一类的门牌吧?要是她像宝钗那般冷淡,看着这些名字不闹心么。写文章固然要“哗众取宠”(褒义),但是对一些学术界有公论的正确观点,我以为要领悟,和接受,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盲目地求新求异,有时候会给人异想天开的感觉。我前面已经说了多次,宝钗是无真情的,喜欢宝钗的读者要叫了:宝钗是对人有一种大爱而且对情很超脱。好吧,接下来我马上要谈到这个问题了。

 

风:当然,金陵十二钗的角色安排好了,而演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部好的影片总是要经过导演与演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于警幻仙姑来说,如何演好薛宝钗这个角色,才能对观众产生极大的震撼力呢?

 

曲说薛宝钗·冷香丸里的秘密

 

    红楼梦里最流行的事情就是吃药,在这部巨著里,谁要是不吃药,绝对算不上主流。所以大家一见面基本就会问问:妹妹最近吃什么药?要是不吃药见面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而在这些吃药的名流姐妹里,最会吃药的人莫过于薛宝钗。大家仔细想想,第一个离不开药的当然是林黛玉,可是她的药登不上大雅之堂啊,因为吃来吃去的也没有吃好不是?还有就是秦可卿,虽然人参当水萝卜吃,可是最后越吃越瘦,为什么呢?就是药性太瘦了。咱们看看宝姑娘吃的药,嘿!那才是极品呢。

    大家仔细看看冷香丸的配方: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大家看到了吧,这冷香丸的制作全在一个恰字。雨雪霜露都要恰好赶上时辰!这叫做看天制药。这药丸就是需要看天的眼色才能配制,所以说,难不难啊?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可是对于薛宝钗来说就不难了。因为我前面说过了,薛宝钗是警幻仙姑扮演的啊,她可是掌管着百花时令呢,所以这些看似很难的东西就不难了。这个说法不令人信服是不是?好,就换一种说法吧。

 

李:关于宝钗的药,我过去看过王蒙老师的一些观点,他着眼于药的名字,就是“冷香丸”这个词。他认为宝钗就是又“冷”又“香”,这个观点是学术界正统观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宝钗的冷,我刚说过了,现在再来详谈一下。大家发现没有,宝钗这人很少有情绪,总是气定神闲的样子。其他的几位金钗,都是有情绪的。史湘云曾激动地说:要是我有个姐姐,像宝姐姐那样就好了;薛大傻子被人打了,香菱的眼睛就红红的;包括狠毒的王熙凤,因为秦可卿的事情,没少掉过泪。但是我们很难找到宝钗的情绪,我记得最有名的一回,是她哥哥说她想诱惑宝玉,结果把她气哭了。但是这是为了尊严,不是为了情。还有一回,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宝玉被打了,宝钗来看他,规劝他,说着说着,流了点眼泪。宝玉看她真的动了情,心里真感动了,正想和她说两句心里话,她站起身来说:我走了。但是她虽然是个冷人,却是个迷人的美人——所有的人都喜欢她。曹雪芹写这个人,带着爱,也带着不爱,这个不爱无关人品,无关才华,是从诗人的角度来看她而产生的不爱。所有的人都喜欢她,但是偏贾宝玉不喜欢她。曹雪芹的心里,还是偏爱那个爱得死去活来的林妹妹。因为曹雪芹也是一个真诗人,他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和自己的情感有共鸣的恋人,生活中找不到,就自己塑造一个,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是文人最喜欢干的事情)。但是俗人并不喜欢像林妹妹那样的人。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他为人处世与世俗不协,他是不会被世俗接受的。这一点,曹公是看透了的。我有两个非常好的女朋友,都很有才,一个是公立学校的历史老师,一个是政府机关的文案。当老师的那个,课讲得好,学生也都喜欢她;当文案的那个,一笔漂亮的文章。但是这两个女孩子都有个共同毛病,就是不世故不圆滑,只知道埋头做事,而且说话也很直爱得罪人。所以每次单位里涨工资的事,都轮不到她们,钱都发给会拍老板马屁的了。当然,黛玉是很会说话的人,她直截了当得罪人,和不会说话得罪人不是一回事。但是曹公可能心里是不喜欢大家这样对待那些耿直的知识分子的,所以写了个有才的黛玉,很会说话,但是就爱得罪人,气死圆滑的俗人,让这些俗人心里想:我没才是不是因为我不爱得罪人(开个玩笑)。黛玉的资质当然比我说的两个朋友高,但是对世人来说,都是一回事,就是:我不喜欢这个人的嘴,所以,我不喜欢这个人。曹公这样写,多少也有点愤世嫉俗的观点。世俗的人,看不到别人的才华的,也不会因为别人有才就喜欢别人。我这个人幸运一点,很会做事,也很会说话做人,在公司里,颇有薛宝钗的风范,所以我就很受人欢迎。幸好本人没有宝钗那么冷,还是蛮憧憬爱情的,但是本人不得不承认,在情感方面,我比不上林妹妹。我非常清楚,像林妹妹那样的人,在生活中是不会被俗人接受的。所以曹雪芹写林妹妹和薛宝钗的区别,也带有愤世嫉俗的心理:为什么你们这些人都不关心那些生活中真的应该关心的事情?别人的才华,别人的傲骨,别人的真感情,你们看不到,你们看人的标准是,这个人能不能给你们自己带来实际利益。包括:你这人说话好不好听,你是否很会为人处世,如果你为人不小气,很大方,那你这人就很完美了。我要一件衣服送人,我自己没有,你把你的给我了,我就很感激,对你很喜爱,至于你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我的脑子不够,想不到上面去。

 

这里多说一句,一个有才华的人,就算再怎么圆通,在世俗中生活,也是有很多烦恼的。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你是一个用右手拿筷子的人,生活在一个大家都用右手拿筷子的国家,你当然觉得很自然。但是你有一天去到一个国家,那里的人都用左手拿筷子,你是不是会觉得很不方便?有才的人就是那个用右手拿筷子的人——因为他有才别人都没有才嘛。如果他圆通,他可能仅仅只会觉得不方便,如果他像黛玉妙玉那样与世俗格格不入,可能就不是不方便那么简单,那就是要经历很多痛苦了。是否圆通和有没有才华并没有关系的。但是世人只喜欢圆通的人,还有圆滑的可能也喜欢。因为,世人不看重那些真的应该看重的东西啊。

 

    风:薛宝钗这人吧,有人说她是一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这也算是她的一个性格,可是如果因此得出她虚伪的结论来,就不妥了。因为她对人其实没有什么虚伪的,她对谁都没有意见,是真的没有意见,这是因为她站位比较高,所以对于一切事情看得相当的淡。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周瑞家的吧。就是那个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第一个拜会的人。周瑞家的这个人其实也是很不简单的,做事情是非常得体的。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薛姨妈去贾府带了一些宫里的宫花,恰好周瑞家的去薛姨妈那里找王夫人,薛姨妈就让她把这些宫花分给姑娘们。大概是三春各一对,凤姐两对,林黛玉一对。周瑞家的最后给的林黛玉,林黛玉说是别人挑剩的才给她就扔了,宝玉就哄,书中写周瑞家的一句话也没有说。大家注意了,就是周瑞家的这个一句话没有说,反映出一个问题来。周瑞家的心里是不痛快的,但是呢,她不说出来,表现出她为人处世的老道深沉。但是我们记住,这里,周瑞家的是生气的!

    而同样的事情在薛宝钗身上发生的也很多。比如说,贾宝玉去看薛宝钗,刚去林黛玉就来了,看到贾宝玉马上说: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里呢,薛宝钗也没有说话,可是书中就什么也没有写。这就是一点非常细微的差别。如果书中也来一句:薛宝钗什么都没有说。要是这样啊,没说就等于说了,嘴上没说心里也在说。所以说呢,薛宝钗其实是真的不在意的。为什么?因为薛宝钗非常了解林黛玉的性格,她就是这样说话嘛,也没有什么坏心,所以薛宝钗对于林黛玉说什么都不会往心里去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一一说了,所以说,薛宝钗的大度都是真实的,她的待人也是真诚的,因为这就是她的性格,她对许多事情一是看的开,二是看的透彻。是一个超脱与凌驾于红楼梦这些迷局之上的一个人物。大家仔细想想,红楼十二钗里的人物,大多数都是身在迷局不知处,还有一个是半在迷局之中的就是秦可卿,而只有薛宝钗完全是在迷局之外的。

 

李:好吧,终于该详细地谈一谈宝钗的优缺点了。风兄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分析也非常到位,但是我的观点是,宝钗待人是真诚的,但她并不爱别人的。这里我详细地解释一下。因为一个人待所有人都真诚,那就说明她不爱别人。真的去爱别人,是不可能每个人都爱的,每个人都不一样,物以类聚才对,怎么可能每个人都爱呢?真诚可以是对每个人的,但是爱只能是给自己的知音的。也许你可以说,宝姐姐比所有人都强,所以她谁也看不上,那个她应该爱的人,小说中没有出现。我以为这不是理由。爱别人不是爱别人的全部,而是爱他身上的精神。如果你想找到一个人,他身上每一点你都爱,那是绝对找不到的。如果恋人和恋人之间可以合谐到两个人就像一个人一样,那谈恋爱就不存在吵架的问题了,但是那有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就算是相爱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不同的人。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但是从没听说过知音和知音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像有名的“桃园三结义”,西方的贝多芬和歌德,雪莱和拜伦,这些人并不是因为完全相同才相爱的。所以宝姐姐如果真的爱别人,她是一定不可能每个人都爱的,而且也不可能每个人她都看不上。大观园里的可都是才女,再怎么眼光高,也不至于自恋到对着河里的影子去爱吧?林妹妹把贾宝玉一人视为自己的知音,才是真的爱了。所以,宝姐姐是很真诚,但她并不真的爱别人的。她只是平等待人而已。她人确实很好,说她看得开,看得透彻,也说得过去。但是不能说这个人什么都是对的,我以为她看上去超脱,其实还是只能说她只是实际能力很强,很会搞人际关系而已。

 

