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课改中若干“过于”现象的思考

 娱悦 2015-05-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确实取得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然而,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不全面和急功近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出现了许多新的“过于”现象。

一、过于强调赏识教育,忽略惩戒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励小红星、糖果、文具等等,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美好的愿望常常事与愿违。频繁的表扬和奖励常常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常常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我就看到过课堂上学生因为老师忘记给自己发奖品而打断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小组与小组之间为老师该不该给某个小组奖励之事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在课改中,许多教师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惟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以至于学生的见解即使乏善可陈、离题万里时,教师也会言不由衷地称赞一两句。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长此下去只会助长学生的傲慢情绪,养成虚荣心,同时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学生习惯于生活在赞扬声中,接受不了来自任何一方的批评,从而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对课改中若干“过于”现象的思考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诚然,表扬是维护学生自尊心、树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法,但批评指正有时比表扬显得更为珍贵,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是实施教育的良好时机。首先,批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诚实、善良、敢于承担责任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和过失承担责任。学校是社会的缩型,在学校里逃避自己行为过失责任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其次,批评指正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再次,批评和惩戒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几次错误,受几次惩罚,经历几次挫折,也是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因此,面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我们不能回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指正。当然,批评和惩戒要依人、依事、依情而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奖惩这一对矛盾关系,对待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要鼓励表扬,对待其过失和错误也要及时批评指正。奖励和惩戒犹如天平上的两个托盘,缺少任何一方,教育的天平都会失衡。

二、过于强调“探究式”学习方式,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提到学习方式的转变,许多教师马上就会想到“自主、合作、探究”,并常常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于是,凡教学必探究,即使有许多教学内容如历史、语文等科目中某些无法或无须探究的问题也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不仅教学速度慢,而且效果差。

“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二者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局限性。“探究式”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等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事实上,简单的模仿、重复训练、机械的记忆并非“接受式”学习的本质特征,探究式学习也并非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选择。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要把“探究式”和“接受式”以及其他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只有将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适合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弱化教师“主导”

在新课改的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过去是“什么都管”,而现在是“什么都不管”。例如,许多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常对学生说“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表面看,这似乎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还远没有达到对语文的欣赏水平,“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处理好文章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吗?能够领悟语言之美、文学之美吗?因此,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示范,需要教师用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讲解和示范,将学生带入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之中,使他们愉悦地感受,快乐地畅想,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并不与教师的“主导”相对立。主导不是牵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学品质、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向善、求真与至美的释放,从而获得真正自由、自主的发展。教学是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是有偏颇的。因此,教学中不但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

对课改中若干“过于”现象的思考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四、过于强调教学的过程,忽视教学的结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许多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的过程,忽略了教学的结果,认为追求结果势必扼杀个性,扼杀创造力;只有追求了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倾向在新课改中大有愈深愈烈之势。

虽然教学的本质是过程较结果更为重要,但过程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获取结果,因此重视结果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过分地、一味地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的现象,必然会使教学陷入极端主义的误区。因此,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观念,把重视教学结果和重视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只有保持过程与结果的平衡,才能真正展现教学的本来面目,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五、过于追求新课改的形式表现,忽视课改的实际效果

在实施新课改的校园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然而也有许多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盲目追求课堂形式,无论恰当与否,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表演、游戏、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使很多课变成了观赏课、表演课、活动课、手工课,使学生的主要精力发生了偏离。表面看这些课气氛活跃,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实际上学生既没学到知识,又没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还有一些教师担心新课程中学生死记的东西少了,练习少了,基础知识不牢固,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而影响自己的奖金、荣誉等,虽在课堂上采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方式教学,然而课下又大量采用“题海战”等一些传统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培优”。由于新课程考试出题的方式更为灵活,考试没有了明确的知识边界,为了确保学生的考试成绩,训练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结果是课改后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很显然,这已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脚踏实地地走好改革的每一步。课改中我们也需要“打假”,需要返璞归真,需要诚信,需要平常心,需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有希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宏伟工程,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参与课改的理论工作者、领导决策者和广大教师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地理解新课改的理念,避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思维,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历史教训的。我们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课程改革,避免重犯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