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的态度

 昵称19615820 2015-05-14

做人的态度

(2015-05-13 21:35:21)
标签:

文化

杂谈

        感觉有些话还是没说完,不说完了难以安心潜水,那就多加一篇了结拉倒。
      人们总是喜欢走极端,要么就是迷信权威根本不敢质疑,要么就是为了标新立异胡乱质疑,这都是要不得的态度。不是什么都可以随意质疑的,尤其那些已经成为公论的东西,若要质疑,必须满足两点:1、提出证据;2、提出的证据被证明是正确的或没有人能证明这个证据是错误的。若以上任意一条不满足,则判定质疑无效,质疑的对象依然正确。这很重要,这是一个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如果连这个原则都没有,世界就乱套了,还能相信什么,还有什么是可以遵守的?!譬如万有引力定律,譬如相对论,譬如勾股定律,譬如戚继光是民族英雄,譬如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譬如赵云不是女人,譬如......你要想质疑这些“公论”,可以啊,满足上面那两条,否则就不要胡扯八道、惹人耻笑!换句话说,我根本不需要提出证据来证明这些公论是正确的,只要你提不出证据证明它不正确或我证明你提出的证据不正确,那就足够了,懂了吗。这么基本的逻辑思维都没有?  
      回到上一篇的缠解论语,把“不相”解释为“不选择”真是闻所未闻,古代文献中从没见过,缠师也没提出佐证,那就不满足第1条;缠师又说古时只有“相”的本义,可算勉强提出了证据,但我又证明了这个证据是不对的,这样第2条也不满足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另外,不学无术的小白们,请略微了解下太史公是何等样人,和缠师相比,即便在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内比较,太史公在文坛和历史界的地位那也是远超缠师在股票界的地位的,更别说拿太史公最擅长的领域去比较缠师不最擅长的领域,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就算你自己无知,要选择相信一个,在古汉语这个领域也不可能去选后者,除非真是脑子进水了。你用缠论从10万挣到10个亿了吗,至于那么崇拜和迷信?
       再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被缠解为“朝闻道夕死,可矣”,把“死”解释为固守、承担,更是胡扯八道,连基本的语法都不会了,这不是狗屁不通是什么?“死”解作“固定的、坚持的”,从来都是作为形容词和动词连用,不可能单独作为动词表达以上含义。举个例子,“诸葛亮令马谡死守街亭”,死和守加一起才是固守、坚持之意,要换成“诸葛亮令马谡死街亭”或是“诸葛亮令马谡死于街亭”,这尼玛都变成什么了?你要是找不出古往今来有人单用“死”字表示“固守、承担”的,就不要胡乱质疑我对缠解的驳斥。
      有些人还是没明白,对古汉语的解读是一门很严肃的学问,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古汉语毕竟不是现代人的语言,又因为语法上只要可行那么断句可以有不同组合,词汇本身又多义,只要能说的通那么整句的含义都可以做出不同解释——按这几条来讲,根本就无法断定句子的本意了?但事实上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出最终审判,那就是考证!
      古人的语言,现代人是没有资格凭着想象去胡乱组合和解释的,最权威的解读还是来自于古人。比方说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他的小伙伴们(当然全是女的)在大观园里搞了个海棠诗社,经常吟诗赋词为乐,各人原创的诗词里若是有冷僻词汇,那是一定要说明出处的,也就是在前代有人这样用过,能找到依据,否则就是创造出来的新词,代表不了古人。所以,对古汉语不管怎么解读,若是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古人这样用过,就做不得数。
      古汉语只要找出一个证据就够了,而法院审判、考古学、历史考据中,只找出一个证据还不行,那叫孤证不立,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这做学问,本来就应该是较真的、严谨的,容不得半点虚假。有些事不用较真,比如和亲人朋友的相处,有些事,比如做学问、搞研究、生产工艺、食品安全那是必须较真的,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国人就是该较真的不较真,不该较真的较真,本末倒置,世风日下。
      今晚难得无事,便耗在电脑前把想说的都说完了,至少半年后再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