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实践之“套题”使用设想(转朱庆龙)

 许愿真 2015-05-18

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实践之“套题”使用设想

                                                                                                              2012318日星期日

    自从201182日,我在星韵地理研讨会·成都会议上正式提出“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学模式”以来,至今已经7个月零15天了。2011年暑期,接手一个新的复读班时,就坚定了按照这种模式去复习备考的决心,眼下距离高考还有80天,我的复习已经进行到人文地理要素篇的最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宣告全部知识体系的复习即将结束。高三复习的这最后冲刺阶段,一轮复习还没有全面结束,来自各种途径和渠道的模拟题开始铺天盖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教辅资料,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电子版习题,唾手可得,有些文综训练习题甚至是非学科专任教师的班主任老师准备的。因为太多的一线学校领导和教师同行迷信高强度训练的作用而没有深究精选试题的重要性,所以,大量的训练便不以某个人的意志转移而按部就班的进行了,每周一练,白天若没有时间,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限时训练。这让作为地理专职教师的我出现了矛盾和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感谢这些同行的辛勤付出,替同事们的高度责任感而欣慰;另一方面看到良莠不齐的训练试题又担心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没有经过专任教师检查和挑选的训练习题,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难度过大或过小,试题情景材料老旧,考查的主干知识与本省(安徽卷)考纲不吻合,最不能容忍的是图像偏小、印刷质量太差,有的还有科学性错误,如前些天某位老师准备的文综地理试卷,选择题10道题中有4到错误,综合题2道大题,其中1道综合题的图片模糊不清,严重影响学生读图、答题。试卷是全年级统一印制的,复读班的学生使用这套试卷进行了训练,结果招致学生怨声一片,后来我执教的两个应届班不得不全部放弃使用。有些明显偏容易的和试题陈旧的试卷,评讲时我常戏说就像学业水平测试题,适合高考前夕作为安慰学生心理和鼓舞自信心的熟手练习。

     知识体系备考没有全部结束的阶段,使用大量套题训练是否合适?这个问题自从“市一模”考试之前我就在思考。“一模”考试之前,学校就开始倡导、鼓励、安排套题训练,目的是迎接“一模”考试,争取“一模”考出更好的成绩,因为各校都非常重视“一模”考试的结果和排名。但是套题训练与知识体系备考不吻合,造成知识体系备考的进度拖延,并打乱了复习计划。这种状况很容易造成知识体系复习的不扎实,是不是有“左倾冒进”的倾向呢?进入高三的第二学期,3月份,知识体系的备考基本结束,这才真正迎来套题训练的最佳时段,然而,从3月—6月,这高考最后冲刺的100天,套题训练的时机仍然有阶段性差异的。

     2012316日,周五,晚上参加“全国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3月份主题活动”,这次研讨的主题是“关于套题训练及查漏补缺措施研讨方案”。此次研讨设置了四个话题框架:

1、套题试卷如何设置?

2、教师如何进行试卷讲评?

3、套题后的考后练如何设置?

4、如何引导学生的做好反思小结?

河北卢龙的群组负责人鲁爱华老师对于这四个问题的认识是非常到位、透彻的。

问题1:我们应该从模拟考试中收获什么?

模拟考作为阶段性检测其范围可能是全部也可能是局部,但其功能都大体相同。1.检查的功能:是知识与技能的检验,通过考试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哪块知识掌握不好,哪些能力相对欠缺?2.心智培养的功能:每一次考试都学生心理受到磨练,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通过考试考生会从开始的焦虑、自卑等走向自信。因为这两方面功能的存在,学生通过模拟考可以实现上面两个目标。

问题2:套题试卷如何设置

在实际训练中,编写套题是各校最难的,大家热情普遍不高,年级部置的这方面的任务很难完成。一个优秀的备课组,一定是一个团结、不计报酬的团队,真正将备课组的任务当事来干。我想谈谈套题试卷的设置问题:首先要有整体性,根据时间长短和学情需要确定专题;第二,套题题量要少,不要多,试题要经典,做就要让他有效果。三,专题来源一般是套题中学生普遍出错的问题,根据知识背景确定。

问题3:教师如何进行试卷讲评?

我们现在实施新课改,课堂模式是“自主学习 自我展示”,在自主课上学生根据答案进行自行修改,通过讨论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弄明白。第二天的展示课(训练展示课)上,将题目分给各组,分别进行展示,强调不就题论题,要上升为知识体系与方法的呈现;教师适时点评。然后在自习课上,对优秀的题目进行整理、归纳。

问题4:如何引导学生的做好反思小结?

反思小结在我校的表现形式是反思展示课。是同学间体验交流课,每个人将自己做题时的真实想法再现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突破的关键,这种方式非常有助于中后档学生的发展。在反思展示课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引申,引导学生在示错的基础上,如何去纠错。

鲁爱华老师在话题引领里已经很明确地指明了套题训练的价值、弊端以及改进措施和建议,给参加研讨的我很多启发。深圳龙城的罗明军老师提出二轮课堂复习课模式建构和套题与专题结合的思路我颇赞同。下面谈我个人在高三最后阶段的套题使用设想:

