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突发自然灾害中,儿童最容易受到哪些伤害?

 pgl147258 2015-05-15

【刘林卉的回答(10票)】:

谢邀。

我们学校曾经历过地震,地震前后儿童的变化,有些会很明显,有些不那么明显。尤其显著的一点是容易受到惊吓,这可能与他们亲眼见到地震时的场景有关,比如说亲眼看到电灯、桌子或椅子等的剧烈摇晃,听到各种物品撞击除了噼里啪啦的声音,或亲眼看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受伤,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恐怖的会议。

1、一些常见的变化

(1)孩子可能会对周围事物过分警觉,特别是对物品撞击出来的声音很敏感,很容易受到惊吓;

(2)有些孩子可能一直不能忘记地震时的一些场景,会表现为睡不着觉,睡着之后做有关地震的噩梦,也有可能表现为一直回避有关地震或者灾害的任何话题或活动;(3)还有一些孩子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远离家人和朋友,回避公共场所,会对很多事情都失去兴趣,学习、做事也提不起精神。

2、较好的解决办法

(1)做心理疏导,也就是多做做游戏。做游戏一方面气氛很愉快,另一方面就是在这种忙忙碌碌的过程中,忘掉了烦恼,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忘记灾害、疏导孩子心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逐渐重拾欢笑,舒缓恐惧情绪。可以跟孩子们多做交流,聆听并接纳孩子对地震的感受,让孩子们正确的面对自己的恐惧。

(2)做灾害教育。克服恐惧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这些灾害,直面它,了解它,不再害怕它。教会孩子认识地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并且教给孩子们一些应对灾害的知识和技能。

在我看来,壹基金的“减灾小课堂”做的减灾教育应该就能达到这个效果,首先教孩子们认识灾害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灾害会发生,灾害发生时有哪些表现;然后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每天生活学习所处的环境,知道哪些地方时风险点;最后孩子们自己设计应对灾害的行动,设计逃生路线及逃生方案。这样的一个学习后,孩子们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对地震的恐惧。

就我所知道的,雅安有一所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女学生,在芦山地震时亲眼看到自己家里电灯、桌子等的剧烈摇晃,之后就有很大的阴影,本来就比较内向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跟同学和老师交流,但经过一学期“减灾小课堂”的减灾教育后,她现在比之前开朗了很多,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舞蹈兴趣班,现在经常在用血老师面前表演小节目,这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曾经的回答(7票)】:

孩子在灾害中最容易受到直接的身体伤害和各种因灾害导致的精神伤害。

5.12地震的时候,我家孩子还很小。那时候我还没有成为全职公益人,地震那一刻我也成了灾民,救灾先从救自己开始。地震后一个小时内,我先到父母家把父母安顿到较安全的空旷地带,然后在超市“抢”了一些物资做储备。因考虑到学校的建筑相对安全,有老师守候,所以办妥其他事情最后才到学校接孩子。到了学校,看到孩子们团在操场上,哭声一片,老师在旁边安慰着。我家娃看到我来使劲拽住我的手,一个劲儿的埋怨我:“妈妈为什么到现在才来接我,很多同学都被家长接走了。我问她:“害怕吗,哭了吗?她说“害怕,看见别的孩子哭我就哭了”。 我第一感受是孩子非常的彷徨无助和焦躁。

08年的地震让我结缘壹基金,从此走上了救灾路。在后来的数次救灾过程中发现,灾害给孩子带来伤害太多:

1、首先,发生灾害的地区大多地域偏远贫穷,孩子父母多外出务工,交由老人照护。在校较少接受逃生技能训练和减灾知识培训,在灾害来临时容易受到直接身体伤害。在4.20救灾期间,在医院里看到络绎不绝的就诊的受伤孩子。

询问我家孩子关于灾害救援和逃生技能知道多少,他回答老师教授的一般是“课间发生地震时课桌下较安全、在家时要选择三角地带等有限的知识。平时的救灾演练一般是大课间练习一下紧急疏散。问她觉得最需要哪类救灾知识的补充,他认为对救灾常识和自救知识技能的掌握很重要。在城市里的孩子都是这样,难以想象偏远一些的地区的孩子们对此类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多么匮乏。 2、其次,灾害后短时期(一般一致两个月),由于学校、居家等建筑受损,孩子会面临暂时停课、散居的状况。容易因询问我家孩子关于灾害救援和逃生技能知道多少,他回答老师教授的一般是“课间发生地震时课桌下较安全、在家时要选择三角地带等有限的知识。平时的救灾演练一般是大课间练习一下紧急疏散。问她觉得最需要哪类救灾知识的补充,他认为对救灾常识和自救知识技能的掌握很重要。在城市里的孩子都是这样,难以想象偏远一些的地区的孩子们对此类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多么匮乏。 2、其次,灾害后短时期(一般一致两个月),由于学校、居家等建筑受损,孩子会面临暂时停课、散居的状况。容易因管理缺失遭受其他伤害(如: 被大孩子欺负,女童被侵害)。4.20救灾时,到红星村调研时,看到学校被震垮塌,孩子们聚在荒野里玩耍,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睡觉,环境很让人担忧。

