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格律常识| 第7讲】拗、拗律、拗救、拗粘、拗体古诗;韵、押韵、转韵、限韵、佩文诗韵。

 水墨苕溪 2015-05-08

诗词君持续会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些基本的诗词常识及定义,预计10讲,希望大家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掌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诗词格律常识 | 第7讲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在文艺史上,现实主义与流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其基本特征是提倡客观地观察社会生活,主张按客观世界本来的面貌和生活自身的逻辑,力求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较多采用写实的手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对生活作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逼真感。“现实主义”一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首次使用,此后在文艺创作中便出现了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流派。中国最初将“现实主义”介绍进来时使用“写实”、“写实主义”等词语。


押韵

又写作“压韵”。押韵是把字音中“韵”的部分有规则地反复再现,造成声音回环往复的美,使文句听来和谐悦耳。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一般的韵文均要用韵。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只有七首不用韵,其余绝大多数的诗都押韵,如《郑风·清人》首章:“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彭、旁、英、翔等字押韵。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经》有全篇无韵者,如《周颂》、《维天之命》、《昊天有成命》、《时迈》、《武》诸篇是矣。”近体诗的押韵,其韵脚位置是固定的,绝句于二、四句押韵,律诗于二、四、六、八句押韵。此外,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一般押平声韵,中间不能转韵,要一韵到底。


押险韵

指韵文中用艰僻的字(即韵书中一个韵部中同韵字很少,被选用机会不多或字虽多而组词能力不强的字)入韵。有的诗词作者故意使用险韵以炫耀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古时称之为善用险韵。唐人韩愈好以善押险韵著称。《金史》也说王庭筠“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


押仄声韵

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但也有少数的诗用非平声字押韵,这称之为押仄声韵,而主要是押入声韵。这种押仄声韵的近体诗,除了入韵字是仄声之外,其他的平仄、对仗格式都符合格律诗的规定。押仄声字的诗,除首句入韵用仄声字之外,其余单句的末一字,一般都用平声字。而押平声韵的诗是不能单句末尾用平声字的。因此,这种押仄声韵的诗可以看作是格律诗的一种变形,有人就把这种诗归入古风一类。押仄声韵的诗如杜甫的《羌村三首》之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拏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驻亦欷歔。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入韵的是去声字。近体诗也有押仄声韵的,如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古体诗以仄声字入韵,古体诗多尚仄韵。押仄韵者多以平声尾为起句,但杜甫则用以仄起。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说:“古诗仄韵者,上句末字类用平声,惟杜子美多用仄声,如《玉华宫》、《哀江头》诸篇已可概见。其音调起伏顿挫,犹为矫健,似别出一格,回视纯用平声者,便觉萎弱无生气。后则韩退之、苏子瞻学之,故亦健于诸作。”杜甫《哀江头》诗云:“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晶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这首诗共有二十句,十上句中,用平尾的六句,用仄尾的四句。音调错落,显得铿锵有力。词中押仄韵的甚多,如《二郎神》等。


押平声韵

近体诗一般以平声字入韵,这称之为“押平声韵”。


词学术语。本指音乐之节奏。词则以一句为一拍。刘禹锡《忆江南》词序:“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苏轼《十拍子》全篇即为十句。也借指“句”,如词之结尾处称“结拍”,词之下片起句称“过拍”。又借指乐曲,将旧曲翻成新调称为“近拍”,如《隔浦莲近拍》、《快活年近拍》等。


抱韵

韵文押韵的一种方式。一首四句的诗,一、四句押一韵,二、三句押另一韵,后者环抱于前者之中,故称为“抱韵”。这种用韵方式较为少见。例如欧阳炯的《壶天晓》词:“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轻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蘋香暗起。”


