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工业4.0”概念大热。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似乎找到了奋斗的目标。但在这个大概念之下,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各方较为一致的观点可总结为以工业互联网的方式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制造过程和结果的管控。 很多人对“工业4.0”的出现和流行大为鼓舞,认为中国制造弯道超车的机会到了,但也有分析人士不以为然,认为“工业4.0”更多是“旧瓶装新酒”的概念营销,其中的很多组成部分早已在企业中应用,并无特别大的创新。 在LED封装设备、视觉印刷机等自动化设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东莞凯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叶先生看来,“工业4.0”就是营销多于实质创新的概念。叶先生负责该公司最新产品精密高速点胶机的研发,据他的介绍,这款点胶机的成功研发,让国产设备达到能与外国厂商生产的设备在速度、精度等各方面比肩的高度。 “不仅我们这款高速点胶机,我们公司生产的所有自动化设备,都可以用在‘工业4.0’的生产环境中。”叶先生说道。在他看来,工业4.0的实质是工厂自动化,就是通过一整套的软硬件系统去管控工厂的整个生产制造流程。 “工业4.0其实全球很多工厂一直在用。比如国外的炼钢厂、液晶面板厂、汽车制造厂等,他们早就做得很成熟。从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远端监控、单机控制、平板监控等各个环节,国外早就有这个东西了,很普遍了。”叶先生指出,“以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现在是突然改了一个名字,德国提出了这个概念。当然,相对以前的半自动化,现在工业4.0所代表的全自动化生产效率要更高。但实质仍然是一样的。” 叶先生的观点无疑对很多“工业4.0”的盲目崇拜者浇了一盆冷水。但他并非不赞同这个概念,他认为工业4.0是个好东西,“但关键是你能否真正去利用。还是一个运营思维和能力的问题。” 叶先生认为当下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问题,既有成本端的人力成本、环保成本、地租成本等问题,也有管理端管理思维问题。 对前一个问题,他认为工业4.0所包含的设备自动化,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十台机台,就可以减少100人的用工量,这是非常大的人力成本节约。”叶先生指出,“但在另一层面看,更关键的是运营思维要进步。” “国内很多企业的管理仍然是‘人治’,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如果你花了很多的钱去买整一套的工业4.0的软件和系统,那跟现有的人治体系会不会有冲突,是否能够去执行, 真正发挥效益,还有很多问题。”叶先生认为引入工业4.0之前,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否则只是空中楼阁。 而他所说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就是建立一整套可以评估、追踪、实施的标准,“比如人事制度,是否分职等,不同层级有不同待遇和福利,使员工有动力一层一层往上去努力。比如流程执行是否严格,今天开会的决议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没有完成怎么办。等等这些基础性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否则引入工业4.0是治标不治本的。 “‘工业4.0’是很时髦的概念,但当下来说,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去赶这个时髦的,只有首先梳理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引入工业4.0才能真正带来收益,否则都是虚的。”叶先生最后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