相对对幼儿来说,食物短缺,环境恶劣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在一次洪灾救援中,一位老人哭诉,灾后一直饮用的那口老井变得浑浊不堪,烧井水给孙子兑奶粉,孙子一直肠胃不适。这天因不想架柴火烧水,偷了个懒,用昨晚喝剩的豆奶给孩子兑药,结果孩子病情加重,拉肚子都脱水了,老人吓得六神无主。我们在发物资的时候特意给老人家多留了些矿泉水。还有一个村子在灾后的几天因通信阻断,一直未得到物质援助,幼儿和婴孩靠自愿者个人带来的几罐奶粉,每家分几勺,兑矿泉水暂时应急。

3、过了紧急安置阶段,家长忙于重建。孩子由于缺乏照料,增加了孤独感。家长由于灾害增加的经济压力,由于重建增加精神压力,长期疲惫导致缺乏耐性,粗暴和压抑,甚至会撒气在孩子身上,为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困惑。在潼南水灾救援时,水灾过后家里一片狼藉,爸爸妈妈忙于清除家里的淤泥,女童则在家照料年幼的弟弟。我们去家访时,妈妈一直在责备女孩没把弟弟照料好,上次的考试也没考好等等,女童非常委屈的默默流泪,不知道昔日温柔的妈妈是怎么了。在我们的劝慰下妈妈发现了自己的过失,抱着女儿嚎啕大哭。

灾害中孩子作为弱势群体,其心理上的伤害需要引起关注。 地震后,我家孩子睡觉时都很敏感,窗外有细微动静,甚至是猫叫,都会让她有不安的感觉。

5.12地震后,为了科学评估经历亲人离散、学习生活恶劣,教育平衡系统和社会支持被打乱对儿童和青少年危害程度。壹基金和国内著名的心理研究院合作,长期追踪灾区孩子的心理状况,对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状况及心理障碍发病率及其病理机制进行研究,经过科研测查发现:灾后儿童与青少年多出现焦虑、创伤记忆持续时间长,隐藏的心理危机在很长时间一段时间后爆发的个案很多。

【范晓雯的回答(5票)】:

谢邀。

每年在地球上灾害频发的地区,当地的儿童通常都是受影响最多的群体之一。灾害中,《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规定的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据统计每天全球约有6650万儿童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1]。根据我国民政部每年都发布的年度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11年至2013年间,平均每年有大约7300万人次的儿童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2]。

如果加上人为灾害,这一数字肯定还会更大。孩子们因此失去家园、失去营养健康方面的供给和保障、失去监护人的庇护,在灾害中饱受贫困、疾病、 混乱之苦。此外,亲睹灾害发生和灾后混乱的状态可能导致儿童感到痛苦和不安。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救助儿童会在地震灾区绵竹设立了儿童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场所,帮助他们从灾后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在那里,我遇到了一名4岁的小男孩。他的奶奶告诉我小男孩地震后的头一个月都没有讲过一句话,还是在儿童活动中心里面与其他小孩一起做游戏才让他慢慢地恢复过来。灾害给儿童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可能延续到其成年时期,作用到其健康和成就上,甚至终其一生都无法完全恢复[3]。

图:4.25尼泊尔强震后,在临时搭的棚子里,一位26岁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图:4.25尼泊尔强震后,在临时搭的棚子里,一位26岁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

具体说来,儿童受到的伤害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 身体伤害:

在受灾区域,儿童面临着许多环境风险,比如:余震、次生灾害、坍塌的建筑物、危墙、散落的电线等等。我们常常发现儿童在灾后的废墟中玩耍,他们身边存在的风险时刻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安全。为了避免儿童受到身体伤害,我们在开展救援工作时应当对受灾地区的环境做一个评估,对存在的风险有所了解并针对风险向儿童和家长传播防范的知识和信息。如果条件允许,在做环境评估时最好能够有当地成人和儿童的参与。

