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论倒逼真相是个伪命题

  2015-05-17

    连日来在舆论场持续发酵的庆安枪案事件似乎走向了终点。随着现场监控视频被披露,舆论反转,各路言论开始齐刷刷调转矛头,反思起为何出了问题老爱遮遮掩掩,非得舆论倒逼出真相。

    对庆安事件的真相追寻是不是可以就此打住?摊在眼前的信息能不能严丝合缝地推演出符合事实的结果?事发以来的十多天,不同版本的推断评述此起彼伏地推陈,关注这一事件的发声者,有多少人有条件有能力真正参与到调查之中?

    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断然否定当下已形成的基本判断,只是基于事理常识,愈临近所谓呼之欲出的结果,愈应审慎清醒。

    然而,从逻辑规律出发,对调查周期的苛刻要求,往往与大多数人对调查结果的迫切期待背道而驰。包括庆安事件在内的很多事件中,先行一步的追问甚至判断往往第一时间纷至沓来。我们希望听到解释,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表达态度。一些时候就会出现左右为难的局面——结论公布过早,遭到其逻辑的周严性的质疑;结论迟迟出不来,又引发种种猜忌。

    在我们面对一起事件时,舆论场上呈现出纷繁的观点,他们来自不同的人群,媒体从业者、法律人、知识分子,以及其他职业属性不鲜明的普通大众。作为公共事件的参与者,他们最初都以寻求真相为目的进入到公共话语空间中,但不知不觉中,对结果的汲汲追索站到了对原因穷根问底的上头,加上一些既有偏见的推波助澜,时而走向了真相的岔路。

    庆安事件里的舆论“打脸”,其实是舆论场问题的一个缩影。一些社会大众所认同的话语权拥有者,未必是理性观点的持有者。无论是从公共利益出发的媒体,追求公义的法律从业者,还是代表社会良知推动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在个人立场判断与探究真相间,并不始终坚守后者。在负面事件出现后,夹杂思维惯性甚至情绪化的否定性判断往往先入为主地进驻。而这种“先验”的判断会形成与真相探究方之间的拉锯,造成前述的左右为难。鲜见真正的中立、公见。

    退一步看,在某些事件中,“先验”的判断确有“应验”,而违背事件调查周期,急求真相印证判断的心态因此时常被忽视。在一片叫好中,又一个舆论倒逼真相的范本出炉。可这种判断方式的问题是,即便其结论上与真相相重合,也无法弥合逻辑链条的缺失,而这种缺失,也必然造成在另一些事件判断上的谬误。更严重的情况则是,倒逼的惯性作用,让事件调查迫于压力急急推出,人们所看到的结果不一定是真相,而仅仅是趁热打铁地建立的合乎各方意愿的判断。

    庆安事件正处在判断与真相调查拉锯的转折点。我们目前看到了视频,也从中一窥到事情的大致梗概,但更进一步的结果,仍需要更多的调查。从法律角度来看,作为证据的视频是孤立证据,尚不能独立自成逻辑,这意味着更深入的调查有必要继续。唯有在每个事件中秉持这种追寻真相的态度,才能唤起这个社会真正的理性,出现一批公允客观的人,化解非理性集结的怨懣,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