    风:就像我们现在人,都在迷局之中挣扎着而不自知。大家都这样于是自己也这样咯,跟风是所有凡人的共性,而真正跳出迷局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于是,薛宝钗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再想想,现实中许多人都在为了名利苦苦追寻而不能自拔,可是呢,越是追求越是不可得,小说中王熙凤铁槛寺弄权,到处弄巧,可是最后还不是事情败露弄得一场空吗?所以说,上天对于真正厚朴的人才能施天恩的。好!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说了,为什么冷香丸这么难制,而薛宝钗就能制作成功,完全是上天的恩赐。上天恩赐有缘人呢。谁有缘?谁有德谁就有缘啊。而薛宝钗的这个德,可并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啊,绝对不是的。她的德是《道德经》里的大德,是佛教思想中的对于大智慧领悟的一种德。

 

李:佛教,我不是很理解。不过我以为不能把厚朴而没有感情的人,上升到大智慧的高度。我听说佛教是不讲究感情的,很多因为经历过爱情的痛苦,对爱死了心的人,就选择出家,断绝尘缘,后来宝玉就是这样出了家。但是宝玉是经历过感情的,宝钗是没有经历过的,至少书中没写她有这方面的经历。完全不讲爱情就是对的吗?曹公就不这样认为。他大胆地在作品里宣扬爱情的美,这在过去封建的中国可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我记得在中国,真正意义上,法律承认的自由恋爱似乎是毛泽东教给大家的。我们都记得,林妹妹念了禁书,说错了话,宝姐姐是怎么教育她的。什么女人不应该写诗,不应该看些杂书移了性情,只应该在家做女红之类的(原话不是这样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虽然这些话不是三从四德,但是也谈不上正能量——爱写诗有什么不对?追求真感情有什么不对?当然,宝钗这样说,她是自己觉得自己超脱,自己觉得自己是好人,自己觉得自己是有智慧的,自己觉得自己这样生活可以没有烦恼(要是她自己不这样想,她就不会总这样去教育人)。但是我以为一个女人,冷到谁也不爱,冷到不交知心朋友,也未必是可取的。外国有位作家,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活过,爱过,写过。可见西方人在人性解放上比我们还是前进一步(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其实所谓写书,我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写自己的恋爱经验,三流的也是如此,一流的也是如此(此话不是说所有的文学作品)。从来没爱过的人,再怎么聪明,心里是冷冷清清的。这个问题我后面还要谈的。

 

风:再说点题外话,人都有三分运气,上天对待每个人都是仁慈宽厚的。有了错误上天会给你机会改正,在你危难的时刻,上天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关键是我们要懂得,要珍惜啊。清华大学有句话叫做厚德载物。德无形而物有形,有形物需要无形物承载,就需要一个厚字。能看明白这一点,放心,你也可以炼出冷香丸来,据说这种药丸有病治病,主要是治疗气血亏,没病还能美容。大多数女性都有气血亏的病症,其实主要跟性格有关系,按照我上面说的,先改改自己的性格,保证天天是红光满面的。

 

李:厚德载物,我还真没研究过,我看西方作品比较多。我想谈一谈道德,这个东西听起来和“厚德载物”的“德”有点相似。道德这个东西,我以为不能抬到至高无上的地步。我们这个社会,书上写的道德已经很完美了,什么都有,但是为什么这个社会乱成这个样子?还是泰戈尔说得对,要想人不作恶,靠道德没有用,人不作恶是因为他能感受到什么是美。这也就是真的爱情的好处,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他身上的美(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常说,女人要优雅。凭我的社会经验,现代社会很多女人一生都搞不懂什么是优雅,很多男人也一生都没有爱过。优雅有品位的女人,给男人美感,于是就产生了爱情。但是现代社会的女人,都巴不得自己精明强势,在社会上多捞钱,在家里把男人管得服服帖帖。现代社会的男人,都想找王熙凤,这样自己就可以安心赚钱,家里的事就不用操心了。王熙凤虽然毒辣,持家能力是真没有问题的。我记得上次我问我一个交际甚广的男性朋友,认识不认识优雅的女孩子,我说我想找一个做闺蜜。他很简单地回答了我三个字:不认识。长得漂亮不是优雅,精神上的优雅才是真的优雅的。德这个东西,本身是给人一定的美感,能做到厚德载物的人,确实也能给人优雅的感觉。但是我以为真的优雅,是一种对他人的爱,或者说:对他人的身体上或者性格精神中的美的爱。所以真的有爱的人,就是一个真的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的人。这就是诗人为什么都比一般人感情强烈的原因。诗人对美有强烈的感受能力,他们一般都爱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是美的。再就是对爱情感兴趣,因为爱是美的。我不相信一个为了爱人死去活来的人,会干什么太伤天害理的事。当然,因为得不到爱人把爱人杀了的不在其内。但是现代社会,因为精神上的美而产生的爱情,已经很少见到了。这是文化的没落造成的。我们不做坏事,不是因为不道德,而是因为不美。德是世俗的东西,爱才是脱俗的(这个观点我后面有论述)。所以,曹公在自己的小说中,讲述了“木石前盟”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爱情,表达了曹公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想象,让多少世人看都看不懂。曹公的意图,有没有一点给肮脏的社会开药方的心理呢?中国的思想家都喜欢干这种事,像提出仁爱救世的孔子,提出无为救世的老子。曹公也许心里想,大家要是都能像宝玉和黛玉那样相爱,这世界就好了,就美了。当然,救世只是文化人的一种幻想,这点曹公可能心里也有数。所以他把宝黛爱情写成了一个悲剧:这样美的东西,是不可能得到俗人的理解和认同的,最终两位有情人生离死别。只是因为这种爱情不能给周围世俗的人带来金啊、玉啊,这样的实际利益啊!

 

    这就是小小冷香丸里蕴藏的秘密,德与物的对位。那么我们看《红楼梦》这本书,也需要这样一个德物对位吧。所以要分析红楼梦里面的人物,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我们看,曹公一开始就说了,满纸荒唐言,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写的荒唐,是因为他知道必定有许多人会曲解他的意思,这才是荒唐的本意。一部好好的书,结果被批了一个乱七八糟,误人误己,岂不荒唐透顶?

 

    李: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现在还不是把你的文章批了个乱七八糟……批文,本不是坏事,发表了观点,才能和别人交换观点,兼听则明嘛。曹公怎么说的:读书需两个人伴着,时常讨论,才可进益。任何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只要是观点,都反应一定的人性。还有些人可怜到,看了书,连观点都没有,曹公不怕别人曲解他的意思,他大概最怕别人来一句:看不懂。

 

 

    风:我们知道,曹雪芹写这部书的时候,是因为他已经经历过红尘了,可以说六根彻底清静了,但有一个尘缘未了,就是需要把这些人的这些事说清楚,然后才会安心的离开。

    大家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的书稿,其实不然。这前八十回的事情已经把所有他该说的都说清楚了,因为他说的是因,什么因结什么果,所有的结局就已经无须再说,自己就不用再给自己狗尾续貂了吧。只不过他也知道,后世必定有人来续,所以说,这才是最大的荒唐。

    我们再看,曹公是一个身在红尘却心早入空门的人,因此他写的人物就没有一个是可以描述的坏人,一切都是因缘故事而已。尤其是金陵十二钗,其实是代表人生的各种际遇,这些际遇好也罢坏也罢,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这些人有了这些际遇之后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悟性。比如秦可卿曾经身在迷中不知迷,但是最后生死关头也算顿悟了。而王熙凤呢一直在透支着自己的福报,所以说啊,强出头的人必定是劳心劳力,最终必定命运多桀。

所以大家要看清楚我的意思,在这十二钗中,曹雪芹从来没有想把哪一个人写成“坏人”,所以有些人为了哗众取宠把薛宝钗贬的一文不值实在是一个更大的荒唐,说薛宝钗进了荣国府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当上宝二奶奶而奋斗,我看着不由得笑了。

 

李:这种把宝钗贬得一文不值的观点,我过去批过几次了。首先可以肯定宝钗并不爱宝玉,她要是爱宝玉,她就会吃醋,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吃醋的是林妹妹,还吃得那么厉害。第二点可以肯定,宝钗从未想得到宝玉。她要是想得到宝玉,她就不会直言不讳地说宝玉是个“无事忙”,说他该去考功名,说得宝玉一听就烦,当面奚落她沽名钓誉。凭宝姐姐的圆通,她难道就不知道她这样说宝玉会引起宝玉的反感?她是多么会做人的人。在整部《红楼》里,她还批评过谁?她从来没批评过谁,就批评过宝玉,黛玉,还有那个想学诗的呆香菱。她批评他们三个的原因都一样:不要写诗了,好好做事去吧。她这样批评他们三个,她自己心里想的大概都是为了他们三个好。贾府里真的值得批评的人和事,那些大家都看不惯,都在议论的肮脏事,她几时插过一句嘴了?都是“事不关已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所以我完全不认为她对宝玉有什么想法,宝玉看不上她,说不定她心里还看不上宝玉呢。他们两个本不是同一路人。她的人品是相当不错,而且也确实称得上高洁的人,本人的性格也蛮像她,我也觉得我活得蛮好。爱不爱写诗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风:从曹公的着笔看,他对他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的热爱,因此我们读起来才倍感亲切,这是为什么?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真善美的感应。

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只是跟每个人的悟性、因缘有关系,那么再读起来心里就会平静许多了。下一节我们就说说宝钗寿辰点戏中流露出的随喜性格。

 

曲说薛宝钗·宝钗寿辰点戏中的随喜性格

 

    有一次薛宝钗过生日,其中有让大家点戏这样一个情节,我觉得非常的精彩!大家点的戏呢,基本都是要顺着贾母的意愿,薛宝钗点的戏也是如此,她第一次点的是一出《西游记》,这里没有说出什么来,关键是点第二出戏的时候。宝钗点的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当然这戏又是热热闹闹的戏,是贾母爱听爱看的。所以宝玉呢,就叨咕一句:就爱点这些戏。因为这样的闹戏贾宝玉不喜欢听。不过我们看看宝钗是怎么说的。