择腔

古人作词时,先要择腔,又叫择调,即先选择某一声情与所要写的词的情感格调相适应的词调,使词的内容与音声的格调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声情并茂。如要抒写慷慨激昂、刚健豪放的感情的,就要选用《满江红》、《破阵子》、《贺新郎》、《念奴娇》、《六州歌头》、《桂枝香》一类的词调;如要抒写离愁别恨、柔靡婉丽、悱恻缠绵的情思的,则要选用《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临江仙》、《浪淘沙》、《满庭芳》、《木兰花慢》一类的词调。当然,后人作词有些也不讲究这种择腔的作法。


诗学术语。指律诗与绝句突破平仄常格而加以变换。这种变换间有体现在第二、四、六字者,但以五言第三字与七言第五字为多。两联皆不依常格,称拗句格;通篇如此,则称为拗律。清王轩《声调谱序》谓:“韩、孟崛起,力仿李、杜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可见所谓拗,是诗人有意为之的结果。运用得当,可造成磊落嵚奇、峭挺硬健的艺术效果。


拗体

近体诗除了存在运用平仄不合规律的拗句外,还有在篇式上的排列不合律(经常失粘)的诗,一般称之为“拗体”。拗体诗中既有拗句,也有律句,也有全篇各句皆拗或全用律句的。这种拗体诗流行于初唐及盛唐,中唐以后较为罕见。


拗律

即拗体律诗。


拗救

诗学术语。指某句该用平声处用了仄声,于是在后面(末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将该用仄声者改作平声,以为补救。如此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诗歌仍能平仄协调,音节和谐。拗救之法通常有二,一是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一是对句相救;亦有两者并用。唐宋以来,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李商隐、苏轼、陆游等大家集中可见。


拗粘

即失粘。


拗句格

诗学术语。诗中两联皆不依常格,称拗句格。


拗体诗

律诗的一种。律诗变格之一。指故意不依平仄常格时出拗调的律诗。起于唐人的创造。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三谓:“唐人拗体律诗有二种,其一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其一单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前者由杜甫开创,且最擅长。如《题省中院壁》诗,八句皆拗,一句拗三、四字者屡见,句尾不避三平,显得硬峭劲挺。影响及于宋江西诗派,以至成为宋诗的一大特色。后者由许浑开创,往往只拗诗中一联,三、四两句出句与对句第五字的平仄互换,在拗体中最有规律可循。如其《登故洛阳城》,颔联“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第五字“市”、“宫”平仄互换。许浑晚居润州丁卯桥别墅,故此体又称“丁卯句法”。


顶真体

即连环体。


转调

词学术语。词本为合乐之唱词,所配合之曲调原属某一宫调,后虽用同一词牌而转入另一宫调,应曲之词往往也相应发生变化,如柳永有《二郎神》,徐伸有《转调二郎神》等。


转韵

亦称“换韵”。诗学术语。指一首诗中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韵。古诗转韵自由,可若干句转换一次以至数次,亦可一韵到底,唐以后古体诗亦往往如此;而今体诗则规定不得转韵。又两韵本不相近,其中一个改变读音后始能与别一个相转相通,亦为转韵,取其声转而通之意。如“江”韵可转入“东”、“冬”韵,“鱼”、“虞”韵可转入“尤”韵。


转踏

又称为传踏,缠达。是流行于宋时的一种乐曲。它由勾队词、口号为前引,然后是诗与词(曲子)相间,吟咏同一种题材或叙述同一个故事。诗的部分是一篇七言八句的诗,词则是一首《调笑令》,词的前两字与诗的后两字相重叠,表现了递转的意味。然后是遣队词(又称为放队词),这一部分是由一首四句七言的诗构成。如宋人赵令畤有《蝶恋花》十首,就属于转踏。


转韵古体诗

古体诗中可以中途换韵的一种类型。流行于唐代,唐以前较为少见。转韵古体诗多适用于七言和杂言,五言古体甚少转韵。转韵的七言古体,多数使用律句。这种入律的转韵七言古体诗,多数以四句同用一韵,并且平声韵与仄声韵交互使用。


