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血性脑血管病

 医学文摘拾遗 2015-05-16

缺血性脑血管病:

因脑部供血障碍而造成局灶性损害,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小碎片散落在血液中,或为微栓子,进入脑循环造成局灶性小梗塞,出现一过性偏瘫、单瘫、感觉缺失、失语、失明等,24小时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但可反复发作。

2、脑血栓形成:因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而造成局灶性脑梗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多在夜间或休息中发病,60~70岁为发病高峰。症状可于数小时甚至1~2天内加重,以后逐渐恢复。

3、脑栓塞:因脑外血凝块(血栓碎块)或空气、脂肪、寄生虫卵等,随血流进入脑部,造成急性栓塞,形成局灶性梗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单瘫、失语等。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青壮年患者,其瓣膜赘生物脱落成为栓子,造成脑栓塞。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颅CT检查可见低密度的梗塞灶,TIA时可能正常,也可见腔隙性低密度梗塞灶。治疗原则为应用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剂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