    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我们来分析一下,有人说啊,宝钗就会给贾母溜须,贾母喜欢什么她就做什么。持这样观点的人呢,我只能说你站位站的有些低而已,如果说,只是一味的逢迎老太太而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这样是不好的。不过,宝钗绝对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她点的这戏,她自己并不是不喜欢看。她能说出其中的禅机来,说明她对这戏在以前是认真看过,而且是喜欢的。在这一点上,我以前常说一句话:开卷有益。因为许多人看书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是有自己的偏爱。自己喜欢的,就爱不释手,自己不喜欢的,就嗤之以鼻。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呢?看书这样,那么对人也是这样。于是就把人简单分成了两类,好人,坏人。这样看人看事就经常失之偏颇,于是产生出对别人并不公平的好恶来。

 

李:这一段分析得不错,王蒙老师说宝钗这人就是这点好,做事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从这段分析来看,她还知道让别人高兴,同时也让自己高兴。人情练达啊,到这一步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但是从这首词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来。这首词是表达禅机的。风兄大概要插嘴了:所以说宝钗是个大彻大悟的人。我不反对宝钗的大彻大悟。我只是很想知道:这个女人到底恋爱过没有?她的初恋是什么时候?她是爱过痛过以后,所以再也不爱了,还是根本从来没爱过?这些书中并没有写。本来过去是不许女子自由恋爱的,看上哪一个,还要托人说媒,麻烦死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来没听说过宝钗闲着没事的时候,陷入对某个人的回忆里,她没有对异性的回忆,也没有对同性的相知。史湘云那样喜欢她,她对待湘云,估计和对待袭人,也没多大区别。我以为这样的大彻大悟,也不是一种尽善尽美。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初恋的时候也是轰轰烈烈的啊!

 

 

    风:举一个例子,以前我说过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就是这样啊,因为在妙玉看来,刘姥姥这样的人,就是应该鄙夷的,即使这人跟自己没有任何的关系也是从心里鄙夷,这是为什么?就是缺少了平常心。

    在金陵十二钗中,能有平常心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的,而单从宝钗点戏这一段来看,宝钗就有平常心。比如这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吧,应该说一般年轻人不喜欢的,可能宝钗开始呢对这出戏也不一定就多么感兴趣,可是她看过之后,就能从中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来,进而产生了共鸣。这不是随喜心是什么?这不是平常心是什么?进而可以说,宝钗对生活是充满爱的,是一种天性的博爱。想想现在一些大德的高僧、居士是不是也是抱有一颗如此的仁爱之心呢?所以说,宝钗的这种境界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

    单从这出戏来说,宝钗看得还真是透彻,也恰恰看到了其中禅宗的精髓。鲁达是《水浒》中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物,而薛宝钗点了这出戏,让贾母看了高兴,因为贾母喜欢热闹戏,自己看了再悟证一次禅理,真是妙极!

修佛的人非常讲究随喜的,一个人如果修行佛法,千万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理论强加给别人,如果引起了别人对佛的厌恶之心就是一种罪恶了,所以宝钗的做法真是精妙,是一种由心而生的精妙。

 

李:佛这个东西,我是真的不懂,但是说宝钗博爱,我以为她是看着像博爱,其实并不真的博爱的。我以为她是真的善良,但和“爱”沾不上边。博爱,我以为是一种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物的爱,对生活的热情。一个博爱的人,怎么会不爱写诗呢?我以为好的诗歌都是因为对生活充满爱才写出来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是按照曹公给她的药丸取的名字来看,这个人是“冷”的。作为一个女人,不爱戴花,不爱装饰品,这是一种对美的漠视。我不知道曹公怎么想,泰戈尔曾说:装饰品里含有柔情。每个男人都喜欢美丽的女人,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也是为了获得爱情(虚荣的女人不算)。薛宝钗不爱戴花,我以为她是不是根本不憧憬爱情。

 

另外我还要很肯定地否定风兄的一个看法:仁爱和爱并不是一回事的。孔子提出仁爱的时候,是希望大家对周围人多一点同情心,不要见有钱的就爱,见没钱的就瞧不起,这本来是个好事。但是这和心里生发出来强烈感情并不是一回事。爱,只是对某个人或某一种美的强烈感情,仁爱却是对大众的——姑且说是一种善良吧。而且仁爱到最后难免变成一种虚伪——谁也做不到爱所有的人的。爱这个东西,我以为比仁爱境界更高,因为仁爱是有目的的,就是你希望通过你的仁爱,获得大家的认可,进而获得社会地位。我前面说过的“德”也是这么回事。但是爱完全是无私的情感。而且我认为曹公也是这样想的。黛玉有爱,但是没有仁的,黛玉这个人并不善良的。宝钗有仁,但是并没有爱,所以活得冷冷清清,当然,她自己不觉得。

 

另外关于宝钗看书的方式,我后面专有论述。

 

风:说到参禅悟道,宝玉黛玉也是有慧根的,我们下一节中看看一首偈子中宝黛钗的较量。

 

曲说薛宝钗·宝黛钗一首偈子中的较量

 

    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湘云黛玉都恼了宝玉,宝玉于是写了一首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后来,黛玉、宝钗、湘云一起去劝解宝玉时,黛玉说了一句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没有自己写偈子,而是以六祖慧能著名的“菩提本非树”的偈子做比来给宝玉进行说教。

    这一段,看似简单其实非常精彩。

    宝玉的偈子是一种感悟,黛玉的续是一种灵悟,宝钗则是一种点悟。

    毫无疑问,黛玉的这句“是方干净”最为干脆,应该说有提振的作用。也有人说黛玉的这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曹雪芹写这部书的“书眼”,我倒是觉得这样说有点过了。因为黛玉的这句话其实就是脱于六祖的“菩提非树”理论,算不得原创,所以如果作为“书眼”的话就未免有些看低曹公了。

    而要是单从这个情节来说说宝黛钗的人生观还是不错的。

    首先说,三人都具有一定的禅性或者佛性这没得说。三人的区别是:

    宝玉处于混沌未开之中,就如同那块通灵的石头,他的灵性是包裹在石头里的,所以是有禅性,但需要别人帮助开悟;

    黛玉是精灵一样的人物,所以她说出的话经常是超凡脱俗的;

    宝钗呢,她通常说出的话是语不惊人,但却通俗易懂,比较质朴。

    黛玉的话通常能一语中的,很容易引起重视;宝钗的话朴实无华,不注意未必能引起重视,但很有回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自的性格来。所以下一节我们就说说宝钗的实心眼。

 

李:这三个人的话,是可以看出很多的。宝玉有灵性,但是比不上黛玉,这当然是曹公对女性的美和智慧的幻想。黛玉这个人,说的话都是原创。宝钗这个人是,别人的事情都搞得门儿清,自己却什么都无所谓。我这话是不是很难懂?好吧,我慢慢解释。从宝钗平时的为人看,她通晓人情世故,她完全了解她周围人的性格,也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所以别人要什么,她就给什么,这样当然大家都喜欢她。但是她自己呢,她最原创的作品,就是那句:好风频借力,助我上青云。我以为这话才是她的真性格。她看很多书,但是,那都是别人的作品,写的都是别人的性格,她通过这些书,了解别人的人性,所以她就能在这些“别人”中游刃有余。但是她自己呢,她要的是地位,就是“上青云”。

我这段话可能有点难理解。文学这个东西,总的来说,是表达感情的。诗最纯情,直接表达感情。小说,就算不以爱情为重,但是写小说也是抒发作者对世界的爱。文学表达的是人心里的东西,不像科学表达的是现实的东西。一个写文章的人,不管他是诗人还是小说家,他必然要爱这个世界,追求他心里想要的东西,不管是爱情,还是事业,在追求中经历这个世界的美和丑,欢乐与痛苦,在心里对世界形成一些观点,然后表达出来。所以,一本书,是一个人的感情史,也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那么多的书,是那么多的人的思想史。但是宝钗这个人,自己没有强烈的感情,她看那么多书,是把这些书当成“别人”的故事,“别人”的人性来看。所以这个人,“别人”的事情都门儿清。所以“别人”就都喜欢她,因为她理解“别人”在想什么,也知道“别人”想要什么。但是她自己,她的诗不少,但是“好风频借力,助我上青云”无疑是她写得最真性情的一句。我说这话的根据是,这句诗没有一点和其他才女的任何诗的共性。不管是湘云,还是探春,写起诗来都是花啊,情啊的,写得是蛮好,但没有独特性。像湘云和探春的诗,如果我们不说作者,让我们这些外行猜猜是谁写的,哪个分得清哪首是谁写的?但是黛玉的诗: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一看就知道是黛玉写的。宝钗这句诗也是这样,我估计谁都看得出是她写的。我看了红楼里那么多诗,其他人的诗我都忘记得差不多了,但是这一句我一下就记住了,而且非常清楚是宝钗写的。就她这句诗最特别,最直指权势。湘云虽劝宝玉去考功名,但她自己的诗里没写过这些;探春是个强势人,但她也没写过这些。这句就是宝钗的心里话,她要的就是地位。大家记得不记得她刚出场的时候入京是干什么的?选妃嫔的啊。所以说,这个人是政治家。历史上有几个政治家是情种?都是心狠手辣的东西。像宝钗这样没有害人之心的就是大好人了。

我再说点别的。泰戈尔有一个观点:一个人喜欢什么,他就是个什么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我们以科学家为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物质世界运行的规律。一个人,如果他观察物质世界的时候,他能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他就会觉得自己有所领悟。这是因为,在他的大脑中,存在理解这种规律的思维天份,所以当他发现这种规律的时候,他就看到了自己大脑里的天份。所以科学家在观察物质世界的时候,他能看到自己的大脑里的理智。他再对照书籍,他发现自己的理智的结晶,在他以前的科学家也有,他就会认识到,自己有科学家的智慧,适合搞科学。再比如,爱经商的人,能在经商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实际能力;爱读诗的人,能在诗中看到自己的感情。因为一个人能在外界事物上看到自己,所以他就理解和爱这个事物。我们爱工作,因为我们爱自己的能力;我们爱孩子,也是因为我们爱自己——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再版嘛。如果一个人对一种工作有天份,这种天份会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表现出来。可能这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就喜欢科学,或者喜欢艺术,或者喜欢文学。简单地说,他会表现出对这种东西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学习的毛病:学得好的就有兴趣,学得不好的就没兴趣。其实有兴趣才学得好,没兴趣,可能就意味着没天份。说了这么多,我真正想说的是,黛玉天生就对情感有兴趣,所以是诗人,宝钗天生就爱搞人际关系,所以就是政治家。但是不能说宝钗是个像佛一样超脱的人,你都那么超脱了,为什么还追求地位呢?

