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之九 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欣然书斋 2015-05-16

魏启后先生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老:这个版做的不错(这本书找不到了)。现在的人写甲骨写的不错,因为现在这些写甲骨的他没有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的那些习惯,越没有这些习惯写出来越好,因为古人那个时候更没有这个习惯。这些人不是不好,他也有成就,只是这么一个阶段的成就。所以现在写篆字再写成那样就没意思了,他们发明的那种写法实际上既不是周、

也不是秦、也不是汉,他是发明了这么一种写法,这种写法和古代也不一致,古代的

字,你看这个……这是刻的【0-1】,你看出它的手法还是和竹简上的手法一样【0-2】,它虽然是刀。也就是说这个假如是写上不是刻的,和竹简上的手法还是一样,这就是赵子昂说的“用笔千古不易”。那个特殊写法都是人为的不是真样,当然人为……写字就是人写的,不是人为那写字的就不是人了哈哈哈。这个意思倒不是复古,他是后来人瞎琢磨的,他利用那个多少年来写楷书的老观念,又看着那些石头想出来的,他没

见过汉以前的字到底真样是什么样。比如说秦刻石,它一写上不是那个样,它是经过润色,过去那个刻碑都讲究某人书、某人撰文、某人润色,那个李斯写得……他也是经过润色的。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来人了)吴耀给您送书来了。

魏老:《楼兰文书残纸墨迹》你这才是组织文化交流呢,我看看,还有苏东坡的,有颜色感觉好,和那个黑白版的感觉不一样,还是彩版好,这是苏东坡的精品之一。【1,2】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这是甲骨文没刻之前的墨迹。

魏老:哦,你看还是和竹简上的字一样,秦竹简、战国简,就是这个样,这个笔道写不了这么细,所以见到这类东西都要有个新的认识,并不是这个时候的人写的特别细,他写成这样再刻这么粗,人家写这么细是为着方便,不是为着细了可以显得挺劲、秀丽什

么的,人家根本什么也没想,净替人家想,哈哈哈。你看这个字和甲骨文的写法也是手法一致,它这是天然的,手法这东西天然的是这样。你看现在那个人所谓的藏锋、再提锋、再回锋这都是重复劳动。古人所谓藏锋就是不要出虚尖,不要过分【3-“中字】,出虚尖太直来直去,他这个东西有点婉转,只是有点含蓄,再说有的是写了上一笔再写下一笔自然形成的,写了这一笔再写下一笔【3-“大”字】,所以他不是重复劳动,因为他的方向不是重复而是下一笔,这一笔方向也不是重复劳动,不是从这里过去,是那一笔完了斜着过来的。所以一连串的误会现在不宜推翻,就是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就看个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点这个刻了,这个写了吗?这个没刻,这个好像刻了,没刻完,这是没刻的。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这是粗笔画,粗笔画的是没刻的。

魏老:这个可能也刻了,也就是说看他这个粗笔画也不是个特殊写法,它就是大一点,这个就是说没刻以前也不是这么细,这个他就为着刻出来是这个字,并不是刻艺术品,他是不想。这都是刀子刻出来的,现在人没有写甲骨写得这么好的,就因为他……最好

是本来不会写字,一上来就学甲骨,也别看清代什么名家的,直接学这个再看看这个

心里就明白了这个样。你看这个方画之间出现的这个样,这个都是铸的,写的时候根

本不是这个样,就跟《经石峪》一样,《经石峪》“口”字外方内圆【4】,因为这个是九十度以下的,内角容易残缺、容易掉,外角是 270 度外角的不容易掉,所以外头就不大圆,里头就圆,又是十字交叉的。你看这些地方都是在这个接触点上又粗又含混,你看他写的时候怎么能写成这样呢?正好利用宣纸洇,这个腻歪腻歪就洇了,一洇就出来这个假象了。所以多少年就老是奔着这个假象使劲,这东西得彻底翻案才行。一看那个写法就不行了,某某某就是代表人物,他那个捺都是这么写的,慢慢地搓出来的,可是搓出来的结果很好,有搓的功劳。又录下来了,可别叫他听见,这一句又录下来了,哈哈哈。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把录音转成文字的时候,到这儿得写魏老大笑,哈哈哈……

