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将吕蒙:曹操借刀杀人的棋子

 昵称13770129 2015-05-14

吕蒙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是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任军事统帅。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吕蒙自从“年十五六”踏上军旅生涯,凭着过人的才智,“数进奇计”“所向有功”,终于“功名日显”,从一个普通士卒逐步擢升为吴军统帅,官至“南郡太守,封孱陵侯”。然在吕蒙一生细数不尽的奇计和战功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白衣渡江,擒杀关羽。关羽是蜀汉政权的头号武将,擒杀关羽不仅使吕蒙名震寰宇,而且使孙权收回了梦寐以求的、鲁肃三番五次索要不回的荆州。因此,孙权赞美吕蒙“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字子敬)。”陈寿也高度评价“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擒)关羽,最其妙者。”

不仅孙权和陈寿对吕蒙袭杀关羽、计夺荆州称“奇”称“妙”,后世学者也大多认可了这种评价。诚然,吕蒙战前诈病(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蒙常有病”,并在杀害关羽不久“疾发”身亡,或许当时吕蒙的确有病)蒙蔽关羽,待关羽“稍撤(荆州)兵以赴樊(樊城)”后,立即“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史称“白衣渡江”)”,兵不血刃赚取了荆州(史称“江陵之战”),其“瞒天过海”“暗度陈仓”之计可谓“奇”也;占领荆州后,善待蜀将家眷,从而心平气和地瓦解了蜀军斗志,达到“(关)羽军遂散”之目的,其“釜底抽薪”“攻心为上”之计可谓“妙”也。然而,在计擒关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大家在赞美(也有少数人贬抑)吕蒙战略战术的时候,似乎都忽略了曹操及其智囊团在整个事件中的活动和作用。实际上,吕蒙袭杀关羽这场战争从头至尾都是曹魏君臣一手策划和导演的,吕蒙的每一个军事计划,每一次军事行动,曹操及其智囊团无不了然于胸,技高一筹。他们就象导演一样掌控着全局和每个演员的一举一动,因擒杀关羽而名噪一时的吕蒙,只不过是曹操借刀杀人的一颗棋子而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一段惊心动魄的角谋斗智历史,用史实揭开曹魏君臣曾经对孙吴君臣实施的“计上计”、“谋外谋”。

起因:偷袭关羽,中司马懿、蒋济之计

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蒋济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北伐,围曹仁于樊城,困吕常于襄阳(史称“襄樊之战”)。曹操遣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率七军救援。结果关羽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降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方。梁、郏、陆浑等地的农民起义军也“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眼看关羽快要攻到都城许昌,束手无策的曹操急忙召集群臣,“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值此危急之际,谋士司马懿和蒋济献计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孙、刘本是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吴将陆逊和吕蒙参论军机时也认为关羽“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可见吴之君臣极知关羽只有锐意北伐曹魏之心,并无决计南攻孙吴之意。但孙权得到曹操的割地承诺后,在吕蒙的再三怂恿下,“笺(写信)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就这样,正当关、曹激战正酣之际,吕蒙从中横插一足,将关、曹之战逐渐转变为关、孙之战,并扩大到后来的吴、蜀之战。不仅解除了关羽对曹魏的军事困扰,而且加剧了孙、刘联盟的分化、瓦解。从而让他们的头号大敌保存了实力,坐收渔翁之利。

开端:吴送密信,被曹操、董昭利用

据《三国志·董昭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决定偷袭关羽后,遣使送了封密信给曹操〔这当然是孙权“阴与(吕蒙)图计”的结果〕,表示东吴打算“遣兵西上,欲掩取羽”,同时提出“乞密不漏,令羽有备”的要求。曹操接到密信后,立刻召集群臣商议,众人都认为应该替孙权保密,但谋士董昭认为应该表面答应帮孙权保密,实际却将其泄密。因为泄密之后,关羽很可能立即回过头去攻打孙权,樊城之围自然解除。这样“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即使关羽不立刻回军,也可以增强樊城守将的信心。也就是说:保密只对吴军有利,而对曹军和羽军不利;泄密则对曹军有利,而对吴军和羽军不利。因此,“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曹操深感董昭言之有理,立刻将孙权的信抄了几份,令大将徐晃用弓箭将这些密信射入樊城和关羽军营。樊城守军看到密信,立刻雀跃欢呼,“志气百倍”。而关羽看到密信后,“羽果犹豫”。尽管关羽没有立即回军攻打吴军,但这封密信事实上被曹操利用了,它帮了曹操的大忙,却给孙权带来了极大的危险。吴军未遭关羽重创是其幸运,但其计划失误则是无法掩饰的。

