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夷王烹齐哀公于鼎

 东夷人士99999 2015-05-15

六 西周- 6.9.1 夷王烹齐哀公于鼎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夷王名燮。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

《史记卷四·周本纪》:“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夷王元年为公元前885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子,孝王侄孙。当初孝王立时,侄死叔继,司马迁并没有特别说什么,但到了夷王,说“复立”,恐怕是指当初当立未立。此亦为春秋笔法吧?

《纲鉴易知录》:“天子始下堂见诸侯,觐礼废。”《帝王世系》:“夷王即位,诸侯来朝,王降与抗礼,诸侯德之。”

天子继位,虽说是继承叔叔的皇位,虽说是晚了六年才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而且似乎还没有回到自己的首都,在登基大典上“下堂见诸侯,觐礼废”,是对“诸侯复立”的回报吗?王室衰微如此,夫复何言?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圭。(《书钞》三十一、《御览》八十四引《纪年》:‘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圭。’)”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夷王二年为公元前884年。

《释器》曰:“圭大尺二寸,谓之介。”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周纪》解释:“盖此犹夏后芒以玄圭宾于河矣。”这个故事是夏朝帝芒“元年壬申,帝即位,以玄圭宾于河”,这是说帝芒继位后的祭祀黄河的活动,以祈祷河神不要闹脾气,现在夷王将蜀人、吕人献上的琼玉“宾于河”,大概也是行贿河神的。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夷王)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御览》八十四引《纪年》:‘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史记》正义引作‘翦齐哀公昴’。)”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夷王三年为公元前883年。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姜伋,姜及)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姜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吕静,姜静),是为胡公。”

(太公死时一百余岁,其子丁公吕伋(jí,及)继位。丁公死,其子乙公得继位。乙公死,其子癸公慈母继位。癸公死,其子哀公不辰继位。哀公时,纪侯向周王诬陷哀公,周王用大鼎煮死哀公,而立其弟静为齐君,就是胡公。)

据说,这里的纪侯指的是姜季。《青州府志》载:“纪,侯爵,姜姓;炎帝苗裔,封于纪(时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一说为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南纪台村)。世与鲁国为婚。周懿王取纪女‘亦赏’为王后。”此时周室尚“自宗周迁于槐里”,周王继位亦须“诸侯来朝,王降与抗礼”,但前朝国舅一句谮词,竟至姜太公的后裔齐哀公姜不辰惨遭“烹于鼎”的重刑,可见,天子犯浑,不但百姓遭殃,就连方国君主也难以自保,这是有周一朝王室少有的干预诸侯国事务的例子。

那么哀公到底有什么必死的罪过呢?先从太公国都“营丘”说起。营丘到底在什么地方,古来争议颇多,2008年9月,高青县花沟镇陈庄的一处古城挖掘,给营丘的定位带来了一线曙光。

在挖掘出的只有一个城门(在城的南方)的古城里,正对城门距离城门约20米的地方,有一个祭坛遗址,从平面观察,遗址中心是圆形,圆外有方形,再外依次是长方形、圆圈、椭圆形等环环相套,并由多层土色深浅有别的花土夯筑而成。台基的剖面有9层堆积。祭坛外形有方有圆,暗合天圆地方之说,这个9层堆积的祭坛,很可能就是后世尊称的天坛,主要功能是祭天,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天坛遗址。

城里有天坛,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城是个都城!

古城是西周早期在荒野上建立起来的新城!城市不大,全城只有一个城门,在城的南面,四周有3米深的壕沟围绕,显然是一座以防御为主的城市!西周,姜太公被封于齐。但齐这个地方属于原东夷国的地盘,没有现成的大城市让姜太公做国都。是不是姜太公选好位置,新建城市呢?又因为东夷骚扰不断,为了突出防御,全城才做一个城门呢?

而城中的天坛,很可能是齐哀公私自建筑以祭天的,这明显属于属于越礼,因为“戎与祀”历来是“天子”的专利,于是被纪国国君告了密,周夷王派掌握齐国军队的“引”(注:王恩田认为是齐献公山,因为铭文古老,字难辨析,所以有争议,但可以确定,这个“引”是齐国地位很高的人,能掌握军队,很可能是齐国公子之类的人物)将齐哀公抓获送镐京,周夷王将齐哀公烹了。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夷王)六年,王猎于社林,获犀牛一以归。(《御览》八百九十引《纪年》:‘夷王猎于桂林,得一犀牛。’)”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夷王六年为公元前880年。

“杜林”,今地不详,《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周纪》案:“《存真》作‘桂林’,云:‘桂一作社。’”,有说在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杜林回族乡。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夷王)七年,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冬,雨雹,大如砺。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心,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夷王七年为公元前879年。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周纪》:“[二七]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夷王时周朝衰弱,边远的戎人不来朝拜,天子就命令虢公率领六军之师攻打太原的戎人,一直打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

“虢公”,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同为文王的“卿士”。此“虢公”不知是哪位?

“俞泉”,山西省太原市。

王室衰微、王位被篡、侥幸复立,但依然“荒服不朝”,还对内烹齐公、对外征西夷,甚至“猎于社林”以炫耀武力,夷王让人说什么好呢?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夷王)八年,王有疾,诸侯祈于山川。(《左·昭二十六年传》:‘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到了(周)夷王,恶疾缠身,诸侯没有不遍祭境内的名山大川,祈祷夷王健康。)王陟。(《史记》正义、《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十六年,王崩。’《外纪》‘十五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夷王八年为公元前878年。

这话有点不着调啊!依靠诸侯才得复立的夷王,因“愆于厥身”,以致“诸侯祈于山川”,这表明什么?“诸侯德之”吗?

 

《帝王世系》:“(夷王)三年,王有恶疾,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群望,以祈王身。”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公元前885878年,在位8年。《史记新注·第二册·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记夷王公元前887年至前858年在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