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诗爱好者

 水西公主 2015-05-15

《陳子龍全集》讀後

壹、 陈子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英志先生辑校的作为“明清文艺丛刊”之一的《陈子龙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16月出版。精装三册,130多万字。鲜明照眼,纸墨之香沁人心脾,摩挲之乐,有不能自已者。陈子龙的著作终于能以其准确的全备的面貌面世,实在是学界甚至是整个文化界的盛事,值得庆贺!

陈子龙(1608--1647),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立于风口浪尖的风云人物,是为抗清而牺牲的志士,他“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明史》本传),是当时文坛主盟,著名文学团体开创清三百年词学中兴之局的云间词派的领袖。“陈子龙的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王英志先生语。)因此,《陈子龙全集》的出版的重大意义,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

陈子龙先生,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生。初名介,瓢粟,字卧子,一字人中,又字懋中,号大中,海士,轶符,晚年曾为僧,改姓李,字瓢粟,别号颖川明逸,又好于陵孟公,法名信衷,南直隶松江华亭人。先世颍川人,宋中叶,有仕于康王幕府者,从渡江,遂为华亭人。入明,累世务农。

高粗绶,轻财长厚,里党号为大人。曾祖钺,任侠,喜击剑。岛夷入犯,率二百人与之角,擒馘甚众。当事欲与之官,辞不受。祖善谋,方正,重然诺,后以子贵,封刑部主事。父所闻,“少以文学名江南”,万历四十七年(1619)始举进士,拜刑部郎,再进工部屯田郎,性廉直耿介,执法勤事,甚有名迹。母韩夫人,梦龙降于室之东壁,蜿蜒有光,而生先生。故初名介,后征前梦,因以子龙为名。

先生生有异才,“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吴伟业《梅村诗话》)“长七尺余,皙而髭,眉目修广,善言笑,喜饮酒。”(宋征舆《林屋文稿·于陵孟公传》)“幼尚气节,嫉恶出于天性。”万历四十一年(1613),六岁,“春,始就外塾。师沈先生,经传皆上口。”万历四十三年(1615)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岁至十三岁,师事张、李、何、(前述)沈诸先生,“治毛氏《诗》,”学《春秋三传》、《庄》、《列》、《管》、《韩》、《战国》短长之书,“章句之学,颇赖以明。”天启三年(1623),十六岁,“作《春思赋》、《蟹赋》诸篇,举子业亦稍布人间矣。”天启五年(1625),十八岁,吴郡有逆奄矫旨逮治周顺昌之事,愤而“缚刍为人,书奄名射之。”

是年,先后与本郡之夏允彝、周立勋、宋微璧、彭燕又结金兰之好,砥砺学术,议论时务。天启六年(1626),十九岁,补博士弟子员。自崇祯二年(1629)年二十二岁起,几次参加郡诸生试,均被拔为第一。是年,夏允彝、杜麟征在松江组织“几社”。“几者,有绝学再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初入社者有周立勋、徐孚远、彭宾三人。陈子龙甫弱冠,闻之奋然来归,诸君子惊讶其年少,而才学则已精通经史,落纸惊人,遂成六子之数。几社成员所作“诗文玮丽,和者日众。所治文辞率限日课。一时如顾纬南、宋辕文、宋子建、宋尚木、李舒章、张受先、张天如、杨维斗、徐九一、万年少诸人,相与切劘道义,扬扢文章,远近交称。而先生之名益显。(高燮:《陈卧子先生传》)崇祯三年(1630),二十三岁,试,亦在高等。观先生之一生为国尽忠、卒以身殉,为文宏富而出色,可见“小时了了”,大未必不佳矣!崇祯四年,试春官,罢归。以主要精力“从事诗古文词,间以诗酒自娱。”“意气甚盛,作书数万言,极论时政,拟上之。”崇祯六年(1633),二十六岁,“多与舒章倡和,”后成《陈李倡和集》。崇祯七年(1634),二十七岁,“春,复下第罢归。”“是岁,作古诗乐府百余章。”此后,续有《属玉堂集》、《平露堂集》之作。崇祯十年(1637),三十岁,先生中第三甲十七名进士,选得广东惠州府司理。赴任途中,闻继母唐宜人之讣,回家治丧。崇祯十一年(1638),三十一岁,“是夏,读书南园。偕闇公、尚木网罗本朝名卿巨公之文——有涉事务国政者,为《皇明经世文编》。岁余梓成,凡五百余卷。”先生《经世编序》云:“古者有记事之史,有记言之史。------导发其端,使知所由;调晰其绪,使知所究:非言莫详。甚矣事之有藉于言也。而况宗臣硕彦敷奏之章、论难之语,所谓‘吁谟远猷’,上以备一代之典则,下以资后学之师法,不为之裒缀,后之君子何以考焉?”“则是编也,岂为益智,其以教忠也。”是先生虽闲居,一日未尝忘怀于国事,思有以匡之。崇祯十二年(1639),三十二岁,编徐光启之《农政全书》,“慨然以富国化民之本在是,遂删其繁芜,补其缺略,灿然备矣。大中丞张公、郡伯方公为梓之。”先生“又以唐兴元之有陆敬舆、会昌之有李文饶皆中兴之相也。思如二公之人而不可得,因评论其集合梓之,颇行于世。”崇祯十三年(1640),三十三岁,在前辈许霞城、孙鲁山诸公敦趣下,以为天下尚有可为,于是为绍兴司理,摄诸暨篆。

