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8

 禹杰 2015-05-09
第一百一十六回:楚国救赵大起兵,二将定盟“关中王”

  客观上说,楚怀王迁都一事,利是绝对大于弊的。
  首先,彭城是大城,又扼守齐、楚之要冲,战略地位远远胜过盱眙;其次,楚都北迁,也大大弘扬了楚国的威名:你们当寡人要躲回吴地吗?不,寡人不仅不避让,反而要领军北上,直迎秦军锋芒;最后,因为借此良机夺回了楚国政权,楚怀王终于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国之君”,这与秦昭襄王当日罢黜魏冉,本质上是一样的。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楚怀王一迁都,各国纷纷遣使祝贺,尊之为霸主。而楚国也因此迅速走出了战败的阴影,重新强盛起来。
  以上都是“利”,下面再说下“弊”。只有一点,却是致命的。
  楚怀王虽懂政治,可惜不懂兵事哪!难道他忘了有一句话,叫做枪打出头鸟吗?本来静悄悄的待在南方,章邯也不敢奔袭千里直捣盱眙;现在突然将国都搬到了秦军的眼皮子底下,万一数十万秦军一举来袭,看他如何抵挡?
  有朋友这时会说了,不是还有项羽、刘邦吗?让他们战秦军去。对不起,此二人如今一个为“鲁公”,一个为“沛公”,都已帐下没兵了。而且看楚王的意思,似乎想将兵权霸占到底。
  那怎么办?
  只能看运气了。

  不得不说,楚怀王的运气实在太好:就在他忙于迁都时,章邯尽起大军出定陶北上,攻打赵国都城:信都。(先前说过,李良作乱时,原赵王武臣被杀。张耳、陈余平定叛乱后,于信都扶赵歇继赵王之位。此时的赵国都城已不是邯郸。)
  ——如今项梁已死,楚国无人矣;那赵相国张耳、大将军陈余二人倒是英雄,可趁势灭赵。若赵国亡,其余田荣等鼠辈,诚不足虑也。
  终于,继项梁大意之后,章邯也轻狂了。

  就此,二十余万秦军大出,势如破竹地杀向赵国。只过了十数日,身居高位,名扬天下,却才能稀疏的张耳、陈余二人带着赵王匆匆逃往巨鹿,信都落入秦军手中。
  邯郸没了,可以逃奔信都;信都没了,尚有巨鹿;那巨鹿再没了呢?于是,逃离信都后,陈余与张耳计议道:“眼下巨鹿一带,能战者不过数万,绝非秦军之敌手。贤弟可随大王先去巨鹿,愚兄向北另行招募兵马,随后便来。”
  “兄长此言正合我意,小弟必誓死以保巨鹿!”张耳、陈余二人早已义结金兰,誓同生死。
  二人商议定后,分头而去。陈余向北大招兵马,张耳向东力保赵王,同时又作成求援书信多封,令快马送去各国处告急。

  此时的各国,已深知秦军的厉害。为了不重蹈当年六国的覆辙,纷纷答应出兵相救。当月,燕军数万南下,韩、魏军各数千北上,而立志振兴楚国的楚怀王,也备下了五万兵马,准备令人前去救赵。
  项羽闻讯,挺身而出道:“那章邯杀我叔父,实与末将有血海深仇。求大王下令,由末将领军前去救赵,必大败章邯。”
  那楚王心道:眼下楚军皆是由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一手带出来的,若是这时再将兵权还与他,岂非前功尽弃?——将来寡人若再想收回,可就极难了。因此不急着理他,先反复追问其他群臣:“可有敢领军前去救赵的?”结果问了半天,无一人吭声。
  这下可把楚王给难住了:放心可用的,没一人敢上;不想用的吧,偏偏急着报名。正为难时,一人上前替他解了围:“大王,小的知有一人,极有智慧,可让他领兵前去。观其人智慧,犹胜当日之项梁。”
  楚王忙目视那人,原来却是当日奉田荣之命,出使项梁军中的齐国使者。后来项梁兵败身死,楚军四散崩溃。他为了保命,因此随波逐流,裹在乱军之中逃到了楚国。今日,楚国君臣议事时,他恰好也在场。
  “哦,有这号人物?可快快讲来!”
  “前日,小人奉齐王之命,前往定陶项梁军中。途中遇一楚人,名叫宋义,他劝我缓缓而行,切不可急急赶到定陶。因此我一路上轻车缓行,足足花了一个多月才到定陶城外。就在那时,章邯大军突然杀出,一举拿下定陶,城中军士十死八九,大将项梁也在绝望自刎——大王您试想,若小人早个几日赶到定陶,岂能免去此等杀身之祸?”
  “妙极,妙极。尚未交战时,便可预知战况、战果,真乃世之良将也!速速传宋义进殿!”
  此时宋义刚出使齐国归来,正在彭城,很快便入了大殿,叩见楚王。
  “宋爱卿,寡人已知你深知兵法,有过人之能。今日可封你为大将,领兵五万北上救赵!”
  “谢大王厚爱,但此事实为不可。”
  “为何?”
  “今日非良辰吉日,不可妄言兵事。若大王决心救赵,可于明日朝堂之上重议此事。”
  楚王听了这话,满脸狐疑。又一想:对了,此人乃是个能预知后事的“赛半仙”啊,那就准了吧。于是宣布立即退朝,救赵一事,来日另行商议。
  早朝既退,文武群臣很快也一散而空。楚王正要回后宫时,宋义却悄悄的上来将他拉住了:“大王,今日微臣之所以不愿掌军,不为他事,只为项羽等一干众将在场之缘故也。眼下项梁虽死,但军中诸位将领极服项羽,若被其号令一下,犯上作乱,大王空有兵权在手,如何抵挡?”
  楚王恍然大悟,赞他道:“爱卿名不虚传,果真识得分寸。那依你,该如何是好?”
  宋义早已有计,附在大王耳边一番轻声细说。楚王听后大喜,准其所议,只等来日早朝时便可依计行事。
第二日,楚王大会群臣,雷厉风行道:“宋义听令!”
  “微臣在!”
  “爱卿可继项梁之后,担任楚国大将军一职。即日起,我楚国上下所有将领,皆归你一人节制——为示隆重,特赐你封号:‘卿子冠军’。另依昔日项燕掌军全楚之例,赐本王随身佩剑与你。任何人敢违你将领,可先斩后奏!”
  “谢大王隆恩!”宋义忙上前接剑,又将“卿子冠军”将印佩于身上,端的是荣耀至极。
  项羽受够了!不打仗时,你楚王收我兵权还说得过去;如今终于要出战了,又搞了个“卿子冠军”出来,至我项家人于何处?——您可别忘了,若非我项羽刺杀殷通,北渡长江,有你这位“楚怀王”吗?
  他是性情中人,想到此处,不禁勃然变色。幸好旁边一人上前将他拉住,跪请楚王道:“大王,既已下令让宋义率军救赵;可趁眼下关中空虚,另遣一军西进直捣咸阳,以策应宋义大军。如此,章邯顾前瞻后,必为我楚军所破,求大王恩准!”
  说这话的,正是项家军“智囊”:范增。他这一招“以退为进”,甚是高明:好,大王你不是要让宋义当众将之首吗?那我等便不去救赵,另行开辟一条战线出来。等我项家军攻下几座城邑,重新发展成数万之众时,看那宋义还能节制我等否?
  那楚王一听:我楚军必能大胜?还能直捣咸阳?——这主意好啊!于是不假思索地问范增道:“那依老将军看,可派何人担任西征大军将领呢?”
  “此路兵马任重而道远,惟项羽可任之!”

