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书》——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青梅煮茶 2015-05-17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有趣的时代。悲剧与喜剧轮番上演,光明与黑暗互相碰撞,它实在谈不上幸福安宁,可它又注定凝结出最为瑰丽奇异的色彩,并让后人被其所深深吸引——这,就是两晋。


两晋156年,可以说,是我国秦汉以降最为混乱的时期。11年的统一后,接着便是16年的八王之乱,各族人民起义紧随于后,五胡贵族与汉族张氏、李氏建立起十六国割据政权,最终形成南北对峙、政权林立、兴亡无常、战乱不已之局。



要把这段千头万绪的历史捋个清楚,实在并不容易。仅从诸家晋史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十八家晋史,还不包括各类杂传、起居注等等文献。不过这些史书的缺陷问题不少,以至于重修晋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这正是唐代官修《晋书》的原因之一。


重修《晋书》,是唐初年官方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修史活动,此次重修之原因,除上所述外仍有不少解释,如陈寅恪先生认为这是出于李唐“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的心理,李培栋先生认为这与太宗晚年所受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刺激有关。


《晋书》的编纂始于贞观二十年,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诸大臣奉唐太宗诏命修撰,至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以前成书。作者约有二十一人,属集体创作,今日唯知李淳风写了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其余具体分工,则无从考证。


(转下手机,脖子不疼)


贞观年间所编纂的诸正史中,以《晋书》的篇帙最长,所用时间最短,参与编修人员最多。而作者群人多手杂,且多出身士族,雅擅文咏,如此条件,使得《晋书》有许多异于其它正史的特点,所受评价也各不相同。


由文学之士编修的史书,自然不乏文学色彩。就形式而言,《晋书》中多收载有晋代骈文佳作,说其为晋代骈文之总集亦不为过。此外史官行文也多出骈文,特别在论赞部分,文藻整饬,音韵铿锵,令人读之口齿生津。


就内容而论,《晋书》的传记叙事可谓简繁得当,爽洁老劲,生动优美。在叙事时重视对历史人物仪态风神、识见器量的描绘,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可谓大事简要,小事详备,从微细处见精神,寥寥几笔,便可令历史人物鲜活如生。


明·仇英《竹林七贤图》


《晋书》的文学性之强,可以说唐后史书均不能及。但另一方面,在学术鄙视链上,文学与史学向来是互有褒贬,听文人讲故事,情节可以跌宕,文辞可以绮丽,时、地、事是否必然笃实却常要打个问号,倜傥风流的文人性格,未必便肯勤勤恳恳扎进书堆里作枯燥考证。


在中国的史书中,《晋书》不称“良史”,就是为此。由于集体写作,体例本就难以规范,前后内容或有重复及相抵牾处。且编纂者常沿袭前人之说,直接照抄的结果,就是把前人的错谬,乃至很明显的错谬也统统接收下来。


《晋书》喜援小说入史,如《语林》、《世说》、《搜神记》、《幽明录》等均成为了取材之地。尤其采录《世说新语》,数量竟能达到350则之多。这种取材法使得《晋书》中记录的仙狐鬼怪之事远超其他,例如某比丘尼唰唰剖腹砍掉两脚又唰唰接回去的神异更在所多有,由此也招来了史学家的严厉批评——当然,对于后世的史料研究者与追求趣味的读者来说,这倒未必是什么坏事了。


五胡十六国·八王之乱


《晋书》修撰另有两处特殊,其一是“载记”这一体例形式。“载记”之称源于班固,在唐修《晋书》中,列有载记三十卷,专门记录匈奴、鲜卑等十六国的历史,成为与本纪、列传并列的一种形式,在纪传体正史体例上属于独特的创造。以东晋为正统的同时,对十六国史的历史地位加以肯定,这一点结合中国古代的正统观来看,确实意义非凡。


另一处特殊,在于此书中的女性观。《晋书·列女传》记33人,其中贞节柔顺及殉夫者19人,其余妇女均以才智胆识见长,还有能骑马弯弓,率勇士与敌征战的巾帼英雄。乃至妻子摇头看不上丈夫、妻子对丈夫开玩笑说若与小叔生子当如何如何的事情,竟均能入于《列女传》而不遭批评。《晋书》对智慧型女性的记录与褒奖,是历代正史中所独有的。


《晋书》修成后,唐宋时期的《通典》、《通志》、《通考》对其典章制度及史实都有所补阙正误。清代学者周家禄《晋书校勘记》、丁国钧《晋书校文》、劳格《晋书校勘记》在校勘方面成就突出。民国时期,如吴士鉴、杨守敬等人均于《晋书》用力较勤,今人则以周一良对晋史多有创见。欲读《晋书》者,当可从这些研究中得益。



文/阿朵
图片/百小度
编辑/银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