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2013年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到了这个日子,孩子们都装扮成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找人家要糖吃,这是一个纯粹的“儿童节”。 大娃前几个月就开始想着这件事了,有几次去购物,他都问我:“爸爸,今年的万圣节是不是快到了?要是快到了,我想买一个面具。”可当时离万圣节还有一段距离了,商店里还没有将与节日相关的商品摆出来。几个星期前,有一次我们去超市买东西,路过一个商店,大娃说想到里面看一看,一进商店终于发现,万圣节的装饰物、孩子穿的衣物已经琳琅满目地摆出来了,找了一会,大娃说没找到他想要的面具。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决定用家里的一块白布和纸箱子作为大娃万圣节的道具。在大娃的带动下,二娃也准备了一块红布作为那天穿的衣服。 两周前,得到大娃篮球教练的通知,说在每周四晚上6:30 – 8:30有一个训练,经过和大娃商量大娃决定去参加。万圣节前那一周的周四参加了第一次训练,参加完那次训练,我突然想起来,第二次训练正好和万圣节在同一天,当时我都不知道如何和大娃说了!因为孩子盼这个节日,已经盼了很长时间了,况且,都将道具准备好了。我个人认为,孩子即使那天不去练篮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练篮球还有很多时间,也不在乎这一次两次,但是,我在第一周练篮球时已经和Bruce教练说好,万圣节那天将这次训练的钱给他带去,不去肯定是不合适的。 万圣节前一天,我对大娃说:“明天篮球训练和万圣节要糖的时间冲突了,要不在你练球之前请妈妈先陪你到外面要一些糖,不过不知道这么早去能不能要到!你先考虑考虑。” 万圣节那天早上吃早饭,大娃对我说:“今天我不去要糖没关系,只要弟弟要完糖给我几块就行了。”下午练球前,大娃的脸上略带失望地说:“其实我很想去要糖。” 晚上练完球回来的时候,大娃在车上叹了口气说:“唉,又得等一年!”我对他说:“爸爸知道你因为今天没去要糖,很失望!”到了家,我对他说:“你为了练球,放弃了到外面要糖,下次,你到超市挑一种你最喜欢的糖,爸妈给你买,好吗?”大娃听完点了点头。 再说二娃,二娃当天晚上六点半和其他总共六个孩子一起去要糖,这些孩子中,只有他是学龄前儿童,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妈妈们都跟在孩子们的后面。 二娃要糖总是冲在前面, 要完糖以后,这六个孩子,一边走一边吃要来的糖,后来干脆坐在路边开始吃起他们的战利品,就连陪着去的妈妈们也都跟着吃了起来,这里只有两个人没吃糖,一个是二娃,一个是二娃的妈妈。有一次二娃看到其他的孩子们吃,实在忍不住了,也想吃一块。 二娃听到后,也就没再吃。在回家的路上,二娃又自己敲了四户人家,只有一家成功地要到了糖,还是一大块巧克力,二娃对这件事很有成就感。 二娃一遍一遍地说:“妈妈你放心,我会跟哥哥分享(这些糖的),我是跟哥哥分享的人。” 延迟享受,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很重要,这个结论来源于一九六八年,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hel的一个研究。在这里我就不再描述这个研究的全部过程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看这个研究(http://city./51640/4903428)。即使我知道这项品德对于孩子很重要,他们的这种行为还是让我很感动,因为做到这一点,对4岁的二娃和9岁的大娃毕竟需要许多的心理挣扎,闯过这些挣扎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爱本色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