非双拽头

三叠词中的一种。三叠词分为三片,三片的前两片的句式完全相同,叫做双拽头,三片的句式各不相同的,叫做非双拽头,如《兰陵王》、《宝鼎现》、《十二时》等。


乐府中的和声。《梦溪笔谈·乐律》说:“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序》说:“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


和诗

诗学术语。指作诗与别人相唱和。有限定和韵与不限定和韵两种。


和韵

诗学术语。和诗方法的一种。指依照所和诗原韵作诗。内可分三种情况:“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不必次)”(宋刘攽《中山诗话》)。


侧艳体

又称为侧艳词、艳词等。指使用艳丽词藻、雕琢字句、书写婉约风流内容的词作。


佩文诗韵

清代康熙皇帝年间命令词臣所编的一部官韵书,它与《佩文韵府》相辅而行。后者是一部汇集词藻而成的特殊韵书,收有“韵藻”、“对语”、“摘句”等项,其撰作目的是为制作诗文的人提供词藻,便于查明成语、典故以及前人用过的词语。“佩文”是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佩文诗韵》所录韵字,与《佩文韵府》基本相同,但不列词藻,只对字的音义加以训释。它也是为作诗的人提供一个用韵的规范。后人周莲塘对本书加以修编简化,写成《佩文诗韵释要》。清人余照也仿照《佩文诗韵》及《佩文韵府》编成了《诗韵珠玑》和《诗韵集成》两书。有清一代,仿效《佩文诗韵》编撰的韵书很多,都有是同一类的作品,如汪慕杜编的《诗韵合璧》(另有汤氏的《诗韵合璧》一种)、惜阴主人编的《诗韵全璧》等。


依韵

诗学术语。和韵方式之一。指和韵时,用与所和诗在同一韵的其他字为韵。“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江观察,往来置邮简唱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岂诗人豪气,例爱矜夸邪?”(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的名对

又称“正对”、“切对”、“正名对”。诗学术语。对仗的一种。目僧空海《文镜秘府论·东卷》谓:“的名对者,正也。凡作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余对也。”


往体

古体诗的别称。


变体

一个词牌除正体之外还有其他的变式,叫做变体,又叫变格。参见“变格”条。


变格

定格变化后形成的谱式。变格往往使词或曲在句式、平仄等方面发后增减变化。变格有时形成新的词牌或曲牌。就词来说,如《丑奴儿》在原调上增加了两个衬句,或是在末句加上几个字,句式或韵式都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格体,这就叫变格。就曲来说,如《双调·驻马听》变为《驻马听近》,变成独立的新曲牌。


变调

词的入韵字由平变仄或由仄变平,这称为变调。如《满江红》本是押仄声韵的,但另有一种《满江红》却押平声韵,这就是变调。


郊庙歌辞

乐府的一种,它主要是贵族创作或享用的乐曲,主要是用于郊祀(祭天神或地祗)或庙堂中祖先祭典的歌辞,流行于汉至五代时期。如汉代的《郊祀歌》、《安世房中歌》等即属这类作品。


单片

单调的别称。


单句

又称为出句,诗中每一联的上句。参见“出句”条。


单调

词之体式。指单段词。其体式较短小,如《竹枝》仅十四字,《十六字令》十六字,《闲中好》十八字等。单调词源于唐五代,最常见之单调词牌有《如梦令》、《南歌子》、《南乡子》等。


单音步

格律诗的诗句中一个字(音节)一顿,称为单音步。一个五言诗句中,一般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七言诗句中,则有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如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日初”,“日”和“初”就是单音步。


单拗单救

拗救的一种,即本句自救。


法曲

隋唐时道观寺院中所奏的一种乐曲,后来也用于宫廷中的演奏。它往往包含许多“遍”(乐章),吟咏某一个故事或说明某一个道理。法曲有《破阵乐》、《长生乐》、《一戎大定乐》、《献天花》、《献仙音》、《霓裳羽衣》等。


