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玻璃与琉璃名实问题刍议

 水西公主 2015-05-08

 

中国古代玻璃与琉璃名实问题刍议

http://www.  2010年12月04日 18:10:00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摘 要]中国有着悠久的玻璃制造史。历史上,对玻璃制品的称呼很不一致,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名称,而在同一时代也曾多名并存。在玻璃出现后,曾长期以琉璃一词来称呼之。但琉璃一词除指玻璃外,尚指天然玉石以及人工建筑构件。在宋代以前,玻璃一词也曾指宝石,只是在宋代以后,玻璃才专指人工玻璃制品。而在目前,古代玻璃制品也同时有琉璃、料器、玻璃等不同称谓。
  [关键词]古代玻璃;琉璃;称谓;含义
    
  中国有着将近3000年的玻璃制造史。而与中国在世界上最先发明了瓷器不同,玻璃并非是由中国古代先民首先发明的,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一些古代尤其是早期的玻璃,明显带有西方玻璃的特征。因此,对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关系到中国玻璃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科技、商贸、交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故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需注意的是,尽管对古代玻璃的研究长期受到重视,但对中国古代玻璃的称呼,以及古代文献中出现的“玻璃”等相关词汇所指究为何物的认识,却迄未统一,分歧依旧。直到如今,在我国的考占界与文物收藏界,对中国古代玻璃器的称呼,仍有“玻璃”、“琉璃”、“料器”等不同称谓,而这些不同称谓所指的物品,其中究竟有哪些异同之处,一时之间似乎也很难有人能完全说得清楚。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问题的开展。针对目前古代玻璃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两方面人手,对中国古代玻璃与琉璃的名实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工作有所阐发。
  
  一、中国古代琉璃
  
  (一)琉璃之名的由来
  中国古代玻璃尤其是早期的玻璃多被称为琉璃。不过,“琉璃”一词的出现还是较晚的事情。在唐代以前的文献中,琉璃都写作“陆离”、“流离”,或作“璧流离”。如《楚辞·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楚辞-九歌·大司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按:《楚辞》中的“陆离”应作何解,学界素有不同意见,认识迄未统一。本文对此不作讨论。)西汉桓宽著《盐铁论·力耕第二》载:“璧玉、珊瑚、流离,成为国之宝。”而“璧流离”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西域传·厨宾国》:“厨宾地平……出封生……璧流离。”及《汉书·地理志》:“……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具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
  目前,对于琉璃之称的由来,学界的意见基本统一,即认为琉璃是由“璆琳”一词转音而来。璆琳一词见于《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贡廖琳、琅玕。”《尔雅·释地》亦云:“西北之美者,有……谬琳、琅歼焉。”章鸿钊认为“璆琳”就是“琉璃”,其在《石雅》中称:“璆琳,流离也,或作琉璃。日流离者,约言之,详言之为壁流离。流,璎音之谐;离,琳音之转,实一物也。”。
  但有学者指出,许多古文献中“璆”字和“琳”字均指自然生成的玉石,和人造的“流离”并非一物,如郑玄对《尚书。禹贡》注日:“璆,美玉;琳,美石。”《尔雅·释器》也作相同解释:“璆琳,玉也”。《说文解字》、《集韵》均有类似解释。因此有学者认为,上古时代的人们见闻不广,一旦见到人工制造的流离,自是十分喜欢,但一时无以名之,遂借用璎琳一词以称之,以状其晶莹似玉也。其后经过古汉语的不断演变,尤其是同音假借和近韵互转等原因,璆琳终于转化为流离了。而流离之词的写法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以后才被加上“玉”旁,写作琉璃,并逐渐固定下来,直到今天。
  也有学者另有不同意见。有学者指出,璆琳专指玉石,与类玉但不是玉的琉璃并非一物。而“流离”一词,早在春秋时的《诗经》中即已出现,但其所指与后来文献中的“流离”的含义大相径庭,如《诗,邶风,旄丘》中载:“琐兮尾兮,流离之子”。韩愈在《毛颖传》中对此解释到:“琐尾,少好之貌,流离,鸟也。,这些文献中提到的流离,所指仅仅是禽鸟而已。及至后来,人们见到了外观光彩斑斓、与璆琳相似却并不相同的玻璃制品,遂借用与谬琳谐音、《诗经》中所称的这种毛色美丽的小鸟之名来称呼这种物品,即为“流离”,后又加玉旁而变为“琉璃”,便成了另一类物品的专用名词嘲。
  上述意见对于流离一词系由谬琳转音而来基本没有分歧,意见不同的地方仅仅是转音的原因。其实,不同意见之所以产生,是对“琉璃(流离、壁流离)”所指究竟是什么物品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一致所导致的。章鸿钊认为“璎琳”就是“琉璃”,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转变。而张维用、罗学正等则认为“璆琳”专指自然生成的玉石,与人造物品“流离”本非一物,二者仅在外观上相像;为给这种人造物品一个适当的称呼,古人或直接借用“璎琳”一词,或借用《诗经》中所称、与廖琳谐音的美丽小鸟的名字“流离”,来命名这种与璆琳相似但并不相同的人造物品。对琉璃来由之争变成了对琉璃真实含义之争,而这个争论自古以来就已存在,恐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了。
  
