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萆薢的功效与作用

 林中雨露 2015-05-12

 

萆薢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黄萆薢、土黄莲、黄姜。

  【性味】:性平,味苦;

【归经】:入肝经、胃经、膀胱经。本品味苦性平,善走下焦,分利清浊,除湿疗痹,小便白浊及风湿痹证均为常用,为治膏淋之要药。

功能:气味苦平,无毒。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主治:主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淋浊白带、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湿热疮毒。

萆薢的用法用量:煎汤,10-15;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利湿,易伤阴,故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应用】
  1.用于膏淋。本品味苦,其性下降,善于通利下窍,有利湿去浊之功。为治小便混浊,或尿如米泔之膏淋要药。常与利湿化浊药配伍。如《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以之与茯苓、车前子、石韦等药同用。对于妇女湿热下注的带下证,本品有清利下焦湿热之功,常与薏苡仁、黄柏等清热除湿之品同用。
  2.用于风湿痹证。本品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可用于风湿痹证,腰膝酸痛,筋脉屈伸不利。若偏于寒湿者,可与附子、肉桂、牛膝等温里散寒、活血之药配伍。若属湿热者,常与防己、薏苡仁、银花藤等清热除湿通络之品同用。

临床研究:据报道, 单用萆薢一味,碾粉,口服,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84)。

  萆薢的选方

  1、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月、便白浊,频数无度,被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频数,虽不白浊,亦能治疗: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半,入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食前。(《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2、治小便频数:川萆薢()为细末,酒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盐汤、盐酒任下。(《济生方》萆薢丸)

  3、治小肠虚冷,小便频数:牛膝(酒浸,切,焙)、续断、芎藭各25克,萆薢100克。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下四十丸;或作汤,入盐煎服亦得。(《圣济总录》牛膝丸)

  4、治小便混浊:鲜萆薢根头刮去皮须,每次100克,水煎服。(《泉州本草》)

  5、治阴痿失溺:萆薢10克,附子7.5克。合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6、治腰痛,脚气:破故纸()、续断、木瓜干、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锉,姜制炒断丝)50克,萆薢100克。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盐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7、治小肠气及腰痛:萆薢、杜仲(酥炒去丝)、葫芦巴(生脂麻炒)、破故纸()茴香(盐水浸一宿)50克,胡桃仁(汤去皮)100克。各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酒送下,或盐汤亦可。(《瑞竹堂经验方》喝起丸)

  8、治脚气肿痛,不能动履,不论寒热虚实,久病暴发皆可:萆薢25克,黄柏、苍术、牛膝、木瓜、猪苓、泽泻、槟榔各10克。水二大碗,煎一碗。每日食前服一剂。(《本草切要》)

  9、治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萆薢12克,杜仲4克。捣筛。每旦,温酒和服15克,增至25克。禁食牛肉。(《广利方》)

  10、治风寒湿痹,腰骨强痛:干萆薢根,每次25克,猪脊骨半斤合炖服。(《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小便频数,小便失禁(尤其小儿)。配益智仁乌药

2、用于治疗膏淋(尿液混浊如膏,或如米汤,小便短涩,欲出未尽)。有湿热证候者(可见于急性尿道炎、膀胱炎),配车前子黄柏等以加强祛湿清热作用,方如程氏薢分清饮;有阳虚肾虚证候者(可见于慢性前列腺炎、各种原因引起的乳糜尿等),配乌药、益智仁等,方如萆薢分清饮。

3、用于治疗湿热痹痛,尤其腰背冷痛、下肢活动不利、麻木(可见于周围神经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前人的经验说萆薢治湿最长,治风次之,治寒则尤其次。对于湿热和风湿所致的肌痛,本品确有缓解功效、常配桑枝、络石藤、牛膝等药。

4、用于治疗皮肤湿疹、慢性皮炎,或脓疱疮等属湿热症者,配黄柏、苡仁等,方如萆薢祛湿汤。

用量:4.512g。大剂量可用至2430g

处方举例:1、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川萆薢9g,黄柏9g石菖蒲4.5g,云芩12g,白术9g莲子心6g丹参4.5g,车前子12g(包煎),水煎服。

2、萆薢分清饮(杨氏方):川萆薢9g,益智仁6g,乌药9g,石菖蒲4.5g茯苓9g,生甘草3g,水煎服。

3、萆薢祛湿汤:川萆薢9g,黄柏9g,生苡仁15g赤芍9g丹皮9g泽泻9g,生滑石12g,通草3g,水煎服。

注:1、萆薢来源复杂。李时珍谓:此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软者为胜,蔓生,叶似薯蓣。现市场上常见商品有三种,其中两种白色或黄白色一虚软,一略坚实。与李时珍所述相同,京津习用。

2、另有一种红萆薢,京津不用。主产四川省,据《四川中药志》记载为百合科菝葜属数种植物的块茎。原植物尚待进一步研究。商品为规则的乱切片,薄厚大小不一。周边外皮棕色弯曲不直。切面红褐色,中心有黄色粗纤维。体略轻、质硬易折断。气无味淡。

3、四川省内萆薢和土茯苓常相混用。

4、一般习惯认为萆薢微清苦。断面略显粗糙。少粉性。水湿后不产生粘滑感。土茯苓则味淡甜而不苦。断面略显细腻而无粗纤维组织,含粉性,水湿或水煮后粘滑。

 