魏老:这叫盲目乐观,我考我的孩子,就是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哪个好,他们考虑的结果都说盲目悲观比盲目乐观好一些,这个倒是符合我的意思,所以我说这是自我批判。人家都说你写得很好啊,魏老很乐观,我就说这是盲目乐观,比盲目悲观更可怕。他这个可能就是真写得粗,真写得粗但是他也不揉搓,他就是真写得粗就是了,这一个看来也是真写得粗,他也不会画的它这么好,他那个手写字他不可能再画一个……你像这个可能是这么写的,甚至于是写两笔,这个可能这么写,他也不能揉搓,揉搓是什么呢?是变相地描。你为什么不正大光明地描,而偷偷摸摸地描呢?是这里把它做成这个样的,他就是如果这样就是这样,甚至这里填不死再填一笔,三笔也可以,你看好多古代的东西是光明磊落的,它不去干那种变相描的办法,变相就叫描头画脚、矫揉造作,公开的描这就是写法,一笔、两笔、三笔,完了。你看那个《经石峪》上还有《铁山》上的大字,就是“文殊”【5】,它那个竖画就是跟《兰亭序》那个“良可”,把“良可”改成“悲夫”,把“良可”抹了去,怎么抹的呢?他这一只笔小,一笔、两笔,下笔都看出来了【6】。二十五日……到这里写不出来了,临还是写原大,这一笔和写捺差不多,但是它这个尖不偏到一边去,以后上上边去了,你看这个横画或者捺为什么这么写呢,王羲之那个《行穰帖》是这么写的,实际上是个反捺,反过去就是个捺【7-1,“人”字】,王羲之的字里头有这种写法,就是我说的那句话,只能往前走,不能踏步,没有踏步,写字里头没有踏步,都在往前进行,而且我说的这个方法来认识王羲之,也不只是王羲之,凡是好的作品都是这样,凡是有了踏步的就叫低层次。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佳音:那您说黄山谷那个字……

魏老:他那也不是踏步,他那是往前进行当中的提按,进行当中的提按。这是假的,假的而且不好,它有点小《十三行》那个字的感觉,小《十三行》的刻本还有,这个字像宋克还没学成的时候,宋克才学着写,写得不好的时候,有点这个样,这个本子的《兰亭序》只能看不能学,一学就坏,你学啊,这些错误的东西容易回头。这个角度挺好,你要是写不出来这个方框,学二王时,二王的方框你也写不出来。董其昌这一个方框,下来这一个平推过来再翻上去,他是空前绝后。林散之是这一手,下来直接上去了,那也是空前绝后。 【7,8】吴琚这个我见过原大的,这个字作为学写字还是差,吴琚的优点米芾都包括了,他的缺点米芾没有发生,所以他没有意义,写得好。如果说有意义是什么呢,米芾的资料不够的话用这个可以作为一个补充材料。一个他,一个米友仁、一个王庭筠,这三家都可以作为一个补充,这三家作为补充都比王铎好。【9-1,9-2,9-3,9-4,9-5,9-6】这个放大了,原大没有这么大,这个大的大、小的小。你看这里过来就完了,它没有多余的手法。这个写得好,和董其昌相似。董其昌这个写得太好了。《韭花帖》也是缩小了。这个是赵子昂以后的,有些架子有点像柯九思,赵子昂以后出现了相当多的好手。这个虽然是假的,作为初学写字还是不错的。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这一块我看就比咱们国内印得清楚一些,感觉好。

魏老:你真用放大镜看颗粒也不是很细,能用放大镜看的还是珂罗版,这个就是感觉好,感觉好也很重要。这个词稍微有出入。

向东:波澜声震大明湖

魏老:波澜,就这一个字不一样,论说波澜也行,没有波涛好,可是也有个问题,波澜没有声音。这个矛盾在于,你说波涛吧它没有涛,说波澜吧又没声音。看来这两个不准确的比较来说还是涛好,因为它鼓起来了,鼓起来就可以算涛了,并没有声音结果还是