图:尼泊尔4.25地震中受伤的儿童(摄影:Sunil Pradhan)图:尼泊尔4.25地震中受伤的儿童(摄影:Sunil Pradhan)

(2) 离散:

灾害或紧急情况发生时会导致离散——儿童与他们最主要的监护人失散。离散分为非刻意离散和刻意离散。非刻意离散是指灾害或紧急情况直接导致了儿童与家庭失散。比如,在逃离灾害的过程中,儿童与父母分开了,或是灾害发生时儿童和父母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刻意离散是指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决定将儿童送到别处。比如,灾害发生后,有些家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强迫年龄大的儿童离家外出打工。年龄较小的儿童和残障儿童更容易与家庭失散,因为他们行动较慢。有些儿童与监护人离散后,与他们的邻居、亲友或是社区里认识的人在一起生活;而另外的儿童则无人陪伴,必须靠自己生存。离散儿童尤其脆弱,他们面临着被忽视、虐待、剥削、强制劳动、拐卖、遭受歧视、不能接受救济和基本服务、生病受伤等风险。

(3)剥削和虐待:

因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保护机制在灾害或紧急情况中遭到破坏,儿童受剥削和虐待的事件通常会增加,包括家庭暴力、拐卖、性虐待等。我们发现:

  • 由于灾难给成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冲击,家庭暴力可能变得更普遍或更频繁。

  • 男孩遭受性虐待的风险和女孩一样大。施虐者可能是任何人,包括家庭成员、邻居、老师、政府官员、人道主义工作者、志愿者等。

  • 灾后人员流动较多,而家长忙于自救无暇顾及孩子,拐卖儿童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从多方面影响着儿童。以性虐待为例,在身体上,受害儿童可能感染性病或艾滋病或怀孕;心理上,他们可能受到社会的隔离,不再相信成年人;社会角度方面,他们也可能会受到歧视、蒙上污名,而不能够接受救助和基本的服务。2012年汶川地震后灾区的安置点就有人趁乱拐走儿童,还好后来被警方破案,解救了被拐儿童。

可以向儿童和家长介绍的防拐相关知识:

  • 在没有熟悉的人(老师/家长/村长)的指导下不要随意跟随不认识的人去往其它地方。

  • 不要向不认识的人泄漏自己或家里的情况,以免被人贩子利用。

  • 不要轻信私下介绍外出打工、找亲人的承诺。

  • 对一些不太确定的信息,可请老师或机构人员帮助落实。

  • 如遇到可疑人物或可疑情况时,及时向学校老师、公安、妇联、家长或活动中心志愿者报告。

(参见救助儿童会资料《如何帮助被拐卖的妇女与儿童》、《预防犯罪宣传资料》、《妇女与防拐宣传画册》)

(4)心理影响:

极端事件会给儿童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对于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儿童影响则更大。儿童对灾难性事件的通常反应包括:头脑中经常出现灾难事件的回放、睡眠失调、感觉紧张和不安、拒绝社会交往、无法集中注意力、哭泣、依赖性增强和反刍等等。年纪较小的儿童会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身体的发育不良,比如失语和大小便失禁。大多数儿童不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是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他们自己会慢慢从这种反应中恢复。不过,尽快介入提供社会心理支持,能够帮助儿童更快恢复,并最大程度避免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请注意,社会心理支持不是心理治疗,只有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儿童才需要心理治疗。在灾后,一定要尽量避免造成二次心理伤害,如避免主动谈及当事儿童家人生死、直接询问心理伤痛以及反复对同一儿童进行各方面的问卷或心理调查;应支持和鼓励家长/监护人给予儿童特别的关注和情感的安慰。对于幼小儿童,多搂抱、悉心照顾和安抚是缓解孩子恐惧和焦虑的最好方法;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大人要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历。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带孩子看图画书、给孩子讲故事等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恐惧的艰难时光。

图:2012年雅安地震后,救助儿童会培训和支持学校老师将社会心理支持活动融入课堂图:2012年雅安地震后,救助儿童会培训和支持学校老师将社会心理支持活动融入课堂

(5)健康问题:

