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性皮肤病红黑白之色辩

 巾帼 2015-05-11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皮肤科 李蕾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性皮肤病的问题日益突出。皮肤和人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 会逐渐发生老化, 不仅表现在皮肤萎缩变薄、干燥、纹理增粗、弹性下降、皱纹增多, 还会出现一些不同颜色的斑斑点点,其中以黑、白、红3种皮损最为常见。这些皮损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所特有的良性衰老性病变,仅会影响美观,不会威胁生命,也不会因疾病带来痛苦而降低生活质量。尽管如此,由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保持面部年轻化的美容需求也逐渐增多,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到医院就诊,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这些皮损究竟如何形成,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现将临床实践中老年人多发的良性皮肤病变介绍如下。


老年性黑子

也称日光性黑子,好发于老年人长期光暴露的部位,如面部和手背,为皮肤光老化的表现之一。皮损为灰色、暗褐色或黑褐色不规则型斑疹,直径1~5mm,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通常散在分布,无融合。

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正常,无明显角化过度,表皮如明显延长呈棒状或弯曲成月牙状,基底层内黑素细胞增加,黑素增多,真皮上部可见噬黑素细胞。通过病理,可将其与早期的脂溢性角化病和恶性黑子相鉴别。

防治要点:避免长期日光照射,无论春夏秋冬,坚持使用适当SPF值和PA值的遮光剂。遮光剂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种。UVB遮光剂根据2007年FDA的修订, 分为四大类:① 低UVB防护: SPF值2~15;② 中等防护: SPF值15~30;③ 高等防护: SPF值30~50;④ 最高防护: SPF值50以上。遮光剂的正确使用方法为出门前30min到60min搽遮光剂, 3~4h重复1次, 游泳或出汗后重复1次。日常防护应选择中等防护值以上的产品。治疗可选择液氮冷冻、光子、调Q532、694、755nm的激光等多种方法,效果显著。


脂溢性角化病

又称老年斑、老年疣、或老年性角化病,是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良性表皮内肿瘤。病因不清,高龄是脂溢性角化病的易患因素之一,年龄的增加与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15~25 岁人群的发病率仅为12%,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80%~100%。

皮损外观特征可因病程和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通常为小而扁平、境界清楚、表面光滑或略呈乳头瘤状的斑片,淡褐色至褐色。以后逐渐增大,突起皮面,直径可超过25px,呈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或乳头瘤样增生,可形成油腻性厚痂,触之表面有油腻感,加上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故称脂溢性角化,实际上与皮脂腺毫无关系。皮损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面部、头皮、躯干、上肢,但不累及掌、跖。皮损数目不一,可单发,也可多发,多为20~40个,有的甚至达百余个。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感瘙痒。病程缓慢,通常无恶变。若皮损在短期内突然增多增大,且伴瘙痒,可要警惕内脏恶性肿瘤的发生,特别是胃肠道腺癌,称Leser-Trelat征。

当与扁平疣、日光性角化、痣细胞痣及基底细胞癌鉴别不清时,可采用无创性或有创性的检查明确诊断。随着皮肤图像技术的进展,皮肤镜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脂溢性角化病存在12种皮肤镜图案,隆起病变主要呈现沟/山脊图案、外生性乳头状图案、腺管图案和云母状图案,平坦病变主要呈现无结构图案和珊瑚状图案。另外,角囊肿的存在也有助于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皮肤组织病理为有创性的检查,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其特点是肿瘤病变的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端与正常皮肤相连。

本病一般无需治疗,若有美容要求,可采用液氮冷冻、电离、调Q532激光、CO2激光等治疗。若发生炎症或无法明确诊断,可手术切除。


老年性白斑

老年性白斑是一种衰老所致的皮肤退行性改变。随年龄的增加,多巴阳性的黑素细胞数目减少引起皮肤出现点状白斑。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老年性白斑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通常不累及颜面部。白斑呈乳白色或瓷白色,针头至豆粒大小,偶见达到指甲大小,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无鳞屑,数目通常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白斑处皮肤比周围略凹陷,周边皮肤无色素增加是本病的特点,可以与特发性滴状色素减少症、白癜风、陈旧性花斑糠疹相鉴别。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发性滴状色素减少症

特发性滴状色素减少症又称播散性豆状白皮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色素减退性皮肤病,可能与长期日光照射及衰老所致的皮肤退行性变均有关系,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皮损多为境界清楚的乳白色或瓷白色小斑点,直径2~6mm,偶有大于25px的斑片,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表面光滑,无萎缩、无鳞屑,无自觉症状。数目通常数个至数百个不等,散在分布,不融合。随着年龄的增长,白斑逐渐增多。有一些学者认为,本病和老年性白斑为同一疾病,只是在不同年龄、不同个体、不同病期中临床表现有所差别,但是本病的白斑处无凹陷,除了发生于躯干和四肢外,还可发生在颜面部,与老年性白斑不同。

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正常或略增厚,基底层黑素细胞减少,黑素颗粒明显减少或缺如,真皮大致正常。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真菌涂片等检查,可与滴状硬斑病、萎缩硬化性苔藓及花斑糠疹相鉴别。

本病一般无需处理,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国内有报道采用负压吸疱自体表皮移植术治疗,有效率达96.59%,尚需更多的证据支持,并且应权衡利弊。  


老年性血管瘤

又称樱桃样血管瘤、宝石痣等,是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国内一项大型调查研究发现,59岁以前皮疹的检出率为29.77%,最小检出年龄为12 岁,说明该病非老年人所特有。然而皮疹的检出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40 岁开始进人发病高峰期, 在45岁以前, 皮疹一般为轻度, 此后皮疹数目明显增多,体积也明显增大。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认为局部毛细血管先出现增生, 继而这些增生的毛细血管的末端扩张而逐渐形成本病。

皮疹为鲜红色或樱桃红色斑丘,大小不等,可似针尖大,难以辨认,通常直径1~5mm,还可逐渐增大,高出皮面,发展成绿豆大小、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的隆起性半球型或不规则形丘疹,无疼痛、瘙痒等自觉症状。皮损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近端,数目不定, 用玻片压之可褪色。有时损害周围有贫血晕。

组织病理示:早期皮损的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 内皮细胞呈小叶状增生, 管腔狭窄。以后毛细血管扩张, 管壁衬以单层扁平内皮细胞。

本病对健康无影响,不需治疗,若有美容需求,可采用液氮冷冻、电解、CO2激光、长脉冲染料激光等治疗,效果明显。


老年性紫癜

又称老年性人工紫癜或老年性坏血病,同上述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由衰老导致的皮肤退行性变。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壁本身因素有关。随着衰老的来临,胶原纤维及弹性蛋白逐渐减少、消失,皮下脂肪萎缩、松弛,使小血管失于支撑,血管脆性增加,轻微碰触就可导致血管破裂,红细胞外渗。同时,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减弱,红细胞吸收迟缓,长时间留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紫癜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皮损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呈深红色或紫红色,境界鲜明,可持续数周或更长,吸收缓慢,遗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病情反复发作呈慢性表现。紫癜多发生于暴露部位,这些部位更容易受到外力的机械冲击,如上肢伸侧、手背及小腿等。另外暴露部位长期受到日光照射,光化作用促进了胶原的变性,使得这些部位的血管特别脆弱。

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上部弹性纤维变性而下部萎缩,胶原纤维疏松、分离,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无炎细胞浸润。

老年性紫癜无不良后果,一般勿须特殊处理。可酌情口服维生素C、E。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外伤,避免长期外用中强效的糖皮质激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