波涛好。郭云山这一代人学赵子昂学得……也就说明赵子昂很容易学是吧,要不为什么都能学得像呢。【10】这个倪瓒的也是缩小了,颜色不好,发黄不好,从颜色来看还不如发红的呢,发红虽然也不好。这两个字写得很好。再往后这些人就不行了。就是说学写字的要求不高。

向东:文徵明的小字写的好。【11-1,11-2】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老:写得特别小了能好一些,为什么特别小了能好呢?因为特别小了以后细看它有疏忽,好就好在他还竟然有所疏忽,因为他太不疏忽了,一点疏忽没有,他就没有神采、就缺乏性格,因为性格是个最真实的东西,往往是在疏忽的时候才流露出来,隐形的时

候流露不出来真情,所以他的这种字就是缺乏真情实感,只有在写得过于小的时候或

者是……

向东:他这一篇没有打格,一般写的小楷都打格。

魏老:再就是他有些有意的时候并不是错误的,但是他那个有意的手法比较露痕迹,这个来不及了,来不及所以就好了,来不及强调他那些手法,文徵明也不可学。倪云璐也不可学。如果学写字的要求不高,能够做到通达,不叫人厌烦学明代人倒行。要是如果要求高的话,明代人只可以看不可以学。

向东:您认为最可看的还是董其昌?

魏老:明代啊?明代董其昌恐怕临摹也不值得,这样的就很好,这样的作为初学写字和《阴符经》有同样的功效。这手法很朴实,有一个《三希堂》最后两本那是原大,就是董其昌写的大字《倪宽赞》,而且后面的题跋写得好极了,他刚写完了楷书接着写题跋就太好了,董其昌题跋当中最好的,再一个就是那个《行穰帖》里的题跋写得很好。这

个《行穰帖》没印董其昌的题跋,那个题跋写得好。他这个拓本质感就很好,感觉好。这就是反捺,而且写得很舒服。后面这些都不行了,都俗了,你看写这个“天”带过来,你带过来找谁去?没与之呼吁的对象。王铎可以参考,给人感觉太生硬,硬派小生,对比硬笔书法,其实他这个想法并不错,实际上古代的字和硬笔书法也差不多,硬笔书法最古的时候,不过现在硬笔书法刻蜡版刻坏了,这么着,成了瘦金体了,拐弯还多着这一段。有两个大学生找我说抄论文的时候感觉抄的太慢了,我说你怎么写的,他说好好地写,写个“一”这样写,我说你把一道变成三道当然慢了【12】,一长道变成三短道了,这都不可学,这都是对瘦金体的错误理解造成的,瘦金体并不是不好,就是机械的照搬就不行【13】。还有俗隶书对后世的影响,就是这么来的。赵之谦写的字不如他刻的印章的边款,他的边款好。他这用笔方法实际上汉碑额里有这种方法,也有点来源,可是那个东西不大很可信。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我看于右任这一块写的好。

魏老:这个啊?这不是学小草千字文嘛。

魏老:比大的好,不过他后来很少写这么小,他的题跋也写得都过大,题字、题画都好写大了,词很简单、字很大,给人一种这个人粗心、浮气,浮躁的感觉。这都不可学。

向东:这是董作宾的。【14-1,14-2】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老:文字学家,他领会的也有点道理,因为他不以书家自居,有时候他领会的到……怎么说呢,符合点自然,就像现在气功师一样,还有练武术的,一拉开架子就弄虚作假了,哈哈哈,他这个意识比较好,越是书法家越容易意识不好、陈旧,某某是最典型的。这都是一些高官,就是西晋派到楼兰去的,高官本人或者高官的左膀右臂,这些高官的秘书,这里头就缺少《急救篇》,没选上《急救篇》。【15-1,15-2-1,15-2-2】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楷书的、还是章草的?

