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的养生操

 卢秀华的图书馆 2015-05-17

百岁老中医的养生操,每天5分钟,疾病远离你。

2015-05-16 

整理/希腊之心


古代御医留下的养生方法:

发要常梳、面要常擦、目要常运、耳要常弹、口要常漱、齿要常叩、浊要常呵、胸要常扩、腹要常揉、腰要常活、谷道常提、肢节常摇、腿膝常压、肌肤常摩、足心常搓、二便禁言。


01

发要常梳



古人称栉发浴头(用手指梳发按摩头部),能明目祛风,可使落发重生,变硬变黑。

中医认为,头部是人体属性为阳经络聚集的地方,常梳可刺激头部经络引气血下行,防治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通调太阳、少阳之气;又能引气血上行,治疗脑供血不足。可使头发乌黑发亮,又能消除疲劳、清醒头脑。

具体方法:用二手五指分开并屈指伸入头发间,从前额沿头顶至后脑循环往复按搓头部,每次梳头十次至百次。动作宜轻柔,或用木梳每日梳头3~5遍,每遍60~100次。

此法可以疏通头部经络,防止脱发和头发早白。

02

面要常擦



古人称浴面拭擦神庭(发际正中直上0.5寸),能祛除外感之邪气,使诸阳上升,血气不衰,人老而面红润,皱纹减少。

浴面即为按摩面部,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能激发阳气并有面部美容作用。

具体方法: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或是,每天清晨,两手搓热,掌心紧贴前额,稍用力从上往下擦到下颌,往返约20次;再用两手大拇指指背,轻轻由上往下擦鼻两侧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红润微热。

此法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同时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神庭即发际,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可经常按摩。

03

目要常运



古称运睛(运转眼球以保护视力),能去内障外翳,纠正近视,远视,老年花眼等。

具体方法:将眼睛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

此法还可配合向远处眺望绿色、眼保健等方法,以加强效果。

运睛能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和眼肌的功能,对眼球有保护润滑作用,不易发生眼疾。

04

耳要常弹



古人称鸣天鼓。能增强听觉神经功能,防治耳聋,耳鸣。

"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描述为"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

具体方法: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叩击力度不可过强,一般以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来决定敲击的强度,共60下即可。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每次3回,每天3次。

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可使人体的经络及肾气得到调理。

中耳炎及耳膜穿孔患者慎用此法。

鸣天鼓看似简单,却具有调补肾元、强本固肾的功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05

口要常漱



古称唾液为胎食,又称金浆玉液,是人体内不可缺少之宝。

唾液是消化液的一部分,有抗癌作用,要随时咽下,以提神养心,开胃健脾。

06

齿要常叩



民间谚语云:“清晨叩齿三十多,到老牙齿不会脱”。

叩齿就是空口咬牙,现代科学认为叩齿能兴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神经、血管和细胞,促进了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抗病能力。还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刺激,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

具体方法:空口咬牙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咬牙的力度也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咬牙结束后,还可辅以“赤龙搅天池”,即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

如果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可以使牙齿坚固,不生牙病。

07

浊要常呵



古人称为鼓呵,能消积,去胸膈满塞,排除浊气,吸收清气,加大肺活量。

鼓呵消积聚法源自道家的“吐纳术”。有因饮食而造成积聚,难以消化,坚持练习,可消除此疾。

具体方法:凡有胸腹部积聚之病,宜盘腿端坐,做腹肌伸缩锻炼,先以鼻吸气,运动胸腹部,等到气满后,再张口慢慢地呵出,如此鼻吸口呵连做七次,觉身体舒畅后即可停止。

此功法可反复行之。有病治病,无病时,可用意念将胸腹中的郁闷之气徐徐呵出。

08

胸要常扩



古人称扩气,认为经常扩气,能保护心肺,使气机通畅。

扩气可做扩胸运动。既可以促进治疗颈椎病 又可以预防颈椎病,还可有效地消除肺部因伏案而造成的压抑感,增强心肺功能。

女性尤其需要做扩胸运动,可防止胸部下垂和丰胸,同时预防乳腺增生。每天坚持锻炼10~20分钟,可调整胸背肌力平衡,防止胸椎单向侧弯。舒长心肺血管,提高心肺供血氧的能力,从而提高心肺功能。