  楚王暗叫不好:中了这老匹夫的诡计了,怎么办?幸好一旁的宋义反应够快,连忙劝楚王道:“项羽虽骁勇善战,匹夫之勇而已,不足当此大任;更何况此人往日喜好屠城,若让他去了,岂非教天下人尽知我楚军嗜战好杀,大失民望?大王可另择长者前去,务必要颂扬我大楚威名,尽收天下臣民之心。”
  好是好,可除了项羽,谁还敢去呢?——如今楚军主力都已交给了宋义,此路兵马至多万把人。论难度,也自不小哪!
  宋义一琢磨,连忙道:“刘邦素有长者之风,又不好杀,可让他领兵前去。”他如今是第一权臣,许多见风使舵的臣子们一见,连忙叫好,都说唯有刘邦可胜此任。
  刘邦闷在一边已经很久了。如今楚国政坛上,是宋、项二人之争,他实力较弱,平日里也从不插话。但不插话也不要紧,谁让你从不参与政治斗争,又上过战场呢?尤其是楚王,只唯恐他不肯去,那可就把好端端的事先计划给搅黄了。遂赶紧下令道:“寡人主意已定,我楚军可兵分二路:宋义任北路军统帅,率军五万,以项羽、范增为副将,入河北(黄河以北)救赵。若胜得了章邯,便可引军向西直捣函谷关;刘邦任南路军统帅,领军一万,由河南(黄河以南)西进,直叩武关。”说到这里,楚王眼见那二人都面露难色,遂凛然起身道:“寡人知你二人此行艰险,今日当着众臣之面,可与你二位定下盟约:先入关中者,便为‘关中王’!”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好个大方的楚王!
  楚王知群臣为何吃惊,面不改色间,又与宋义、刘邦二人歃血为盟。结盟过后,楚王哈哈大笑道:“此事就眼下论之,亦不过水中花、镜中月而已,你二人可各自努力!”二人拜谢大王过后,各领了兵符、将印,受命而去。
  自此,宋义、刘邦二位主将,连带项羽、范增二位副将在内,踏上了灭秦的漫漫征途。

第一百一十七回:宋义驻军四十日,项羽暗中谋大计

  大家应该还记得:就在数月前,据陈地称王的陈胜也发动了一波类似的攻势,吴广、周文、宋留三人也堪称人杰。结果秦国稍一还击,三大将领集体身死,数十万楚军灰飞烟灭。
  ——可见楚怀王对“未知先觉”的宋义是很有信心的。至于项羽、刘邦二人,则负责替宋义打杂:一个是副将;一个虽名为主将,却只有区区一万兵马,能走到函谷关就不错了,还灭秦?
  宋将军,勿要辜负寡人的期待!

  话既说到这里,那就先来看宋义的北路军;以及不久的将来,即将要爆发的那场旷世大战。
  毫无疑问,宋义是有能耐的:熟读兵书,能掐会算。——其之所以能料定项梁必败,就是源于其深知“骄兵必败”之理。那项梁手中兵马不过十万,又已出楚国境内,竟敢指东喝西,视章邯、田荣二人为无物,岂能不败?

  “神算子”宋义就此挂帅出征,一路向北急趋至安阳(今山东曹县)。因“安阳—彭城”这一带皆为楚国地界,因此无一人前来拦阻。而过了安阳再往北去数十里,便是昔日项梁的葬身之地:定陶。与秦军的前哨战,即将打响。
  但宋义是细心人,不会与项梁一样冒冒失失抢占定陶——与秦军主力决战才是此行的目的;一个定陶,有啥可稀罕的?很快,几路偷去河北的细作查得讯息归来,报到主将帐中:“赵国援书上所说之事果然不假,秦国已调遣九原大军二十万南下相助章邯。”
  宋义凛然道:“那此路兵马,领军者果真是王翦之孙:王离?”
  “正是‘王’字旗号!”
  一听此话,宋义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看来这秦国对灭赵一事已是势在必得,竟然不顾匈奴之患,将九原郡守军也一并调来了——这可是当年横扫六国,北击匈奴的精锐之师啊!而那王离乃是王翦之孙,王贲之子,岂能不深通韬略?此已是劲敌也,再加上章邯所部二十余万人,又如何可胜!
  想到这里,宋义连忙又传令下去:“各部听令,即日起我等只顾勤修战备。无本将之令,任何人不可擅自出战!”
  他身为“卿子冠军”,位高权重,众将士谁人敢不听令。于是大军很快于安阳一带驻扎了下来,连过了十数日,楚军纹丝不动,而赵国的求援书信,则不断飞也似的传至宋义帐中。
  旁人都怕那宋义,项羽却不怕。他见宋义连日来不战,已知其是心怯惧战,遂孤身一人闯入宋义帐中,口口声声说要请战。
  宋义正在寻思避战之计,眼见项羽突然闯入,不禁失声惊叫道:“项将军,你是要学那田臧,犯上作乱么!”
  此话一出,项羽一身的锐气消去大半,忙下拜道:“大将军,眼下赵国危在旦夕,不于此时前去救援,更待何时?”
  宋义见项羽如此,冷笑一声道:“你可知章邯所部有二十万大军?”
  “此人仗着兵强马壮害我叔父,如何不知?”
  “你可知九原大军二十万已南下一事?”
  “此事项羽亦有耳闻。也正因此,请大将军速速下令我军北上——到时,楚军攻秦军于其外,赵军策应于其内,方能解巨鹿之围。若不然,等赵国亡时,秦军势头必不能遏止,再想出兵前去,已是悔之无及矣!”
  “项将军,你乃将门之后,岂不闻‘寡不可击众’一说?你既已知秦军有四十万之众,而我军只有五万,便该知本将之所以如此行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此时你我若搅入河北战局,非但于赵国无益,且我楚军精锐必将尽数亡于此战。本将身为‘卿子冠军’,肩负楚国之重任,岂可如你叔父那般,行事不慎?”
  “你!”项羽脸色大变。
  “你可听好了,莫当本将也是徒有虚名之辈。本将之所以久镇此地,只因早已成竹在胸:此战若秦军胜,我军便可趁机去夺赵国之地,那时秦军大战方休,必不能挡——此所谓‘以逸待劳’是也;若赵军胜,我军也不失相救之名,更可趁势直捣关中,坐享其成——此所谓‘顺手牵羊’是也。此二计岂不比项将军仗着匹夫之勇,前去白白送命要好?”
  这话或能唬得过旁人,却偏偏唬不过项羽。他见那宋义说得摇头晃脑的,心下不禁冷笑一声道:笑话,你懂兵事,难道我项羽就不懂兵事么。当日,我只凭万余偏师,就百战百胜,杀得敌军闻风丧胆,其中的惊险之处又岂是你这等腐儒可知?还说什么“以逸待劳”——秦军如此强势,灭区区一赵国,何须使出全部力气!
  想通了此处,他也懒得再和宋义争论,起身作个揖转身欲去。那宋义不知好歹,还在后面阴阳怪气道:“项将军,宋义知你确实有点勇力,若论上阵杀敌,本将也确实不如你;但若要谈及兵法、谋略,哼哼,你可就差远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也!项羽不理不睬,径出军帐。