时岁大饥,暨邑向多盗,且水灾五载,盗贼蜂起。先生以计擒之,地方安定。崇祯十四年(1641),三十四岁。正月,“大雪旬余,暨民大扰。”先生“闻之驰往。”先是,先生“知明岁饥必甚,集邑中士民议积储,以为积于官则多弊,不若积于民间。”“至是徒步雪中,求其发粟,富室皆感动。”“------官米粥厂遂遍于穷乡深谷矣。”先生“蹑芒屦,策短筇,驰驱林麓者累月。”“设病坊,延名医,治癃羸,”瘗死者,收弃儿。“大约费官帑及富室所捐助米七万五千有奇,前后活人十余万。病坊用药万余剂,所活人千人,活弃儿三百余人。”此可见先生之不畏艰辛深入民间及治理地方之才干。据《绍兴府志》本传:“子龙为绍兴推官,士以其夙有名望,争师事之,皆无峻拒。虽居官不释书史,而听讼明决,庭清如水。”又据毛先舒《白榆集》载:“------其后西泠十子,各以诗章就正,故十子皆出卧子先生之门。国初,西泠派即云间派也。”可见先生之仁者胸怀、干练的行政才能与奖掖后进之博大精神。崇祯十六年(1643),三十六岁,浙东有许都被官逼反。许都,诸生,任侠多结轻悍,先生素知之。“时语当路:‘此等人用之可得其死力;不用,亦能为变。’人无应者。”后因为许都被索贿,无以应。“发愤举兵,以诛贪吏为名。民怨毒深,多从之。旬日之间,众至数万。”这是先生自撰年谱中所叙述的。所谓今日之盗贼,乃昔日帝国之良民也,于此可见。作为统治者的一员,为维持安定,当“左公即委予监护诸军,仍许以便行剿抚。”即率越兵千人西行。用兵多所斩获,屡获胜利。当时机成熟之时,单骑前往许都之营,恩威相济,都请降。答以不死。护送许都还。途中,有人劝先生杀许都于途,先生以为杀降不祥,拒之。最后,许都等六十余人,被杀于江浒。先生争之不成,心中郁闷,适逢祖母病笃,遂未赴兵科给事中任,乞身归里。五月二日,京师告陷之信至。弘光帝监国南京,先生补原官。以国家倾覆之后,义不敢再申前请,而又断定江左尚有可为,遂赴任。“见后,即具三疏:一劝主上劝学定志,以立中兴之业;一上经略荆、襄布置两淮之策,以为奠安南服之本;一历陈先朝致乱之由,在于上下相猜,朋党互角,以为鉴戒。”先生云:“予私念时事必不可为,而祖父俱在浅土,甚惧。请急归营窀穸之事,蒙恩允放。予在言路,不过五十日,章无虑三十余上,多触时之言。时人见忌如仇。及予归,而政益异,木瓜盈路,小人成群。海内无智愚,皆知颠覆不远矣。”先生知时事不可为,萌退意。弘光元年(1645),三十八岁,“陈情侍养,得遂宿志。”五月,南京失守,福王政权被清军颠覆,先生避地泖滨。叛帅陈洪范,是先生旧交,遣其裨将致书,以贝勒意招先生与夏考功。夏考功抗辞答之,而先生避之不与之见。“又有洪弁者,素执弟子礼,自称安抚使,过郡求见,亦拒之。”(自撰《年谱》)先生尊奉儒者之学,严华夷之别,安能觍颜事敌,效卖国求荣者之所为乎?避之不与之见,或拒之,体现其忠心烈胆,亦顺理成章之事也。闰六月十日,松江起兵,子龙设太祖像誓众。沈犹龙称总督兵部尚书,子龙称监军左给事中。军号振武,结营泖湖间。“黄文禄以二万众至松,欲移营黄浦。予力争以水隘不利旋转,未有舟师单行数十里,首尾不相应而不败者也。不听,支撑两月,竟无济。而黄卒以此败。八月三日城陷。予于西郊遇兵,几不免,携家走昆山。------予走金泽,未几走陶庄。”(自撰《年谱》)“顺治二年(1645)八月,先生在陶庄之水月庵,托为浮屠。庵僧衍门深研佛学,甚相敬礼。”(《陈子龙年谱》卷下)时先生寄家于金泽武塘孝廉丁文博,丁先生在浙闽所取士也。------先生遂以九月携家侨居于丁氏,始自小昆山奉大母高太安人至,得侍奉晨昏焉。”(《陈子龙年谱》卷下)

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殡葬祖母于富林东阡。有《报夏考功书》,述自己所以未死之故,期不负夏公。顺治四年(1647),“先生年四十岁,在富林寓居。------先生念生平知交,如夏考功辈,一时零落殆尽;而周勒卣殁将数年,两氏之丧未举。慨然曰:‘我死,谁为了此事者?’遂捐地葬之莘村。三月,会葬夏考功,赋诗二章,又作《寒食》、《清明》二词,先生绝笔也。”

四月,吴胜兆之事起。胜兆,辽人,降清,授提督。常与巡抚土国宝相倾轧,又值因他事奉严令切责,土国宝复谗害之。总制洪承畴又劾其滥收降卒。遂密谋起兵反清。吴郡戴之儁是吴胜兆的部下,又与先生有旧。一夕,之儁忽乘小舠,微服扣门请见,具道欲联络岛帅黄斌卿为外援。先生说:“海上虚声寡信,事必无济。”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胜兆谋泄漏,被捕。之儁等十余人,被杀。

南都固山额真巴山,操江都御史陈锦会同土国宝谋,欲乘此尽除三吴之士,而以先生为首。至松,大索先生。先生植立不屈,神色不变。锦问:“何官?”先生曰:“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问:“何不剃发?”

先生曰:“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再问,则瞠目不答矣。乃絷先生于舟中,令卒守之。先生伺守者懈,猝然投水。效屈原宁赴清流塟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世俗之尘埃乎?先生此际,当十分决绝。身虽死而身不辱,乃勇者是所为。先生《报夏考功书》云:“上报九庙,下存三纲,太史公以屈子‘与日月争光’”、,又云‘死有重于泰山’,若足下可当之矣,更复何恨!”此语,完全可以移赠于先生自己。捞出水时,已经气绝。清军斩其首,弃尸水中。学生王澐、轿夫吴酉寻得其尸,葬之。当国家的恢复没有希望之际,先生早存与国共存亡之意。《报夏考功书》云:“------此仆所以束手而踌躇、仰天泣血而不能自止也。常思上负国家生成之恩,下负良友责望在旨,终夜不寐,当食辄叹。------彼千乘之国,一家之臣,而尚有如此之士,岂天下万里,养士三百年,移民数百万,而遂无一人乎?”先生之未死,盖有待也。至此,求仁得仁,无怨无悔矣。

 

贰、陈子龙的著作在以前的整理情况概述

“陈子龙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其诗、词、赋、古文等均卓然自成一家,所以一生著作颇丰。”(引自王英志先生《陈子龙全集》前言。)陈子龙虽然未得神童之名,却有神童之实。前已述,六岁从师,经传俱能上口。十一岁,初见举子业,即私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及《尧以天下与舜》二篇。十六岁,作《春思赋》、《蟹赋》诸篇,举子业亦稍稍布人间。(以上均见自撰《年谱》)是先生自幼聪慧,具有文字之天赋,又极用功——“每日晡,先生秉烛读书,声琅琅彻户外,夜分未止。”“读书必至丙夜,继以谈,及就寝,鸡已鸣矣。”(以上见王澐《越游记》,)少年时代即表现杰出的文学才能。四十年华,留下各体诗文百万言,声名籍籍,生前即为当世所称道。如果不是天忌英才,假以时日,其成就当不可限量。

 

 

陈子龙的著作,在清前期遭清王朝禁毁,散轶甚多。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于乾隆的“表彰”,谥“忠裕”,才得以开禁。但直到嘉庆八年(1803),王昶编纂《陈忠裕公全集》(以下简称《全集》)时,仍离“全”甚远,且因违碍而被篡改导致残缺。根据文献记载与书籍实物,王英志先生考述陈子龙著作存轶情况略如下。

甲、著作尚存者

一、 诗词别集作品

(一)《岳起堂稿》,诗集。夏允彝序云:“卧子年若冠而才高天下。其学自经、史、百家言无不窥;其才自骚、赋、诗歌、古文词以下,迨博士业,无不精造而横出。”周立勋序云:“卧子脱弃凡近,放浪纵恣于文翰之间,无不以奇古取称。及为歌诗,本诸性情,该以学问,其言无不似古人,而又无古人得似之。”彭宾又亦有序称之。作于庚午(1630)以前。原刻本今已不存。《全集》收录其部分诗,仅乐府一体。

(二)《属玉堂集》,诗集。崇祯八年(1635)作。李雯《属玉堂集序》云:“会卧子有《属玉堂》之编,而余亦有《仿佛楼》之刻,合二帙而观之,,可以知两家之优劣矣。”原刻本今已不存。其作见于《全集》的诗集部分,共210题,381首。

(三)《平露堂集》,诗集。崇祯九年(1636)作。宋征舆序誉子龙诗文“兼诸家之长”,“足冠冕一代。”原刻本今已不存。其诗见于《全集》的诗集部分。共141题,302首。