 

另外说说红楼里禅意和诗意的贯穿。红楼里,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曹公学佛参禅是很有水平的。但是黛玉的这句禅语,刚风兄也说了:也有人说黛玉的这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曹雪芹写这部书的“书眼”,我倒是觉得这样说有点过了。因为黛玉的这句话其实就是脱于六祖的“菩提非树”理论,算不得原创,所以如果作为“书眼”的话就未免有些看低曹公了。我是真的不懂佛理的,所以我不清楚,这本书里有没有原创的佛理句子,就是一看就知道曹公在参禅,而且达到了得道高僧的境界的句子。估计曹公对佛理只是体会,但要说他有特别优秀的原创,可能还谈不上(这个问题可以再探讨)。但是我们看看曹公笔下的诗,那首《葬花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黛玉的很多诗,都是情感异常强烈,独树一帜的经典之作。宝玉的作品,也都独一无二。所以我以为,曹公首先是一个诗人,佛理他也懂,但并不是主要的。就好像,有人因为红楼里的建筑,说曹公是建筑学家,因为红楼里的药,说曹公是医学家……各种说法都有。曹公是很博学多才,但是,他首先是一位诗人和文学家,他在诗文这方面的成就,才是他最大的成就。

 

另外我也知道,宝玉最后是出了家的。但是,他是经历了大爱大痛之后看穿了才出家的,宝钗……我以为她根本就没爱过谁。她无烦无恼,有名誉有地位,她想要的,是世俗的幸福。我觉得宝玉那样,经历了爱恨之后,顿悟,出家,我可以理解。但是像宝钗这样,没经历过感情,就很超脱,什么都看透了,对情也看透了,我以为这样很奇怪,说不通。感悟感悟,有“感”才有“悟”的。

 

 

 

 

风:曲说薛宝钗·宝钗是不是想做宝二奶奶

 

曾经,在我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可以说是品、学、貌兼优的一个人。不过呢,这人吧,虽然如此优秀,可是确是一个非常憨厚的人,她不喜欢出风头,于是就不如其他一些女生显得灵巧出众,也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使有人注意,可是因为她平时不多言,也猜不透她的心思,因此也不敢冒昧去追求。

    薛宝钗就有些类似。

    贾宝玉许多时候是一个喜欢装癫的人,他说的话许多时候是半真半假或者是真假难辨的。有一次他跟王夫人说一种什么什么药方子,说得神乎其神,还给薛蟠推荐过,并且煞有介事的让薛宝钗给作证。这时候呢,薛宝钗马上摆手,说这事她可是一点都不知道。

    我们来看这点小事,如果是林黛玉呢,断不会这样说,即使她不知道,也会迅速的不露痕迹的给宝玉圆谎,这就是宝玉与黛玉在性格上合拍的地方,也有人叫做心有灵犀。所以说在心灵契合这方面,宝玉黛玉才是天生的一对,而宝钗绝对是与宝玉不合拍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说呢,宝钗这人吧,她不是靠灵巧来证明自己的,用一句现代的话说,宝钗人家那是实在。

    那么我再说说宝钗是不是想做宝二奶奶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看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在这回里,有这样一段话: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

    大家仔细看,宝钗对于金玉良缘的说法并不感冒,而因为元春赐她与宝玉一样的东西觉得越发没有意思了。咦?这里就很有意思了。毫无疑问,元春是喜欢让宝钗嫁给宝玉的,可是宝钗呢却觉得没有意思。为什么没有意思呢?因为她对宝玉还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有什么意思?姻缘嘛,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所谓的金呀玉呀不过是一些外物媒介,以此作为姻缘的推断是不是很没意思?

    于是,还好有一个林妹妹绊住了贾宝玉,省去了很多的尴尬。

所以说,宝钗对于姻缘的事情,一不强求,二不攀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宝钗的性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宝钗对于姻缘的态度。相对于宝钗,宝玉与黛玉有时候就是一种强求了,而世事往往就是这样,人算不如天算,越是强求而越不可得,佛家称这个叫做“爱欲不得苦”。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越是想得到的东西,往往是越难以得到。大家仔细揣摩一下,对吧。

 

李:关于宝钗的爱情,红楼中没有写到,我有时候想,宝钗这个人到底是没有爱情,还是真没遇到她看得上的。可能都有一点吧。反正宝玉她是不爱的,我以为她可能还有点瞧不起宝玉,不然干嘛老摆个大姐姐的脸色教育他。而红楼里好男人本来就少得可怜。蒋玉菡被袭人预定了,柳湘莲为尤三姐出家了,贾蔷和伶官纠缠不休,秦钟是个同性恋。除了这几个,其他的男人都不堪入目。但是风兄提到的细节很有意思:宝钗见她的东西和宝玉的一样,心里就没意思起来。为什么心里没意思?是不是生怕真的要她和宝玉结婚?那就是说她还是在憧憬真的爱情?也许是有一点吧。但是这个人对待爱情不积极。红楼里不乏烈女,鸳鸯不想嫁给糟老头子,她以死抗争。你宝钗看不上宝玉,你想要真的爱情,你就不能大胆地争一下吗?要知道林妹妹可是时时刻刻在为自己的爱情抗争,生怕别人抢了她的宝玉,一会防着金钗,一会防着金麒麟,这是封建社会一个颇具反抗精神并追求真爱的人物形象。社会的现实让她不能有一点安全感,总是非常不放心。那你宝姐姐也想要爱情,怎么一点表示都没有呢?要是你宝姐姐也以死抗争:我死也不嫁给宝玉。那我估计林妹妹和宝玉也不至于真的成为悲剧。所以薛这个人,对待爱情,毫无疑问是冷的。而且这个人思想很主流,毫无反抗精神,说她三从四德也谈不上,但是也谈不上思想尖锐。你就那么善良,善良到,可以为了周围人的高兴,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痛苦一生?我以为女人做这种事是很傻的。当然,你可以说,后四十回不是曹公写的,宝钗是不是就顺从地嫁了宝玉,也是没有证据的事情。但是我以为,大家把宝钗嫁给宝玉,逼死了黛玉的结局,是非常符合曹公本人的意思的。大家都喜欢宝钗,贾母也喜欢宝钗,金玉良缘嘛,最终战胜了木石前盟。封建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啊,曹公写了这么一大本,把宝黛钗爱情纠葛写得这么仔细,就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漠视,对人性的压抑,高鹗的续本在这个问题上是处理得非常好的,可以相信。至于宝钗知已有没有呢?有人可能认为史湘云算一个,这丫头说想要一个姐姐像宝姐姐那样,说得眼圈都红了。但是大家必须承认,宝钗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她待史湘云,和待袭人,可能都差不多。我以为,有知已的人,是会待知已和别人不同的。像贾宝玉小时候,视姐妹们皆为一处,并无不同。但是他长大以后,发现只有林妹妹才是自己的知心人。这才叫成熟,这才叫真情。

 

至于说宝玉和黛玉的合拍,不能简单地用圆谎这件事来说明。大家记得不记得这个情节:湘云要宝玉去学学做事,宝玉当时就烦了,奚落她一顿。旁边人看不过去了,帮湘云说话,说要是林妹妹这样说你,你保证不会这种态度了。宝玉就说:林妹妹,什么时候说过这等劳什子的话,她要是这样说,我早和她生分了。黛玉正好在门口听见了,当时就感动万分,知道自己没看错人,宝玉确实是知己。宝玉和黛玉合拍,在于他们两个都是诗人,都看不起功名,觉得爱情才是最好的。宝钗别的方面十全十美,就是性格冷了点,不重感情,所以宝玉就是不喜欢她。至于说什么圆谎不圆谎,那都是小事的。一个有思想境界的人,爱别人,是爱别人的精神。黛玉和宝玉,在精神上是合拍的。这才是真的爱情,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也就是曹公对爱情的理解和幻想。

 

风:曲说薛宝钗·黛钗判词对比

 

    宝钗黛玉的判词是这样说的,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里我们需要看,黛玉仙风,宝钗道骨。黛玉风流难掩,宝钗是低调含蓄。一个在林中挂,很飘逸,想不为人羡都难,但玉带林中,也容易多招诽谤。而金钗呢,虽然是金器,但埋在雪里,也尽可自保。

    所以说,黛钗的判词其实已经把二人的性格命运全说明白了。

    黛玉的仙风与宝钗的道骨第一次交锋在哪里?

    就在于我们上上节介绍过的劝宝玉。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我们仔细体味一下,黛玉的话引经据典,非常的干净飘逸,是不是呢?但是呢,这里有一个问题,一般人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对黛玉的话未必能懂。所以黛玉许多时候说的话貌似禅机禅理非常之深,但她其实是站在一个飘渺的位置来说飘渺的话。简单的说吧,黛玉的话必须是说给知音听才能懂,黛玉是谁?绛珠草,绛珠仙呢,所以她说的话必须跟她身份极其匹配的人才能明白。而宝玉呢,是神瑛侍者,跟绛珠草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可以把宝玉的这个神瑛侍者的元神理解为神。好,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黛玉是仙,宝玉是神,世人都说神仙好吧,可是神仙也有烦恼。最为关键的是,神与仙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当时黛玉的话,宝玉也没有完全能够理解的。

    好了,费了这么半天的口舌我们说了黛玉与宝玉一个仙一个神,那么宝钗是谁?

