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八十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到处笼罩着一种精神浪漫的氛围,这本书的受欢迎是此种氛围的一个反映。在那个年代,国门开放不久,从前被堵在门外的现代西方思潮一股脑儿地涌了进来,人们陶醉于各种新的或似乎新的思想、理论、观念,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海德格尔皆是激动人心的名字,谈论他们成了一种时尚。
任何纪念都是一种提醒,让人想起被纪念之物已成过去。对于我来说,这个纪念版所提醒的,首先是我生命中二十年光阴的消逝。二十年,人的生命中一个完整的季节,足以使青年变中年,中年变老年。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第一部分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第二部分在历史上,人生探索的活跃总是发生在价值观念转换的时代。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旧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业已自行瓦解,新的社会力量尚且微弱,社会动乱,个人命运乖促,此时往往会有悲观主义哲学滋生,例如古罗马帝国时期斯多葛主义的流行。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第三部分“人即心灵,心灵即知识。一个人知道些什么,他就是什么……”人类自豪地发现,从自己心灵中闪射出来的理性光芒普照万物,使人类成为世界的真正造物主。没有人怀疑理性的至高无上的意义。
连载完成 谢谢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