(四)《白云草》,诗集。崇祯十四年(1637)作。宋征璧称其“体格高浑,固已卓然盛唐大家之作矣。”原刻本,今已不存。其作见于《全集》的诗集部分。共49题,103首。

(五)《湘真阁稿》6卷,诗集。约作于崇祯十二年、十三年(16391640),有崇祯末年刊本,今藏南京图书馆。书前有李雯序,大半记李雯与宋征舆、陈子龙论诗之语,所谓“盖三子之所以言诗者备矣。”“是编也成,乃《白云》之后劲。”是作被收入《全集》的诗集部分。共187题,282首。《全集》本有的诗添加了“按”语或“考证”注释性的文字。这对于“知其人”“论其世”理解诗旨当有帮助。

(六)《焚余草》(又名《丙戌遗草》),诗词集。为1645年至1647年间的作品。徐世祯序云:“------其诗古则晋魏,今则少陵。词如《清平》、《花间》,不作宋人伎俩。”原刻本今已不存。其诗见于《全集》诗集部分。共43题,57首。其词皆录入《全集》诗余。共50题,97首。《全集》的诗余,只有部分作品属《焚余草》。

二、诗词曲合集作品。

(一)《陈李倡和集》,诗集,又名《癸酉倡和诗》,是陈子龙与李雯诗合集。据撰《年谱》,为崇祯六年(1633)所作。夏允彝序称“陈子之诗,荡逸明华,摅写雄质。”原本未见。陈子龙诗则为《全集》收录。《陈李倡和集》所有的序则见于《全集》卷首。《全集》共收陈诗70题,154首。

二、《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又名《三子诗选》、《三子新诗》、《云间三子诗集》,九卷,是李雯、宋征舆与陈子龙的诗合集,崇祯十三年至崇祯十六年(16401643)作正是明亡前的四年。陈子龙《三子诗选序》云:“------当五六年之间天下兵大起,破兵杀将无日不见告,故其诗多忧愤念乱之言焉。然以先朝躬秉大德,天下归仁,以为庶几可销阳九之厄,故又多恻隐望治之旨焉。念乱则其言切而多思,望治故其辞深而不迫,斯则三子所为诗也。”今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藏有民国初《峭帆楼丛书》所收的该书,是民国初王植善(培孙)与赵相南(诒琛)“相与校刻”者。书首陈子龙诗共165题,241首。《全集》将该书陈诗全部收录。

(三)《幽兰草》3卷,词集,为李雯、宋征舆、陈子龙倡和集。其中陈子龙的词名《江篱槛》。词计有55首,其中47首被收入《全集·诗余》,有8首未收。《江篱槛》与《全集》在标题与词句两方面差异颇多。

(四)《倡和诗余》6卷,其中第5卷为陈子龙之《湘真阁存稿》。《全集·诗余》引顾琦坊云:“《湘真词》皆申、酉(16441645)以后作,故令人如读《长门》篇,幽房为之掩涕。”今藏国家图书馆。其收词共25题,29首,大部分编入《全集·诗余》,但有《望江梅》二阕未收,可补《全集》之遗。两本时有差异。

(五)《棣萼香词》2卷,为陈子龙与宋存标、宋征璧等宋氏家族共九人的散曲倡和集。有顺治年间刊本,今存国家图书馆。其中陈子龙的《为宋尚木题“梅下美人像”》、《咏柳》二套曲被收入凌景埏、谢伯阳编《全清散曲》,前一套曲被《全集·诗余》收入,但题目不同。另外,宋征璧套曲《蒙庄蝴蝶》后有陈子龙叙一篇,《全集》等皆未收。

  文集作品。

(一)《安雅堂稿》18卷,又名《安雅堂文集》。明末刻本,今藏上海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收入。另有宣统元年(1909)时中书局出版之闵瓛等校订本。此本将原18卷改为14卷,又加入《论史》一卷,今收入影印本《陈子龙文集》;次年再版又增《兵桓奏议》作为附录。明末本当然没有宣统本的忌讳所谓违碍字词而加以篡改的情况,缺点是时有误刻。宣统本的问题是删去了与《全集》重复的28篇,但这两者不尽相同;另一个问题是为避免所谓违碍而空缺的字词较多。其长处是刊刻较精。《安雅堂稿》有30篇文章见于《全集》,但有些文字不同,有的出入较大。尤其是题目,《全集》有删节或篡改,导致过简。

(二)《兵桓奏议》2卷。据每篇奏议后所附崇祯批语的时间可知作于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至八月间。所见书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融斋精舍刻本,存上海图书馆。今存《募练水师疏》等30篇,而《欣覩旌直之典疏》等4篇残,《直述面语揭》缺,《论上流寇势疏》、《东北事机疏》两篇未梓。

(三)《论史》一卷,宣统元年(1909)时中书局将其收入《安雅堂稿》,为卷十五。今存上海图书馆。收入影印本《陈子龙全集》。《论史》是对东汉人物的简略评论。

(四)《采山堂稿》。文集。原本已不存。王昶所编《全集》收文三十余首。

(五)《自述年谱》2卷,又名《陈子龙年谱》。始自明万历36年(1608),终于弘光元年(1645)。因出于自撰,所以十分宝贵。施蛰存、马绍祖校点本《陈子龙诗集》作为附录二收入。《续年谱》始自清顺治二年(1645),终于顺治四年(1647),为王澐所续。

(六)《“诗”问略》一卷,书名见《四库全书存目》。注明“编修陈晋芳藏本”;又见于《钦定续文献通考》。今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学海类编》本,有《陈子龙文集》影印本。书前有陈子龙自序,表明“经学不必专泥朱子”的精神。全书有《变风》、《变雅》等四十六题。时有误字。

杨晋龙先生一九九九年发表于《传承与创新——中研院文哲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之《“诗问略”在作者与内容》否定陈子龙的著作权。主要理由是:1、陈子龙的其它著作有与《诗问略》的观点相冲突者;2、陈子龙不可能引用成书于他逝世后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钱澄之的《田间诗学》的内容。杨晋龙断定《诗问略》(即《诗问》)是安徽宣城人吴肃公(1629-1699)的作品。理由有二:1、《诗经传说汇编》引录三条吴的说解,均见于《诗问略》;2、吴之生活年代较钱澄之晚;3、《诗问略》有四十六条,有十五条又见于吴的《读书论世》。鉴于此,对《“诗”问略》的陈子龙的著作权,应取存疑态度。

  诗文合集作品。

《几社壬申文选》,又名《几社壬申合稿》、《壬申文选》、《几社合稿》,《全集》诗集部分称为《几社稿》。诗文合集,二十卷。杜骐征、徐凤彩编,明末小樊堂刻本。此书收录陈子龙、李雯、徐孚远、夏允彝、周立勋、彭宾、朱灏、顾开雍、宋存楠、宋存标、王元玄十一人的赋、诗、序、论、议、封事、对、论、策文、制词、教、表、檄、启、弹文、章、书、文、说、辩、短长言、设难、问、颂、铭、碑、传、墓表等诸体诗文。诗收陈子龙共计103题,191首;文收40题。