  (二)琉璃的含义
  及至今日,关于琉璃或古代琉璃的确切含义,仍有不同认识。至少在目前而言,琉璃就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物品,其一为古代玻璃;其二则为低温色釉陶器,多用作建筑构件,即通常所说的琉璃瓦、砖、鸱吻等,有些还用作缸、香炉、牌位等供器。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方面的证据,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琉璃一词应包括以下三种物品:1.天然玉石;2.玻璃;3.建筑构件。
  1.天然玉石
  《尚书·禹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州……贡璆琳、琅歼。”郑玄对《尚书·禹贡》注曰:“璆,美玉;琳,美石。”《尔雅·释地》亦云:“西北之美者,有……璆琳、琅玕焉。”同书《释器》又云:“璎琳,玉也”。《说文解字》、《集韵》均有类似解释。而章鸿钊认为“璆琳”就是“琉璃”,其在《石雅》中称:“璆琳,流离也,或作琉璃。曰流离者,约言之,详言之为壁流离。流,廖音之谐;离,琳音之转,实一物也。。
  东汉初年,佛教传人中国。在其后至唐中期的八百年中,大量佛教经籍被译成汉文。琉璃一词在诸多佛教典籍如唐代僧人玄应《一切经音义》、慧苑《新译华严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中大量出现,并有许多不同的译名,如琉璃、吠琉璃、昆琉璃、蜱琉璃、稗头梨、吠努离耶、稗稠利夜及吠琉璃耶等。在汉籍中则尚有流离,璧流离,璧研等名称。这些名称均为梵语Vaidurya的音译。Vaidflrya原意为天然的玉石,有金青石(琉璃石)、青玉(碧玉)、绿宝石、猫眼石等说法,但据章鸿钊、丸山次雄等的考证,其初意当为金青石(1apis-lazuli,3NaAISi04·Na2S)。由此可见,无论Vaidfirya原意为金青石、青玉、绿宝石、猫眼石中的哪一种,抑或包含了所有这几种玉石,其以琉璃为其译名,那么当时琉璃意指天然玉石,或天然玉石为琉璃诸含义之一,应是确然无疑的了。
  唐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注到:“此(大秦所出琉璃)盖自然之物,采泽光润,踚于众玉,其色不恒,颜师古认为大秦所出琉璃应是自然生成,非人工制品。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云:“琉璃,西国之宝,玉石之类,生土中”,也认为琉璃乃自然生成的玉石。宋人高似孙则更加肯定琉璃的天然宝石说,其在《经略》中云:“所谓琉璃者,谓其如玉也。若以石铸之,曾何足珍。”元胡三省对《资治通鉴,唐纪》“代宗”条注道:“余谓路嗣恭所献者,盖师古所谓大秦琉璃。自然之物,否则代宗何以谓之至宝哉?”也明确表示琉璃应是自然之物而非人造制品,否则不会连皇帝对其都那么珍重。
  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了一批唐代窖藏文物,其中有一个银罐,内装多件玉石、玻璃制品。并在银罐盖内留有唐人题记。题记其一“琉璃杯碗各一”,查实物则有一个水晶杯和一个玻璃碗”。可见,至少在唐代,琉璃确可指水晶等天然玉石,但同时也包括人工制造的玻璃。
  2.玻璃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西来抑或国产琉璃,均为人工所制,无自然生成者。也就是说,琉璃俱为人工制成的玻璃。其根据主要是《魏书-大月氏传》中的一条记载:“世祖时,其国人(指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商贩京师(今山西大同),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宋代人程大昌在其《演繁露》卷三“琉璃”条下,就以月氏商贩铸石为五色琉璃为依据,推断“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独不闻所谓真琉璃也”。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东汉班固《武帝故事》载:“武帝好神仙,起神屋扉,悉以白琉璃作之,光明洞澈。”这里所提到的绿琉璃和白琉璃,显然是指绿色和白色的玻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称:“满奋畏风,在晋帝坐,北窗作琉璃扇,实密似疏,奋有寒色。”这里提到的琉璃扇,也应是由无色透明的玻璃制成的,以至于实有而似无,令人仍觉室外的寒风好像可以直接刮进屋内,而生寒意。
