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耐字

 黄毅弘 2015-05-14
=而(胡须)+又(抓,拨)。造字本义:拔胡子,古代的一种轻刑

(会意。从而,从寸。而亦声。“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字本作“耏”。从而,从彡。本义: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



 
 “耐”字如今是承受得起、经受得住的意思,比如耐烦、耐寒、耐用、忍耐等等。但它在古代是一种刑罚——“剃须”的意思。以上那些词语只不过是它的引申义罢了。
  “耐”是一个会意字,从“而”从“寸”。要想了解“耐”字,还得从“而”字说起。“而”现在是一个连词,表示并列、承接、假设、因果、转折等义,有时也作代词或副词用,但这也都是“而”的假借义,在古代,“而”的本义是“胡须”的意思。我们认真看一下,“而”还真有点“胡须”的样子哩。
  “而”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向下垂的四条线像胡须之形。金文篆文的字形还有点胡须的样子,到了楷书时,“而”字完全线条化了,就变成了今天的“而”字。《说文解字》曰:“而,颊毛也。像毛之形。”戴震注《周礼》时也说:“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意思就是说,脸的两侧长的毛叫做“之”,也就是鬓角;往下垂的毛叫做“而”,也就是胡须。如今“而”的本义已消失殆尽,留下一个子女“耐”字还有点“而”的血脉。我们知道了“而”的本义,“耐”字的古义也就不难理解了。“耐”字从而从寸,“寸”就是法度、刑法。它的本义就是在“胡须”上实施刑罚,也就是“剃胡须”。“剃胡须”在古代是一种较轻的刑罚,它比赵匡胤发明的“刺配”要好受多了。古人以长须为美,若犯了轻罪,达不到剃去头发的就剃去胡须,以示羞辱和惩戒。《后汉书·高帝纪》:“耐罪亡命。”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就是剃掉胡须两年以上才叫“耐”。《睡虎地秦墓竹简》:“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耐。”这里的“耐”都是“剃胡须”的意思。   

  由于剃掉胡须不伤及皮肉,所以人们都能承受得了,因此“耐”字又引申出了“受得住”、“禁得起”之义。《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齐民要术·种椒》:“此物性不耐寒。”杜甫《兵车行》:“秦兵耐苦战。”等等,这里的“耐”就不是“剃胡须”而是“受得住”“禁得起”的意思了。
  现在“耐”字与“而”字一样,早已失去了它的本义,只剩下它的引申义了。但我们了解“耐”字的过去,还是有利于“耐”字更好地为今天的我们服务的。

  

当年清廷在选派台湾首任巡抚时,李鸿章推荐给曾国藩的人选,除了刘铭传,还有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考验他们,特意约他们在同一时间到曾府面谈。到了约定时间,曾国藩故意不露面,让他们在客厅等候,自己则暗中观察。过了一会儿,只见其他两位开始表现得越来越不耐烦,只有刘铭传心平气和地在那里欣赏墙上的字画。之后曾国藩在跟他们谈话时,突然问到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了出来。结果不言而喻。

三位候选人无疑都是雄心满怀的,之所以刘铭传被相中,显然他赢在了耐心上。

雄心和耐心,貌似亲兄弟,实则各有所属。雄心多与类似"勃勃""壮志"这样的字眼相连,感性是主调子;而耐心常与"坚持""毅力"抱在一起,乃不折不扣的理性行为。世人生雄心易,持耐心难。很多人、很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往往就是因为雄心有余而耐心不足。

雄心和耐心的关系,史上还有一则小故事。当年,年轻气盛的康熙想一展雄心,下决心撤藩,孝庄太后对他说:"孙儿啊,你要知道,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康熙虽心有不甘,但还是听了奶奶的话,直到时机成熟,才兴兵平叛,历时八年,取得了"削三藩"的最终胜利。耐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忍耐,但这种忍耐绝非消极退缩,而是积极等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就曾讲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还有一种耐心也绝对不可小觑,那就是坚持当初的雄心。这种坚持更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和格局。有好多人坚持倒是坚持得挺久,可遗憾的是,当初的那颗雄心却被时光一点一点磨平了,而这样的持久到最后无疑是徒劳亦毫无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