《全集》本对该文选陈子龙诗文皆收录,除所谓违碍字外,略有差异。

  诗文总集作品。

《陈忠裕公全集》,一名《陈忠裕全集》,30卷。计有赋2卷、诗17卷、词1卷(附散曲一首)、文10卷,收有陈子龙所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卷首有《明史·陈子龙本传》、《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乾隆四十一年    日礼部颁发专谥文》、《祠墓》,还有各集原序、《全集》序跋、陈子龙像、凡例以及陈子龙正续年谱三卷等,卷末附诸家评论、投赠诗、哀悼诗、后跋等。此集并非真正的全集,文集《安雅堂稿虽已发现而未及增入》,另外《兵桓奏议》、《论史》等尚未发现。《全集》所收《属玉堂稿》、《白云草》、《岳起堂稿》等原刻本今已不存,赖《全集》得以保存至今。《全集》“于公诗中所载时地及交游事迹辑而注之”,付梓前“复博采群书而增注”(王昶《全集》序)。这对于今人理解作品之帮助之大,不言而喻矣。

  零散篇章作品

从《四库全书》可以辑得陈子龙单篇文章,计有《启祯四书文》11篇,《论学绳尺》1篇,《经义考》1篇,《五百家播芳大全文萃》1篇。

  编纂类(包括合编)著作

(一)《皇明经世文编》504卷,又补遗4卷,文集,为明云间平露堂刻本。今藏兰州大学图书馆,有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所收均为精选的《奏疏》、《奏议》等经世之文,间附有极简短的评语。此书选文以明治乱、存异同、详军事、重经济为原则,对一些文章略加简短的评语,以表达编者的政治主张。

(二)《皇明诗选》13卷,诗集。崇祯末年平露堂刻本,今藏华东师大图书馆,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陈子龙与李雯、宋征舆合编,夏完淳校定。大多诗作后附有陈、李、宋的评语(陈的评语有400多条)。其宗旨大体是推崇明前后七子。

(三)《农政全书》60卷,平露堂刻本。《农政全书》,徐光启着。陈子龙作《凡例》,概述该书基本宗旨,发挥“重农政”、“食为民天,虽百世不易也”的思想。

(四)《史记测议》230卷,清三畏堂刻本。此书是《史记》的笺注、评议本,是对明万历四年(1576)本《史记评林》的整理补充,上海师大图书馆有藏。徐孚远、陈子龙合编。署名徐在前、徐撰凡例、评语以徐为多。可见徐孚远是主要编纂者。

  已佚著作作品

   不能确知存佚的作品

(一)《清音堂集》。王英志先生认为“原刻虽佚,但《越中诗》即《三子新诗》中的陈诗,即此集的诗的可能性极大。”

(二)《四家词》王英志先生认为,“当是云间词人合集。”“《四家词》所选词很可能已存在于《倡和诗余》与《幽兰草》之中。”

(三)《陈子龙稿》久佚。此书早于清干、嘉年间的《全集》,当是更接近陈子龙著作原貌。王英志先生判定:“其所收作品应在今存作品之内。”

(四)《二十四家诗选》王英志先生云:“今未见。其中自然收有陈子龙诗作,但估计不会太多,而且可能已散存于其它今见的诗集中。”

  确知已佚的著作作品

(一)佚名。王英志先生说:“‘甲申一年’明朝灭亡,天翻地覆,此年陈子龙不会无诗,只是已佚。”

(二)《史拾载补 》8卷。《‘全集’凡例》:“他若《华庭县志》载公有《史拾载补》八卷,亦无从访见。”

(三)单篇。《‘全集’凡例》:“而《年谱》所云《蟹赋》、《春思赋》等篇,竟散佚不传。”《年谱·崇祯四年辛巳》:“又作《江南父老难中原子弟中州灾异对》、《拟汉有司核张京兆奏》、《求自试表诸篇。》其中《拟汉有司核张京兆奏》未见。

王英志先生总结说:“综上所考述,可知陈子龙不仅大部分著作尚存,即使不能确知存佚的作品也肯定有留存者;所以陈子龙真正散佚的作品并不多。这就为我们今日编纂一部比较齐全的《陈子龙全集》提供了条件。

叁、王编《陈子龙全集》(以下简称《王编全集》)的简评

编者王英志先生,曾是国学大师钱仲联老的高足,现为博士生导师,对古典诗学有很深的造诣。曾主编过《袁枚全集》。该书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第四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先生愿悫,不慕浮华,是甘于坐冷板凳者。编辑本书,经过    年的广泛搜罗和深细研磨,其功夫细,因而其功鉅。细读之后,觉《王编全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曰全。对于全集,只有相对的全,而没有绝对的全。作者的片言只字,一网打尽,是不可能的。某位编者所编的某人的全集,只要超过前人的已有篇章,就算对此位作者的贡献,就算对学术界的贡献。《王编全集》的确已经非常接近于全,就目前现有的可能已算搜罗殆尽。除《陈忠裕公全集》,收入《安雅堂稿》、《论史》、《诗问略》,另有诗词曲文补辑,包括诗一首、词十阕、曲一只,文:叙一、评语二、《启祯四书文》篇十一、论学绳尺篇一、序一、启一。附录三部分。包括有关陈子龙的历史资料,作品集之序及各个合集之序、诸家评论及投赠诗、哀悼诗,陈子龙世系表,陈子龙传记与诸家评论的增补。可谓至矣尽矣篾以加矣!从篇幅说,《王编全集》几乎比《陈忠裕公全集》增加了一倍。

二曰当。所谓“当”,就是说妥当、确当,编辑合理,便于读者阅读使用研究。具体地说,1、《陈忠裕公全集》全收,保存其原貌,不作大变动。保留原有的“考证”、“案”、“附录”之文字,因为这些是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资料。卷首的《明史》陈子龙本传、所谓《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乾隆四十一年    日礼部颁发专谥文》、《祠墓》、还有各集原序、卷末原附录的诸家评论、投赠诗、哀吊诗等,皆作为总附录置于全书末。而《陈忠裕公全集》原序、凡例,仍旧存于卷首。(编者的编校说明说,原书的陈子龙像也仍旧存于卷首,可是,我们没有见到陈子龙的像。)2、《年谱》原是作为卷首附录,但是考虑到《年谱》的上、中两卷肯定是陈子龙之“自撰”,所以改作正文收在“卷三十一年谱”,并且为保持年谱的完整,将王澐的《续年谱》接着收在后面。3、增收之《安雅堂稿》有若干文字又见于《陈忠裕公全集》,凡文字完全相同或仅极少数文字有出入者,均不录正文,只存其目;文字略有出入者,于《全集》本相关文章校记中说明;文字出入较大者,则两者并存。4、陈子龙与人合编的书,又他所独编的《农政全书》不属于著述,故均不收。但是《皇明诗选》中有陈子龙的评语四百余条,不应放弃,所以收入《诗词曲文补辑》。

三曰细。《陈忠裕公全集》,刊于嘉庆时期,处于忌讳,书中如“虏”、“胡”之类或缺或改,皆根据明末是元刻本校补,恢复原貌。诗集部分,还参校了“施校本”。《安雅堂稿》错字较多,参考《全集》本与《宣统本》校改。《诗问略》无其它版本参考,则参校《诗经》等典籍。有一本用本字,另一本用通假字者,则出校记。底本字不误,参校本吧同者,出校记。

可能是由于出版比较匆忙,有若干误植之字未能校出,实为白璧之微瑕,对于像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当然是遗憾。俗云:校书如秋风扫落叶,完全扫净,实际是不可能。有兴趣、有需要的读者,且请阅读该书。读了以后,希望说,评者言之不谬。

 

 

 

 

 

 

                                                                                                                                                                                                                                                                                                          

 

 

《陳子龍全集》讀後

壹、 陈子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英志先生辑校的作为“明清文艺丛刊”之一的《陈子龙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16月出版。精装三册,130多万字。鲜明照眼,纸墨之香沁人心脾,摩挲之乐,有不能自已者。陈子龙的著作终于能以其准确的全备的面貌面世,实在是学界甚至是整个文化界的盛事,值得庆贺!