  转眼间,又过去有月余,天气渐渐转凉。这时,距离楚军刚入驻安阳时,已过了整整有四十多天,但宋义依然没有下令出战的迹象。如此,数万楚军虽一仗未打,军中的粮饷却已是消耗了大半。那宋义自知无脸面主动去楚王处要钱要粮,只得下令军需官暗中克扣军士的口粮。士兵们又冷又饿,再经项羽等人一挑拨,求战欲望每日剧增。
  “大将军,既然军中粮饷已然不多,将士们又求战心切,何不依那项羽所议,立即开赴河北与秦军决战?”宋义的亲信们好言提醒他道。
  宋义一听此话,勃然大怒道:“你等懂什么!本将之所以要驳斥那项羽,只为‘将无威不立’是也。且不说眼下绝不能战,即便能战,本将也绝不能附和他人之言。若是附和了,便是本将服了软,下次项羽等人必会再来冒犯,你教本将如何立威?”
  “是是是,大将军所言极是。”
  “传我将令,若有人再敢言出战之事,杀无赦!”
  “遵命。”

  却说那人正要去时,另一人匆匆投入大帐,向宋义报喜道:“报告大将军,齐国使者来了,有书信在此。”
  “速速呈上来!”
  宋义接过齐王书信,细细看了,忍不住放声大笑。原来,那田荣自忖昔日将楚国得罪的不浅,一直在寻思计策与楚国重修旧好。眼下,他见宋义位极人臣,因此作书好言相求,说要请宋义之子:宋襄担任齐相国。如此一来,齐、楚二国交好一事不需细说。而宋义对这事也是求之不得:万一果真兵败,也可托其子之福,躲去齐国避避风头。既是你情我愿,不日双方便达成了协议。齐国也很快派出豪华仪仗,前来隆重迎接宋公子。
  车仗到时,宋义亲率其子出迎,双方欢聚于宋义帐中,宴饮至深夜方休。大帐外,数百军士冻得瑟瑟发抖,还要敲锣打鼓以示庆贺。等及宴席散后,回去于军中一说,其余将士都面有愠色。

  项羽闻知了此事,大喜,急召范增、龙且、季布等旧将于暗中商议。等众人到后,项羽道:“宋义此人,实非大将之才也,我欲取而代之,如何!”
  范增连忙劝他道:“凭将军神勇,杀此人易事耳。只是此人威仪甚重,令行禁止……若杀了他,士卒们只道我等以下犯上,不肯听令,如之奈何?”
  “无妨。昔日吴起用兵虽严,但食则与士卒同食,寝则与士卒同寝,故而将士一心,乐意效命;而如今这宋义只图虚名,不重实利,岂会有真心为他效命者哉?”
  项羽此言,切中了众将心脉,范增、龙且等人忙抱拳道:“我等谨听项将军号令!”
  “你等可先隐蔽回营,明日卯时,随本将前去问罪。”
  “将军放心,我等必誓死跟随!”
  众人商定后,就此悄声退去,一夜无眠,只等来日晨时。
第一百一十八回:杀宋义项羽掌军,惧秦威陈余背信

  第二日一早,项羽身着铠甲,腰悬宝剑,以“朝拜大将军”的名义前往宋义大帐。在他身后,五员大将各率所部亲兵,紧紧跟随。哪五员?——分别是龙且、季布、钟离昧、虞子期、桓楚。这五人皆是八千“吴中子弟兵”中的翘楚,先前曾随项梁、项羽叔侄一同举事,因此不服宋义,只听命于项羽一人。
  一看项羽摆出这般阵势,谁人还敢轻动?不多时,五员大将已逐去宋义帐前卫士,环立于帐外,由项羽一人独身进入帐中向宋义“朝拜”。
  正当远远躲开的众多将士们窃窃私语时,只听惊叫声连连,紧接着一声惨呼!须臾,项羽手持宋义首级出帐,下令三军紧急集合。