魏老:楷书的、章草的都好,对了,这块非常重要,“凤凰飞……”【16-1】【16-2】,这里转了,写《急就章》到这里就换戏了,写到这就不写了,写开那个了。就像佳音写字似的,佳音这个没写完就换戏了,哈哈哈。这个它透露出这种笔的方式,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我这么猜测,那个不是先写后刻,就是直接刻,而且是在泥胎上刻,没烧。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就是拿着个棍儿画。

魏老:也许是小刀。

向东:画出来那一绺,将来干了把这个往这旁边一扫

魏老:不是,以后烧的时候就带着这个烧了。这是那个真样,这些东西和这个对着看以后有个正确的态度,没有这个,对这个很容易错误理解。比如说这个可能是认为这样一个方形之后再带过来,实际上它不是,它就是一翻就翻过来了。再就是咱们现在用的工具,写大字不可能这么方,要追求这么方必然也是矫揉造作,也就是说古人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纸、笔也写不出那个样。通过这个东西就认识到我们不可追求的东西,情况不同了,一个是写大字,一个是笔、纸,各方面条件都不一样,就不可能做到,不可能做到就得放弃,不能像孔夫子说的“知不可而为”,知道不可而为那是干吗呢?不行就拉倒呗。你像这个,就通过楼兰上的字体会这个就行。这个不好,我临帖大展参考这个,但是我完全避开他的写法写的,这个里头透露出明清人的手法【16-3】【16-4】。这一块很重要,可惜放大的不清楚了。【17】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还有一个再清楚的,就是封面的那个。

魏老:那个封面就是这个,不过它也是板太虚。

佳音:那个宋克他写的章草很多就是写着草又写楷,写着楷书又成草书。【18】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老:他那个《书谱》文太长了,一个写法嫌腻歪。

向东:还是非常自然的。

魏老:他一时高兴。

向东:没想到后人对他的东西……他是为写那个文。

魏老:你看这一段汉简也很好,不过后来人学这个容易从这里头抓出特点来加以夸张,就显得讨厌。你看这是个“(霸)”【19】,这个字写得好极了,实际上和《礼器碑》里的一些字架子很相似【20,20-1,20-2】,很紧以后再撒开。某某某的字,每逢他让我看字我说其中有些地方你得紧,要紧结。我看向东的字我说你紧结有余得再撒开,他俩正反着,所以说这个事你说是撒开好还是紧结好,对他来说是撒开好,对某某某来说是紧结好,所以对待古人的几句话断章取义不行,他是针对什么说的,甚至于可以针对古人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这个字很好。

魏老:这个字好极了,这是个什么字?“鸾”【21】。他先写的第一个角丝,然后转过去就代表言字了,再写第二个角丝。用这个手法可以写四个大字“驾鸡扶鸾”,用这个字,体会真书,这里头很多字体会真书,你像这个字也体会真书的架势,这个也是,这是个“亭”吧【22】,所以这里头有很多好处,如果是领会错了呢,这一笔就写成郑板桥,你看就坏了。其余的有些地方这个“马”【23】故意地写得底下过分大就是毛病了。你看他这个笔意都很像颜真卿的《争座位》,包的方圆关系,这一块很好。这一块就可以当张芝看,这都是高水平的,竹简里头有高水平的、有一般的、有低水平的,这就是高水平的,你看它这个词也是“反国立大功……”【24-1】这词也厉害啊,不是一般的词。这都是很好的,它好不在这个大,这个好在都好,你看这个“君”字【24】就非常好。可是一说汉简好,学的人就把这些字都过分的夸张间架的大小关系【25】,所以现在学汉简之所以出了毛病就是这么出的,这里的字都可以体会真书的架势,这都好极了。《 流沙坠简》里都有,细看这些都能找到,现在这个《 流沙坠简》)印得颗粒太粗,我见过一本不知道是谁的,那是小字原大或者接近原大, 流沙坠简》那个资料我也是五十年以前我有很好的本子,那个原本好,罗振玉编的本子 。 流沙坠简》实际上跟这个一样,你看甲骨那个没刻的就可以体会到钟鼎是一样,钟鼎也是那个写法。不能说甲骨是那个写法跟战国简笔意一样,到了钟鼎就变了,那是翻沙翻的。还是这个重要,还的和《阁帖》相结合,用这个来理解《阁帖》。楼兰多好啊, 楼兰主国胡那羡(晋人纸本墨迹第十八条)”。【26】艺术改变人的气质,你长期在这个影响之下,气质就发生变化,好像胸襟比较舒展,又很理直气壮又不狂妄,一般的毛病是什么呢,都已经狂妄了还不理直气壮呢,这就矛盾了,连狂妄都达不到,理直气壮就叫装疯卖呆,装疯卖呆还能再怎么讨人嫌啊,哈哈,是不是啊。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吴耀:您看这一篇,这个。