    第一:精选现成的套题,自编经典的套题。

     要想发挥套题的最大训练价值,深入认识套题的特点是必要的。套题的优点:省时、省劲、方便、快捷,随时想练,从仓库直接拿来就用。这一点对于繁忙的高三很重要,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不足:训练侧重点把握不准。一般来说,套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难度最大,新颖题目、改编题目等最多,错误率高。人文地理难度偏低,人文地理主要侧重于图表判读和分析能力的考查,错误率相对偏低。套题可能在知识点分布方面没有考虑到这些。要想规避套题的弊端,必须在精选现成套题的同时,自编(组卷)一些套题。现成套题质量较好的,应该酌情选用。对于存在前文所述种种问题的套题,坚决摒弃,力主自编套题,自编套题容易体现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和对考纲的理解,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鉴于高考真题的严谨性、规范性和创新性,以及大量模拟试题的粗糙和片面性,套题组卷时以历年高考真题为主,以近两三年各地市模拟题为辅,套题组题的整体性考虑是基于地理要素的套题选编,即围绕地理要素的知识小专题的选编。

     第二:谨慎考虑套题的使用时间段。套题的使用时机必须考虑。3月至5月初,建议套题组题时适当多选自然地理部分的试题,尤其是天气与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整体性等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的错误率较高,必须多练精讲。人文地理试题注重选择那些图像系统较复杂的试题,自然地理试题与人文地理单选题试题的数量比例可按74(或83)设置。综合题两个大题目(各小题)的设置可倾向于自然地理多于人文地理。五月之后,自主组卷的套题逐渐按照高考考纲各部分的规定分值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均衡设置。

     第三:精讲精析套题,注重解题方法指导,侧重相关知识网络建构。根据往届学生的经验来看,一模前后,自从考三科综合之后,学生的地理选择题的错误率会明显提高,丢分情况变得严重。故要针对选择题的特点,精讲选择题高频错题,注重方法的渗透,并教会学生赏析、评析试题,如按照试题情景、试题立意、试题设问等几方面去研究试题。对于经典试题,教会学生整理试题的方法,如可以按照“同一区域不同考点的试题归类整理”的思路进行。例如,以非洲区域地图为载体,历年高考真题考查非洲的频率很高,可以把相关试题进行归类整理。利用非洲,可以考查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热带草原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热带沙漠气候的南北回归线经过地区的差异及原因等等),可以考查流域、河流的综合开发(2008年刚果河、2009年尼罗河、2010年尼日尔河、2010年北京卷乍得湖选择题、2011年上海卷乍得湖综合题等等),也可以考查地形、地势特征,还可以考查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等。人文地理方面可以考查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整理经典试题的方法也可以按照“同一考点不同区域的典型试题”进行,这种整理思路,更能体现“系统地理原理+典型区域案例”的新课改理念。例如,涌升流的地区分布,在秘鲁沿岸,在非洲西海岸,在索马里沿岸夏季。根据三个典型地区,可归纳出涌升流的原理“离岸风+低纬度+沿海海区”。再如,热带雨林气候非典型地区的气候成因“低纬度+信风+迎风坡+暖洋流”,此即大陆向风地带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四个地区分别是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沿海、中美地峡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等。教师也可以按照这两种整理经典试题的思路去选编套题给学生训练。对于综合题的讲评,我对学生提出了“综合题四问”。第一问:我审透题了吗?(地理审题必须逐字逐句、关键图表、重要注释,审题不清、审题不透是造成丢分的主要原因。)第二问:我的表述清楚吗?(表述要求逻辑结构清晰,表述使用图像和文字信息,贵在学科术语的准确使用等)第三问:我的要点全面吗?(根据各大题、小题的赋分值,结合考点涉及的知识结构等决定要点多少。)第四问:我的卷面整洁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试卷、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得高分等)。

     第四:深入调研学生错因,提升错因分析的实效。连续三届的高三文科地理备考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错因分析能力,我都要求学生准备“错题本”。但是最近发现,错题本对于不少同学来说,越来越流于形式了,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抄写历次月考的错题,并自己写出错因,学生疲于应付很容易敷衍了事的。在群里研讨才得知,我校长期以来缺少了针对性很强的“考后练”,我也一直没有留意这种针对性很强的“考后练”,虽然多次产生了类似的想法,但始终对于“考后练”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故迟迟没有付诸行动。只有扎实的“考后练”做到位了,才能有效提升“错题本”的价值。“考后练”的试题主要从学生的“错题本”里面选择,“错题本”学生要写错因,教师同样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在最近两次执教的我校地理补缺补差班教学时,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必须透彻了解学生错因,只有如此,才能在后期复习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

(2008年四川延考卷)图1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低压的槽线,完成1~2题。

 

1.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低于西南端,则槽线西北和东南的风向分别为

  A.西北、东南  B.西北、西南  C.东北、东南  D.东北、西南

2.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高于西南端,该类槽线夏天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时,最可能出现

A.暴雨和冰雹天气        B.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

C.连绵的阴雨天气        D.干热风(焚风)天气

     我最近在执教我校高三冲刺的加强班(补缺补差班)讲天气与气候时选编了这两道试题,发现错误频率较高。不少同学,尤其女同学两题均错。错因诊断:1、学生想不到考点是锋面气旋。2、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根本无法还原为等压线图,更何况是锋面气旋图了。3、风向绘制技能不熟练。拟定后期主要从学生使用的教辅资料《高考高手》和月考试卷中选择典型高频错题,进一步组卷来进行“考后练”,提升错因分析的实效。

套题的选编、使用要体现出基于地理要素的大原则。

     是为高三后期复习备考注意事项,供自我提醒之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