灾后生活条件和环境都受到极大破坏,儿童的健康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紧急状况发生后,社会各界往往会捐助大量的婴儿配方奶粉和其他奶粉。在灾后混乱的大环境中,这些奶粉的分发往往比较盲目、不加控制,导致一些本来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其婴儿的母亲改用起了母乳替代品,结果引发不必要的婴儿疾病甚至死亡。根据一家疾病分类中心在博茨瓦纳洪水后开展的调查显示,在2005年至2006年死亡的500多名儿童中,几乎所有死亡儿童生前都是由配方奶粉喂养。同样的,在2006年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后,分发配方奶粉的受灾地区与没有分发奶粉的地区相比,2岁以下的儿童腹泻发病率要高一倍。

婴儿的营养需求具有特殊性,同时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母乳不仅是他们食物,同时也能强化他们的免疫功能,保护他们免受恶劣状况的影响。在紧急情况中,食物供给遭到破坏,水源和相关设施可能不够清洁,无法用于冲调婴儿奶粉,或清洁冲调奶粉和喂婴儿的器具。同时卫生保健系统的服务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意味着没有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患上诸如腹泻等传染性疾病且得不到有效治疗。患有腹泻的婴儿很容易营养不良、脱水甚至死亡。因此,面对紧急情况,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继续用母乳喂养婴儿。

在灾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行动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

  • 鼓励母亲继续母乳喂养婴儿,这是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婴儿的最好方法。

  • 向正在母乳喂养的母亲提供支持和具体帮助,让她们继续坚持下去。

  • 婴儿奶粉、奶瓶和奶嘴的捐赠必须在有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 母乳替代品(如:奶粉)永远不能是随意发放给所有受灾家庭的食品。

  • 母乳替代品只能给予真正需要的孩子,并且应该保障持续供给(至少到宝宝一岁或者母亲恢复母乳喂养)。
  • 由于奶瓶和奶嘴不易清洗干净,在紧急情况下,不应大量发放,也让母亲在紧急情况中尽量不要使用。可以鼓励用杯子喂食。

如果母乳喂养确实无法实现,就要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安全的配方奶粉,并在严格监督下向无法接受母乳喂养的孩子提供婴儿配方奶粉以及冲制配方奶粉的器具。应向照料婴儿的人提供人工喂养的培训和支持,并监控婴儿的健康状况。

灾后混乱的环境是滋生疾病的温床,并且安置点、避难所通常都较为拥挤,疾病能够迅速传播,所以应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卫生保障以避免他们感染疾病。防止儿童患疾病的措施有:

  • 让所有受灾家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在接触粪便后、接触食物和给孩子喂食前要用肥皂洗手)。

  • 确保住房、道路、水源及儿童玩耍的场所附近没有动物粪便。

  • 建立经济型的临时厕所,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 只使用来自安全水源或经过净化的水;盛水的容器应该加盖,以防水被污染。

  • 妥善处理污水和垃圾(有助于预防疾病)。

  • 防止孩子被蚊虫叮咬(有些传染性疾病会通过蚊虫传播,如:疟疾)。

  • 继续计划免疫的疫苗接种,特别是麻疹疫苗(当儿童处于营养不良或住所卫生条件恶劣时,麻疹这种传播速度较快的疾病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威胁)。在紧急情况中所进行的所有预防接种都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6)教育中断

儿童的教育也常因紧急情况受到严重影响。学校教学楼倒塌、教学设备损毁、教学人员伤亡,无法建立临时学校或是学校被当作临时安置点而不能复课,儿童失去学习用品、家庭受灾后无法继续支付学费等等情况都会导致儿童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事实上,紧急情况下的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发现他们中有其他需要者并为其提供所需帮助,以此维系他们的生命、维护生命尊严。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受到性剥削或经济剥削的可能性较小,强制婚姻、早婚、被迫工作、加入军队或参与有组织犯罪等风险也较低。此外,教育可营造一种常态感、稳定感和秩序感,为人们带来对未来的希望,从而减轻冲突和灾难对其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教育以外的部门(如供水、卫生、营养、医疗等)也可以从学校及其他学习场所着手为儿童提供关键支持。

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受影响的学校和幼儿园的需求以及教育部门的恢复计划开展以下行动:

  • 建立临时学校、幼儿园

  • 为学校和幼儿园提供教学物资

  • 为儿童提供学习用品和书籍

  • 支持/培训老师为儿童提供优质的、适宜的教育

  • 培训老师在课堂上和学校活动中为儿童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在与教育部门、学校和幼儿园工作时,我们需要注意工作人员和老师在灾后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加上他们本身也是受到灾害或紧急情况影响的人群,不应再给他们增添过多的额外事务。组织教师培训的时间要与学校和老师商量后确定。有条件的机构也可以考虑为老师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减压以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帮助和支持灾后恢复教育的工作可参考跨机构危境教育网络编制的《最低教育标准:预防、应对、恢复》。

