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水乡才子多,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需要它的滋润。书香环境需要水的滋润。水主智,聪明的人,命格往往是金水相生,思想如水一般灵动。
我在杨州古运河畔散步时,不经意看到一座豪宅,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走近一瞧,原是赫赫有名的吴氏道台宅。其宅临水而居,与古运河日日夜相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大到一个都城的选址,小到一个村庄,再到一户人家,选址莫不是择水为上。“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元运也亨通。”古都和近代大城市的选址也证实了古人的论断。你翻开世界地图就可看到,凡有大江大河的弯环处、入海处必有大都市,且往往作为首都或大商业中心。
被扬州人称为“九十九间半”的吴道台宅第选址,自然也是临水而居。
一个家族的富贵标志往往从住宅的建设来体现。


吴道台宅第建于1904年,主人吴引孙,字福茨(1851——1920),祖籍安徽歙县,后改籍仪征,居扬州。吴引孙于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光光绪十四年任浙江宁绍道台。
当年吴引孙用40万两纹银,模仿宁绍台道衙署,结合扬州建筑风格建造而成,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它与杭州胡雪岩故居、无锡薛福成故居齐名,被誉为“江南三大名宅”之一。
整个宅第为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原有房九十九间半,现今仍保存有86间。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细,保存完好。
我走近吴宅已是黄昏,此时大雨滂沱,游人极少。我冒雨走进吴宅,见到门堂两侧各立一齐人高的抱石鼓,托以卷云石雕基座。 走进院内,我固然被眼前吴道台宅第气宇轩昂的浙派风格、叹为观止的木石雕饰所迷倒,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豪宅里“藏书甲东南”的测海楼。测海楼藏书丰富,与历史上与宁波的”天一阁“齐名,在近代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是有着不寻常的地位。
书香环境的营造,还与水息息相关。宅第西部为内宅,前后三进,周围以围廊,后院建一花岗岩矩形鱼池,池水与宅外水域相通,鱼池之大为扬州之最。
测海楼在鱼池之北,上下两层,底层为“有福读书堂”,规定为子孙读书之处。
经测,吴宅坐向为子山午向兼癸丁,右水倒左,宅内天井放水与南方有别,为正方形天井四角放水。


正因为吴引孙重视风水环境,其后续的风水效应,既子孙满堂,又人才辈出。后代中有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剧作家的吴征铸(吴白匋);有著名医学生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吴征鉴;有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吴征铠;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等。



一门中出了如此之多的杰出人才,在我国实属罕见。扬州政府以吴家人才喷涌现象为骄傲,利用“测海楼”的名气、名人效应建造了一个‘院士博物馆“。
正当我还专心参观宅内所设的扬州中医博物馆时,工作人员提醒我快下班啦。我奉令走到宅门前,此时天空还是飘着大雨,又没带雨伞,停下脚步,呆呆地看着在雨中匆匆行走人群。透过雨帘我依稀看到室外花园的吴门四杰的雕像,吴氏后人已散落在海内外,人去宅空,他们没有守在老祖宗的旧宅内生活,而是迈开大步走向世界,多为知识分子。
当年吴引孙投巨资建豪宅,有炫富的心理,但是也想留给后人一份丰厚的不动产,但是风雨沧桑,再牢固的豪宅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磨难,现今吴宅后代无人继承,倒是书香代代传承。这也许正是当年吴引孙的心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