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天士心理医案

 lufu1118 2015-05-15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也是一位精于中医情治的心理治疗专家。《清史稿》中说他,有时治病“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中,载有他运用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愈病的四则医案,读后颇值得玩味。

    以激怒的方法治疗疾病,是中医情志疗法的一个类型,历代医家都有验案。它是医者针对患者的症情,采用激怒的方法,从而使偏激者的情绪和心境趋于平衡,引发脏腑功能的自我调节,达到恢复心身健康的目的。在中国医学史上,我们可读到诸多精彩的情志愈疾的医案: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文挚,以激怒法治愈了齐闵王的郁症。三国时的名医华佗,用盛怒法治疗一郡守的瘀血症,使其大吐鲜血数升而病痊。元代医学家朱丹溪,也用怒胜忧的情志调摄方法,治愈了一例妇女因其夫远出未归而患的相思病。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叶天土的怒胜喜之治,是治疗“暴盲症”。苏州太守藩宪新到任,升堂之后双目忽然失明,急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说:“须全副仪仗来迎。”来使如言回禀后,藩宪闻言大怒。左右再三婉言说天士平时治病如神,乃一代名医,于是排列仪仗去迎接。仪仗队来到叶天士的医寓“种福堂”,叶天士又让弟子回话说:“须官太太亲自迎方可。”藩宪听此禀报后,大怒咆哮,左右无不屏息战栗。怒气正盛时,他的双目忽然复明。这时,叶天士登门请罪,用中医形神相依、五志相胜的的脏腑藏神理论解释说,心者,神之舍也。过喜则神散,目故失明。“惟怒则阳气逆上,故必得大怒,方可抑阴而伸阳。”从心身医学的道理而言,由于情绪原因导致的躯体的病变,采用情绪的“交互抑制法”,往往收效甚速。

    静心搓足愈目疾,则是青城子记载的叶天士的另一则不药而愈病的医案。石姓公子,家境富裕,其父为某省制军。是秋登贤榜,即为乡举人,贺喜者盈门。公子忽患两目红肿,痛不可忍,日夜咆哮。

    叶天士诊后对石公子说,你的目疾不足虑。可虑的是,你的脚心七日内必生痈疽,毒发而不可治。公子急求药方,叶天士告之每日安心静坐,以左手擦右足心三百六十次,以右手擦左足心三百六十次。每日七次,七日后不发足痈后再用方药治疗 七天后,叶天士来到石公子家里复诊。家人告诉他说,按他的医嘱,公子的目疾已愈,不知痈毒能发否·叶天士笑日:公子富贵双全,事事如意,惟以死惧之,则他念俱寂,一心专注于足心矣。手擦足心,则心火下行,目疾则会不药而自愈。不然心气益燥,目则益痛,即使服用灵丹妙药,焉能有效乎·叶天士利用“恐胜喜”  的情志调摄和擦足心涌泉的转移情绪及注意力的行为疗法,使石公子的目疾搓足心后自愈。

    《鼓声醒脾》是叶天士运用音乐疗法疗疾的经典医案。一士人因终日苦读,心身疲惫,日夜沉睡不醒,既偶醒亦两目倦开。叶天士诊后,未开一方一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于病人的床头频频击之。病者闻鼓声后,徐张目视,渐醒而不复倦卧。门人问其小鼓愈疾的医理·叶天士说,“人病脾困,脾困故疲倦嗜睡,小鼓声最能醒脾也。”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脾主四肢,在志为思,思即思虑之意,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叶天士独具匠心,辨证精当,用小鼓声来鼓舞振奋±人的精神,故有醒脾寤睡之疗效。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而言,睡眠与觉醒是近似昼夜周期的生物钟节律。一旦各种心身原因导致这种节律的失调,便会出现嗜睡或失眠的症状。用鼓声来调节人体的这种节律,妙于药石之功。

    《强阳奇治》一则医案则更为有趣。某丝绸店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学徒,时当夏月,在店内卖货。因闲坐无事时,便将阴茎置货柜门目的铜环内玩弄。不料,因阴茎勃起充盈后不得脱,羞痛号啼,围观者填门却一时无法可施。正好叶天士出诊归来,乘轿路过。闻知小学徒的症情后,便让轿夫悄悄取来一大盆冰冷的井水,慢慢潜行到少年的背后。乘其不备,出其不意将冰凉的井水从头倾倒而下。哭得满头大汗的小学徒被冷水一激,阴茎果然惊缩而脱,围观者们叹为观止,感叹叶天士堪称神医妙手,实为大医之神机匠心。

    中医的七情内伤学说认为,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也就是说,情志因素可引起脏腑气机的变化和器官的生理改变。叶天士巧用这一理论,运用井水之凉和突然之举,奇症奇治,留下了医学史上耐人寻味的医案。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有自稳的平衡功能,通过语言、行为、情境和药物等,就可以因势利导,使人体恢复原来的和谐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