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工在哪里停止?

 青米央 2015-05-14

分工走到哪一步就会停止,不再深入分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文 | 王涌(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教授)


 

亚当·斯密似乎是将《国富论》当散文来写的,全书的注释不多,没有数学模型,读者只要有正常的智商和经验,就可以理解书中的所有道理。

阅读此书,能感觉到斯密平和的心境。他怀着童稚般的好奇心观察人类社会的经济世界,就像观察榕树下的蚂蚁,如何搭建自己的蚁穴。心境平和了,世界背后的真相,就自然展现在平和的心境中了,这应是斯密成功的秘诀。

当然,亚当·斯密在他的学术研究中,坚持体系化,绞尽脑汁地要将他的零零碎碎的感悟和分析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国富论》虽是散文体,但因为体系化,终于升华为千古绝唱,否则,后人只能在闲散文人编的《历代散文选》中,寻得斯密的断篇碎章。

其实,亚当·斯密志不在散文,虽然他苦练文体,甚至以翻译为手段练习文体,但斯密苦练而成的平实但散发幽香的文体,辅助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功。《国富论》之所以广为流传,确实仰赖其平实优雅的文体。

我读《国富论》“分工篇”,我也试图结合近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和自己的经验,对分工问题进行再“体系化”,思考的角度是“分工的限度”。分工走到哪一步就会停止,不再深入分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以为,分工有两个限度:

一个是内在的限度,即工作的性质。一项工作即使有人专门从事,由于工作本身的简单或特殊性,生产率不因“熟能生巧”而明显提高。

另一个是外在限度,即“交易成本”,如果产品交换的交易成本很大,就会阻止交换,进而阻止分工。

上述两个限度,还可引出很多问题。

一个问题是分工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分工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在斯密的著作中,写得比较简略,他说:“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看来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因为心无旁骛,所以,专注产生了学霸,学霸发明了技术”。

其实,科技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并不一定需要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即使社会上尚无某一行业,但如果有一小部分精英从事专业研究和实验也可能出成就,例如美国军队内最先率先研制的计算机和互联网。

可见,科技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科技可以走在社会分工的很前面、很前面。

简单说:“分工促进科技发展”,似乎并未揭示科技发展的真正秘密。当代的科技已经不是斯密时代的科技了,斯密在《国富论》中例举的那个“贪玩小孩发明蒸汽机的活塞”的例子,在今天的科技世界里,只能当童话来阅读。

分工与科技的另一面关系也不能忽视,即“科技的发展促进分工”,原因在于:因为科技的发明,使得人们专门从事某一项工作,可以提高生产率;而如果无科技的发明,即使再专于某一项工作,也无法提高生产率。

农业中的插秧就是一例,一户农民即使整年整月地练习插秧,也不会快到哪里,精到哪里。但是,插秧机发明之后,就不同了,这户农民买了一台插秧机,就可以此为业,成为专业插秧户了。

另一个问题是互联网节省交易成本,是促进分工,还是相反作用?

互联网的高度发达,节省了巨大的交易成本,这恐怕也是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原因。理论上,互联网节省巨大的交易成本,必然促进分工,外在的表现必然是一批新型职业的出现,但现实是,虽然出现了一些新型职业,但总体上,社会分工依然是原来的格局。

互联网在社会分工方面,可能发挥了相反的作用。例如,因为互联网的发达,出现了网店,互联网节省了店主大量的交易成本,反而分工停止了,因为很多店主可以兼干多种职业了,白天上班做白领,晚上打理网店。

互联网的贡献,可能主要在于促进了竞争而不是分工,因为信息充分,世界是平的,因信息沟壑而形成的自然垄断就被互联网削平了,竞争必然加剧。

我想,分工在哪里前进?又会在哪里停止?这仍然是一个谜,也许,亚当·斯密只是打开了“分工理论”的一扇门,里面还有光怪陆离的世界。

 

 

 

作者近期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