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考条目识记专题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用户7828mnJr 2023-11-06 发布于浙江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①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新生代,植物依次经历了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依次经历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时代。

②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b)

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生物促进了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联系了无机界和有机界;改变了水的化学组成,改造了水圈;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是生物进化和灭绝。古生代末期(如三叶虫)和中生代末期(如恐龙),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⑴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⑵ 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⑶ 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应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拓展提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讨论。

人类活动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农业活动

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增加农业产出;修筑梯田,平整土地,挖低填高,建立新颖的“基塘生产系统”混合农业生产模式

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灌溉不当引起土壤盐碱化,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水污染

工业活动

开采矿产资源,把资源转化为产品

大量排放工业三废导致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水体污染;开采矿物易引起地面塌陷、泥石流频发

工程建设

水利建设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生态建设改造生态恶化环境

开发矿藏,道路、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设会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地表物质运动和能量流动

【拓展提示】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五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不同区域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②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c)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气候、生物、成土母质、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因素。

②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b)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如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或坡度、坡向的变化,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分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影响最为突出。如水稻土。

【拓展提示】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积极影响是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主要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森林采伐,会改变植被状况,还会引起土壤和径流变化,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小气候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些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运用整体性的观念综合考虑。

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b)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差异性的,但分布又是有规律的。

7.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①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a)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形成大体沿纬线方向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自然带分布规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条件。以低纬、高纬地区最为典型。如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的自然带变化为: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

【拓展提示】了解以下案例,探究主导因素:1)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的自然带变化: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2)赤道到两极地区自然带变化(非洲中部→亚洲北部):热带雨林带→热带草林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一纬度带热量相差不大,由于降水量的变化,形成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的(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经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以亚洲大陆中纬地区最为典型。如欧洲西海岸沿40°N向东的自然带分布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拓展提示】欧洲西海岸沿40°N向东的自然带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干湿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相应的自然带,表现为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如珠峰南北坡的自然带垂直分布。

【拓展提示】珠峰南坡自然带较丰富成因: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南坡阳坡,热量条件较好。

4)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岩性、土质、坡面等不同的条件下,自然带具有重复性、有序性的规律。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拓展提示】天山南坡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棉花种植有利)、南半球缺失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b)

纬度地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干湿度地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垂直分异主导因素是水热条件的组合;地方性分异主导因素是小尺度下垫面影响下的水热情况。

【拓展提示】探究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对洋流状况、大气环流、气候状况、海洋生物等的影响。

8.主要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


基本类型

分布

特征

森林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带、亚寒带针叶带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

生产量较大;赤道到两极热量差异

草原自然带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降水量较少;以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自然带

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干旱地区

降水量稀少绿色植物少,消费者数量少,生态系统脆弱

寒带自然带

冰原、苔原带

亚欧、北美大陆北部等

全年严寒,植被很少,冰雪覆盖

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b)

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統一。农业生产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約,又受经济因素的制約,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农业主要是靠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因之,生产分布和产量均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所以地形分布、气候、土壤和水源条件等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分布、产量、耕作制度和耕地类型等。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宜粮则粮”。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可发展林业,保持水土。在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可发展畜牧业。在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发展渔业。

          例   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下图中①-③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    

(2)从下图中③、⑤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异规律。

(3)①与⑥纬度相似,距海洋远近相差不大,而陆地自然地带差异很大,这体

          现了陆地环境的          分布规律。

(4)④处的天然植被应是                   ①处的土壤特点是             。                 【解析】(1)从下图中①到③,纬度越来越高,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越来越少,正好体现了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2)从③到⑤,湿度越来越小,刚好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降水依次减少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3)⑥高寒是因为地势高(青藏高原)所导致的,属于地形高低起伏而形成的非地带性因素。(4)④处为温带草原带,植被是温带草原,⑤处为温带荒漠带,这里的大型动物具有耐干旱的特点,⑥处为高寒环境,这里的代表动物有善于奔跑的藏羚羊等,①处为呈酸性的红壤或者砖红壤。

答案: (1)纬度地带 (2)干湿度地带 (3)非地带性 (4)温带草原;呈酸性(红壤、砖红壤)

练一练

1.同处在南北纬30°—40°的地区,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生长的植物明显不同,这主要因为两地的

A.水热组合状况不同 

B.地形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热的数量不同

2.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读甲、乙两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甲、乙两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山都在北半球

B.甲山雪线比乙山雪线海拔低

C.相对高度相同时甲山自然带比乙山复杂

D.乙山比甲山自然带复杂

4.山坡上土层往往较薄,土壤发育差,主要原因是

A.气温太低   

B.有机质含量少 

C.水分太少 

D.土壤容易流失

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中常常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5~6题。

5.“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6.“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树生长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变化示意图(单位:m),回答7~8题。

7.该地区高山林线的海拔高度变化呈现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8.影响该分异规律的主导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光照

读下图,回答9~10题。

9.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①水土流失  ②粮食产量下降  

③土壤盐渍化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10.下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持续性

二、非选择题:

11.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代号A到J自然带中,属于热带雨林带的是       ;属于热带荒漠带的是       ;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是       ;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是       。(填代号)

⑵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            

⑶从A→B→C→D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                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

⑷从F→G→H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               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            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A  6.B  7.C  8.B  9.D  10.B

11. ⑴A;C;I;D⑵E;F⑶赤道;两极;热量⑷沿海;内陆;水分;中纬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