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肝病毒携带者怕什么-头条网

 我的大脑袋 2015-05-18

乙肝人群遭到歧视、被人另眼相待的事情屡屡发生。近日,一则新闻让很多人再次陷入悲伤,一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大一女学生在学校的一次义务献血之后,被查出“大三阳”。同学知道她有“大三阳”后,唯恐避之不及,学校为此安排其单独居住。后来,她在学校单间宿舍烧炭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乙肝带来的焦虑恐惧和忧虑

小张在入学体检时,发现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且是“大三阳”,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在校医的建议下,他到附近一家医院做了肝功、乙肝病毒定量等检查,被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暂时不需要用药治疗,定期复查即可。他开始在网上查阅乙肝治疗的信息。小张找到一家医院,治了不到半年就花了几万元钱,他难以承受这样的花费,遂来到我院。看到新的化验结果和治疗前基本相似时,小张既懊悔又失望。他很无助:“我会传染别人吗?真得没有办法治了吗?我会不会变成肝硬化?”

这名患者面临的心理压力来自几个方面:1.担心乙肝会传染带来的焦虑。2.担心疾病会加重带来的恐惧。3.担心没有很好的治疗带来的忧虑。这些问题都源于对乙肝病毒缺乏科学认识。因此要想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就要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乙肝的有关知识,让患者能够科学认识,正确对待。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需要治疗

对于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医生会告知可以暂不治疗,建议定期复查。其原因如下:1.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变轻微,一般病情进展非常缓慢或者没有进展。2.目前没有特效药能够彻底解决病毒携带状态,治疗的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3.慢性乙肝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定期检测肝脏功能,发现肝功能异常时再开始治疗也来得及,而且肝功能异常意味着机体进入免疫清除期,这个时候再开始治疗,效果会更好。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对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采取暂不治疗的态度,但这只是医学在现阶段无可奈何的选择。随着医学的进步,也许有一天有了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能够彻底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到那时暂不治疗的策略就会改变。另外,暂不治疗不等于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查。

肝癌并不是乙肝患者的必然结局

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慢性乙肝的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误以为慢性乙肝长期发展必然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慢性乙肝患者长期肝功能异常、病毒活跃复制,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但是肝硬化、肝癌并不是乙肝患者的必然结局,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毕竟还是少数患者,只是相对于没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会增加。

有效控制炎症、抑制病毒复制能明显延缓肝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正确的抗病毒方法,炎症和纤维化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能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孙凤霞

推荐阅读

恐惧和歧视比病毒更可怕

对乙肝“一知半解”才可怕

这些年,人们对乙肝的认识已有进步。大部分人都能够非常肯定地指出,血液是乙肝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同时,许多人知道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患者,甚至最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但许多人不知道一些渠道是不传播乙肝病毒的,因此对于与乙肝患者日常接触惧怕不已。更不用说不知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有90%以上的人在6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据WHO权威资料)。一知半解的结果是,人们夸大了乙肝危害大的那一面,谈乙肝色变;另一方面,对于日常接触很恐慌,大多抱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态。那名师范大学女学生写的遗书充满了绝望,导致她自杀有很多因素,但导火索无疑是乙肝歧视(包括被歧视与自我歧视)。

乙肝的科普做得还不到位

其实,关于乙肝病毒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有着非常明确的说法——乙肝病毒并不通过以下渠道传播:共用餐具、拥抱、接吻、握手、咳嗽、打喷嚏,或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可是为什么还会有一些不靠谱的说法,甚至一些医学论文中也出现错误?原因恐怕有两个:其一,时代在进步,很多数据、看法过时了,却没有及时更新,甚至还被继续引用。例如中国知网上,一些有关乙肝病毒传播的文章下载量很高,可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的了,有不少错误的认知未被更新。其二,出于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心理,许多专业人士并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用“一般”这样的词语,暗示不排除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专家小心谨慎的态度当然是对的,然而对于有权威结论的问题,这种小心翼翼却会成为累赘,带来“副作用”。例如,很多人以为共同进餐会传染乙肝,这就是个误区。

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没有必要隔离,隔离对于病人和家人都会带来巨大压力。(戴 欣整理)

文/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 聂为民

最新资讯

世卫组织发布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健康报讯 (记者王 丹)在5月15日于京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预防治疗指南中国发布会暨学术论坛上,世卫组织发布了由其组织全球专家共同制定的首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这份《指南》的主要受众是中低收入国家的卫生管理人员,旨在帮助其建立有效的慢性乙肝防治体系,预防慢性乙肝患者向肝硬化、肝癌进展,减少相关死亡。

《指南》建议,用简单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评估肝病分期及治疗指征;优先治疗进展期肝病和存在高死亡风险的患者;推荐首选高耐药屏障核苷(酸)类似物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2岁~11岁儿童使用恩替卡韦)作为一线和二线治疗。同时,《指南》推荐对肝硬化患者予以终生治疗,定期监测疾病进展、药物毒性和肝细胞癌的发生。

《指南》明确,慢性乙肝患者中需要给予治疗的人群包括存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证据的所有成人、青少年和儿童慢性乙肝患者;无肝硬化证据,但年轻大于30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且存在乙肝病毒活跃复制证据的患者,也需给予治疗。而对于无肝硬化临床证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且乙肝病毒低水平复制的患者,不需立即治疗,但应持续监测。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表示,我国每年约有90万名新发慢性乙肝患者。33万名新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大多数患者由慢性乙肝患者发展而成。虽然我国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影响还需要数十年后才能显现。因此,加强对肝硬化、肝癌高风险人群的管理和慢性乙肝患者的规范化治疗,能尽快降低因乙肝相关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负担,提高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水平。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