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人拍摄的颐和园圆明园旧照

 xywyds 2015-05-08
1860年10月,颐和园万寿山,贝托(意大利)。贝托1832年出生于意大利,1860年,他受雇于英法联军,随军到中国拍摄照片。1860年10月末,贝托在昆明湖边,他拍摄了万寿山的全景。深秋10月,湖里的荷花已经枯萎,远处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也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1871年,颐和园万寿山铜亭,约翰·汤普森(英国)。颐和园1860年毁于战火后,直到1888年慈禧太后才下令复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颐和园保持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残破状态。1871年汤普森拍摄的这张万寿山铜亭照片将皇家园林曾经的辉煌和眼下的凄凉同时传递出来。
 
1873年,圆明园谐奇趣 ,奥尔末(德国)。德国人奥尔末是最早拍摄圆明园西洋楼的人,他拍摄的13张圆明园照片展现了19世纪70年代西洋楼的情况。由于西洋楼的材质为石料,它们并没有被1860年的大火全部焚毁。不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后来持续数十年的动荡变革终于将残存的西洋楼破坏成今天的样子。 
 
1900年,圆明园大水法,穆默(德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是三山五园历史上的又一次浩劫。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打死后,接替他职位的是一位德国摄影爱好者穆默。穆默在北京期间拍摄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为我们再现八国联军侵华的情景。
 
1920年代,圆明园大水法,甘博(美国)。把甘博的照片与穆默的照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1920年代的圆明园比1900年又有了一些衰败和破坏。比如,远处远瀛观有一些立柱已经倒塌,墙上的装饰也剥落了不少,露出了更多的内砖,近前大水法附近很多带有精美雕刻的石块也不翼而飞。
 
1924年,圆明园方外观,毕安琪(美国)。美国人比索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从事考古发掘,闲暇时间他也游览各地的名胜。对比今天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方外观在1924年残存的部分还比较多,特别是精美的雕花石窗还保存完好,现在早已不知去向。
 
1926年,圆明园方外观,喜仁龙(瑞典)。同样是圆明园方外观,瑞典人喜仁龙拍摄的时间跟比索相去很近,但却是相反的角度,为我们保存了方外观全貌。喜仁龙是一个汉学家,精通中国文化,做了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1926年,喜仁龙出版了三卷本的《北京皇城写真全图》,其中就收录了不少三山五园的照片。
 
1940年代,圆明园方外观,莫理循(德裔澳大利亚籍)。德国人莫理循是日本侵华时期能够在北京自由行动的少数西方人之一。莫理循在北京开了一家照相馆,她拍摄了很多1940年代北京的老照片,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些照片更显得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