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要素整合——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转)

 许愿真 2015-05-16

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传统复习模式弊端综述】


新课改推行之前,全国各地均采用大纲版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复习时,看看复习内容安排:必修上册包括“空间资源”、“气候资源及其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选修二包括“能源的开发”等。世界地理总论包括“世界的自然资源”一章,自然资源的教学详细、具体,分类表述,可谓面面俱到。世界分区地理和国家地理中还会涉及到“资源”。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讲完总体特征后,分类叙述土地、森林、草场、水资源、水能资源、海洋资源等。中国分区地理和省区地理中还会涉及“资源”等。总体来说,关于资源的复习整合力度不够,系统性不强,复习课给人的感觉是重点不突出,随意零散。一轮复习战线很长,等到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选修地理等依次轮到,学生对于资源部分的复习可能会出现该记住的没记清,该运用原理的有些模糊,该联系热点的泛泛而谈。等到了二轮复习,短暂的时间,繁多的习题和专题试卷,自然资源又沦为可有可无的专题了。新课改高考复习,人教课标教材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必修3中有“煤炭资源的开发”、“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涉及“资源”问题。很多地方继续沿用旧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分区地理部分均讲述自然资源或者涉及“资源”。自然资源部分的复习仍然杂乱而零散。
【对应课标】

初中课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世界地理“认识区域”)

2、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世界地理“认识国家”)


3、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6、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高中课标:


1、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必修1)

2、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3)


3、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必修3)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必修3)

【考试大纲】

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必修1)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必修3)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必修3)


对地区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


不同尺度(如地区、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主干知识提纲】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含能源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分布(世界、中国)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煤炭资源的开发


五、石油资源开发——以中东为例


六、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或者湿地等的开发与保护)


七、流域的综合开发与保护


八、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九、热点问题:能源紧缺与新能源的推广

(以最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中的能源相关考题来归纳、总结能源问题)
【困惑之处】

作为新的高三复习课模式,自然资源的教学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如何把握?大气要素、地形要素以及水要素为自然资源的教学能够奠定怎样的基础?主干知识提纲中的九大专题内容内在的逻辑关联在哪里?自然资源的教学起点在哪里?落点在哪里?如以上罗列,感觉还是没有找到自然资源的“魂”在哪里,好像仍然是堆砌内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篇 小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传统复习模式弊端综述】
人教旧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20036月第1版)第三单元第8课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教新版课标教材(20045月第1版)第五章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但凡教过这部分内容的高中教师,可能都会觉得这部分内容并不好教,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由于知识系统性强,原理更加分明,加之以前考查的频率较高,一线教师们讲得都很起劲。对比人教旧版必修上册与新版课标教材,发现整体性的教材内容变化最大,或许教材的变化预示着新的教学重难点。整体性对于初中基础薄弱,像区域地理知识缺乏的学生来说,感觉很虚,其实对于教师也有类似的情况,整体性的明显体现和觉察反映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跨度和尺度均很大,而这对于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又严重缺乏实地考察和实践经历的师生来说,比较空洞、抽象。安徽推行新课改的这五年,我任教过两轮高中教学,而每一轮学习新课时,均因为必修1课时过于紧缺,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草草收尾,有时候这五章的内容2节课就讲完。而传统的三轮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仍然是流于重温新课,与区域地理结合不紧密,或者与区域地理复习不配套,比如,先复习区域地理后复习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或者先复习整体性和差异性,而复习区域地理。总体而言,并没有在区域地理的研究中很好的渗透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也没有在单独复习整体性和差异性内容时把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贯穿其中。二轮复习时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往往是重点不明,时间紧张,二轮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2版)

知识要求:


1、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要求: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实际观察:在野外对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作实际观察,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应课标】
高中课标:
1、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干知识提纲】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差异性的尺度


2、陆地自然的形成与标志(此处渗透植被要素)

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大规律)
知识小专题: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三、典型区域印证
设想: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至此,已经系统复习了大气要素、地形要素、水要素、自然资源要素,在这些内容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域研究的常规方法,已经熟悉了典型地区的自然特征,已经对于大、中尺度的空间定位比较准确。这个阶段,把大中小尺度的典型区域提取出来进行印证整体性和差异性,再用整体性和差异性来指导生产、生活。训练反馈可以选择相关的高考真题或者模拟题进行。如世界地理部分,可用西亚和北非来讲解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等。中国地理部分可利用三大自然区来讲解差异性,而东部季风区可讲解整体性,东部季风区内部从南向北又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又可讲解差异性。小尺度的案例可选择湖泊、河流等的变迁。总之,把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思想渗透在各种尺度的区域中,把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关系演绎得淋漓至极。教学方法上要注重运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像景观分布图等,如有可能可安排学生野外实地考察,或者利用教师旅游的经历(以典型照片为妙)。
【困惑之处】

因为是复习课,所以如何巧妙筛选合适地图很重要,既保证学生的新鲜感,又紧扣地理核心原理,还能让学生真正思考、表达,看来需要编制适合师生的辅助学案。课堂训练反馈练习和课后巩固作业要精选,并适当改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