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道德论【十六】

 zhuxrgf 2015-05-10

                十六、大同与民族

      “民国”是文言文升级为中文过程中的词语,是华夏文明升级为中华文明过程中的语言现象。“大同”则是完全的文言文的词语,是完全的华夏文明意识。“大同”对应区别于“小康”,是指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简单或狭隘地或模糊地说,“大同”是“公”,“小康”是“私”。对“大同”和“小康”的文言文的解释,可参见《道德盘整论:十、小康不是我们的追求》。

      在华夏文明状态下,公和私有大小。私的大小表现在为家族为家庭为个人。由私到公表现为“修身养心修乡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两千多年前,东方大地由“大同”走向“小康”,在意识形态上,私战胜了公,家取代了国。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大地由前华夏文明走向华夏文明,秦始皇的统一天下,统一天下文,将朦胧的民族意识扼杀于摇篮中。

      当西方文明冲击东方大地的时候,当西方不自觉地带来了民族意识的时候,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民族意识被唤醒,一个超级民族的崛起开始了。

      中华民族开始崛起的时候,即中华民族诞生的时候,是什么意识在崛起呢?是什么意识唤醒东方大地上的人群呢?《辞海》哲学分册告诉我们: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东方大地在意识形态上由两千多年前的“私战胜了公,家取代了国”开始了反方向运动。经过两千多年的“大和”,东方人走向了“大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