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甫跃辉】语言里的故乡

 洒金谷365 2015-05-08

这是【人民文学】 【醒客】专属服务号
…微
档案……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人,居上海。小说见《人民文学》《收获》《今天》等刊。小说集《少年游》入选中国作协2011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另出版长篇小说《刻舟记》(2013),小说集《动物园》(2013)、《鱼王》(2013)、《散佚的族谱》(2014)、《狐狸序曲》(2014,台湾)。2015年4月出版主题中篇小说集《每一间房舍都是一座烛台》。先后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新人提名、郁达夫小说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创作奖、十月文学奖、高黎贡文学奖等。

主要作品

少年游…《山花》2006年第9期·短篇

金色《山花》2007年第1期·短篇

葵花八月《文学界》2007年第5期·短篇

街市山花》2008年第5期·短篇

雀跃《长城》2008年第5期·短篇

刺青《芳草》(网络文学选刊)2008年第12期·短篇

初岁作品》2009第1期·短篇

长街《广西文学》2009第1期·短篇

红马《广西文学》2009第1期·短篇

鱼王《大家》2009第2期·中篇

滚石河《中国作家》2009第4期·短篇

小偷《边疆文学》2009第5期·短篇

少年行《青春》2009年第5期·短篇

哑湖《青年文学》2009年第6期·中篇

走失在秋天的夜晚《上海文学》2009第10期·短篇

红灯笼《山花》2010年第1期·短篇

守候《青年文学》2010第5期·短篇

牙疼《滇池》2010年第6期·短篇

虚妄的石榴花《滇池》2010年第6期·中篇

万能灵药《西部》2010年第5期·短篇

父亲的手指《山西文学》2010年第8期·短篇

解决《当代小说》2010年第8期·中篇

鹰王《青年文学》2010年第9期·中篇

白雨《红豆》2010年第9期·短篇

秘镜花园《辽河》第10期·短篇

弯曲的影子《文学界》第11期·中篇

回家《朔方》2011年第2期·短篇

巨象《花城》2011年第3期·短篇

晚宴《大家》2011年第3期·短篇

幸福草《鸭绿江》2011年第6期·短篇

秋熟《西部》2011年第8期·短篇

爱飞翔的是鸟《海燕》2011年第9期·短篇

旧城《青年文学》2011年第 10期·短篇

红鲤《山花》2011年第10期·短篇

骤风《人民文学》2011年第11期·短篇

收获日《江南》2011年第6期·大中篇

礼佛《广西文学》2011年第12期·短篇

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西湖》2011年第12期·中篇

动物园《十月》2012年第3期·短篇

丢失者《十月》2012年第3期·短篇

苏州夜《山花》2012年第 6期·短篇

冬将至《青年文学》2012年第12期·短篇

静夜思《小说界》2013年第1期·短篇

暖雪《长城》2013年第1期·短篇

杀人者《创作与评论》2013年第1期·中篇

刻舟记文汇出版社2013年2月·长篇

亲爱的《长江文艺》2013年第7期·中篇

朝着雪山去《收获》2013年第4期·短篇

三条命《江南》2013年第5期·中篇

饲鼠《大家》2013年第5期·短篇

惊雷《边疆文学》2013年第10期·短篇

玻璃山《天涯》2013年第6期·短篇

惊雷《今天》第103期·短篇

鬼雀《山花》 2014年第4期·短篇

母亲的旗帜《长江文艺》2014年第5期·短篇

坼裂《十月》2014年第4期·短篇

秋天的声音《收获》2014年第5期·短篇

普通话《人民文学》2014年第12期·短篇

乱雪《北京文学》2015年第1期·短篇

看黄河《作家》2015年第2期·短篇

星垂《青年文学》2015年第3期·短篇

平野《山花》2015年第5期·短篇

滚铁环/春天黄昏的一个电话《雨花》2015年第8期 ·短篇二则


…微言
碎语……

李敬泽
  甫跃辉力图表现个人世界的枯竭——他使枯竭转化为意识,变成被我们想到、认识到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重建世界的努力,这种重建需要自创一套表意系统,他无法像郁达夫那样直接征用现成的概念和词语,他要诉诸意象、象征、隐喻,在沉默之域努力意有所指。
  这恰恰是甫跃辉的才华所在,他具有敏锐的、受过训练的写实能力,更有一种阴郁的,有时又是烂漫天真的想象力,就如《骤风》那样,突如其来的大风如此奇幻、如此具体细致地呈现了世界;这份想象力也许会把他救出来——他现在的小说似乎也面临着深陷此时此地的危机——带着他走得很远。

