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崩漏的体会[[治崩漏的体会  崩漏是妇科常见...]]

 矿泉水829 2015-05-15
       治崩漏的体会
  崩漏是妇科常见的病,也是属于急症之一。余最初从师学医读得是《医宗金鉴》所言:“妇人经行之后淋沥不止名曰经漏,忽然大下不止名曰经崩。”分热血、损伤冲任、脾虚不摄血、肝伤不藏血,方用荆芩四物汤、归脾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等方加减.后来为了提高,又读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各科教材,妇科学讲义上讲得崩漏,常见的崩漏有血热用清热固经汤、气虚用举元汤、血瘀用逐瘀止崩汤,也与《医宗金鉴》上强调:临证之时须审其因而细辨之,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热者清之,治之得法自无不愈。当时在基层工作,接触得各科病人不少,由于自己是男性看得妇科病人不多,尤其是崩漏,仅有几例经漏(经崩病人大多找西医治了),觉得以前所学的够用了,也就没有多加思考。
  后调妇幼门诊部才发现以前所学的那点儿知识,远远不能解决患者的痛苦,发现好多患者并不是像教科书、《医宗金鉴》分类的那几种,尤其是经西医止血后又复发为经漏的,感到束手无策。于是找来《傅青主女科》学习,分为血崩昏暗用固本止崩汤;年老血崩用加减当归补血汤、少妇血崩用固气汤、交感血崩用引精止血汤、郁结血崩用平肝开郁止血汤、闪跌血崩用逐瘀止血汤、血海大热血崩用清海丸,以为找到既好诊断(如按年龄的老少)又易治病的简捷途经。临证时倒是省事,有好多病人得到及时治疗,症状消失。可是也有不少病不见好转。有一次接治一位经漏病人(年龄记不清了,大概是廿多岁),按上述分类,望、闻、问、切均未发现异常,于是用固气汤加减,经漏不但不止,小腹反而逐渐胀大,是否是傅青主所说的鬼胎?请西医妇科会诊,因出血不能做内诊,当时门诊设备简陋,只能做妊娠试纸测试为(一),看到患者逐渐成为血崩,不敢耽误病人,请妇科医生护送至省城医院,经病理检验诊断为葡萄胎剖宫而愈。
  这个病例深深触动了余,于是翻阅了好多资料,差不多将中医各流派的书藉都翻
遍,所列崩漏证治也不外是傅青主的样式,后又阅《四明宋氏女科秘书》经漏血崩门内竟付方一十三方,将症候分类分得更多,弄得不知如何是好,无所适从,感到中医
太难学,怎么越学越复杂了?
  然而并不甘心,于是又查阅近代流派,看到近代流派妇科名家陈筱宝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治崩漏的经验介绍:黑蒲黄散之应用:蒲黄(炒黑)、棕皮(炒黄)
川芎、丹皮、香附(醋炒)、白芍、阿胶、当归、地榆(炒炭)、熟地、血余炭等。此方出自陈素庵《妇科医要》抄本。治月水不断或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有因血热者;有因虚寒者;有因内动肝风、怒动肝火者;有因脾气郁结血不归经者;有因衰弱或劳损过度,气虚不能制约经血者;各按虚实寒热斟情加减。
  又载有治疗三法:一曰塞流,二曰澄源,三曰复旧。三法都以黑蒲黄散为主方,随不同症状而异其方法。所谓塞流,以止涩固崩,杜塞其放流;所谓澄源,即求其原因,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则补之,以正本清源;所谓复旧,即崩止后急用大补气血,以恢复其故旧。其步骤:初用止血以塞其流,继用清热或温化以澄其源;后补气补血以复其旧。若仅塞流而不澄源,则病邪不除;若仅澄源而不复旧,则正气不复;故本末不遗,步骤不紊,其病乃治。此方此法真合吾简而有条理之意,屡用屡效。
  病例: 病例 71  石某某 女 45岁 职工 月经或十多天来,或半月来,以至失血过多不能下床。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经血仍然不止。时有骤然发热,出汗后有恶寒之感。伴有心悸、怔忡,面色苍白,乏力倦怠 脉虚数 舌质淡红 此西医所谓更年期综合症。中医追根责在肾虚也,用药:蒲黄36克(炒黑) 棕皮15克(炒黄) 川芎9克 香附12克(醋炒) 丹皮12克 白芍15克 阿胶15克(烊化) 当归9克 地榆15克(炒黑) 熟地15克 荆芥12克(炒黑) 血余炭一把。二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同时服六味地黄丸(蜜丸) 一日三次,每次两丸。一剂血少,二剂血止。二诊 桂枝加龙牡汤加减:桂枝9克 白芍12克 灸甘草9克 生姜二片 银柴胡12克 地骨皮12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三诊  仍有发热恶寒感,再服三剂。先后服上方十五剂、六味地黄丸百余丸而愈。(摘自余著《杂病纲要》)
  此至,临床摸索多年,参阅收集以往治崩漏之方药,结合陈氏之黑蒲黄散、用药步骤,可谓找到治崩漏比较满意之方药矣。
体会:
照书本治病,按症索病,以症用方治病,不是办法。古贤曰:“有板方无板病”,用书本上的板方,医治不了症状千变万化的病,感到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应与时俱进,宏观的观点也须与微观结合,吸收西医的特长,只凭望、闻、问、切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了,也应吸取病理检验、妇科的内诊,取长补短,不可固步自封,耽误病人性命。
当前有的学者还在强调中医的特点;以症治病,辨证论治,重症轻病。显然,持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医也急需界定病名,给每个病从病因、病机、病理上定出严格的定义,以便学者把握这个病的特点,避免以症为病,能够及时确诊。否则,就会造成一团乱麻,很难找出头绪,杂乱无章。这大概也是中医著述多如牛毛、
令人难学的缘故?
  以上管见是否正确,敬请高明指正。
以症为病,确有其局限性##split## 急则治标,缓则求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