    说到这里啊,有人就说了,你前面不是说宝钗是警幻仙姑嘛,怎么忘了,所以宝钗自然也是仙了嘛。非也非也。

    要说宝钗也是仙可是为时过早了。宝钗是警幻仙姑没错!但警幻仙姑是不是仙?这就需要慢慢听我道来了。

    还说前面那个话题,劝宝玉。黛玉就说了8个字,宝钗呢,就用了一个大家都能明白的六祖慧能菩提树的故事来解说,结果宝玉马上就明白了吧。

看到了吧,同样一个道理,黛玉与宝钗说法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宝钗懂得的道理丝毫不逊色于黛玉,但她表达出来就不一样了,她能够用大众都明白的语言,也就是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奥的道理来。那么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说只有大道之人才能懂得。所以我们才说宝钗有道骨,而她讲的故事呢,又都是佛理。所以,宝钗应该是对于“佛”理、“道”理都精通的一个人。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说说警幻仙姑。

 

李:结合我先前的观点,我以为宝钗这人就是:“别人”的事都门儿清,“别人”写的书都看得懂,“别人”看不懂的,她也能说得“别人”都懂。但她自己想要的只是地位而已。这个人什么时候闲着没事,思考过自己的命运,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了?黛玉是总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所以她很容易地说出了含有哲理的话,而且是原创。宝钗是一听就懂,但是那是“别人”的领悟(我一再提到“别人”这个词)。她自己,什么时候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什么时候说出过对自己的人生有总结性的感悟?包括周围人要她嫁给宝玉,她就嫁了,难道这样的荒唐事情不能引起这个才女对社会愚昧的反思(我采用了高鄂的续篇的情节)?宝钗除了审黛玉的时候说女人应该在家做针线,别看了杂书移了性情以外,她什么时候说过一些对自己人生的原创性感悟?没有遇到她真心爱的人,她连一点有才的人最常见的怀才不遇的感觉都没有。这个人对生活很冷,没有一点感情追求和感情起伏,所以也没有感悟。我前面说了,大家要注意“感悟”这个词,“感”了才会“悟”的。我记得的她最原创的,就是那句“好风频借力,祝我上青云”,这算哪门子人生体会?中国的思想,我记得就儒道释三家(我对这些不熟,说错了可以再探讨),宝钗这句诗,三家都不靠。倒让我想起那个故事,有个诗人,被封了官,乐死了,写了一句有名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满城花。后人评了一句:小人得志。当然,我不是说宝钗是小人了,她还真是个好人。但是这人确实就没感悟和思考自己人生这方面的兴趣。不思考自己的人生,天天忙着思考别人的人生,开悟别人,我以为这才是个无事忙呢……

 

风:既然宝钗就是警幻仙姑的化身,宝钗既然深谙佛道之理,那么警幻仙姑自然不能是仙了。我们知道,佛祖在讲述佛理的时候,有时候那些声闻弟子不明白的时候,文殊菩萨就进行各种幻化帮助弟子们理解。于是我们这里可以认为,警幻仙姑自然也应该是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幻化的幻象,至于是哪位佛菩萨,末学不敢妄断。

 

 

 

曲说薛宝钗·金钏之死中薛宝钗态度质疑

 

    金钏之死,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一段公案。金钏之死到底谁之过?客观的说,应该是金钏与贾宝玉调笑被王夫人看见,王夫人把金钏赶走,金钏气性大,就这样死了。这里我们不说这几个人的对错,单说金钏之死中薛宝钗的态度。

    为了让大家看的明白,引一下原文:“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

    好,就引用这两句吧。

    许多人把这段话作为证据,从而来佐证薛宝钗的冷血无情以及虚伪等等。而今天我呢,也从这简单的几句话来为薛宝钗翻案,来说明薛宝钗不但不是无情,而且是至情之人。

    先字面分析宝钗的话是实还是虚。首先她说,姨娘是慈善之人。薛宝钗是不是真是这样想的呢?那是一定的。在薛宝钗眼里,她能看到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所以才能做到和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众生眼内皆善良,要不怎么说她是佛菩萨的境界呢。所以她说姨娘是慈善的人是发自内心的,绝对不是虚伪的应付。

    其次她说,金钏并不是赌气投井,而是可能走到井边失足落下去的。大家仔细看,薛宝钗为什么这样说?

    这里还需要说一下佛教思想。不要嫌我引用佛教思想太多,因为曹雪芹本身自称末学,所以佛教思想是贯穿了这本书的始终的。

    佛学认为啊,人自杀是有很大罪过的。薛宝钗在这部书中又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她一定不会认为金钏就这样自杀的。金钏是遇到了委屈,可是呢,按照佛学观点,人与人之间的许多恩怨都是业力所致,所以遇到委屈应该妥善去处理,而不是进行极端的选择。事实上,《红楼梦》中许多人稍遇委屈就会选择走极端的道路,其实是不应该这样的。所以说到这里,关于金钏之死,这个似乎红学界已经定论的事情,我们真的需要质疑一下。金钏自杀,到底有没有确凿证据?我看好像没有。既然这样,我们就依照宝钗的推断看一下,金钏受了委屈了,她的委屈到底有多大呢?首先说,宝玉当时跟她调笑,是否完全是宝玉的过错?应该不是。宝玉也曾经调笑过彩霞对吧,可是彩霞是喜欢环哥的,所以对待宝玉的调笑就很正色,弄的宝玉一个没趣。而且宝玉就这样一个人,跟大观园的哪个丫头不调笑呢?宝钗调笑金钏的时候,金钏也没有反感也没有反对,而且还有配合的意思。这是其一;然后王夫人醒了,气不过打了金钏,才把她撵出去。这件事宝玉是有责任的,但金钏自己也是有责任的,王夫人在气头上惩罚得重了些,也有责任。而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应该不至于让金钏去死的。假如金钏就因为这个事情去自杀,还真是应了宝钗的话,那她就是一个糊涂人了。

    所以我们看,宝钗说的话是合情合理的,并不是虚伪的应付。然后我们说,既然没有证据证明金钏是自杀,那就真可能如宝钗描述的,她心里别扭,走到井边,胡思乱想,失足坠入井里。

好,我们现在看,书里并没有证据证明金钏是自杀,可是许多人理所当然的把金钏之死理解为自杀,那些诘难薛宝钗的人也把金钏之死理所当然理解为自杀。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犯了一种想当然的错误。这也是许多人呢,特别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诘难别人。说白了,是有点不善良吧。

 

李:关于金钏的死,我是这样看的。请看这一章标题: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曹雪芹用了一个“烈”字。其实很多学者,都以为金钏死得不值得。不就是因为不能再当奴隶了吗?王蒙老师的说法最有趣:不奴隶,勿宁死。包括后来鸳鸯殉主,学术界都以为是奴性使然——主子死了,仆人凭什么跟着死?盲目忠心吧。我以为,奴性是有点,过去的中国人,哪里听过什么人权、自由、平等之类的洋词?出了大观园的门,就没舒服日子过了。但是曹公又有点与众不同的思想。大家有没有发现,红楼里说死就死的女性非常多。尤三姐,鸳鸯,和贾琏私通的多姑娘,我记得还有个不太有名的女人,当时等男友拿钱回来娶她,结果男友怕她贪钱,就说自己没弄到钱,她马上就自杀了,男友就也跟着自杀了。这些人的死,要么就跟情有关,要么就跟名誉有关。曹雪芹写金钏的死用了一个“烈”字,我以为这说明,曹公把真情和尊严看得比死还重,而且他非常认为自己这点是正确的,是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这话,本来是说给重正义,重追求,重家国大义,重事业的人听的。但是曹雪芹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觉得当官之所以文死谏,武死战,只是图个虚名。但是曹公有曹公自己的精神追求,他就重真情,重尊严。虽然我以为金钏为这点事去死,有“死要面子”的嫌疑,但是在曹公眼里,她还是一个“烈”女。当然,封建现实摆在那里,不在大观园当奴隶,就要到农村种田,不然还能干什么呢。但是曹公还是要给金钏一个“烈”字。这是曹公自己的想法,大家可以存有保留意见。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同意,宝钗说的那些话,并非虚伪。她是王夫人朋友,和金钏又八杆子打不着,她说话,当然要为王夫人着想,要说得王夫人心里舒服。至于她说得对不对,我以为有对的一面(完全说得不对,王夫人就听不进去了),也有应景的一面。比如你的朋友失恋了,他向你诉苦,你明明知道是你朋友不够优秀,你还不是要说:“算了,你还能找到更好的”。说这种话,有什么虚伪可言呢?但是宝钗有没有情,这件事上是看不出来的;冷血不冷血,也和这没有关系。宝钗的冷,我前面讲过不少。但是宝钗这时说这些话,只是为了劝王夫人不要伤心。如果宝钗这时也大哭一场,说金钏死得太冤枉,那王夫人听了不是要难过得……

 

风:曲说薛宝钗·螃蟹咏者谁大才(一)

    那个史湘云起社之后的《螃蟹咏》非常的有意思,我比较喜欢看这段。

    先看看林妹妹的《螃蟹咏》: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我非常欣赏林黛玉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引用一句郭德纲的名言:我的妈呀,太有才了!有人呢,总拿这个说事,说是林黛玉用这《螃蟹咏》是专门讽刺薛宝钗的。我说吧,天下本无事,别总没事找事好不好?林黛玉与薛宝钗才多大呀,没有我们现代人城府那么深。她们还都是天真活泼的少女好不好?我们看看黛玉这两句用词多好,“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把一个憨态可掬而又性感十足的薛宝钗就像用工笔画勾勒出一样,妙!林黛玉的这首螃蟹咏,确实是暗射的薛宝钗,但不是暗讽。姐妹们朝夕相处,林黛玉绝对不是看见薛宝钗就像看见敌人一样,我反复强调,都是大家族的闺阁少女,心里没有那么阴暗的。林黛玉对薛宝钗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应该是:惜与羡。惜是惺惺相惜的惜,二人的文采相差无二,二人的境界可以比肩,自然要惜了,相惜且珍惜也。那这个羡字呢?当然是羡宝钗的这一身肉了,呵呵。因为林黛玉本身吧,她身材是偏瘦的,不过也实在太瘦了,而宝钗呢,只是丰满,所以林黛玉对薛宝钗绝对是羡慕的。看看黛玉用词,“螯封嫩玉,壳凸红脂”,不得不让人佩服,这样的词句恐怕也只有饱受天仙玉露的绛珠仙子才能想得出来,能把宝钗的这身肉形容的如此大气,真是非常的超脱,非常的飘逸。