陈子龙(1608--1647),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立于风口浪尖的风云人物,是为抗清而牺牲的志士,他“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明史》本传),是当时文坛主盟,著名文学团体开创清三百年词学中兴之局的云间词派的领袖。“陈子龙的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王英志先生语。)因此,《陈子龙全集》的出版的重大意义,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

陈子龙先生,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生。初名介,瓢粟,字卧子,一字人中,又字懋中,号大中,海士,轶符,晚年曾为僧,改姓李,字瓢粟,别号颖川明逸,又好于陵孟公,法名信衷,南直隶松江华亭人。先世颍川人,宋中叶,有仕于康王幕府者,从渡江,遂为华亭人。入明,累世务农。

高粗绶,轻财长厚,里党号为大人。曾祖钺,任侠,喜击剑。岛夷入犯,率二百人与之角,擒馘甚众。当事欲与之官,辞不受。祖善谋,方正,重然诺,后以子贵,封刑部主事。父所闻,“少以文学名江南”,万历四十七年(1619)始举进士,拜刑部郎,再进工部屯田郎,性廉直耿介,执法勤事,甚有名迹。母韩夫人,梦龙降于室之东壁,蜿蜒有光,而生先生。故初名介,后征前梦,因以子龙为名。

先生生有异才,“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吴伟业《梅村诗话》)“长七尺余,皙而髭,眉目修广,善言笑,喜饮酒。”(宋征舆《林屋文稿·于陵孟公传》)“幼尚气节,嫉恶出于天性。”万历四十一年(1613),六岁,“春,始就外塾。师沈先生,经传皆上口。”万历四十三年(1615)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岁至十三岁,师事张、李、何、(前述)沈诸先生,“治毛氏《诗》,”学《春秋三传》、《庄》、《列》、《管》、《韩》、《战国》短长之书,“章句之学,颇赖以明。”天启三年(1623),十六岁,“作《春思赋》、《蟹赋》诸篇,举子业亦稍布人间矣。”天启五年(1625),十八岁,吴郡有逆奄矫旨逮治周顺昌之事,愤而“缚刍为人,书奄名射之。”

是年,先后与本郡之夏允彝、周立勋、宋微璧、彭燕又结金兰之好,砥砺学术,议论时务。天启六年(1626),十九岁,补博士弟子员。自崇祯二年(1629)年二十二岁起,几次参加郡诸生试,均被拔为第一。是年,夏允彝、杜麟征在松江组织“几社”。“几者,有绝学再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初入社者有周立勋、徐孚远、彭宾三人。陈子龙甫弱冠,闻之奋然来归,诸君子惊讶其年少,而才学则已精通经史,落纸惊人,遂成六子之数。几社成员所作“诗文玮丽,和者日众。所治文辞率限日课。一时如顾纬南、宋辕文、宋子建、宋尚木、李舒章、张受先、张天如、杨维斗、徐九一、万年少诸人,相与切劘道义,扬扢文章,远近交称。而先生之名益显。(高燮:《陈卧子先生传》)崇祯三年(1630),二十三岁,试,亦在高等。观先生之一生为国尽忠、卒以身殉,为文宏富而出色,可见“小时了了”,大未必不佳矣!崇祯四年,试春官,罢归。以主要精力“从事诗古文词,间以诗酒自娱。”“意气甚盛,作书数万言,极论时政,拟上之。”崇祯六年(1633),二十六岁,“多与舒章倡和,”后成《陈李倡和集》。崇祯七年(1634),二十七岁,“春,复下第罢归。”“是岁,作古诗乐府百余章。”此后,续有《属玉堂集》、《平露堂集》之作。崇祯十年(1637),三十岁,先生中第三甲十七名进士,选得广东惠州府司理。赴任途中,闻继母唐宜人之讣,回家治丧。崇祯十一年(1638),三十一岁,“是夏,读书南园。偕闇公、尚木网罗本朝名卿巨公之文——有涉事务国政者,为《皇明经世文编》。岁余梓成,凡五百余卷。”先生《经世编序》云:“古者有记事之史,有记言之史。------导发其端,使知所由;调晰其绪,使知所究:非言莫详。甚矣事之有藉于言也。而况宗臣硕彦敷奏之章、论难之语,所谓‘吁谟远猷’,上以备一代之典则,下以资后学之师法,不为之裒缀,后之君子何以考焉?”“则是编也,岂为益智,其以教忠也。”是先生虽闲居,一日未尝忘怀于国事,思有以匡之。崇祯十二年(1639),三十二岁,编徐光启之《农政全书》,“慨然以富国化民之本在是,遂删其繁芜,补其缺略,灿然备矣。大中丞张公、郡伯方公为梓之。”先生“又以唐兴元之有陆敬舆、会昌之有李文饶皆中兴之相也。思如二公之人而不可得,因评论其集合梓之,颇行于世。”崇祯十三年(1640),三十三岁,在前辈许霞城、孙鲁山诸公敦趣下,以为天下尚有可为,于是为绍兴司理,摄诸暨篆。