 魏老:这一篇里头的细看也挺好,“济逞白(晋人纸本墨迹四,五)”【27】。是不是一个人用不同的工具可以出现不同的写法,这个他要写楷书,这是三个秘书写的?还是一个人。【28】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这个本子可以印证王羲之的东西,那些刻本的……

魏老:这个【28】印证钟繇就行,印证王羲之还是那些。这些都可以印证王羲之,“其颜色也如劣当鄙老(晋人纸本墨迹二十一)” 【29】说颜色的,“其颜色也”如果那个颜色孬呢,就该鄙视那些老画家,哈哈哈。

魏启后先生谈艺录 <wbr> <wbr>之九 <wbr> <wbr>谈甲骨文、楼兰残纸

向东:您给看看。

魏老:这是你写的吗?我以为是他写的呢。你这是临的……

向东:就是这一段。

魏老:临的好“其颜色也如劣当鄙老”向东写这个就流露出他写魏碑的手法,写魏碑不是说不行,就是流露出你写魏碑那个时候的痕迹,所以你多写草书可能起变化,你看你学这个,特别是写这个捺的时候就不痛快,这里倒写得挺痛快的,写这里不痛快,这个也不痛快,就是因为你以前写魏碑的捺的时候追求的很准确,下了很大功夫,你干脆拿出一段时间多写草书,就是临草书帖,不一定临这个,多临临草书帖手法能够起点

变化,你用的手法还是有点繁,删繁就简、取简而妙就起变化了,这个意思倒不是说

彻底推翻自己的风格,手法简而妙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调子,繁而死格调就有点下降。

这个我怎么看着像吴耀写的呢,说明他们都在一起互相影响,这两个字写的很好,你

这个草书手法运用熟练了……这个草书手法再运用到真书里就更好了。这个千万别往那拐,它这都是一个草书的误会,草书它这么写这个撇在这里呢,这是那个横,你要是多一下就……往往写草书……就错了,不是这样。有好多字就是流行错字,这个往那拐就是流行错字,这个也是个反捺,所以米芾说的:“我峰有四面”这包括反捺吗?古人的话到底怎么理解,我看灵活理解就是了,理解的结果学好了就对了,理解的结果学坏了就错了,因为他当时是有所指,现在那些所指的都脱离开、都是孤立的,就都不行了。

向东:楼兰残纸……

魏老:有吗?

向东:还有真书那个捺。

魏老:净反其道而行之。

(来人 求字)

C:魏老下笔真快啊!看别人写字可慢了,半天哆嗦出一个横。

魏老:动起来就快了。这个词还是佳音看着我在这里练出来的呢,练了好几遍。

佳音:对了,那个不是说要拍照吗,我把它拿过来拍照,还用吗?

魏老:你照一张我看看吧。

魏老:好了,这张字更像《楼兰》了。

向东:黄主编的那本集子有文征明临的倪瓒。

魏老:文征明临的不行,他气质和倪瓒不一样。文征明是属于王谢子弟当中有边幅者,所谓有边幅就是衣冠整齐,领带打得很正当,他和王羲之那个坦腹东床就不一样了。

向东:写字也有一个到位问题,准确到位。

魏老:对,当然是,不到位就是个失误了。但是这个位也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位,

向东:对,这个位随时都……

魏老:随机应变,准确的随机应变。

1992.01.24

 

(谈艺录之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