宝塔诗

诗体名。参见“一至七字诗”。


定格

词、曲在句式、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所规定的固定格式。如《定风波》这个词牌,必须分为两片,共六十二字,全首词用五个平声韵贯串到底,中间混押仄韵。上片押三个平韵和两个仄韵,下片须押二平韵,间押四个仄韵。这是本调的固定格式,称为“定格”。


官名对

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所对者俱用官名。如宋子京《真定述事》中的“帐下文书三幕府,马前靴袜五诸侯”,“幕府”与“诸侯”就是用官名为对。


试贴诗

即应试诗。


诗体

诗的体裁。《宋书·乐志》分诗为体,说:“古者有采诗之官。周室下衰,官失其职。汉魏之世,歌咏杂兴,而诗之流乃八名:曰行,曰引,曰歌,曰谣,曰吟,曰咏,曰怨,曰叹,皆诗人六艺之余也。”唐人元稹据此扩展为二十四体,计有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讴、歌、曲、词、调等。赋、颂等七类其实是文体,诗体则有“诗”以下的十七种,这十七种可以概归之于古诗及乐府两类体载。有人把古代的诗总分为配乐的“歌诗”和不配乐的“诵诗”两大类。最早的诗多与乐、舞结合在一起,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述,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阙。”表明原始社会时,诗与乐、舞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诗经》中的诗,一般也都是合乐的。至于诵诗,是后代诗歌逐渐脱离乐与舞而形成独立的一种韵文创作形式。后代的诗一般只用于诵读。


诗余

词之别名。南宋王木叔《樵隐词序》中即称其集为《樵隐诗余》;乾道末年,何士信编有《草堂诗余》四卷。词称“诗余”,历来众说纷纭。一说词乃诗之余绪,为诗人之余兴余事;一说词出于唐代近体诗(律诗、绝句),为近体诗之变格;一说南宋人编诗集时,如将词作编入,则将词附于诗后,题曰“诗余”;一说词之情文节奏较诗更饶余味。各家之说中,以第一说较为流行。后书商将诗文集所附之“诗余”别出单独刊行,便称其词集为“诗余”,如《履斋诗余》、《竹斋诗余》等。明人张綖作词谱,题作《诗余图谱》,遂有些别名。


诗法

创作诗歌的方法。一般包括诗的体裁、格式、表现技巧和制作方法。它讲求作诗时必须注意的立意、布局、造句、用韵、用字、对仗等方面的规矩和创作手法。古人提倡要依法作诗,依傍固有的法度,但也不以墨守成规为尚。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或“诗三百”,至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始有此名。作者姓名多不传,可知者极少。约为周代史官采编,曾经孔子校订整理。收集自西周初(前11世纪)到春秋中(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共四万余字。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笙诗”,只存篇名。其产生地域在今黄河、渭水两岸及江汉之北。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为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与“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为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这些诗篇,原皆为乐舞歌词,后乐舞失传,唯剩歌词,反映了二千五百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周王朝祭祀天地神祗,追颂先王之德业,公卿列士欢聚宴饮,对外征伐用兵,亦有四时稼穑,民俗民情。抒发忧时之思、征戍之苦、离家之悲、劳逸不均之怨、苦乐不平之忿,或刺宫闱丑行,尤多男女恋歌,举凡男女相合之欢、夫妇室家之乐、弃妇悔恨之思、嫠妇悼亡之悲,皆见诸篇什。保存上古史料,则有西周曲章制度,尤详于祭祀、祓禊、井田、租役,可补文献之不足;所录丰收饥馑、水旱地震、日月之蚀、天文历法、草木物候、鸟兽虫鱼,颇具自然科学史价值。其艺术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三类,多用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用词精练生动,语汇丰富,形式以四言诗为主间以杂言。秦始皇焚书,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得以保存流传。早在春秋时期,不少篇章已流播人口,或作为外交辞令,或作为诲人格言。汉代将之奉为儒家经典后,作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二千年。在文学上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离骚》同为中国文学之源,后代诗人墨客莫不受其沾溉。对其传注研究,后来亦成为专门学问“诗经学”,著作汗牛充栋。较有影响的读本有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今人注本有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注析》等。