时岁大饥,暨邑向多盗,且水灾五载,盗贼蜂起。先生以计擒之,地方安定。崇祯十四年(1641),三十四岁。正月,“大雪旬余,暨民大扰。”先生“闻之驰往。”先是,先生“知明岁饥必甚,集邑中士民议积储,以为积于官则多弊,不若积于民间。”“至是徒步雪中,求其发粟,富室皆感动。”“------官米粥厂遂遍于穷乡深谷矣。”先生“蹑芒屦,策短筇,驰驱林麓者累月。”“设病坊,延名医,治癃羸,”瘗死者,收弃儿。“大约费官帑及富室所捐助米七万五千有奇,前后活人十余万。病坊用药万余剂,所活人千人,活弃儿三百余人。”此可见先生之不畏艰辛深入民间及治理地方之才干。据《绍兴府志》本传:“子龙为绍兴推官,士以其夙有名望,争师事之,皆无峻拒。虽居官不释书史,而听讼明决,庭清如水。”又据毛先舒《白榆集》载:“------其后西泠十子,各以诗章就正,故十子皆出卧子先生之门。国初,西泠派即云间派也。”可见先生之仁者胸怀、干练的行政才能与奖掖后进之博大精神。崇祯十六年(1643),三十六岁,浙东有许都被官逼反。许都,诸生,任侠多结轻悍,先生素知之。“时语当路:‘此等人用之可得其死力;不用,亦能为变。’人无应者。”后因为许都被索贿,无以应。“发愤举兵,以诛贪吏为名。民怨毒深,多从之。旬日之间,众至数万。”这是先生自撰年谱中所叙述的。所谓今日之盗贼,乃昔日帝国之良民也,于此可见。作为统治者的一员,为维持安定,当“左公即委予监护诸军,仍许以便行剿抚。”即率越兵千人西行。用兵多所斩获,屡获胜利。当时机成熟之时,单骑前往许都之营,恩威相济,都请降。答以不死。护送许都还。途中,有人劝先生杀许都于途,先生以为杀降不祥,拒之。最后,许都等六十余人,被杀于江浒。先生争之不成,心中郁闷,适逢祖母病笃,遂未赴兵科给事中任,乞身归里。五月二日,京师告陷之信至。弘光帝监国南京,先生补原官。以国家倾覆之后,义不敢再申前请,而又断定江左尚有可为,遂赴任。“见后,即具三疏:一劝主上劝学定志,以立中兴之业;一上经略荆、襄布置两淮之策,以为奠安南服之本;一历陈先朝致乱之由,在于上下相猜,朋党互角,以为鉴戒。”先生云:“予私念时事必不可为,而祖父俱在浅土,甚惧。请急归营窀穸之事,蒙恩允放。予在言路,不过五十日,章无虑三十余上,多触时之言。时人见忌如仇。及予归,而政益异,木瓜盈路,小人成群。海内无智愚,皆知颠覆不远矣。”先生知时事不可为,萌退意。弘光元年(1645),三十八岁,“陈情侍养,得遂宿志。”五月,南京失守,福王政权被清军颠覆,先生避地泖滨。叛帅陈洪范,是先生旧交,遣其裨将致书,以贝勒意招先生与夏考功。夏考功抗辞答之,而先生避之不与之见。“又有洪弁者,素执弟子礼,自称安抚使,过郡求见,亦拒之。”(自撰《年谱》)先生尊奉儒者之学,严华夷之别,安能觍颜事敌,效卖国求荣者之所为乎?避之不与之见,或拒之,体现其忠心烈胆,亦顺理成章之事也。闰六月十日,松江起兵,子龙设太祖像誓众。沈犹龙称总督兵部尚书,子龙称监军左给事中。军号振武,结营泖湖间。“黄文禄以二万众至松,欲移营黄浦。予力争以水隘不利旋转,未有舟师单行数十里,首尾不相应而不败者也。不听,支撑两月,竟无济。而黄卒以此败。八月三日城陷。予于西郊遇兵,几不免,携家走昆山。------予走金泽,未几走陶庄。”(自撰《年谱》)“顺治二年(1645)八月,先生在陶庄之水月庵,托为浮屠。庵僧衍门深研佛学,甚相敬礼。”(《陈子龙年谱》卷下)时先生寄家于金泽武塘孝廉丁文博,丁先生在浙闽所取士也。------先生遂以九月携家侨居于丁氏,始自小昆山奉大母高太安人至,得侍奉晨昏焉。”(《陈子龙年谱》卷下)

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殡葬祖母于富林东阡。有《报夏考功书》,述自己所以未死之故,期不负夏公。顺治四年(1647),“先生年四十岁,在富林寓居。------先生念生平知交,如夏考功辈,一时零落殆尽;而周勒卣殁将数年,两氏之丧未举。慨然曰:‘我死,谁为了此事者?’遂捐地葬之莘村。三月,会葬夏考功,赋诗二章,又作《寒食》、《清明》二词,先生绝笔也。”

四月,吴胜兆之事起。胜兆,辽人,降清,授提督。常与巡抚土国宝相倾轧,又值因他事奉严令切责,土国宝复谗害之。总制洪承畴又劾其滥收降卒。遂密谋起兵反清。吴郡戴之儁是吴胜兆的部下,又与先生有旧。一夕,之儁忽乘小舠,微服扣门请见,具道欲联络岛帅黄斌卿为外援。先生说:“海上虚声寡信,事必无济。”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胜兆谋泄漏,被捕。之儁等十余人,被杀。

南都固山额真巴山,操江都御史陈锦会同土国宝谋,欲乘此尽除三吴之士,而以先生为首。至松,大索先生。先生植立不屈,神色不变。锦问:“何官?”先生曰:“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问:“何不剃发?”

先生曰:“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再问,则瞠目不答矣。乃絷先生于舟中,令卒守之。先生伺守者懈,猝然投水。效屈原宁赴清流塟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世俗之尘埃乎?先生此际,当十分决绝。身虽死而身不辱,乃勇者是所为。先生《报夏考功书》云:“上报九庙,下存三纲,太史公以屈子‘与日月争光’”、,又云‘死有重于泰山’,若足下可当之矣,更复何恨!”此语,完全可以移赠于先生自己。捞出水时,已经气绝。清军斩其首,弃尸水中。学生王澐、轿夫吴酉寻得其尸,葬之。当国家的恢复没有希望之际,先生早存与国共存亡之意。《报夏考功书》云:“------此仆所以束手而踌躇、仰天泣血而不能自止也。常思上负国家生成之恩,下负良友责望在旨,终夜不寐,当食辄叹。------彼千乘之国,一家之臣,而尚有如此之士,岂天下万里,养士三百年,移民数百万,而遂无一人乎?”先生之未死,盖有待也。至此,求仁得仁,无怨无悔矣。

 

贰、陈子龙的著作在以前的整理情况概述

“陈子龙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其诗、词、赋、古文等均卓然自成一家,所以一生著作颇丰。”(引自王英志先生《陈子龙全集》前言。)陈子龙虽然未得神童之名,却有神童之实。前已述,六岁从师,经传俱能上口。十一岁,初见举子业,即私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及《尧以天下与舜》二篇。十六岁,作《春思赋》、《蟹赋》诸篇,举子业亦稍稍布人间。(以上均见自撰《年谱》)是先生自幼聪慧,具有文字之天赋,又极用功——“每日晡,先生秉烛读书,声琅琅彻户外,夜分未止。”“读书必至丙夜,继以谈,及就寝,鸡已鸣矣。”(以上见王澐《越游记》,)少年时代即表现杰出的文学才能。四十年华,留下各体诗文百万言,声名籍籍,生前即为当世所称道。如果不是天忌英才,假以时日,其成就当不可限量。

 

 

陈子龙的著作,在清前期遭清王朝禁毁,散轶甚多。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于乾隆的“表彰”,谥“忠裕”,才得以开禁。但直到嘉庆八年(1803),王昶编纂《陈忠裕公全集》(以下简称《全集》)时,仍离“全”甚远,且因违碍而被篡改导致残缺。根据文献记载与书籍实物,王英志先生考述陈子龙著作存轶情况略如下。

甲、著作尚存者

一、 诗词别集作品

(一)《岳起堂稿》,诗集。夏允彝序云:“卧子年若冠而才高天下。其学自经、史、百家言无不窥;其才自骚、赋、诗歌、古文词以下,迨博士业,无不精造而横出。”周立勋序云:“卧子脱弃凡近,放浪纵恣于文翰之间,无不以奇古取称。及为歌诗,本诸性情,该以学问,其言无不似古人,而又无古人得似之。”彭宾又亦有序称之。作于庚午(1630)以前。原刻本今已不存。《全集》收录其部分诗,仅乐府一体。

(二)《属玉堂集》,诗集。崇祯八年(1635)作。李雯《属玉堂集序》云:“会卧子有《属玉堂》之编,而余亦有《仿佛楼》之刻,合二帙而观之,,可以知两家之优劣矣。”原刻本今已不存。其作见于《全集》的诗集部分,共210题,381首。

(三)《平露堂集》,诗集。崇祯九年(1636)作。宋征舆序誉子龙诗文“兼诸家之长”,“足冠冕一代。”原刻本今已不存。其诗见于《全集》的诗集部分。共141题,302首。

(四)《白云草》,诗集。崇祯十四年(1637)作。宋征璧称其“体格高浑,固已卓然盛唐大家之作矣。”原刻本,今已不存。其作见于《全集》的诗集部分。共49题,103首。