    好,说完了黛玉的“惜”与“羡”,还要说一下黛玉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有点“微妒”,大家都是少女嘛,美女见美女,妒是难免的,所以呢,有了妒,就有了“讽”的意思在里面了。看后面,黛玉说: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哈,让你肉多,我吃了你。

我们必须认清的是,黛玉的“妒”与“讽”是一种“善妒”与“笑讽”。这不是那种怨妇的“恶妒”与“毒讽”。如果还有人坚持说林黛玉的话句句是夹枪带棒,那么我问一句,你把林黛玉当成什么了?宫廷怨妇?切,那还是曹雪芹先生的风格吗?所以我说,许多的红界人氏总拿《螃蟹咏》来说事,我只能说啊,那不是黛钗本意,也不是曹公本意,是你的意思,是你把自己心里肮脏的想法强加给了《红楼梦》,然后又强加给了《红楼梦》的读者们。本来集天地大成的一部好书,愣是被一些人整成了淫词浪调,无语。

 

李:关于这篇《螃蟹咏》,我以前看过王蒙老师的评论,他说,黛玉的这首诗写得非常一般,“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很明显,是一种感观上的享受。后来贾宝玉写了以后,黛玉就说:我的不如你的,我的烧了,你的拿给别人看吧。黛玉其实说的是真话。至于这首诗暗讽宝钗,王老师想都没往上面想,我也没往这上面想。我先说一下,感观享受和精神享受的不同。比如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人,他长得非常丑,就像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如果我们只重感观享受,我们是不会爱这个人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我们的鉴赏力中,加上我们的理性,我们的善良,我们的智慧,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人虽然长得丑,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很聪明,有才华,超凡脱俗,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爱这个人,而且我们在爱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克服我们感观上的不适。这也是泰戈尔的观点,我的转述可能不完全准确,但是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些好的诗,都是以精神取胜的,比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至于纯粹的表面感官的描写:“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没有任何精神上的美感,确实,这诗写得很一般。至于说这句诗是写薛宝钗,我以为,虽然曹公是很喜欢在一些小细节上暗示一些东西,什么“原应叹息”,什么“逢冤”,但是你们这些人捕风捉影也该有个限度吧,建议你们不要老看那些乱七八糟的文章,看点大家的大作,免得自己越看越八卦。一个有才华的人,是不嫉妒别人,也不会羡慕别人的。因为有才华的人都是有个性的。第一个用鲜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有才的人当然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在某一方面是“第一名”。自己有才华,就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羡慕别人,就会葬送自己的独特,哪个有才的,会干这种蠢事。黛玉不会,宝钗也不会呀。黛玉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比宝钗强,宝钗也觉得自己最好,比别人都强,所以总是教育宝玉和黛玉啊。

 

    风:好,说了点题外话,我们继续说薛宝钗的那首《螃蟹咏》。

    宝钗在林黛玉做完《螃蟹咏》之后,她也做了一首,是这样写的: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如果说林黛玉的《螃蟹咏》风格是飘,那个薛宝钗的《螃蟹咏》风格就是定。一个飘逸,一个禅定。

    看一看薛宝钗的《螃蟹咏》中如何来体现禅定。

    先看这一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有人说啊,薛宝钗这一句太恶毒了,“皮空黑黄”这样骂林黛玉实在是太恶毒了?呵呵,我还是那句话,你以为薛宝钗是村里泼妇啊。拜托大家不要总用你的那些龌龊心思去揣测黛钗。黛钗是谁啊?一个是仙子化身,一个是佛菩萨本性。如果带着一份恭敬之心再去解读黛钗,就不会有那么恶毒的话了。

    那说了半天,宝钗这皮里黑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要理解这句话啊,我们先弄明白,宝钗的《螃蟹咏》是不是针对的林黛玉呢。我的答案是:是!也不是!因为她的《螃蟹咏》其实是一种劝世,这里包括芸芸众生,包括世上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林黛玉,还有她自己。“皮里黑黄”是什么?就是人的臭皮囊啊。不管你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你的外形都只是一个旅途的行囊而已,是你来人世这一遭所乘借的一个工具而已,之所以表现出或美或丑,或俊俏或性感,或风流或丰满,都是因为包着不同的一个灵魂,因此幻化出不同的像,说白了,一切都是幻想。而这个臭皮囊的本质最终就是“皮里黑黄”。百年之后,都是一堆枯骨。因此不管是林黛玉的风流灵巧,还是薛宝钗自己的“嫩玉红脂”,最终都是一副“皮里黑黄”的。

    现在大家弄明白了吧,以后就不要再把薛宝钗的“皮里黑黄”理解为恶毒攻击林黛玉了。

    理解了“皮里黑黄”,再看前面的“眼前道路无经纬”就好理解多了。我们总说人生道路的话,其实人生的道路宽的很,如果总是给自己划出一个道,那么你的路就很窄,甚至是无路可走,如果你能做到随遇而安,得也欣然,失也坦然,那么岂不处处都是路?那些交织的经纬线又岂能成为你道路上的羁绊呢?

    再说下面一句。“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前面的那句说出了人的本质(皮里黑黄)以及人的思想(道路无经纬),是给人生做了一个大的定性与定位。那么现在这句话呢,说的是人生处世的具体哲学。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体现的是宝钗的道家思想与佛学思想。那么“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体现的就是宝钗的儒家中庸思想了。所以我们说啊,薛宝钗这个人物是一个三教合一的完美化身,能看出这层内涵了,也不枉我们读过《红楼梦》。

    那么“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从哪里体现儒学的中庸呢?薛宝钗是这样想的:人嘛,既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某些因缘宿命的加持,虽然说以后都是要走的,尘归尘土归土的,可是眼前既然在这里呢,就需要过好你的人生。我们不能说,一切都看明白了,都看开了,那就爱咋地咋地吧,得过且过吧。错!看,我们前面说的是随遇而安,但绝对不是得过且过的。许多人呢,经常把这两种思想弄混了,就连庙里的许多修行者有时候也容易走入这样一个误区,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这就与大道思想背道而驰了。

    宝钗前面说了人生本质,后面呢,马上就说了现世的积极人生的做法。那就是吃螃蟹吧喝酒压不住腥味,然后再来一杯菊花茶;螃蟹吃到肚里会积压寒气,那就吃点生姜去去寒嘛。

    在红楼梦这部书里,宝钗总是用最通俗的比喻来说通一些最深奥的道理,所以说啊,用“大雅若俗”来形容薛宝钗真是太贴切了,只是好多人悟性差,无法理解宝钗的境界,造成了对宝钗的误解,实属无奈。

可以说,黛钗的两首《螃蟹咏》都是大才手笔,大家风范。只是大部分人缺少悟性,多会理解为讽刺世人的毒句,曹公写完之后就知道是这个结局了。

 

李:关于这首《螃蟹咏》,我自己不是很懂(我没怎么关注这首诗),我就,接受风兄的观点了。宝钗这诗,基本是以她自己做人的准则来看世人(诗都是这样的)。说她在这些事情上看得透,有大彻大悟之风,我不反对。但是这诗,还是看不到“情”啊。你这人就那么喜欢人情世故?那么喜欢钻研别人的心?那么喜欢钻研这理那理,爱情这东西,就钻不进你的大脑,也钻不进你的心么?如果确实没有心仪的恋人,你就不写诗憧憬一下吗?好歹有篇作品,让我们觉得你也有点女儿之心,不要总研究别人行吗?

 

    风:曲说薛宝钗·宝钗是在嫁祸林黛玉吗

    《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是非常精彩的一回。这一回里说了几件精彩的事情:

    一是薛宝钗扑蝴蝶无意听到红玉的手帕事件。

    二是红玉为凤姐客串了一回使唤丫头。

    三是著名的《葬花吟》。

    三件事情件件精彩。《葬花吟》大家知道的比较多,等以后有兴趣单起帖子来说。红玉为凤姐办事这一段简单带一下。

    当时,凤姐因为手下丫头不在身边,随手招呼这一群丫头,红玉马上就过去了。然后凤姐交代的事情就一一办理完毕,非常妥帖。从李纨那里,凤姐知道了红玉是林之孝的女儿,决定把她要到自己房中。

    这段里有一个细节,红玉为凤姐取手帕回来的时候,宝玉房里几个丫鬟对红玉进行诘难。我们看看这一大段话:

    晴雯一见了红玉,便说道:“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爖,就在外头逛。”红玉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过一日浇一回罢。我喂雀儿的时侯,姐姐还睡觉呢。”碧痕道:“茶炉子呢?”红玉道:“今儿不该我爖的班儿,有茶没茶别问我。”绮霰道:“你听听他的嘴!你们别说了,让他逛去罢。”红玉道:“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有。二奶奶使唤我说话取东西的。”说着将荷包举给他们看,方没言语了,大家分路走开。晴雯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他兴的这样!这一遭半遭儿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一面说着去了。

这说明红玉在宝玉房里地位非常低下是肯定的,另一方面说明宝玉房里的丫鬟牙尖嘴利的还真不少。尤其是晴雯,看看上面大段话,她的话最多也是最难听。按照地位,晴雯应该是宝玉房中排名第二的大丫鬟(地位仅次于袭人的),地位高,应该善待那些不如你的人,这一点袭人能够做到,而晴雯做不到。晴雯待人的人情很薄很冷,所以她最后的结局很悲惨,事实上说明了不积福德,难得福报这个道理,这也是《红楼梦》中一直贯彻的思想。

 

