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安全感的孩子,常常会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会
在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一道分界线,而是在现实中,“安全感的表现”出现的概率如果超过50%,我们可能就说孩子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 在我国的统计数据中,依据2002-2009年,来自中国家庭解决方案课题组的安全依恋——儿童行为观察显示,具有足够安全感的儿童所占比例在10%左右。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呢? 安全感对每一个人是如此重要,从小到大,都会是我们内心追求的一种感受。那么,如何来观察我们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呢?
安全感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这常常会成为一个人的行为隐藏模式: 安全感缺乏——害怕——回避——经验缺乏——人际交往困扰 2、 信任,安全感和信任相关,有安全感的人比较容易信任别人,信任自己。 有安全感的“信任”和缺乏安全感的“信任”是完全不同的。 有安全感的信任,是基于人性基础上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因为对方原来做得好,而是因为相信别人的善意、人性的部分,即使对方未做到,或者暂时失败了,也能够从困难中获益继续前行的能力,这时候,被信任的人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支持、包容的力量。 缺乏安全感的信任,是基于对方“必须做到、必须成功”的信任,如果对方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期待,那么,这种信任感会立刻消失,甚至我们还会产生“别人辜负了我的信任”的感受,这时候,对方的感受,“信任”是很大的压力,如果自己感到有难度,会表现为退缩,回避。 举例来说,妈妈对孩子说:孩子,妈妈信任你,你一定能表演好!,孩子可能还是不敢上台,妈妈就很失望,对我说,我已经很信任孩子了,但她还是做不到!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面对妈妈的“信任”,孩子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必须好”的压力,如果有难度,还不如就直接退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妈妈都会对孩子的被动、胆怯不满的原因之一。 3、 如果内心缺乏安全感,我们往往会去寻求一些外在的“支持”力量。这个时候,内心的依赖,会使我们跨入别人的边界,常常表现为: 对别人的过度配合,不惜压抑自己 对别人的“控制”感,我们会放弃去了解真实对方的可能,进而呈现和“想象”中的对方交往的过程,如果对方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我们往往会感到受骗、失望、愤怒、委屈、无力等等。我们无法面对对方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这个现实,跨进对方的边界,常常会使对方不堪忍受而远离。 举例来说,孩子的边界不清,常常会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使父母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个延伸部分”,另一个表现就是“过度配合父母、取悦父母”,这常常会成长为“乖孩子、懂事的孩子”,孩子会压抑自己的“需要”,来获取父母的“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