(五)《湘真阁稿》6卷,诗集。约作于崇祯十二年、十三年(16391640),有崇祯末年刊本,今藏南京图书馆。书前有李雯序,大半记李雯与宋征舆、陈子龙论诗之语,所谓“盖三子之所以言诗者备矣。”“是编也成,乃《白云》之后劲。”是作被收入《全集》的诗集部分。共187题,282首。《全集》本有的诗添加了“按”语或“考证”注释性的文字。这对于“知其人”“论其世”理解诗旨当有帮助。

(六)《焚余草》(又名《丙戌遗草》),诗词集。为1645年至1647年间的作品。徐世祯序云:“------其诗古则晋魏,今则少陵。词如《清平》、《花间》,不作宋人伎俩。”原刻本今已不存。其诗见于《全集》诗集部分。共43题,57首。其词皆录入《全集》诗余。共50题,97首。《全集》的诗余,只有部分作品属《焚余草》。

二、诗词曲合集作品。

(一)《陈李倡和集》,诗集,又名《癸酉倡和诗》,是陈子龙与李雯诗合集。据撰《年谱》,为崇祯六年(1633)所作。夏允彝序称“陈子之诗,荡逸明华,摅写雄质。”原本未见。陈子龙诗则为《全集》收录。《陈李倡和集》所有的序则见于《全集》卷首。《全集》共收陈诗70题,154首。

二、《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又名《三子诗选》、《三子新诗》、《云间三子诗集》,九卷,是李雯、宋征舆与陈子龙的诗合集,崇祯十三年至崇祯十六年(16401643)作正是明亡前的四年。陈子龙《三子诗选序》云:“------当五六年之间天下兵大起,破兵杀将无日不见告,故其诗多忧愤念乱之言焉。然以先朝躬秉大德,天下归仁,以为庶几可销阳九之厄,故又多恻隐望治之旨焉。念乱则其言切而多思,望治故其辞深而不迫,斯则三子所为诗也。”今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藏有民国初《峭帆楼丛书》所收的该书,是民国初王植善(培孙)与赵相南(诒琛)“相与校刻”者。书首陈子龙诗共165题,241首。《全集》将该书陈诗全部收录。

(三)《幽兰草》3卷,词集,为李雯、宋征舆、陈子龙倡和集。其中陈子龙的词名《江篱槛》。词计有55首,其中47首被收入《全集·诗余》,有8首未收。《江篱槛》与《全集》在标题与词句两方面差异颇多。

(四)《倡和诗余》6卷,其中第5卷为陈子龙之《湘真阁存稿》。《全集·诗余》引顾琦坊云:“《湘真词》皆申、酉(16441645)以后作,故令人如读《长门》篇,幽房为之掩涕。”今藏国家图书馆。其收词共25题,29首,大部分编入《全集·诗余》,但有《望江梅》二阕未收,可补《全集》之遗。两本时有差异。

(五)《棣萼香词》2卷,为陈子龙与宋存标、宋征璧等宋氏家族共九人的散曲倡和集。有顺治年间刊本,今存国家图书馆。其中陈子龙的《为宋尚木题“梅下美人像”》、《咏柳》二套曲被收入凌景埏、谢伯阳编《全清散曲》,前一套曲被《全集·诗余》收入,但题目不同。另外,宋征璧套曲《蒙庄蝴蝶》后有陈子龙叙一篇,《全集》等皆未收。

  文集作品。

(一)《安雅堂稿》18卷,又名《安雅堂文集》。明末刻本,今藏上海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收入。另有宣统元年(1909)时中书局出版之闵瓛等校订本。此本将原18卷改为14卷,又加入《论史》一卷,今收入影印本《陈子龙文集》;次年再版又增《兵桓奏议》作为附录。明末本当然没有宣统本的忌讳所谓违碍字词而加以篡改的情况,缺点是时有误刻。宣统本的问题是删去了与《全集》重复的28篇,但这两者不尽相同;另一个问题是为避免所谓违碍而空缺的字词较多。其长处是刊刻较精。《安雅堂稿》有30篇文章见于《全集》,但有些文字不同,有的出入较大。尤其是题目,《全集》有删节或篡改,导致过简。

(二)《兵桓奏议》2卷。据每篇奏议后所附崇祯批语的时间可知作于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至八月间。所见书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融斋精舍刻本,存上海图书馆。今存《募练水师疏》等30篇,而《欣覩旌直之典疏》等4篇残,《直述面语揭》缺,《论上流寇势疏》、《东北事机疏》两篇未梓。

(三)《论史》一卷,宣统元年(1909)时中书局将其收入《安雅堂稿》,为卷十五。今存上海图书馆。收入影印本《陈子龙全集》。《论史》是对东汉人物的简略评论。

(四)《采山堂稿》。文集。原本已不存。王昶所编《全集》收文三十余首。

(五)《自述年谱》2卷,又名《陈子龙年谱》。始自明万历36年(1608),终于弘光元年(1645)。因出于自撰,所以十分宝贵。施蛰存、马绍祖校点本《陈子龙诗集》作为附录二收入。《续年谱》始自清顺治二年(1645),终于顺治四年(1647),为王澐所续。

(六)《“诗”问略》一卷,书名见《四库全书存目》。注明“编修陈晋芳藏本”;又见于《钦定续文献通考》。今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学海类编》本,有《陈子龙文集》影印本。书前有陈子龙自序,表明“经学不必专泥朱子”的精神。全书有《变风》、《变雅》等四十六题。时有误字。

杨晋龙先生一九九九年发表于《传承与创新——中研院文哲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之《“诗问略”在作者与内容》否定陈子龙的著作权。主要理由是:1、陈子龙的其它著作有与《诗问略》的观点相冲突者;2、陈子龙不可能引用成书于他逝世后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钱澄之的《田间诗学》的内容。杨晋龙断定《诗问略》(即《诗问》)是安徽宣城人吴肃公(1629-1699)的作品。理由有二:1、《诗经传说汇编》引录三条吴的说解,均见于《诗问略》;2、吴之生活年代较钱澄之晚;3、《诗问略》有四十六条,有十五条又见于吴的《读书论世》。鉴于此,对《“诗”问略》的陈子龙的著作权,应取存疑态度。

  诗文合集作品。

《几社壬申文选》,又名《几社壬申合稿》、《壬申文选》、《几社合稿》,《全集》诗集部分称为《几社稿》。诗文合集,二十卷。杜骐征、徐凤彩编,明末小樊堂刻本。此书收录陈子龙、李雯、徐孚远、夏允彝、周立勋、彭宾、朱灏、顾开雍、宋存楠、宋存标、王元玄十一人的赋、诗、序、论、议、封事、对、论、策文、制词、教、表、檄、启、弹文、章、书、文、说、辩、短长言、设难、问、颂、铭、碑、传、墓表等诸体诗文。诗收陈子龙共计103题,191首;文收40题。

