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海浮光之八

 病毒1213 2015-05-15

心海浮光

8

往往各宗各派,都非常讲究静修,为何?静,才能悟,才可与万物同生同息,才能真正进入状态。

之所以要放松,那是因为紧张则身体器官乃至细胞均处于抗拒状态,是无法真正与万事万物真正交互涵养的。

用力,仅为自身体力的集中;运道,方是运万事万物之道之力,乃是大力。

体道过程,连意都需去。

行走坐卧,处处体道,体道而不存体道之心,则自然而然也,此之谓真体道也。

身心之有别,在于心念其身,身固其心。若能心忘其身,身放其心,则身心两相忘也;两相忘则身心各安其位。手脚何曾互相挂念,然手脚终能谐行,故忘则一则通也。

于喧嚣处体宁静,在宁静时观躁动。

视己身如他身,则形存如解。

药疗食疗,其本皆为吸收天地万物之精华之灵气而疗身。不若直接连通天地,贯通万物之气。如此则可绵绵不绝,受用无穷。

“文以载道”。此“道”为小道,大道实不可载也。大道充斥天地之间,亦充盈万事万物,岂可以区区文字能承载之?所以佛家说言语道断,不立文字,即心见佛。

真静者,不为物喜,不为情动,顺乎自然,怡然心舒。

至道不繁,至人无为。

人活天地间,尤鱼游水中。道充盈天地间,出入万事万物,悟道、体道、运道、行道之人,自能体悟并运用自如,则道与人同一,道为人所用而自身不衰减,尤鱼吞吐水,水未曾少一样。

心底无私天地宽。私心,道之大敌,儒释道均要求求道之人放下自我,追求大我。实则有私心,则无法释怀,无法真正与天地万物同一。满足私心私欲,为小满足、小享受,且易沾沾自喜,而大道之心、之喜、之得,方为大得,为大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