  看着眼前各自胆战心惊的将士们,项羽高举宋义首级,高声道:“众位兄弟休要惊慌,宋义暗结齐国,图谋不轨,已被项羽就地正法!此人实非社稷之臣也——前日,大王心忧赵国,令我等速速北上,结果这厮整日饮酒高会,驻军不前,却害得我等饱受饥寒之苦。今日,项羽为弟兄们除去此害,更要听从大王之令北上救赵。若非如此,则赵国必亡;赵国若亡,我楚国岂能独存乎!——国家之安危,在此一举!”
  却说那项羽平日虽杀人无数,又喜好屠城,却仍有一个极大的好处:他对敌军残暴不仁,对楚军同胞却堪称关怀备至——对老者,他行事恭敬;对幼者,他言语仁慈;对于病患,更是经常亲往探视。此即为吴起练兵之法也,因而楚军上下无人不服。也正因如此,大将军宋义虽死,但军心未乱。在那五员大将的带领下,众军士一齐推举项羽接替大将军一职。
  安抚完军士后,项羽只道大事已定,于是喜滋滋的从宋义尸身上取下大将军印绶,自配于身上。一旁的范增连忙劝谏他道:“将军,大战在即,为求名正言顺,还须得再修书一封送去彭城,请求大王对您重新册立。”
  “大王素来不喜我等,万一大怒,如之奈何?”
  “如今兵权尽归将军一人,大王即便发怒,已是无奈何矣。”
  项羽从其言,将宋义的死讯报去楚怀王那里。结果不出范增所料,楚怀王心中虽也悲痛,但知项羽已兵权在握,只得重新发来诏书,封项羽接任大将军一职。项羽见了诏书,大喜,又差人赶往齐国诛杀宋襄,是为斩草除根。而齐王田荣眼见宋义已死,宋襄要了也是没用,因此并不追究。
  如此,项羽已将诸事料理定了,再无后顾之忧,遂立即率军北上救赵。
  数日后,因定陶等地的守军大多已被事先抽调到河北助战,楚军势不可挡的直抵黄河南岸,只需渡过河去,便是巨鹿地界。

  此时,韩、魏、燕、齐四国援军行动迅速,早已抵达巨鹿境内有一个多月了。(齐王田荣虽不肯出兵,但其手下将领田都等人却自作主张,带领本部兵马北上。)
  却说那四国本就是冲着楚军肯打头阵才来的。结果拜宋义所赐,楚军自打出了彭城后,就再无进展。那四国主将也不傻,一见这架势,也都吓得不敢轻动。于是众主将们商议下来:在巨鹿以北选择了一块荒凉之地,各自大修壁垒,以结成掎角之势,顺便观察秦、赵两军的大战状况。
  如此这般,赵国自然是大祸临头了:经过两个月的大战下来,十万军民死伤过半,城墙坍塌,军粮将竭;而城外,两路秦军则配合默契,日夜猛攻,大有数日之内必下巨鹿之势。
  这两路秦军,一路为王离统帅的九原大军,将士总数约为二十万。因这路兵马长期镇守北地,时常与匈奴人打交道,战力强劲自不消说。更关键的是,这支部队中,许多人还曾参加过当年的横扫六国战役,因而在拥有战力的同时,经验亦相当丰富,端的是一等一的精锐;另一路,则是我们的老朋友,章邯所率的二十余万囚徒大军,亦不容小视。即便是强如项梁,也曾败死在该部队手中,其厉害程度可见一斑。

  有朋友这时会问了:对战的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那赵军为何还不投降呢?
  这就得怪秦二世和赵高了。若论用兵,此前无一人是章邯的对手,更别提再加上一个九原雄狮了。可秦军一路连战连胜过去,义军虽伤亡惨重,但打光了一批,迅速又起来一批,为何?——只因皇帝与丞相二人只顾纵情享乐,不顾安抚民众之故是也。
  他二人是人,难道那些老百姓们就不是了?因此山东各国之间虽会勾心斗角,但对付起秦军来却是同仇敌忾。再加上每每有义军投降,大多的结局都是惨遭秦军屠杀——降也是死,不降也是死,那还不如直接顽抗到底。
  以上是秦国的因素,也是赵王和张耳之所以誓死不降的主要原因。下面再来看下赵国的因素。
  他们在咬牙坚持,苦等一个人早日归来。
  ——赵国大将军:陈余。

  话说当日,赵王和张耳仓促逃难时,陈余曾主动请缨外出组织援军。因张耳和陈余是刎颈之交,于是到了巨鹿后,日夜苦盼好兄弟早日来救。结果等了一个多月,始终不见陈余消息。
  难道好兄弟遇难了!张耳悲痛之余,派出一名矫健军士偷偷出城,一路向北打探消息。才探了几日,那人就悄悄地溜回来了,报告张耳道:“恭喜相国,已探得陈将军消息。”
  张耳大喜道:“如今陈将军身在何处?”
  “便在城北不远处,驻军于韩、魏两军之间……属下去时,只见他大率数万军士,也正忙于修筑壁垒。”
  张耳不信道:“你可看清楚了?”
  “相国如若不信,可再派人前去打探。”
  “那倒不必,我料陈将军必不知城中的惨状,故而未曾急于赶来。如今我再修书一封,还敢再冒死出城否?”
  “小人必不负相国所托!”
  于是张耳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长信,将城中守军伤亡过半,粮草消耗殆尽的事儿说了,只求陈余能率数万大军及时来救。写完之后,他交给那位军士,嘱咐道:“小心出城,千万莫将书信落入秦人手中。”
  那人小心翼翼的去了,数日之后,竟又成功杀回,且带来了陈余的亲笔书信。张耳面露喜色,忙接过看。不料才看了须臾工夫,他就狠狠的将竹简砸在地上,暴跳如雷道:“好你个陈余,贪生怕死之辈,枉我张耳与你结义一场,当真是瞎眼了!”
  原来,那陈余在书信中说道:眼下秦军势头极盛,非是与之交战之时也;还望兄长努力坚守,等时机合适时,小弟陈余必定立即赶来。
  “时机合适时?”——没准明日,甚至是今日,秦军就要破城而入了,还谈何“必定立即赶来”!张耳暴怒之下,本着不惜与陈余撕破脸的口气再写一封书信过去,催他无论如何,必须得来。陈余无奈,只得咬咬牙,派发了一支援军过去:五千人。
  非但只有五千人,且陈余自个也没去——他之所以派出这支小分队,似乎只为告诉张耳:大哥莫怪,秦军实在凶得很!小弟当真是爱莫能助!
  结果,这五千名乌合之众刚到巨鹿城下,被王离帐下的二十万精兵一扫,迅速消失得干干净净。

第一百一十九回:陈余说秦军虚实,项羽军破釜沉舟

  张耳立于巨鹿城头,目睹此情此景,万念俱灰。就在这时,南方却突然有好消息传来:项羽大军连渡黄河、漳水,已深入赵国境内。
  众军之首楚军来了!张耳终于兴奋起来:早就听闻那项羽勇猛果敢,乃是力拔山兮的好汉,此人一出,我等或能获救也未可知。于是赶紧将所剩不多的军士齐齐赶上城头,只盼再守个三五日,秦军便可撤围而去。
  但他没想到的是:项羽固然勇猛,却绝非鲁莽之辈。之所以能来得这么迅速,还须得感谢他那位“见死不救”的好兄弟:陈余。