《全集》本对该文选陈子龙诗文皆收录,除所谓违碍字外,略有差异。

  诗文总集作品。

《陈忠裕公全集》,一名《陈忠裕全集》,30卷。计有赋2卷、诗17卷、词1卷(附散曲一首)、文10卷,收有陈子龙所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卷首有《明史·陈子龙本传》、《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乾隆四十一年    日礼部颁发专谥文》、《祠墓》,还有各集原序、《全集》序跋、陈子龙像、凡例以及陈子龙正续年谱三卷等,卷末附诸家评论、投赠诗、哀悼诗、后跋等。此集并非真正的全集,文集《安雅堂稿虽已发现而未及增入》,另外《兵桓奏议》、《论史》等尚未发现。《全集》所收《属玉堂稿》、《白云草》、《岳起堂稿》等原刻本今已不存,赖《全集》得以保存至今。《全集》“于公诗中所载时地及交游事迹辑而注之”,付梓前“复博采群书而增注”(王昶《全集》序)。这对于今人理解作品之帮助之大,不言而喻矣。

  零散篇章作品

从《四库全书》可以辑得陈子龙单篇文章,计有《启祯四书文》11篇,《论学绳尺》1篇,《经义考》1篇,《五百家播芳大全文萃》1篇。

  编纂类(包括合编)著作

(一)《皇明经世文编》504卷,又补遗4卷,文集,为明云间平露堂刻本。今藏兰州大学图书馆,有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所收均为精选的《奏疏》、《奏议》等经世之文,间附有极简短的评语。此书选文以明治乱、存异同、详军事、重经济为原则,对一些文章略加简短的评语,以表达编者的政治主张。

(二)《皇明诗选》13卷,诗集。崇祯末年平露堂刻本,今藏华东师大图书馆,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陈子龙与李雯、宋征舆合编,夏完淳校定。大多诗作后附有陈、李、宋的评语(陈的评语有400多条)。其宗旨大体是推崇明前后七子。

(三)《农政全书》60卷,平露堂刻本。《农政全书》,徐光启着。陈子龙作《凡例》,概述该书基本宗旨,发挥“重农政”、“食为民天,虽百世不易也”的思想。

(四)《史记测议》230卷,清三畏堂刻本。此书是《史记》的笺注、评议本,是对明万历四年(1576)本《史记评林》的整理补充,上海师大图书馆有藏。徐孚远、陈子龙合编。署名徐在前、徐撰凡例、评语以徐为多。可见徐孚远是主要编纂者。

  已佚著作作品

   不能确知存佚的作品

(一)《清音堂集》。王英志先生认为“原刻虽佚,但《越中诗》即《三子新诗》中的陈诗,即此集的诗的可能性极大。”

(二)《四家词》王英志先生认为,“当是云间词人合集。”“《四家词》所选词很可能已存在于《倡和诗余》与《幽兰草》之中。”

(三)《陈子龙稿》久佚。此书早于清干、嘉年间的《全集》,当是更接近陈子龙著作原貌。王英志先生判定:“其所收作品应在今存作品之内。”

(四)《二十四家诗选》王英志先生云:“今未见。其中自然收有陈子龙诗作,但估计不会太多,而且可能已散存于其它今见的诗集中。”

  确知已佚的著作作品

(一)佚名。王英志先生说:“‘甲申一年’明朝灭亡,天翻地覆,此年陈子龙不会无诗,只是已佚。”

(二)《史拾载补 》8卷。《‘全集’凡例》:“他若《华庭县志》载公有《史拾载补》八卷,亦无从访见。”

(三)单篇。《‘全集’凡例》:“而《年谱》所云《蟹赋》、《春思赋》等篇,竟散佚不传。”《年谱·崇祯四年辛巳》:“又作《江南父老难中原子弟中州灾异对》、《拟汉有司核张京兆奏》、《求自试表诸篇。》其中《拟汉有司核张京兆奏》未见。

王英志先生总结说:“综上所考述,可知陈子龙不仅大部分著作尚存,即使不能确知存佚的作品也肯定有留存者;所以陈子龙真正散佚的作品并不多。这就为我们今日编纂一部比较齐全的《陈子龙全集》提供了条件。

叁、王编《陈子龙全集》(以下简称《王编全集》)的简评

编者王英志先生,曾是国学大师钱仲联老的高足,现为博士生导师,对古典诗学有很深的造诣。曾主编过《袁枚全集》。该书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第四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先生愿悫,不慕浮华,是甘于坐冷板凳者。编辑本书,经过    年的广泛搜罗和深细研磨,其功夫细,因而其功鉅。细读之后,觉《王编全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曰全。对于全集,只有相对的全,而没有绝对的全。作者的片言只字,一网打尽,是不可能的。某位编者所编的某人的全集,只要超过前人的已有篇章,就算对此位作者的贡献,就算对学术界的贡献。《王编全集》的确已经非常接近于全,就目前现有的可能已算搜罗殆尽。除《陈忠裕公全集》,收入《安雅堂稿》、《论史》、《诗问略》,另有诗词曲文补辑,包括诗一首、词十阕、曲一只,文:叙一、评语二、《启祯四书文》篇十一、论学绳尺篇一、序一、启一。附录三部分。包括有关陈子龙的历史资料,作品集之序及各个合集之序、诸家评论及投赠诗、哀悼诗,陈子龙世系表,陈子龙传记与诸家评论的增补。可谓至矣尽矣篾以加矣!从篇幅说,《王编全集》几乎比《陈忠裕公全集》增加了一倍。

二曰当。所谓“当”,就是说妥当、确当,编辑合理,便于读者阅读使用研究。具体地说,1、《陈忠裕公全集》全收,保存其原貌,不作大变动。保留原有的“考证”、“案”、“附录”之文字,因为这些是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资料。卷首的《明史》陈子龙本传、所谓《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乾隆四十一年    日礼部颁发专谥文》、《祠墓》、还有各集原序、卷末原附录的诸家评论、投赠诗、哀吊诗等,皆作为总附录置于全书末。而《陈忠裕公全集》原序、凡例,仍旧存于卷首。(编者的编校说明说,原书的陈子龙像也仍旧存于卷首,可是,我们没有见到陈子龙的像。)2、《年谱》原是作为卷首附录,但是考虑到《年谱》的上、中两卷肯定是陈子龙之“自撰”,所以改作正文收在“卷三十一年谱”,并且为保持年谱的完整,将王澐的《续年谱》接着收在后面。3、增收之《安雅堂稿》有若干文字又见于《陈忠裕公全集》,凡文字完全相同或仅极少数文字有出入者,均不录正文,只存其目;文字略有出入者,于《全集》本相关文章校记中说明;文字出入较大者,则两者并存。4、陈子龙与人合编的书,又他所独编的《农政全书》不属于著述,故均不收。但是《皇明诗选》中有陈子龙的评语四百余条,不应放弃,所以收入《诗词曲文补辑》。

三曰细。《陈忠裕公全集》,刊于嘉庆时期,处于忌讳,书中如“虏”、“胡”之类或缺或改,皆根据明末是元刻本校补,恢复原貌。诗集部分,还参校了“施校本”。《安雅堂稿》错字较多,参考《全集》本与《宣统本》校改。《诗问略》无其它版本参考,则参校《诗经》等典籍。有一本用本字,另一本用通假字者,则出校记。底本字不误,参校本吧同者,出校记。

可能是由于出版比较匆忙,有若干误植之字未能校出,实为白璧之微瑕,对于像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当然是遗憾。俗云:校书如秋风扫落叶,完全扫净,实际是不可能。有兴趣、有需要的读者,且请阅读该书。读了以后,希望说,评者言之不谬。

 

 

 此文是应《陈子龙全集》编者王英志先生之嘱而写,其摘要发表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之《古籍新书报》271期上。得稿费85元。一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