阎晶明
  甫跃辉这样的作家,他的小说竟然没有受到青春文学、时尚小说甚至学院写作的影响,他以自己的方式,遵从自己的感受、感情和记忆,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念和对生活的理解,寻找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要素:沟通。探讨这种不可沟通与不可逾越造成的悲剧与悲哀,这是一种值得尊重、提倡和呵护的创作态度。

王蒙
  甫跃辉的作品,每句都“实”,全篇又很“虚”,他的路数独特。他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云南大山中的成长,上海大世界的求学,乡土的滋养,名著的熏陶,这些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踪迹。

于坚
  甫跃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较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之一,云南是我们共同的家乡。他的写作在神奇的想象中虚构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基于现实,因为现实已经在无休无止的日新月异中枯竭,日益乏味。他与对现实充满期待的前辈作家不同,他在想象中创造了一个忧郁的乌托邦,这是未来写作的趋势吗?

张炜
  甫跃辉的小说充溢着大自然生猛鲜烈的气息,是人与万千生灵交织过往的一曲浩歌。他将数字时代四散飞扬的化纤尘埃扫除净尽,然后在肥沃的泥土上栽种出自己心爱的铃兰。他讲述的鱼王与鹰王的传奇,令人心向往之,过目不忘!

刘醒龙
  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才情,使人有理由飞起想象的翅膀。

麦家
  甫跃辉的小说是慢的、笨的,对生活描摹过于细腻,情节推进节奏缓慢,但耐心读下去,你的心趴下来,会痛,会流出汁水。

金宇澄
  浓郁的远方,温暖的意味,特有的情感暗示,亲切,柔软,升华,产生一种光亮,引动读者的共鸣。

黄平
  顾零洲们在自己侧身的时代里,紧张,不安,压抑,内在匮乏,被无力感与失败感所笼罩,在貌似平静的日常生活下,在梦魇里苦苦纠缠,像网中的鱼。甫跃辉的小说为顾零洲这一代青年立传,以具备历史深度的梦魇,微微照亮他们生活中的卑微、残忍与不堪。

徐勇
  《弯曲的影子》是甫跃辉的小说中最为神秘而难解的一部。小说中有极为清晰的写实,但正是在这写实中孕育难以理解的神秘。……而这一切,都与那神秘的“弯曲的绳影”有关。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实际上已成为人类不可挣脱的命运的象征。人们越是想找寻事实的真相(比如说自杀),到最后却发现,我们找到的只是这神秘的“弯曲的绳影”,至于这“绳影”的寄主——那真相——我们任谁也无法得知。这是何等的绝望,无怪乎主人公纷纷赴死!这或正可以用来解读甫跃辉的小说创作。真相若不可知,写作便只能是一种追寻,和对追寻的枉然。

金理
  所有的写作本身都在探寻写作的意义,这一探寻本身,也构成继续写作的动力。那是自己与自己的搏斗,自己对自己的说服。也只有在这种紧张里,才能真正牵拉出扎实的、丰满的作品。这就是跃辉所走的道路。在这之外,大概没有更多的问题会让他焦虑。

丛治辰
  外在世界如此强大,个人已无可能在其中得到充实而健康的成长,剩下的只有自我与世界之间无日无之的紧张关系。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甫跃辉如此迷恋于书写人性之恶的原因,那正是他对外在世界的真实体认。而当我们看到他冷漠地,甚至近乎残忍地将他笔下的人物一一推到极端,碰触恶的底线,不能不感觉到来自作者内心世界的哀叹,那已类似于弱者在自认弱小时无可奈何的发泄。而甫跃辉之迷恋于琢磨情欲,或许也出于同一原因:这样庞大的世界与这样孱弱的自我,除了攫住情欲,还能怎样聊以安慰呢?