  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载:“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具人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汉书》提供了一个信息,中国商队到印度半岛的黄支等国换来了壁流离。据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考证,汉武帝时从黄支等国换来的壁流离,乃是印度人从大秦(古罗马属地,今叙利亚一带)贩运过来转卖给中国商队的。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云:“玻璃,来自海舶,西洋人以为眼镜……昔武帝使人人海市琉璃者,此也。”点出了汉代西来之琉璃,实为玻璃。明末清初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进一步阐明了二者的关系,认为玻璃“占称琉璃。大秦有五色颇黎,明初三宝太监郑和曾携西洋烧玻璃人来。今山东益都颜神镇烧琉璃,即玻璃也,西玻璃镜近亦取此。”
  清初山东博山颜神镇人孙廷铨所著《颜山杂记》“琉璃”条中,依据当地玻璃生产工艺,对琉璃作如下描述:“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煅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而后生。”现代古玻璃研究者,多喜欢引用此载,以证明古代琉璃即玻璃,甚至以为此载为占代第一个准确、客观、详尽地叙述我国琉璃生产的记载,可作为“琉璃”最确切的定义。
  3.建筑构件
  差不多与“琉璃”一词出现的时间同时,铅釉陶在汉代也已出现。而至少在南北朝时,铅釉陶制品已应用于建筑构件,并以琉璃名之。《太平御览》引《郡国志》云:“朔方太平城,后魏穆帝造也。太极殿琉璃台及鸱尾,悉以琉璃为之。”而前所引《魏书·大月氏传》中的那条记载,也有人认为其中所言并不太象玻璃的制作技术,而更接近琉璃建筑构件的制作工艺。与此相印证,在山西大同北魏京师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此类琉璃建筑构件,为琉璃为建筑构件说找到了直接的考古证据。
  唐宋以后,琉璃已逐渐成为铅釉陶的专用名词,特别是指铅釉陶质的建筑构件,以及与此制品工艺相同的铅釉陶制品。如唐代崔融《嵩高山启母庙碑铭》中云:“周施玳瑁之椽,遍复琉璃之瓦,赤玉为阶,黄金作门。”宋代范成大《揽辔录》载:“两廊屋脊皆复以青琉璃瓦,宫阙门户纯用之。古代建筑巨著、北宋仁宗时李诫奉敕撰的《营造法式》,明确记载了琉璃的配方:“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以汤)。“(琉璃用药配方)每黄丹三斤,用铜末三两,洛河石一斤。”铜末用于着色,洛河石则是一种白石,为一种较为纯净的石英石。
  到了元代,由于统治阶层的喜好,琉璃建筑构件的生产更加受到重视。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中记载:“凡诸宫门,皆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饰檐脊。”《元史·百官志》中记载,中统四年,朝廷设置琉璃局,专门管理琉璃制造事务。至元十三年,在大都又建造了四个窑厂,制作素白琉璃。1983年秋,在北京公主坟附近发现了一个元代琉璃窑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琉璃建筑构件,其中有数块白琉璃,色彩纯洁、光泽灼人。20世纪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进行施工时,挖掘出一些元代琉璃筒瓦,其中有一些是绿色的琉璃瓦。而在元代,除宫殿之外,其它建筑也开始普遍使用琉璃。熊梦祥《析津志辑仪·寺观》云:“……坊之东,金玉府内有琉璃瓦所盖八座藏。”又云“青塔,永福寺青琉璃”。种种证据表明,元代的琉璃瓦装饰构件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成为司空见惯的建筑装饰品了Ⅲ。
  明清之际,琉璃建筑构件的生产更加繁荣,遍及各地。明初,朝廷即在南京设琉璃厂,烧制琉璃建筑构件,永乐时迁都北京,又在北京建厂烧制琉璃。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对琉璃瓦的生产工艺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若皇家宫殿所用,……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清代,琉璃建筑构件继续生产,直至现在。
  除以上几种含义外,另有学者认为琉璃一词在古代也可指兽角制的半透明物。然此说似乎并未得到诸多研究者的认可,笔者仅将其列于此处供大家参考,不作过多讨论。
  
