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伊塔洛·卡尔维诺
在加泰罗尼亚,有一个古老而浪漫的传说。勇士乔治屠杀恶龙拯救了公主。巨龙的鲜血滴下变成玫瑰,是英雄送给公主的礼物,而公主以一本书回赠,象征着知识与力量。因此,4月23日成为加泰罗尼亚的“圣乔治节”。按照传统,当地妇女们会赠送丈夫或男朋友一本书。 巧合的是,这一天是举世闻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日,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于是,正好是20年前,这一天“名正言顺”地被定为“世界读书日”。 然而当下,电子版的短阅读与浅阅读已然冲击纸质书籍,快节奏的生活如滔滔洪水。也许,这个关于吴老师的不一样的读书故事,能给你一个久违的契机与动力,进行一次私密的阅读之旅。 除了必读教辅,吴老师读到的第一本书是繁体字且是竖版的《三国演义》——在堆杂物的仓库中被他找到。这本“别无选择”的书,打开了传统教材外的另一个英雄林立、豪气满怀的历史世界。少年当读史以明智,于书房斟一壶浊酒,看一宿秋月春风,便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是大学第一堂讲座上那句“上帝死了”给予的震撼和好奇心,仿佛夏日午后,滚滚乌云中劈来的一道闪电,轰醒了沉睡的灵魂。谈及哲学,人们总是望而却步,以为那是哲人们逻辑严密、创意无限的脑瓜才能开启的脑洞。其实它是启发智慧的学问,它颠覆了吴老师前十八年里所接受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它告诉每一个人,要成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人。 经济学,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一个显学。一个新闻专业的文科生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也真的能因此改变人生的轨迹。由一个财经记者,到一名财经作家,跌打滚爬的25载岁月无不与经济有关,而萨缪尔森就是那块引发连锁反应的多米诺骨牌。一本跨学科的著作,能打破一贯习得的思维模式,于寻常花木中瞥见另一个多彩的世界,带来对人生的新思考与新探索。 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才够意思。不然,混乱的知识始终只是储存在脑海里的碎片,既没有真实感,也无从分辨对错。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必得用脚亲自丈量过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才算是真正的成长。半年的南中国考察,将所读与所经历的融会贯通,便是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一场蜕变,也让混乱的知识体系落地生根。而二十五年后成名的“廖厂长”的故事,也是源自这场远行。 带着问题去读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切入点。带着问题读书,就是找准目标捕猎,既可以避免空放子弹,也能高效地收割同类猎物。从书中获得方法,由实践解开疑惑,这便是读书的真谛。 不做笔记枉读书:读的书再多,如若过目即忘,也是一场空谈。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亦是这个道理。阅读需要高效,记录书中的精华,便于回味,也便于二次阅读,何乐而不为。 跨界阅读最有益:庞大的图书馆和浩瀚的互联网给了跨界阅读更多的可能,也打通了各学科间的任督二脉。人们总喜欢探险,而探索不同领域的奥秘,在各个血脉间游刃有余,亦是一种探险的勇气和趣味。 读书如同访老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骨灰级的老牌读书人,对读书新人们最心有戚戚的劝诫。读书如同访老友,也如同谈恋爱,每一次攀谈,都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每一遍触摸,都是一番不同的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对爱的理解。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场最私密的恋爱,无法同人诉说;每个人的一生也都有一场与书籍相伴的远行,在这条路上,你只有一个人。 来自网络
|
|
来自: yueyue022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