诗的用韵

近体诗的用韵,概括起来共有五个方面的特点或规则:(1)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绝句于二、四句押韵,律诗于二、四、六、八句押韵。总之,是在偶数句押韵,而且是句子的最末一字入韵。(2)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第一句可参加押韵,也可不参加,参加的称“首句入韵”,不参加的称“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可用邻韵的字。(3)一首诗中,除首句可用邻韵外,只能依据韵书中同一韵部的字押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不间不能转韵。(4)格律诗一般要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极少,也不能平仄互押。(5)使用的韵字不能重复。


衬字

也称“垫字”。词曲名词。词、曲牌定格外增加的文字。曲体中尤为常见,用以增强曲辞的表现力与生动性,多为虚词或形容词。南曲析式固定,因为“衬不过三”之说;北曲则较少限制,衬字过多,可以增板。


衬韵

诗学术语。指律诗首句借用邻韵。因其在全诗韵字未出之前,先用邻韵作垫,故名。详“借韵”。


建安体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献帝统治期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潮流,他们所写的诗歌以五言为主,音节自然,双句押韵。这种新起的文学形式吸取了汉代乐府民歌的营养,在内容上抒写了对社会生活的较为深刻的感受,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了较为强劲的气魄,重视气韵,不事雕饰,被后代誉为“建安风骨”。“建安体”是五言诗渐趋形成的一种诗歌体式,唐代陈子昂、李白等崇尚此体。


建除体

诗体名。全诗二十四句,从第一句起,隔句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十二个字,代表十二辰,故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其名。今传作品,以南朝宋鲍照的《建除诗》为较早。


屈赋

指屈原所作的辞赋。屈原作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等作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后人用“屈赋”指称屈原的辞赋作品。


限韵

诗学术语。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限定用某一韵部之字作诗。古代科举考试或文人雅集唱合时常用。分限韵不限字、限韵兼限字两类。后者又可分两类,一是全诗韵脚先规定,一是限定一字,其余韵脚可在所限定的韵部中任选。梁曹景宗于武帝为凯旋而召集的庆宴上,用群臣挑剩的“竟”、“病”两字,成五言四句诗一首,属第一类情况;第二类情况则更常见,大凡诗题有“得某字”者均属此类。


承安体

元曲中的一种体式。其特点是曲文雍容华丽。相传为金章宗所首创。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说:“承安体,华观伟丽,过于泆乐。承安,金章宗正朔。”这个时期是金章宗统治的鼎盛时期,政局安定,文化事业有相当的发展,可称金之盛世。故金章宗本人的制作,其风格趋于伟丽华贵,蔚为一时之盛况。


孤平

诗学术语。是近体诗平仄规则中的重要禁忌。指五言单平脚(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七言单平脚(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必须用平。倘此两处用仄声,则使整句除韵脚外仅剩下一平声字,此所谓孤平。唐人于此避忌甚严,宋以后稍宽。


孤调

指到宋末为止只有一个词人写过一首,再没有第二首的词调。如寇准的《江南春》、黄庭坚的《望江东》,都是孤调。


孤雁出群格

又称为借韵。律诗中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如果入韵,其韵字不一定与以下其他韵字同在一部,使用邻韵字也可。这叫做孤雁出群格。谢榛《四溟诗话》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林逋《山园小梅》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诗首句韵脚用的是先韵,而园、昏、魂、樽等韵脚则是元韵字,首句用的是邻韵,属于“孤雁出群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