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复习课教学的探索与尝试(转朱庆龙) 这部分内容历来是平时教学和高考考试的重、难点。传统的复习课模式也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一般是把世界地理的大纲教材的部分内容,如气温及其分布,降水及其分布等糅合到高中必修部分。中国地理复习时再继续复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区及其分布区等。 【对应课标】 初中课标: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3、主要气候类型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考试大纲】(根据2011年安徽省地理考试大纲摘录)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 安徽省自然地理总体特征和主要自然灾害。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主干知识提纲】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二、气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设想: 1、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等作为教学情境材料,也可复制空白图设计课后巩固作业,各类不同尺度的局部区域图中等温线相关的试题作为检查课堂实效的反馈训练题。 2、气温分布包括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垂直分布以对流层中的气温变化规律为重点,顺带为逆温知识做好铺垫。 3、不再单独复习初中区域地理教材,这里只把世界、中国地理作为典型区域案例,最后以等温线及其判断作为提升、总结。 4、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是这部分教学的重、难点。搞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气候类型及分布奠定基础。 5、等温线作为中学地理等值线中的四大基本类型之一(其他包含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是高考核心知识考点和能力载体。故而等温线可以作为关键原理,夯实基础,逐级提升,拓展延伸。与等温线密切相关的等值线最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呈现的有积温等值线、封冻日期等值线、气温年较差等值线、物候等值线等。 三、降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设想:
2、降水发生的条件要补充,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要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要透彻分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3、教学始终把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这部分内容(包含气温等自然地理原理和知识)可以确定如下的教学流程: 系统地理知识——区域案例举例——例题(习题)——感悟(内化)——训练反馈——原理迁移解决新的问题。 4、等降水量线作为中学地理等值线中的四大基本类型之一是高考核心知识考点和能力载体。这部分教学最后可以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作为总结、提升。 四、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设想:按照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描述,如大洲气候分布图、分区气候分布图、典型国家气候分布图以及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五、大气的组成与受热过程 设想: 1、教学重点是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如大气组成成分与各类 辐射的关系,如太阳辐射之所以不能直接给空气加热,这与大气组成有关。 2、多呈现结构框图、关联图、示意图等进行。这部分内容是高考试题选择题考查的重点。 3、这部分内容应该选择典型区域进行联系讲解,如青藏高原地区的热力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中可选取藏袍与气温变化的关系,高原红的解释与应用,气温变化与青稞生产等作为教学情景铺垫。 六、大气运动相关规律、原理和过程 设想: 1、通过呈现热力环流的多个案例,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和适用情景。 2、“大气水平运动——风”的教学,要介绍各种力的作用,高空和近地风的区别,风向的绘制方法。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移动,海陆差异对带状分布的影响,季风环流等。 4、气压带风带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七、常见的天气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