具体方法:直接将两手向外廓或是向上高举,都有助于胸肌的伸展与强化。

09

腹要常揉



古人称揉脐腹(即绕脐揉腹,能增加胃肠运动,消积,顺气。

揉脐腹即绕脐揉腹。腹部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平时经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胀,有助于食物消化。

具体方法:仰卧在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两手相叠,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

此法能健肾强腰、滋阴壮阳、益气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10

腰要常活



古人认为活腰,能强腰固肾。

在我国传统的养生防病理论中,历来非常重视腰部的保健和锻炼,素有“腰为肾之府”的说法。锻炼腰部的方法有很多,大多是通过松胯、转腰、俯仰等运动,来疏通腰部的气血运行,起到健肾强腰的作用。小北为您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交替叩击法。

具体方法: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腿微弯曲,两臂自然下垂,双手半握拳。先向左转腰,再向右转腰。与此同时,两臂随腰部的左右转动而前后自然摆动,并借摆动之力,双手一前一后,交替叩击腰背部和小腹,力量大小可酌情而定,如此连续做30次左右。

腰背肌锻炼的次数和强度一定要因人而异,应当循序渐进,每天可逐渐增加锻炼量。锻炼时不要突然用力过猛,以防因锻炼腰肌而扭了腰。如果已经有腰部酸痛、发僵、不适等症状时,应当停止或减少腰背肌锻炼。

11

谷道常提



古人认为提肛,能提升阳气,排除浊气。

谷道指肛门,平时有意识做提肛运动,能升提阳气,可防治痔疮、肛裂等疾病。

具体方法:取站势或卧势,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起并紧缩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停顿一下,再放松呼气。反复做5~7次。

12

肢节常摇



古人云“常摇肢节百骸,关节日趋灵活”。

四肢经常活动,不仅锻炼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过四肢运动促进内脏气血运动,增强体质。

具体方法:上肢: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有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然后再反方向转,各转20次。也可先左后右。

下肢: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后,再右脚做。能舒展四肢关节。

13

腿膝常压



俗语说:“人老先老腿”,经常压腿按揉膝盖,常点足三里,是中医防老延寿之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14

肌肤常摩(按摩)



古人称为干沐浴,认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全身各部肌肤,能使气血流畅,肌肤光滑,细润。

干沐浴即用手掌、干毛巾按摩全身。这种方法,能疏通经络,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令皮肤润泽而富有弹性,
抗衰老防疾病。

具体方法:将二手搓热,像洗澡一样,搓摩周身皮肤。一般从头顶百会开始,顺次面部,两边肩臂,从上而下,胸部、腹部、后背至左右腿,依次按摩。

15

足心常搓



古人认为,涌泉为人之海底,常搓涌泉,能固肾暖腰,使诸阳上升,浊气下降,提神健脑。

涌泉是前足心的穴位。经常按摩涌泉穴,能固肾暖足,具有滋肾水、降虚火、镇静安神等作用。可防治眩晕、耳鸣、足部酸痛、麻木浮肿下肢挛痛等症。还可治疗失眠及足部萎缩、麻木等,对延年益寿有明显效果。

具体方法:先泡洗双脚,用右手握住右脚趾,用左手摩擦右脚的涌泉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发热为止。再将足趾稍稍转动,然后放开双脚向上、向后尽量翘起足趾,再收缩足趾,像这样反复翘、收缩十次。右脚做完,换做左脚。

16

二便常禁言



古人认为,便中应闭目禁言,守神入舍,气不能散。

即大、小便时不宜说话,应集中精神尽快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