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昼晴夜雨 2012-05-06

专题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典例体验

[1]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

③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1)题,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图中④涉及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②涉及二氧化碳的吸收,二者的相对作用关系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因此这两个环节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第(2)题,碳循环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循环之一,也是整体性的重要体现,碳循环是在地球各圈层之间进行的,其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D (2)A

易错分析

(1)题最易误选C,认为这些途径排放二氧化碳最多。失误的原因是对题干的错误理解,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含量有关。②④是决定二氧化碳平衡与否的关键环节。

知识必备

1.四大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南方低山丘陵区,见下图:

(2)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见下图:

(3)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2] (2011·北京调研)读“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图” ,完成(1)(2)题。

(1)(a)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

C.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2)由“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

变化过程体现出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D.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海陆分布

[解析] 第(1)题,根据(a)图中暖湿气候的分布位置对应(b)图可知,该地带的植被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由(c)图可知,“砖红壤→红色栗钙土→红色棕钙土→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大体对应于因水分差异而导致的由湿到干的过程,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A (2)B

易错分析

正确理解和运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解题的关键,不能准确把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是造成解题失误的原因。

知识必备

1.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

分异规律

形成

基础

影响

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

区典型事例

文字

图式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主导:热量;

重要:水分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

 

 

 

非洲沿20°E经线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主导:水分;重要:热量

海陆分布(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主导:热量;

重要:水分

海拔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规律方法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是“少—多—少”变化。

(2)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带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4)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阳坡较高,阴坡较低。积雪冰川带若主要受热量影响,分布同此规律,若两坡降水差别大,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多的山坡冰川面积、体积大,雪线低。

(5)同一自然带随着其所在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非地带性是指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非地带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现

实例分析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分布的改变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形成荒漠带,而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规律方法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照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侧临海但为温带荒漠带,因而为非地带性。

[考情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的两大规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地域分异规律多以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植被变化入手,综合考查学生对地带性、非地带性的认识。近年来,对整体性的考查增多,多要求用整体性观点来解释、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如2011年广东文综就出现该考点。复习时,要结合区域地理,分析和总结出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规律和影响因素,山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也是复习的重点。

考题感悟

1.(2011·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名师精析]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黄土高原、石灰岩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的正确认识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地表过程反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题干中的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的描述,与黄土高原不符合,应是石灰岩地区的特征。而石灰岩地区主要是受流水溶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不明显。故只能选C

[易错分析] 本题容易出错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题干叙述的理解与选项题表达的原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错误;二是对黄土高原和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错误或产生混淆。

[答案]  C

2.(2011·西安模拟)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图回答(1)(2)题。

(1)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  )

A.山东半岛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东南部        D.圭亚那高原

(2)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  )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D.北坡相对高差大,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定和应用。

[名师精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比南坡高,说明北坡的热量条件比南坡好,故该山地北坡向阳,应位于南半球。ABD三项涉及地区均位于北半球,均可排除,答案选C。第(2)题,北坡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相对高差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比南坡完整。

[易错分析] 图示垂直自然带的倾斜方向和南北坡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容易失误的地方。如果不能准确掌握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也会导致判断失误。

[答案]  (1)C (2)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