  二、中国古代玻璃
  
  (一)玻璃之名的由来
  较之琉璃而言,玻璃一词的出现较晚。经考证,玻璃一词源于梵语,最早见于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与《阿弥陀经》,词作玻璨。而据章鸿钊考证,Spahtika本指水晶,但随后亦用来指人造玻璃和其它宝石。
  在其后的诸文献中,玻璃(玻璨、颇黎等)不时出现,且其含义渐与琉璃有所区别。如《魏书》载“波斯出金瑜石、珊瑚、琥珀、车渠、玛瑙、多大真珠、颇黎、琉璃。”《旧唐书》云:“波斯国出珊瑚树,高一、二尺,琥珀、车渠、玛脑、火珠、玻璨、琉璃。”据云,大抵凡珠子类半透明或透明的称为琉璃,器物类部分透明的才叫做玻璃。
  宋代以后,玻璃一词被广泛使用,并逐渐从琉璃一词中分离出来。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载:“劫国唐武德二年遣使献玻璃水晶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南宋诗人陆游《玻璃江》诗云:“玻璃江水千尺深,不知江上离人心。”。
  除上述称呼之外,玻璃在各历史时期还有其它一些称谓,或可视为玻璃的别名。在晋代,有人称玻璃为“水精”。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云:“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其所言之“水精碗”,就是一只玻璃碗,以五种原料制成。到宋代,玻璃又被称作“药玉”。苏东坡《独酌,试药玉滑盏,有怀诸君子》诗云:“熔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杯,规摹定州瓷。”诗中所称的“药玉盏”,就是一只白色的玻璃酒杯,其造型是模仿定窑白瓷的型制。“药玉”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明代。明万历年间成书的《明会典》中所载明代文武官员的冠服制度规定,四品以下官员所悬带之“佩,皆用药玉”。另外,每届殿试之状元,秩为六品,御赐之冠服中,亦有“药玉佩”一副。
  元代,人们又称玻璃为“瑾玉”,明代则有“罐子玉”的称呼。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罐子玉》条中注:“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这里的“罐子”,就是熔炼琉璃用的坩埚,至今山东博山琉璃行中人仍称这种坩埚为“硝罐”。所谓“罐子玉”者,在被称为“硝罐”的坩埚中烧制出来的外观如玉一般的玻璃也。至于为什么要把玻璃称作“瑾玉”,有学者认为“瓘”字只是一个借用字”。
  明代玻璃所用别名,除“药玉”、“罐子玉”之外,尚有“硝子”、“假水晶”、“料”等称谓。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载:“硝子,假水晶用药烧成者,色暗青有气眼,或有黄青色者,亦有白者,但不洁白明莹。”李时珍《本草纲目》水晶条云:“水晶亦颇黎之类,药烧成者,有气眼,谓之硝子,一名海水精。”对于硝子之名的来由,现已难考,但推测应与玻璃的配方中包含硝石(硝酸钾,KNO3)有关。但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之七“宝石不一”条载:“外纪日,则意兰岛,其河生猫精、昔泥红、金刚石……滇亦有之,又有……硝子石。”有学者根据这条记载,认为硝子可能由一种称为硝子石的宝石转化而来。不过,硝子之名在中国没有延续下来,却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人对玻璃类产品的通称。
  “料”之称谓最早大约见于明·徐勃的《徐氏笔精》,其书“料丝灯”条云:“料丝灯,出滇金齿者胜……以玛瑙、紫石英诸药品捣为屑,煮腐如粉……以煮料为丝,故名料丝。”不久,此术语流传至京城,成为北京的一门特殊的“料器”手工艺行业的专用语,这就是北京等地的人历来把玻璃器称作“料器”或“烧料”的来由。上世纪下半叶,此语又为考古界所接受,并沿用至今。
  清康熙年间,朝廷诏令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一个琉璃(此处指玻璃)工厂,专为宫廷烧制琉璃制品。但当时已有一个烧造釉陶砖瓦的窑场,专门烧造用于建筑的琉璃砖、琉璃瓦,而这个窑场一直就叫“琉璃厂”。因此,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这个新设的琉璃工厂就被定名为“玻璃厂”,其所出制品则一律以玻璃名之,以与建筑用琉璃相区别。但这种区别也仅限于朝廷,在民间仍然多名并存,难以统一。
  