结果:擒杀关羽,中曹操、赵俨之计

据《三国志·徐晃传》和《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偷袭荆州,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守将士仁不战而降。同时,曹操命令大将徐晃率军“助曹仁讨关羽”, 并“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支援徐晃。关羽在前方被徐晃击败,后方遭吕蒙偷袭的困境下选择南逃。曹仁及其部将都认为“今因羽危惧,必可追禽(擒)也。”而参军赵俨却认为:“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有道是“英雄所见略同”,曹操听说关羽败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可见,曹操不是擒不住关羽,而是有意“存之以为权害”,以便达到既消灭关羽,又嫁祸东吴的“一箭双雕”之目的。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也评论说:“使吕蒙不袭取江陵,羽亦必为操所破,而操假手于蒙者,欲使两寇自弊,而坐收渔人、田父之功也。”结果正如赵俨和曹操所料:“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就这样,一代“战神”轰然倒下,却成就了吕蒙的盛名。孙权在庆功大会上公开宣称:“禽羽之功,子明(吕蒙,字子明)谋也”。殊不知这“禽羽之功”不过是曹魏君臣的“送水人情”;“子明之谋”不过是曹魏君臣的刻意安排。一场吴、蜀倾国大战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善后:吴送羽首,被曹操利用

关羽之死,成就了吕蒙的盛名,也扩大了孙权的霸业,但此二人活得并不轻松。吕蒙在杀害关羽当年就“疾发”身亡自不必说,孙权也因袭杀关羽而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由于担心刘备举国来攻,孙权下令割下关羽首级,“送羽首于曹公”。企图以此暗示刘备:关羽首级是曹操所要之物,杀害关羽的“主犯”是曹操,自己最多算个“从犯”。希望以此将刘备复仇的矛头引向曹操。可惜,这一次智谋交锋,曹操依然技高一筹。尽管关羽刚刚杀其爱将、夺其要地,但曹操不仅没有表现出咬牙切齿,反而“以诸侯礼葬其尸骸”。实际上,关羽之死,曹魏君臣明明是主谋,孙吴君臣仅仅是工具。但经曹操这么一运作,角色就发生了惊天变化:孙权变成了杀人分尸的刽子手;曹操变成了顶礼膜拜的送葬人。不仅轻而易举的化解了吴送羽首带来的危机,而且进一步缓和了曹、刘矛盾,激化了孙、刘矛盾。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刘备不顾秦宓、赵云等人的竭力反对,铁定决心要兴兵伐吴了。

影响:吴蜀火拼,曹魏成为最大赢家

《据三国志·刘晔传》记载: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召集群臣。令大家推测刘备是否会因关羽之死报复吴国。众人皆以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侍中刘晔却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果然不出刘晔所料。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刚刚称帝的刘备决计兴全国之兵,大举伐吴,从事祭酒秦宓“陈天时必无其利”,结果被“坐下狱幽闭”。赵云苦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结果“先主(刘备)不听,遂东征”。孙权闻讯,急忙“遣书请和”,结果“先主盛怒不许”。万般无奈的孙权只好一面硬着头皮“悉国应之”(史称“夷陵之战),一面急忙向魏文帝曹丕“遣使求降”。刘晔立即献计:“今天下三分,中国(魏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苟如刘晔所言,吴国将难以幸存。可惜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从而使吴国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尽管吴国在这次空前大火拼中再次获胜,蜀国再次遭到削弱。但从长远看,对吴国来讲,削弱魏国远比削弱蜀国有利。至此,从襄樊之战到夷陵之战,蜀国失地折将,无疑是最大输家;吴国夺取了荆州,版图和实力随之扩大,但也损兵折将,也绝不是最大赢家;当初被关羽打的岌岌可危的曹魏,由于筹谋得当,技高一筹,不仅逐步从战争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而且在杀死强敌之后置身事外,悠然地欣赏着两个对手的倾国火拼,从而成为最大赢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