  话说先前,陈余眼看着巨鹿城一日日沦陷,心中也急。他之所以“作壁上观”,主要还是因他自觉势单力孤,救之无益;并不是全然不顾结义之情。因此,项羽斩杀宋义,率军大举北上的消息一经传来,陈余立即派遣使者前去与之联络,希望楚军能率先出战,而赵军届时必予以配合。
  项羽果然配合,一见陈余书信,立即下令全军渡河。
  范增心思细密,见项羽如此冲动,连忙前往大帐劝他道:“眼下秦军甚众,将军不等其他诸侯回应,就擅自渡河出战,实为不可取也。”
  项羽笑道:“此次非项羽欲逞匹夫之勇也。赵将陈余书信在此,你等细看一番,便知究竟。”
  范增忙伸手接过,看了半天,仍是一头雾水,只得又问项羽。项羽微笑,伸手一指道:“击破秦军之策,便在这里!”
  “……今秦军虽有四十万之众,其实兵分二路:王离率一军独攻邯郸;章邯率所部兵马眼下正屯于棘原。如能奋上将军之神威,与章邯军大战;末将必率所部兵马突袭王离,巨鹿城内兵卒虽已伤亡过半,亦能战也……赵将陈余奉上。”
  ——原来如此!

  正如之前楚军阵中,宋、项二人不和一样,看似风头正劲的秦军内部也出了点问题。却说那章邯虽名为“秦国上将军”,有权节制关外的一切兵马,其实能指挥得动的,也就他帐下的那二十余万囚徒军。——人家王离乃是北地大将,祖辈又都是开国功勋,光摆摆家谱也足够吓死一堆人,怎会乐意听从章邯的指挥?因此“巨鹿之战”开打后,王离仗着士卒精锐,把巨鹿城包围了个严严实实,只顾单兵作战,完全将章邯晾在了一旁。
  那章邯做什么呢?他帐下那么多兵士,总不能在一旁只顾看热闹吧?这时,章邯再显名将本色:王离你不是要独占大功吗?好,本将成全你!
  于是他安排手下军士向南进发,驻军于巨鹿城南数十里处,也就是陈余信中所提到的“棘原”。到了此地后,他诸事不问,只管一件最紧要的大事:押运粮草。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那王离的九原大军再如何精锐,毕竟还是凡人,一日三顿自不能少,当然,章邯军也是如此。因此他见“大局已定”,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粮草上:一边负责看守军粮,一边不断差人向王离军及时输送﹛史记中说章邯为了输送粮草,特意兴师动众地筑了条甬道(类似于驰道的专用通道),在下觉得并不可信,因此略去﹜,成了一名优秀的“后勤管理员”。
  如此,章邯、王离二人一个专门负责后勤,一个专门负责打仗,终于在表面上达成了团结合作。细论此事,乃是章邯为了顾全大局,有心成人之美,可谓“名将”之成色足矣!
  可项羽偏偏是“神将”,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破绽。遂放心地率大军渡过黄河,直逼漳水南岸。又令大将龙且沿途收拢船只,以作渡漳水之用。

  船只备好后,项羽一声令下,由英布担当先锋,率军二万先行过河。却说那英布,乃是楚国六县(今安徽六安)人,昔日曾为骊山数十万刑徒之首(因他受过黥刑,故也可称之为“黥布”。)后被章邯召入军中,随数十万秦军东出函谷关。一出关后,英布便寻了个空隙溜了开去,投入到楚军阵中——其身为楚人,怎会甘心替秦国卖命?再往后,他先是投奔项梁,项梁去世后又投奔楚怀王,楚怀王又将他派给了“卿子冠军”宋义。最终,在宋义身死后,他归到了项羽帐下。
  眼下,项羽知他极有勇略,又熟悉秦军底细,因此用人不疑,特将先锋重任授予他。英布慨然领命,率军渡过漳水,直奔秦军要害处去了。
  一直以来,章邯自恃天下无敌,又欺项羽兵少,并不以为意。不料这时英布率着两万人马,冒冒失失的就渡河杀过来了,他这才慎重起来,连忙差副将率军数万前去挡住。
  数个时辰后,捷报传入章邯军中:“禀报大将军,我军大胜。那英布无心恋战,已率军撤往西北去了。”
  章邯听闻是“捷报”,刚面露喜色,一听这话,连忙起身道:“不好!立即召集全军,随本将出战!”
  好你个项羽,竟敢只用两万兵马就想断我粮道,哪有那么容易!
  ——棘原北端,便是输送军粮给王离的必经之路。

  漳水南岸,楚军大营。
  在听闻章邯只留数万军士守寨,亲率主力出击英布的消息后,项羽面色凝重地下达了全军渡河的命令。
  “此战,我等将全军出击,直捣王离军大营。若不能胜,绝不撤军!”
  “直捣王离军大营?……不是趁虚偷袭章邯军大营吗?”众将士原以为此战的对手只是章邯大军,谁能料到项羽竟会作出这等大胆的安排!——明明只有五万人,竟还拆作两部来用,且所面对的,都是十倍于己的精锐秦军!因此乍一听闻此讯后,楚军将士无人不肝胆俱裂,非议声顿起。
  面对这一局面,项羽毫不动摇,高声问道:“军需官何在?”
  “末将在。”军需官连忙上前听令。
  “给每位将士分发三日的口粮,本将亦是如此;其余的,全部烧掉!”
  “这……那……大将军,锅灶等物如何处置?”
  “统统砸碎,一件不留!快去,只管依令行事便是了。”

  军需官不敢不依,只得按项羽命令,为每位士兵分发三日的口粮。口粮分发完后,千余名炊事兵砸尽锅碗瓢盆,径去项羽处复命。
  “全军渡河!”在一片狼藉的营地中,项羽跨上战马,率先启程。在他身后,三万将士紧随赶来。因此时镇守漳水南岸的章邯军主力都已北上追击英布,故而楚军渡河工作极为顺利。数个时辰后,项羽麾下的所有士兵都已到达漳水北岸。
  项羽站立于北岸,望着身后那摆作一片的船只,再下一令:“季布,你率二百人,前去将来时的船只统统烧掉!”
  “什么?……一艘不留?”身旁的季布不敢置信道。
  “一艘不留!”项羽按剑于地,凛然回望。
  季布无奈,只得带人去了。须臾之后,来时的数百艘船只,尽数消散于浓烟之中。
  项羽布置完这一切,目视着那一个个已知再无退路的坚毅目光,大吼一声道:
  “——此战若不能胜,我等便是有来无回;但若胜,虎狼之暴秦亦将必亡!将士们,请随我项羽奋战一场,教天下诸侯知我等本事!”
  在三万楚军的呐喊声中,“项”字帅旗迎风飘展。项羽手握长戟,一马当先,撇过章邯所部兵马不问,直朝巨鹿城杀将过去了。
第一百二十回:项羽大战破王离,章邯气沮守棘原