图:2008年5.12地震中被掩埋了的学校图:2008年5.12地震中被掩埋了的学校

从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到2011年的日本东大地震,我们都可以看到灾害对儿童的权利和福祉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包括生命、健康、营养、教育、贫困状况等等。最近的4.25尼泊尔地震直接导致5000多所学校受损,估计有170万名儿童受到影响。更糟糕的是,有一些地区长期处于受灾状况,比如:叙利亚的战乱、非洲的干旱,在各种国际国内社会助力存在的情况下,儿童情况却鲜有改观。这些情况在人类的新世纪是否得到改善呢?2011年,据Seballos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度程度来预测,到2020年全球每年受到自然灾害直接或因自然灾害并发的人为因素波及的儿童数目会是1.75亿人[4]。这是一个惊人的数目,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300多名儿童受灾害侵袭!而且,随着全球城镇化的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聚居在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小城市中,发生在这些地方的灾害将会危及更多的人,包括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我们必须得重新审视和改进目前的减灾工作,尤其说减灾教育,以减少受灾害伤害的儿童数量,否则,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图:《国家地理》2011年十佳新闻图-骇人的日本地震海啸图:《国家地理》2011年十佳新闻图-骇人的日本地震海啸

[1]Seballos F. et al, 2011, Children and Disasters: Understanding Impact and Enabling Agency, 12[2] 民政部, 《2011年自然灾害报告》,《2012年自然灾害报告》,《2013年自然灾害报告》, 2011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2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3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对受灾儿童数量的计算是根据中国国家统计部公布的2013年人口数据中0-18岁儿童的比例(约20%),国家数据 (访问日期:2014年11月25日)。

[3] Seballos F. and Tanner T., 2011, Enabling Child-centred Agency in DRR, UNISDR , Children in a Changing Climate & Children in a Changing Climate Research, 7,9,10

[4] Seballos F. et al, 2011, Children and Disasters: Understanding Impact and Enabling Agency, 49

【李健强的回答(4票)】:

任何突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儿童的影响都是全方面的。我们在2012年,针对洪涝灾害(简称“洪灾”)对儿童的影响做过一次调研(调查针对6次洪灾,平均在灾后33天,收集了1225份问卷),反映出以下问题:

(1)受伤。灾害中或灾后儿童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有近1%的儿童,在洪灾受到较为严重的伤,有12%的儿童在洪灾中受过轻伤,二者占到总人数的13%。

(2)生病。灾区儿童生病情况较为普遍。有14%的儿童有感冒发烧症状,有12%的儿童肠胃疾病症状,11%的儿童有其它病状,总共达到37%。

(3)危险。有3%的儿童在洪灾后经常遇到危险情况,有22%的儿童有遇到过危险情况,二者占到25%。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表明灾后儿童的安全问题非常严峻。

(4)心理。洪灾发生后,34%的儿童经常或偶尔做与灾害有关的梦,有40%的儿童的睡眠受到影响,有78%的儿童会担心洪灾会再次来临。由此可见,儿童不是在灾害发生后无所触动,而是背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他们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社会关系。洪灾之后有25%的儿童认为他们的父母的脾气变得坏了,有7%的家长对儿童关系变得坏了。相反,有27%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好了。这两个看似相反的结论,反映出更大比例的父母对儿童的关系变好了,但仍有部分亲子关系恶化。

(5)饮食。从儿童饮食情况来看,有46%的儿童认为灾后饭菜的种类减少了,有42%的儿童认为食物的味道变得不好吃了,有38%的儿童认为用水量变少了,有53%的儿童认为水质变差了。由此可见,洪灾对儿童饮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6)居住。从儿童的居住来看,洪灾发生后,有26%的儿童家庭居住在临时住处或者亲戚朋友家中,并有28%的儿童认为他们的居住条件变差了。这两个数据表明,儿童对居住的满意度直接与居住条件相关联。

【韓氓之的回答(0票)】:

儿童在面临所有生物在灾害中都可能受到的伤害之外,还可能会在救援或补给物资长时间不能及时到达的前提下被排在领取补给和接受救助的末位,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甚或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优先成为补给物资。所以啊,感谢生产力和文明的进步。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