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寿老人多雅称

 杏坛归客 2015-05-13

    长寿老人多雅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深植于炎黄子孙的思想行动,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就人生各个时期的称谓表说:婚龄有婚龄的雅称,寿龄有寿龄的雅称,而每一个雅称无一不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对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仗国之年”;八,九十岁成为“朝仗之年”,“耄耋mào dié)之年”;一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贺人寿诞,贺七十七岁称作“喜寿”;贺八十八岁称作“米寿”;贺九十九岁称作“白寿”;贺一百零八岁称作“茶寿”。

     这些雅称的来历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来自于古代圣贤之言。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诗人杜甫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故此,雅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耳顺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来自于周礼“礼记”记载“老者六十仗于乡,七十仗于国,八十仗于朝”。因此雅称六十岁为“还乡之年”,七十岁为“仗国之年",八十岁为“朝仗之年”。

     而来自于汉字的字形,汉字的“喜”字用草书写,形似七十七,故雅称七十七岁寿龄为“喜寿”;米字型似八十八,故称八十八岁寿龄为“米寿”;百字少一横为白字,故雅称九十九岁寿龄为“白寿”;一百零八岁寿龄的雅称为“茶寿”,是因为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奈又是一个八,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

    “茶寿”这个雅称,还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密可分的渊源,中国人总是把长寿与茶联想起来,这可以从史籍和传说中见到,较早的史籍是《神农本草》的记载:“神农尝百草,因得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书宣宗记》记载,“洛阳来了一位130岁的老僧人,宣宗问他‘服何药而如此长寿?’老僧答道:‘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原来他长寿的秘诀是饮茶。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他是对传说魏文帝游西山,得仙人丸药,而身生羽翼飞仙而讲的。意思是:与其为了长寿而去求仙,就不如去饮茶。在近代孙中山先生也是赞赏饮茶使人长寿这个主张的人士,他说:“茶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穷乡僻壤之人,粗茶淡饭,不及酒肉,常多上寿”。文化名人林语堂先生直言:“我毫不怀疑茶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茶寿”这个寿龄雅称是承载了茶文化的渊源,同时也符合现代科学分析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的道理。

    长寿老人的雅称,有的是根据生理特征的,念起来颇有情趣。“黄发”,老年人头发变白而脱落后,将长出黄发,黄发是高寿的象征,所以,黄发泛指高寿者。陶渊明有诗云“黄发垂鬓,怡然自乐”。“黄孝”,也指高寿者。我国南宋哲学家朱熹曰:“老,老人发复黄也;孝,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 “冻梨”,人活到90来岁,皮肤上呈现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以冻梨泛指高寿者。 “鲐背”,鲐指生活在海里洄游性鱼类,其背上斑纹如同90岁以上老人有皱纹的皮肤,故鲐背借指长寿。

 

长寿老人多雅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