  话说楚军急行军一日一夜,已至巨鹿城郊,前方数里开外,秦军寨中的黑色大旗已依稀可见。于是项羽传令全军偃旗息鼓,稍加休整,以备大战;又让贴身亲兵骑快马向东南处飞奔,以打探英布军眼下的战况。
  数个时辰之后,那士兵匆匆返回,因一路颠簸劳累,脚下步伐已有些踉跄。项羽忙差人扶住他,焦急问道:“那边战况如何?”
  “英将军说了,请大将军只管放心攻战。五日之内,必保章邯出不得棘原!”
  项羽大喜,紧急召集全军将士,将此战的要略大致说了。众军士已知身后有二万同胞正拼死敌住章邯,个个摩拳擦掌,鸦雀无声。战术布置完后,项羽军大张旗鼓,潮水般地涌向了王离军大营。

  巨鹿城南,王离军大营。
  “将军,大事不好,数万楚军已由南向北向我军急袭而来!”
  “什么!章邯为什么不拦住他们?”王离闻讯大惊,连忙出帐观望。只见南方果有一支大军正飞速杀来,旗帜鲜明,气势如吞山河。他亲眼见了这一幕,连忙下令召回十余万正攻打巨鹿的秦军;又差人绕道南下,去章邯处告急。
  那几人去了还没多久,项羽率领麾下精兵已杀至秦军寨前。一时间,喊杀声震天,楚军个个奋勇死战,秦军抵敌不住,纷纷后撤。王离见了,心惊胆战,连忙下令众军士守住各个寨口:只需拖一拖楚军的势头,正负责攻打巨鹿的主力军随后便来。数万秦军得令,只得卖力向前——因营寨入口处狭小,因而虽是死伤惨重,楚军一时倒也突不进来。
  项羽见王离如此行事,也见招拆招,下令龙且、季布、钟离昧、桓楚四员大将各率千余人前去争夺东、南、西、北四处寨口——“无论如何,替我项羽将此四处要地牢牢占住。只需压得那王离出不了大寨,便算大功告成!”
  这四人都是力敌数十人的好汉,勇武之力不输英布,当下毫不犹疑,各自领兵去了。项羽布置完此事,又令虞子期率数千人四处策应。自提精兵二万人,北上援救巨鹿。
  此时,正负责攻打巨鹿城的秦军将领乃是王离的副将:苏角、涉间二人。他二人先前一听说主将告急,立即撤下攻城军士,掉头向南返回。刚上路不久,便与项羽主力狭路相逢。项羽见了,更不打话,持戟跃居众楚军之前,直奔这支人数不下十万的秦军主力而去。一路过去,正如波开浪裂,项羽长戟到处,秦军触之必死。苏角、涉间二人不敢恋战,连连催动大军,火速向南方大营处赶。项羽对此岂肯放过,传令众楚军只顾追袭秦军身后,自率精骑数百人,绕开秦军大部队向南飞袭。不过片刻工夫,这数百精骑又已抄至秦军身前,挡住了秦军南下的去路。

  若论用兵,自古以来,从未有敢以数百骑拦住十余万大军的战法。但今日项羽偏偏只用数百骑,就在秦军阵中纵横驰骋,视十万秦军形同草芥。杀到性起时,他大喝一声,声若雷霆,直贯云霄。而众楚军将士见大将军如此英武,各各斗志焕发,殊死大战间,也随他齐声呐喊。一时间,地动山摇,呼喝声大传四方!秦、楚两军虽是在巨鹿城南大战,却将城北的各路诸侯也一起惊动了!

  “时机至矣!”陈余得闻战况,率领早已备好的数万赵军驰下壁垒,前去增援;燕、韩、魏等各路诸侯见状,也终于鼓起勇气,各自率军大出。
  那边项羽正酣战时,眼见远处各友军旗号依次摆开,陆续赶来,哈哈大笑,手中一杆长戟更是使得犹如银龙入水;其麾下将士也是抖擞精神,欲显楚军之神勇无双。如此,秦军人数虽众,再也不能抵挡,纷纷向南方溃窜而去。
  项羽见秦军已然大败,又传一令:让龙且、季布等人暂且撤回军中,放秦军败兵逃入大寨。苏角等人对此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赶紧逃入寨去,与王离合兵于一处。此时,秦军虽大败了一阵,但营中可战之士仍不下十万,于是固守待援,只等章邯率所部兵马前来相救。

  关键时刻,章邯退缩了。
  不是他胆小窃战,而是在他听闻此战之前,项羽曾令部下破釜沉舟时,他已彻底明白这位名叫项羽的年轻小将,其才能更在其叔父项梁之上。更何况,眼下各路义军都唯他是从,楚军的号召力已今非昔比。若倾巢而出前去援救王离,非但不能确保必胜,自己辛苦看守的粮草还很可能被抢掠一空。于是他不再试图击败英布,而是急速率军撤回自己寨中,也是坚守不出。
  他这一举措,可称之为“弃车保帅”,暂时保住了他自己;而王离大军,却是必然保不住了。
  ——王离军中没有粮草啊。

  十数日后,王离因军中乏粮,无奈之下,只得率手下将士主动突围。项羽因事先已探知章邯不敢来救,于是放心大胆的率六国所有兵力,与王离大军激战数场,全部获胜。最终,王离力竭被擒,苏角、涉间战死,二十万九原大军,全军覆没。
  至此,“巨鹿之战”拉上了帷幕,以六国联军的完胜而告终。

  此战,论首功,毫无疑问当推力主“破釜沉舟”的楚军大将军:项羽。因此在王离被擒后,众诸侯钦佩他绝世气概,纷纷前往楚军营中以表庆贺。等及一进大帐,见项羽巍然高坐于上首,目视众人,如觑小儿。各诸侯平日好歹也算是一国之君,见了这一幕后,竟忍不住膝行向前朝拜项羽,莫敢仰视。而项羽对此也是坦然受之。真可谓是天下第一人也!
第一百二十一回:项羽缺粮渡漳南,章邯大怒下战令

  就从此时起,项羽凭借举世无双的英雄气概,顺利成为了东方六国的实际统帅。而他身后的那位楚怀王,则不幸再次沦为了傀儡。
  ——当今天下,谁尚敢与我争锋?项羽目视着拜倒在自己足下的各路诸侯,踌躇满志道。