杨庆祥
  无论是个人和外部世界之间发生了任何形式的冲突、摩擦和碰撞,他(甫跃辉)最终都回到人物的内部来化解这一切,由此那些错置的空间,那些被敏锐的感官所触碰到的异样的世界,那些在“雷雨交加”之际所涌现出来的具有爆发力的人性和力量——可以与“巨象”媲美的力量——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饶翔
  作为外来者,都市仿佛一头“巨象”,个人的努力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显得如此微小,他们的欲望被压抑,心灵被扭曲。他们不是富于生命力的强者,只是一群生命欲望在都市丛林中得不到伸张,反过来又被欲望所伤的“卢瑟”。甫跃辉深入这些“卢瑟”的心理细部,勾画描摹之间,亦触摸到了一种时代症候。

项静
  甫跃辉的小说深入这些“卢瑟”们的心理细部,勾画描摹之间,已触摸到了一种时代症候:日渐分层化的社会,日益稳固的阶层利益,青年已经失去了上升的通道,理想与未来都干瘪化,一代青年未老先衰,暮气沉沉。

张自春
  甫跃辉的创作囊括了乡村、城市、历史、动物、青春、爱情等题材,他成功地塑造了城镇化进程中艰难生存着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感受着时代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冲击,面对各种威胁和伤害,他们挣扎着,却也在无意间制造着别人的悲剧;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最原始的施害者。甫跃辉从各个侧面将人们生存的艰辛客观冷静地展现出来,启人深省。

精彩
回顾

李浩:我写作,是为了让光阴的流逝而使我心安

周大新:关于《曲终人在》

弋舟:站立在城市的地平线上

王棵:自我潜能的开发

艾玛:以小博大的短篇

《人民文学》“醒客”的野心与壮志:带传统文学作者向网络进军

彭敏:感谢时间,教坏了我

刘建东短篇小说:《射击》

中国文学期刊的新媒体之路

【文学八卦】卡佛身后事:一座墓园,两个女人

摆渡经典入瀚史——对话《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都“十元两斤”了,我为什么还要写作?

阿来的《三只虫草》

刘荣书:写作曾让我感到羞愧

《人民文学》

2015年第5期《卷首》

  本期可说的特点不少。

  比如散文栏目的文化味道。《法门寺之佛》与《行砖小史》有知识也有趣味,有景观有景深,扩眼界也显境界;《为什么是莫迪亚诺》将去年法国文坛情势放进世界文学范畴,时有中法文学及其评价问题的交互,绝不仅仅限于资料,读后的回思指向“世界的中国文学”——这恰是本刊有关域外文坛的随笔所希望得到的效果。

  再比如“微篇小说辑”,相信读者朋友仔细看过就会知道,这些作品在名称上应该、在质地上更是区别于通常意义的“小小说”和“微型小说”的。那么,顺着纯文学的名称序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直到微篇小说,还是可以的吧?何况有的微篇小说,似乎并不比时下有些中篇小说的内在容量小。

  《桃夭》是一部从题材到想法、从故事到讲法都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浪漫诗情、理想精神的余绪,在三十年后返校聚会的大学同学身上还留存多少?他们曾是参加文学社团的法学专业大学生,如今校园已变,他们业已活在中年危机中,法理与诗情摩擦日少,俗念与心灵磕碰渐多,年轻时候的纯真与荒唐,连通着生计的打拼和生活的变故,让他们积累了财富也遭遇着接踵而至的荒诞和报应。主人公邓冰这位诗心未泯的律师,他自证有罪的行为被看作精神病状,同学们瞒着他做了一场模拟审判,才算是安抚了一份天真执念。小说将庸常圆滑又精怪喧腾的现实生活切出了棱角、现出了茬口,同时对法治社会的建构与情感人生的平衡,表达出了细密的解悟和深切的思虑。

——编 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