李:关于晴雯袭人的事情,历来讨论得很多,有一句公论“晴有黛风,袭为钗影”。晴雯这人虽然刀子嘴,但是从她病补雀金裘来看,其实是个豆腐心。但是袭人后来害死晴雯,似乎是一桩公案。我知道这个案子历来有争论,很多人讨论,晴雯到底是不是袭人害死的。有正面证据也有反面证据。而且曹公写这件事,没有写得非常明显,基本是给大家去猜的。不过我以为,按曹公的审美趣味,他写晴雯的刻薄,绝对不是想说她没有平常心。黛玉,妙玉,晴雯,三个人嘴巴都不讨人喜欢,但是这三个人在小说中都很有分量。我以为曹公这样写,其实是讽刺世人:你们这些俗人,并不喜欢别人有才,别人清高,别人“质本洁来还洁去”,你们喜欢一个人是看他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利益。所以你们在意的,并不是生活中真正应该重视的,而是一些表面的,肤浅的东西。所以黛玉和宝玉最终会被折散,因为,他们两个的爱情,能给周围人带来什么实际好处?金玉良缘,才是大家最终盼望的,因为,这婚结得有“金子”也有“玉”啊。

 

    风:好了,毕竟晴雯、红玉不是我们这节要说的主题,主题自然是薛宝钗了。

    话说薛宝钗扑蝴蝶恰好遇上了红玉跟另外一个丫鬟说手帕的事情,其中男女之事恰好被宝钗给听到了。薛宝钗对这些偷情之事是不赞成的,正好两个丫鬟怕外面有人听见说要打开窗户看看,这个时候薛宝钗马上就想到,呀,万一被两个丫头看到了她不是很尴尬吗?于是急中生智假装喊颦儿,也就是林黛玉。

    关于这一段呢,许多人认为你看这薛宝钗,城府多深呢,顺手就栽赃给了林黛玉,即使温和一点的人也认为,薛宝钗虽然是无心的,却是一有坏事顺手就栽赃给了自己的情敌。

    关于这个问题呢,我是这样认为的。薛宝钗确实是为了避免大家尴尬,而临时想到了这样一个与林黛玉捉迷藏的游戏而巧妙的来避免尴尬。问题的关键是:薛宝钗为什么一定要说是林黛玉而不说是别人呢?即使是顺口为什么就一定要顺口说林黛玉?

    关于谎言,佛家称为妄语。佛说出家人不打妄语。那么薛宝钗作为佛菩萨的代表此时能不能打妄语?

    《入菩萨行》中曾经说过这样的例子。说是一群强盗追杀一个人,在岔路口遇到了菩萨,就问菩萨,看到那个人去哪里了吗?于是菩萨就给指了错误的一条路。在这个故事里呢,菩萨就说了谎,就打了妄语。但这是善意的谎言,是善意的妄语,所以,这个妄语可以打。

    那么好,薛宝钗在这里说谎就是为了避免大家尴尬,所以是可以说谎的。那为什么她一定要说林黛玉呢?有人说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不说是探春、惜春、迎春等等吧。这个问题啊,还是要慢慢研究。

    我们说,薛宝钗这人是一个诚实的人,她说谎是迫不得已的。我们前面举过药方的例子,贾宝玉让薛宝钗给作证,结果薛宝钗就摇头。所以说,薛宝钗这人平时不是喜欢说顺口谎的人,所以呢,薛宝钗说谎不老练,那么她的谎言里就注定具备一定的真实性。

    什么是谎言的真实性呢,就是说她说的谎言绝对不能是无中生有的,应该是都有一定的镜像的。就拿她与林黛玉捉迷藏这个事情来说呢,平时,她一定是和林黛玉玩过捉迷藏的游戏,而跟别人应该就没有或者是极少。

    我们想一下,可以跟薛宝钗玩在一起的人有几个呢?只能是姑娘们。她不能去跟李纨玩吧,也不能去跟王熙凤玩吧,因为玩不到一块的。能跟她玩的人,也就是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林黛玉。就这么几个人。这些人中,湘云不在大观园里,迎春、惜春不是这样的性格,唯有探春与黛玉了。而探春的性格呢,平时也多是教育宝玉,心高气傲,应该也不会过多的玩这种小孩子的游戏。所以,大观园里能像丫鬟们一样可以无拘无束玩的人就只有薛宝钗与林黛玉。也许有人会说林黛玉是这样性格嘛?我告诉大家,是的。大家不要以为林黛玉没事就哭,她的眼泪全都是留给宝玉的,平时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她玩得比谁都欢的,看看各种聚会诗社就知道了,林黛玉每次都是玩得最开心的。

说了这么半天,就是要告诉大家,平时,薛宝钗与林黛玉是经常在一起玩的,就像大观园的丫鬟们一样无拘无束的玩,因为她们两个在这里都是客人,不会有人管她们,而迎春、探春、惜春是绝对不敢与她们一起这么放肆地玩的。所以说,宝钗在编这个捉迷藏的故事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说黛玉的。这就是一个为了避免尴尬的善意谎言,是一个镜像之谎,还说明了她平时与黛玉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

 

李:这一段说得我赞同。宝钗和黛玉平时肯定是经常一起玩的,就算黛玉再怎么对宝钗“素日里只当她藏奸”,这个不会影响她们两个平时一起玩。就好像在公司里,同事之间就算有矛盾,也不会影响一起合作做事,哪个要是因为和同事的矛盾就不工作,未免有点小孩子脾气。黛玉过去虽不喜欢宝钗,但是也只是嘴上说说,不会真的干什么,宝钗对此又全不往心里去。所以两个人平时在一起游戏应该还是很和睦的,宝钗应该也就是顺口叫出了黛玉的名字。这不是宝钗说谎不老练,恰恰相反,因为这件事情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所以这是一个完美的谎言——谁听了都会以为是真的,所以,宝钗在需要她说谎的时候,是说得非常老练的。我不认为一个人说谎老练,和人品有什么关系。台湾教授曾仕强说得对:我们不说真话,我们说,妥当的话。善意的谎言完全可以说。善意的谎言说得好,说明这个人聪明。至于说丫头们怎么想,宝钗是小姐,她再怎么圆通,再怎么能洞察别人的心理,她平时和丫头们不会走得很近,丫头们对黛玉存什么意见,平时也不会说给宝钗听,所以引起点误会很正常。

 

 

风:曲说薛宝钗·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咏白海棠》的组诗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一直想用“燕瘦环肥”来说说钗黛二人,不想用到这组《咏白海棠》上了。

    我们只就黛钗二首进行对比,看看如何之精彩。

    在这组《咏白海棠》中,李纨与探春评论的是宝钗第一,黛玉第二。宝玉评论的是黛玉第一,宝钗第二。那么她们评比的理由何在?

     先看一下宝钗的。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再看一下黛玉的: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先看宝黛诗的起首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半卷湘莲半掩门。单从这一句,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喜欢黛玉的那句,我也不例外,潇湘妃子的这句,显得很洒脱,很飘逸。宝钗的这句呢,显得比较的朴实。这是二人风格不同,但应该以潇湘妃子为上。

    前四句整体对比,宝钗用的是胭脂、冰雪、手翁等常见之物;黛玉用的是冰土、玉盆、梨蕊、梅花等比较脱俗之物,显得要比宝钗那一首高了。

    而宝钗的《咏白海棠》高明地方就在第五句上。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句就是宝钗这首《咏白海棠》的诗眼了。前四句极其普通,突然笔锋一转,如同一首古筝曲,婉转直上云霄。这正是宝钗衡芜体的风格。

    纵观两首诗,好比两首不同风格的曲子,宝钗的曲子是平淡入手,慢慢引入高潮,让听者可以慢慢体会其中韵味。

    黛玉的是开始就能引人入胜,然后慢慢再曲子转下来,归于平静。

    可以说,是两首不同风格的曲子,都是佳品,欣赏人角度不同,心中自有不同的评判。

我的评判是这样的:我喜欢吟诵黛玉的《咏白海棠》,也喜欢品味宝钗的《咏白海棠》。就是这样,黛玉的诗可以在一个幽雅的环境里读出来欣赏,宝钗的则可以在心里慢慢品读。

 

李:宝钗的这诗,贵在“重”,“淡极始知花更艳”,很有份量的句子,一听就比世人有境界,比世人美。这一句是除了那句“好风频借力,祝我上青云”之外,我记得的宝钗的为数不多的诗句中的另一句。从这诗来看,宝钗觉得自己很好,有境界,是个美人(性格的美)。所以可以肯定,她自己对我过去说过的她的那些缺点,她肯定知道——这是个聪明人——但她不觉得这是什么缺点。她就觉得自己会做人,对别人好,生活舒适,挺好的,爱不爱抒情无所谓。黛玉的这诗,很有仙意,但是不“重”,尤其是结句“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除了有点“娇羞”之美,后面半句简直和废话无异了。写诗,结句写得不好,是很忌讳的失败。所以这两首诗,当以宝钗为上,宝玉说黛玉的最好,纯粹是爱屋及乌。

 

读书,读诗,切忌不要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这就是外行。你自己的气质和谁相近,你就说谁好。我说过了,每个人写的书,都是自己的心灵成长史。你看这么多书,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那就差不多和宝钗犯了一样的错误,就是“别人的事都门儿清”。你要有自己的风格,并且看和自己风格相近的书,然后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独特领悟。前面风兄说的,世人看书,都是自己喜欢的就看,自己不喜欢的就不看。其实这是对的。我们不是评论家,不需要什么书都看得懂。我以为看书有三重境界,第一层,只看自己喜欢的,第二层,这也看那也看,第三层,还是只看自己喜欢的。世人看书,只看自己喜欢的,是因为自己不喜欢的看不懂。文人看书,这也看那也看,是因为他们比较聪明,这也看得懂,那也看得懂。但是到了一定层次,就要回归到最初:只看自己喜欢的书。因为这些书,和自己的气质最接近,我们看了这些书,才能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然后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不用担心自己的看法会偏颇,一个有个性的观点,总会有点偏颇之处的,我们要尖锐前卫的观点,哪个的观点要是像老好人,这也对那也对,那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这一点就是宝钗的不足。黛玉贵在,经常有原创,但是宝钗不读书的时候,就窝在家里绣花。

 

风:曲说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任是无情也动人。反复读诵,越琢磨越是妙。这句话是从《红楼梦》第63回群芳夜宴中来的,是宝钗当时抽中的签子上写的。一般人在解读薛宝钗时经常是忘记这句话的。

    我觉得这句话才是对薛宝钗最恰当也是最高的评价,更是曹雪芹的本意,就是说,曹公心中的薛宝钗的形象就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而正是这句话,让混沌中的贾宝玉对薛宝钗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因为还是在这一章,大家继续掣签说令的时候,贾宝玉还在拿着这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签子发呆呢。

    要知道,以前贾宝玉对薛宝钗是身近而心远的。身近体现最明显的一次就是说薛宝钗像杨妃,结果宝钗当场翻脸说自己没有一个哥哥叫做杨国忠的。心远的表现就很多了,比如更多的时候是总替黛玉防着宝钗,后来看到黛玉跟宝钗走得很近的时候还很纳闷呢。

    好了,下面咱们就说说宝钗是如何的“无情”又是如何的“动人”呢?