  章邯管不了这么许多。在项羽大会诸侯,号令天下时,他只顾忙着在棘原一带布置防线,整了个鹿角(阻拦骑兵的障碍物)数重,壕深三尺,决心与项羽顽抗到底。
  很快,秦军的种种举动传至了项羽耳中。项羽大怒:“如今我楚军士气高涨,各路诸侯无人不服,此章邯欲凭一人之力,负隅顽抗耶?”遂令楚军大举南下,再战章邯,“棘原之战”之战打响。
  此时,距离“巨鹿之战”结束,才刚过去一个多月。

  结果项羽亲率大军开至棘原后,一下子懵了:难怪当日叔父奈何此人不得,果真是攻守兼备。也怪他来得晚了,这时的秦军已完成了整条防线的布置,若想硬突进去,绝无可能。
  好,既然硬攻不行,那我就困死你!——项羽并非有勇无谋之战,先前之所以大玩“力战千军”的高难度动作,主要还是为了吸引陈余等人加入战局。此时秦强楚弱的局势既已被扭转,他在筹划用兵策略时自然也要谨慎一些。
  面对楚军的这一意图,章邯不禁冷笑道:好你个项羽,竟想故伎重演,也来逼我率军突围?哼哼,老夫并非王离,何须突围?——既然你等想守而不攻,那老夫就陪你们玩玩,看看谁耗得过谁!

  很快,秦、楚两军已相峙了有月余。项羽终于忍不住了,亲自率军前去搦战,章邯不为所动,只顾不紧不慢的整日安排军士加筑防线。
  “呵呵,我军早在攻破邯郸、信都等地时,就已将赵地的军粮抢收一空,尽集于此。如今项羽多次搦战,必是他军中乏粮无疑。你等只管紧守营寨,休要理他。”
  “遵命。”众将深信章邯之能,在听闻此计后,一齐大喜。
  转眼间又过了十余日。果不出章邯所料,项羽因赵国奄奄一息,不能提供军粮,只得大建木筏,又退回到漳水南岸。一边令人去楚怀王处催促粮草,一边与秦军隔河对峙。
  章邯见项羽果然引军退去,大喜,连忙吩咐军士于暗中大建船只,欲要寻机前去抄断楚军粮草。如此计能成,则楚军可不战而胜矣。

  就在他庆幸自己决策英明,越想越美时,秦二世却不干了。他得众臣奏报:说章邯已被毛贼项羽吓破了胆。非但先前置王离大军于不顾,眼下又一味消极避战,坐拥三十万大军却坚守不出——“近日来,贼患愈演愈烈,正因此人胆小惧战之故也!”
  秦二世一听这话,当场拍案大怒:搞了半天,原来让朕整日担心受怕的罪魁祸首,就是你章邯啊!于是不问究竟,立即颁下旨意,将章邯狠狠地骂了一通,催他速速与楚军决战。
  就这样,章邯的黄粱美梦还没做完,就被皇帝陛下一棍子敲醒了。他不敢怠慢,连忙回书一封欲作辩解。想想这样还不稳妥,又让副将司马欣亲自持书信赶往咸阳,面见皇帝述说冤屈。
  司马欣也知此事要紧,拿了章邯书信就匆匆上路,一路快马飞奔赶至咸阳。结果,他到了咸阳后,才发现事情难办了:皇帝陛下不管事啊。人家好不容易才上了一回朝,结果还惹得他龙颜大怒。如今怎肯再舍万金之躯,来接见他司马欣。
  好在司马欣脑袋灵活,主意多。眼见求见皇帝不成,又去赵高府上——只要赵丞相肯代为说情,皇帝陛下即便有天大的怒火,那还不是小事一桩?
  结果,不知是赵丞相恰好这几日大忙还是怎的,竟然连续三日不肯出面接见。司马欣等得久了,眼看赵高也学秦二世一样,迟迟不肯露面。心下突然一激灵,径自出府上马,不辞而别。
  ——如今,皇帝陛下事无巨细,皆问计于赵高。赵高不愿见我,必定是忌惮章将军劳苦功高,已定下陷害之策了。既然如此,我空守此处无益,不如早回,好与大将军共商应对之策。
  打定主意后,他策马飞出咸阳,不日便至函谷关。守关军士因知他是军中大将,不敢阻拦,只得任由他出关,返回河北去了。

  他这一走不打紧,终于将事情越发闹大了。那赵高是个善玩政治的人,岂会不知章邯乃是当今秦国的中流砥柱?之所以不见司马欣,只为压一压章邯的锐气而已,让他知道,眼下秦国依然是我赵高说了算!结果这司马欣毫不配合,连招呼也不打就擅自离去。事到如今,假戏也只得当真戏来演了,于是赵高立即下令数百军士前去缉拿司马欣。
  只可惜,他虽是权术老手,这一招终究是使得晚了:等及数百军士匆匆赶到函谷关时,司马欣早已去了有多日了。

  却说那司马欣本还心中犹豫,不知该如何向章邯复命。结果眼见赵高已派人追来,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回到军中后,他将秦二世、赵高等人说得一无是处,力谏章邯向楚军投降。
  章邯闻言大惊——本是让你去咸阳辨明清白的,怎么去了一遭回来,立即主意大变?于是道:“如今楚军声势虽盛,未必能胜得了我等。依本将之见,不如且等打败了项羽之后,再重新作书去陛下处谢罪。到那时,陛下或等体谅我等苦心,也未可知。”
  司马欣连忙道:“据末将此去咸阳所见,眼下朝中大小事务,皆归于赵高。今日我等既已开罪了此人,即便能胜得了项羽,也已无济于事。不如早早谋划降楚之策,以作退路。”
  章邯听了此言,也知在理,踱步数圈后,方才犹豫道:“即便我愿归降,怎奈项梁好歹是死在我等手上。项羽身为项梁之侄,岂会轻易宽恕我等?”
  “大将军此言差矣。项羽先祖项燕,亦是死于王翦手中,岂不见王离一降,至今仍是好端端的?”
  “休要再提此等无能之辈。本将只问你:若我愿降,项羽必定肯接纳否?”
  司马欣见章邯突发此问,连忙又将一机密大事补充说了。末了,他笑道:“若大将军肯降,末将愿亲入楚军营中,商谈此事。”
  谁料章邯听完,猛然间双目直瞪,大怒道:“来人,将司马欣给我押下!”
  司马欣双腿发软,连忙跪拜道:“末将亦是出自好心,还望大将军三思哪!”
  章邯不顾理他,愤然下令道:“召集全军听令,来日我等便渡河南下,与那项羽大战一场。若此战获胜,便可将司马欣首级送去陛下处,以证清白!”
  那军官跟随章邯多日,从未见他这般暴怒。赶紧奔出大帐,将章邯的军令说了。众秦军踊跃领命,欲为九原大军报前日之仇。于是将事先造好的船只、木筏等物尽数拖入水中,只等来日大战。
第一百二十二回:漳南大战楚又胜,章邯无奈献降书