萆薢,作为一个利尿通淋药它的清热作用不强,它偏于除湿,所以在有的中药书上,或者目前的一些教科书上,对于这个萆薢说的是平性,但是古代本草很多认为它是偏寒的,因为它本身用于湿热淋证,应该是偏寒的,所以我们选了偏寒的这一种说法,没有再沿用平性,两种在古书裡面都有,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说它的第一功效叫利尿通淋,但是在不少的书上,说它是祛湿浊,互有利弊。这样子第一功效把它认为利尿通淋便于同学们记忆。所有的利尿通淋药都是这个功效,记起来很方便。它们都可以用于湿热淋证,这个也是普遍性。从强调普遍规律而言,称为利尿通淋有优点。如果说强调它的特殊性,从这个功效我们就不太清楚。如果说功效是除湿浊,就说它是长于除湿的,主要是用于湿浊偏盛的膏淋,小便溷浊,这样才有利于突出个性。但是记忆的时候又有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发挥它的共性。有的时候有的同学初学的时候认为它祛湿浊,好像其他的淋证就不能用,其实这个萆薢对于血淋、砂淋,或者热象明显的普通的湿热淋证照样可以用。所以我们既要掌握它的普遍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我们再这样子说它利尿通淋普遍的功效,然后在应用当中说它比如说应用有利湿祛浊之功,强调了它最主要的是利湿祛浊,所以这个湿浊下注引起的膏淋,首先选萆薢,这样子就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了。至于萆薢作为一个祛风湿药,实际上应用并不多,作用非常缓和。如果要说的话,也是偏于湿浊偏盛的湿痹。所以这些药都非常简单,有的一味药就要求那么一句话。

 

萆薢善利水湿而分清浊,是治疗下焦湿浊郁滞所致膏淋、小便混浊的要药。治疗湿热渗入膀胱而出现小便白浊、尿有余沥,舌苔黄腻者,余常用《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方用:川萆薢15克,黄柏石菖蒲10克,茯苓、白术15克,莲子5克,丹参、车前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本方有清热利湿、分清化浊之功,可使湿热去而心肾通,则气化行而淋浊止矣。(《医方集解》)

下焦虚寒所致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者,余常用《丹溪心法》中的萆薢分清饮。方用: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服时加食盐少许。方中用萆薢利湿化浊,用益智仁温肾缩泉,用石菖蒲除湿散寒,用乌药暖肾利气,一方加茯苓、甘草,其利湿化浊之力更佳。诸药合用,温暖下元,寒湿除则清浊分矣。

 

尿浊味臊找萆薢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病人,述说每天清晨起床后,尿尿特别臊臭,刺鼻难闻,别无它病,求予以治疗。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一般遇到这类病人,我首先想到是肝胆湿热下注,出方龙胆泻肝汤加导赤散合方,结果是疗效参半,过些日子又犯了,对此,曾思之一段时间,仍不得其解。按理说这两个方子,理论上是合理的,辨证也是对的,无大误,怎么就疗效不高呢?

一日在读《北方医话》时,发现了新大陆。其中一篇【川萆薢治疗湿热遗尿----侯士林】的医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不知怎么就联想到了,上述思之已久的问题。顿时心中豁然一亮,何不将川萆薢加入上方呢?先告一段落,把这则医话转载一下,叫大家先睹为快。

原文:遗尿一症,多属中气不足,下元不固。然湿热下注亦多见不鲜。1958年吾师授方:川萆薢50g(小儿酌减)水煎,夜卧时顿服,治湿热下注遗尿痼疾。笔者近二十年用本法治疗有录者42(成人18--21岁者4)。只要掌握辨证要点----遗尿腥臊恶臭,无不药到病除。余治一病人黄某,男,14岁,遗尿十余年,每夜尿炕,尿腥臊恶臭。同屋人无法忍受,令其在外屋地铺而睡,病情渐加重。家长代诉:曾经患者大量服桑螵蛸、菟丝子、复盆子之属,及八味丸,补中益气丸、尿崩灵等等,全然无效。19804月改用川萆薢30g水煎,夜卧时顿服第一煎,次日晨服第二煎。患者连服三日,尿腥臊味大减。又连服三日病告痊愈。隨访至今未犯。

萆薢治遗尿,医籍刊载颇多。《本草纲目》记萆薢气味苦平,无毒,入肝、肾、胃。治白浊、茎中痛遗浊。《本草备要》记萆薢“……固下焦……治膀胱宿水,阴痿失溺,茎痛遗浊……”《名医别录》有治失溺的记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从看完这则医话后,我再碰到上述病人时,就加川萆薢30--50克,你别说,还真灵。一般3-5付药就解决问题,尽管不是遗尿,但病机相同,故效之。

我虽说出于几世医家,但学中医的就我一个,也从未拜过师,完全是自学,反复研读经典《伤寒杂病论》,尤为下功夫的是名医的医案医话。坚守的方法就是,学习,临证,检验,总结。即古人说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我一生最爱看的就是老中医的医话,文字不多,内容深刻,即言简义赅。特别是一些老中医一生最得意最拿手的病案医话,常熟读耳详,验于临床,一旦有效,就居为己有,屡用屡效。这算是一点经验体会,现抛出引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