    关于宝钗的无情可以有三个地方来说说。一个是金钏之死,因为这一节我们前面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解释也算详细,就不在赘述了。重点说说另外两处宝钗的无情。说的时候我还必须要讲清楚,宝钗的三个“无情”表现都是有递进关系的,诸位可是要仔细看我分析。

    关于金钏之死,宝钗算是就事论事,因为金钏跟她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许多人总拿金钏之死宝钗的无情来说她的“冷”。那么宝钗第二个无情是对自己的亲哥哥薛蟠。

    当时薛蟠因为调戏柳湘莲被柳诱出去臭揍了一顿。大家想,薛蟠平白无故吃了这样一个亏,岂肯善罢甘休?就连薛姨妈也不干,一定要拿柳湘莲入狱。当时薛宝钗就把这事压下了,跟薛姨妈说这事的主要责任应该是在薛蟠,让他吃点亏也好压压性子。结果薛姨妈就不追究了。大家看,这次受欺负的可是自己的亲哥哥,薛宝钗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她显得很明白事理,也很大度。表面看似乎是无情,再怎么说都是自己的亲哥哥被人打了呀。但是宝钗的无情之中是不是透着明白动人呢?

    第三件无情是尤三姐之死。当时尤三姐死了,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这个表现与当时金钏之死的表现几乎是一样的,不过宝钗说了一句话: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他们指的是柳湘莲与尤三姐。

从这三件事情我们看,宝钗把人情生死看得很明白看得很开。许多事情都是因缘果报累世劫难所致。所以她才不会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动情流泪的。宝钗的无情恰恰是体现她的大彻大悟,人世间一切都是幻像和迷局,别人是因为参不透而烦恼。宝钗恰恰把这一切人情冷暖看穿了看透了,这不是佛菩萨又是谁呢?

 

李:关于宝钗的“无情”,我前面说了好多了,这人就是真的无情,也就是“冷”。我的观点和风兄的观点并不一样,大家可以取自己所需。我就不累述了。但是她虽无情,却得到了大家的真实的喜爱,这就叫做“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世人关心的都不是真正应该关心的东西,另一方面,她虽无情,但却真是个好人。至于说她是不是大彻大悟,我就说不上了。因为我不懂佛的。也许吧,她就是看透了情字,不想为情所绊。但是她为什么又想要地位呢?所以还是有些东西看不透。而且,因为看透了情字,所以爱情也不要,让她嫁哪个,虽然她不喜欢,也就二话不说地嫁了,这又有什么好呢?

 

风兄对宝钗貌似特别喜爱和推崇,把她提升到佛菩萨的地步。我在猜想风兄是不是自己性格像宝钗。看书要看自己喜欢的,因为和自己气质最接近。风兄和宝钗气质接近,风兄喜欢她很自然。但是风兄比一般“自己不喜欢的书就看不懂”的人强点,就是看过很多书。那么风兄应该能把自己和别人进行对比。我承认,我的性格也像宝钗,我在情感方面也比不上林妹妹。自己的优点,要肯定,但是也不至于上升到什么菩萨的地步。一个人会搞人际关系,对人很善良,事业很成功,生活很幸福,对世俗看得透,这都是很罕见的优点。但是就因为这些,就说这人是菩萨,那就犯了一般人的错误:真正应该关心的,没有看到。

 

 

 

    风:曲说薛宝钗·搬出大观园 曲未终人已散

    李白有这样一首诗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万物兴歇是一个自然规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兴衰正是贾府命运的印证。只是这个衰来的也忒早了些。正如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自己从内部杀进来才死得更快些。查抄大观园的事件看似是因为一副春意儿(春宫画),其实有许多的必然因素在里面。从内部查抄开始,薛宝钗就搬出了大观园。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惜春的丫环入画被撵,迎春的丫头思棋被撵,宝玉的丫环晴雯、四儿、芳官被撵。好好的一个大观园就只剩下了湘云、黛玉还有一个妙玉。三人最后的联诗《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基本上算是大观园最后的绝唱了。

    宝钗搬出大观园虽然说了许多表面的理由,但真实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曲未终,但人已散了。这大观园中一干人等还在长吁短叹,只有宝钗冷眼看透了将来的结局,所以先默默的出去了,因为这个结局她也无能为力改变,也就顺其自然吧。

    其实从大观园中已经定局的一些人物看,皆是前因种后果。比如晴雯,就像电视剧中唱的那样,风流灵巧招人怨,在家里的时候喝茶的细节看起来着实让人心酸。更让人感叹生在福中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还有羸弱的二小姐迎春的悲惨命运细细想想都不是没有来由的。就在之前思棋被撵的时候让她说几句好话她都很冷。反过来我们再想想宝钗平时待人的宽厚和体贴,史湘云办诗社宝钗赞助螃蟹,林黛玉病中宝钗暗中送燕窝等等。宝钗所做的这些事情非常值得人感动的。可惜的是后来有些人拿着宝钗的这些厚道说成是收买人心,真是让人感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

    不管怎么说,从宝钗搬出大观园之后,《红楼梦》中一干人等的命运就逐渐要揭示出来了,有什么因结什么果,想必是天道不可违的。至于以后宝钗是不是嫁给了贾宝玉,以后的命运又如何,这些都是后四十回的事情了。既然已经不是曹公原创了,我们就也不必去讨论了。对于宝钗,无论是从性格、为人,处世,都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宝钗这个角色中多看到她的真善美的一面,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带着一种善良、一种真诚、一种感动、一种宽容去看待薛宝钗,去看待金陵十二钗,去看待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们。

 

    李:这篇文章就这样结尾了?怎么宝钗审黛玉那么精彩一出戏没有评?

 

    好吧,我来说说。

 

我以前也看过一些文章,认为宝钗审黛玉,是一种收买人心的举动,结果一下子让单纯的林妹妹服了气,达到了目的。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黛玉平时对宝钗是很夹枪带棒的,那么宝钗是真的不介意,还是假的装厚道?我以为是真心的。如果宝钗心里对黛玉是不满的,视黛玉为敌人,那黛玉说错话的时候,正是最好地报复黛玉的时候。爱玩心计的人注意了,此时,宝钗只要装没看到,黛玉说错了一次,肯定会说错第二次,第一次大家没注意,第二次,大家可能就发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是很不公平的,黛玉说这种禁书中的话,要是让大家都发现了,她马上就颜面扫地,要被所有人笑话了(可能还有更严重的)。所以宝钗这个时候若是想报复黛玉,那真是时机到了,自己只要装没听到,就可以把黛玉扳倒了。而且黛玉不会知道宝钗的心理活动,周围人也一点都不会看出来。多好的机会啊!等了这么久就是在等这种机会!我都看出来了,宝姐姐怎么会看不出来?平时黛玉小性子,刻薄人的时候,宝姐姐从来不管她,也不说她说错了话。但是在此关键时刻宝姐姐做了什么呢?她第一时间审了林妹妹,告诉黛玉:你说错话了。还顺带着用自己的那些黛玉肯定不会认同的观点,教育了黛玉一番。所以可以肯定,她自己对她自己信奉的那一套,她自己觉得是很好的,完全正确的,要不然她不会总用这些话教育人。而且可以肯定,她待人是真的善良,她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救了黛玉一次。黛玉对她不服也不行了。

 

然后黛玉就很喜欢宝姐姐了,而且把理由说给宝玉听,这再一次证明了,黛玉的真情。宝姐姐教育她的话,她完全没听进去,但是她终于明白了:宝姐姐是好人,从此非常喜爱宝钗,把心里的知心话说给宝钗听,说自己多么痛苦,没有父母,和宝玉的爱情又靠不住,自己又生着病。宝姐姐听了就给黛玉送来燕窝。虽然因为下雨,她不是亲自送来的,但是黛玉也不介意,心里对她还是很感念的。黛玉这人才像是个真有感情的样子。

 

    至于说宝钗搬出大观园一事,我看原著没有看到这里来,因为后面的内容没前面的好看了。不过宝钗是最懂审时度势的人,贾家出了问题,她大概是“一叶知秋”,搬出去很自然。当然,我没打算说宝钗是趋炎附势的人,她本来就是客人,主人家要出事了,客人怎么住得下去。但是也可以提出疑问:你真的爱大观园里的那些人吗?你真的爱那些朝夕相处的姐妹们吗?说走就走,也不写首诗,纪念一下过去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的快乐,大家对你的喜爱,大家对你的尊重和脉脉温情。

 

 

总的来说,宝钗也真是个好人。她的特点,就是“冷”而“香”。而且确实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山中高士是说她有才,雪是说她纯洁。但她不去爱,不去轰轰烈烈地生活,也确实是一种遗憾。但是如果她真的爱了,她还会这么冷静,客观,对所有人都一样好,被所有人喜爱么?

 

 

 

 

李善渊

 

2015-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