  如此,章邯亲率主力南下的消息很快传至了项羽军中。
  面对这一局面,项羽很是有点摸不着头脑:这章邯已连续坚守两月有余,任由我等如何搦战都不肯轻出,如今怎会突然大举南下?他不敢轻敌,立即令英布率二万先锋前去迎战;又亲提大军十万,随后赶来。
  ——因巨鹿一战项羽大显神威,名扬天下,吸引得各国臣民纷纷来投。因此这段时日内,楚军的人数节节攀升,已发展到了十多万。(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东方各国的文化、理念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因此不太容易发生臣民竞相投往他国的现象。而此时,因秦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等举措已大见成效,各国之间不再有文化、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因此才出现了这种现象。——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也。在这之前,各国之间语言不通,文字不同,想交流融合,也没机会啊。)
  项羽没心思去感谢秦始皇。他只知道,是这个该死的暴君害死了他祖父;暴君的儿子,小暴君秦二世又害死了他叔父。真可谓仇深似海。眼下章邯主动前来邀战,正是求之不得。
  秦、楚两军三十余万人,大战于漳水南岸。章邯为求必胜,亲自于阵前擂鼓助阵,而其麾下的囚徒大军也是个个拼命冲杀,楚军初战不利。就在英布等人抵敌不住,欲要稍作后撤,暂避秦军锋芒时,项羽已率领主力及时赶到。一见此状况,恼得他性起,当场绰戟拍马搅入战局,连斩秦军数十人。众楚军见状,斗志猛然间大涨数倍,又是一阵喊杀声震天,秦军阵脚大乱。结果,章邯那边三通鼓尚未擂完,秦军已败退至身前。只得抛下大鼓,重新纠合败兵,逃回漳水北岸去了。

  本是欲学项羽,玩一招“士气战”;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战鼓敲烂了也不及项羽的一招雷霆大喝。狼狈逃入营中后,章邯点算手下将士,已折损数万。不禁悲上心头,知再无退路——这一仗对他来说,本就如同赌博一般:若是胜了,便可向皇帝献上捷报,并斩杀司马欣谢罪;若是不胜,只得……
  想到这里,他吩咐手下道:“押司马欣上来。”
  司马欣披头散发,拖沓前来,拜服于章邯足下。章邯叫他起身,问道:“前几日你说曾救过项梁,此话当真?”
  “在下岂敢有半句虚言。当日,我曾担任栎阳狱掾,因项梁在我辖下犯了命案,因此特意将他缉拿,判决秋后处斩。结果,我一好友与之相交甚厚,代为说情,我便又改了念头,将此事悄悄抹去了。”
  “若本将再命你前去向项羽献降,尚敢去否?”
  “在下先前也是这个意思。如今,秦国内祸不止,大将军动辄得咎。若想明哲保身,唯有降楚一计可行。”
  章邯叹了口气,不再言语,径自将降书写了,交给司马欣。司马欣接了书信,连日来的惊慌终于稍稍镇定,忙将一身囚衣换下,换成官服,渡河往楚军驻军处去了。
项羽先前虽胜了一阵,却顾虑章邯会就此龟速棘原不再轻出,正与诸将商议再战之策。正商议间,帐下军士来报,说章邯已遣使前来纳降。众将闻得此言,皆有喜色,冷不丁却见项羽拔剑而起道:“此人先前用计害我叔父,如今又想来赚我等耶?此必为诈降也,可立斩来使,后大发兵北上!”
  范增忙劝住他道:“将军稍安勿躁。眼下我军粮草匮乏,不利久战。且看那使者有何话说,再作区处。”
  项羽闻言,收剑而坐,传秦国使者入帐。却说那司马欣,最擅长的便是察言观色。早在帐外时,便已探知楚军粮草将尽,心下暗喜,已知有说辞矣。在进了大帐后,他先将赵高弄权一事添油加醋的说了,惹得项羽等人个个喜上眉梢;又说昔日曾搭救过项梁,和项家大有交情,此事项羽也曾听叔父谈及过,知道不假,又更对他多了一份好感;最后,他直言不讳:说已知楚军粮草不多,若不肯纳降,章邯一旦反悔,则悔之无及矣。
  三言两句,说得项羽杀机全无。于是对司马欣道:“回去告知你家将军。若真心来降,非但性命可保,官职、爵位一如同前。你等军中大将,也是此理。”
  司马欣大喜,连忙答谢项羽过了,又与众将一一作别,告辞而去。他前脚刚走,范增便冷笑道:“好一个司马欣,难怪只用数年光景,便从狱掾做到了军中大将。果真巧舌如簧。”
  项羽知他话里有话,忙问范增道:“此人莫非诈降乎?”
  “他既肯将秦国内幕托盘而出,是真心归降无疑。只是如此小人,朝三暮四,来日将军绝不可重用。”
  项羽素来敬佩范增多谋,见他如此说道,便放下心来。又叹道:“唉,只可惜如此一来,叔父大仇不得报矣。”
  “此一时,彼一时也。那时各为其主,章邯是忠臣哪!来日此人来时,将军可厚待之,以作臂膀。如能合你二人之力,天下不足定也!”
  项羽从其言,令军士不时前去北岸打探,只等章邯来降。

  过了数日,军士果真来报,说章邯一人一骑,已渡河而来。项羽闻讯,知他心中尚有顾虑,连忙亲率诸将一齐隆重出迎。章邯一见项羽,泪如雨下,深拜于地道:“章邯乃败军之将,何敢劳烦将军亲迎。”
  项羽见他是真心悲痛,不禁叹道:“此非将军之罪也。”将他扶起,携手同回大帐。
  几日后,章邯与项羽缔结盟约,将执掌了一年多的兵符拱手献上。楚军因此再行增兵二十万,又得了大量的粮草,实力更是日趋峥嵘。章邯既降,项羽大军再无对手,不日便向函谷关大举开进。一路过去,又是一波争相投效。而各路诸侯见了,也知项羽已对咸阳势在必得,连忙尾随其后——等楚军成功灭秦时,他们不失为开国功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