  (二)玻璃的含义
  
   在玻璃一词出现的较早时候,其含义并不仅限于现代意义上的玻璃,而可指水晶、宝石、人造玻璃等不同物品。如前所述,玻璃一词源于梵语,最早见于汉译《妙法莲华经》与《阿弥陀经》,词作玻臻,为梵语spahtika的译音。而据考证,spahtika本指水晶。再如上文提到的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的唐代窖藏中,有一个银罐,其中装有多件宝石、水晶、玻璃等物,并且银罐盖内留有唐人题记,二者可相对照。如题记一“琉璃杯碗各一”,实物则有水晶杯和玻璃碗各一件;题记二“颇黎等十六段”,实物则包括蓝宝石七枚,玫瑰紫二枚,绿玛瑙六枚,黄精一枚。这是玻璃可指水晶、宝石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大约是在宋后,玻璃一词逐渐特指人造玻璃,即现代意义上的玻璃,不复包括水晶、宝石等物。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玻璃在历史上曾使用过多个不同的称谓,而有些称谓又有几种不同的含义,可以说是一物数名、一名数指。在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在史料的引用和理解上,对古代玻璃名实问题的认识,可能仍难免产生分歧,并且也很有可能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但对于目前存世或今后发掘的古代文物,如“其质地和内部结构鉴定可确认为玻璃者,就一律称之玻璃为好”。
  
  [参考文献]
  [1] 章鸿钊:《石雅》,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2] 张维用:《琉璃名字考》,裁《玻璃与搪瓷》1998年第6期。
  [3] 罗学正:《琉璃称谓考辩》,载《求索》1992年第1期。
  [4]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5] 萧炳荣:《我国古代玻璃的名称问题》,载《玻璃与搪瓷》1984年第5期。
  [6]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革委会写作小组:《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窑藏文物》,载《文物》1972年第1期。
  [7] 杨根、高苏、王著昭等:《中国古代建筑琉璃釉色考略》。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1期。
  [8] 蒋玄恰:《古代的琉璃》,载《文物》1959年第8期。
  [9] 赵匡华:《试探中国出传统玻璃的源流及炼丹术在其间的贡献》,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0] 刘慧艳:《沦元代琉璃》,载《装饰》2005年第5期。
  [1]] 袁翰青:《我国化学工艺中的制作玻璃问题》,中国化学学会1957年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1957年。
  [12] 程朱海:《试探我国古代玻璃的发展》,载《硅酸盐学报》1981年第1期。
  [13] 干福熹:《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14] 干福熹、黄振发、肖炳荣:《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问题》,载《硅酸盐学报》1978年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