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ye-bye Blackbird, 互联网1.0龙头AOL退出历史舞台后的反思(点拾)

 真友书屋 2015-05-18

本文导读:本文较长,主要反思了互联网1.0龙头AOL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以及从中互联网2.01.0的一些本质不同。如果说互联网1.0仅仅是解决了上网,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需求,那么互联2.0在大数据和云端服务推动下,更多是解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AOL的退出历史舞台,也让我们对于泡沫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Johnny Depp的《公众之敌》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中他虽然作为银行抢劫犯,全美头号通缉犯,但却对朋友忠义,对他人宽容,对心爱的女人更是全部付出。电影的结尾,当他被警察击杀后,倒入血泊中。最后留下的一句话是向他的爱人告别“Bye-bye, Blackbird,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前几天,当我看到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中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在线(AOL)被运营商Verizon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也让我唏嘘不已。作为全球曾经市值前25大的AOL(市值超过1700亿美元),并且在2000110日以1630亿美元的价格蛇吞象吃掉了百年老店时代华纳,今天居然沦落到可能成为Verizon旗下的一个子公司,而市值也仅仅只有44亿。而AOL退出历史舞台,也代表着互联网1.0时代的结束。那么AOL退出历史舞台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市值上千亿的互联网龙头公司最终走向没落?笔者也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首先,从AOL的崛起中我们去看互联网1.0到底是什么。90年代初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以及当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扶持,纳斯达克的第一次泡沫成就了当时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包括AOL,思科,雅虎和亚马逊等。AOL当年解决了一个问题,Connect household to the internet,帮助普通家庭连接到网上。这也是互联网1.0中的核心部分,连接大家上网,然后通过网络去连接这个世界。笔者那时正好在美国读书,也体验过包括AOL和其他网络运营商的各种服务。相比而言,虽然AOL每个月24.99美元的上网费用并不便宜,但其上网服务稳定,而且提供自己的内部搜索,聊天工具AIM以及自己开发的邮箱。这些增值服务都给用户带来了非常好的体验。而24.99美元的上网费虽然不算便宜,但也就是吃一顿披萨饼的价格,性价比很高,网络世界给大家带来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我依稀记得那时还用过一个号称免费上网的软件Netzero。上网完全免费。但其上网环境非常不稳定,经常掉线,速度也很慢,体验很差。最终还是放弃了免费的上网服务,全面转向当时全美最火的网络运营商AOL。在公司最鼎盛的时候,AOL在全美拥有超过2000万付费用户,1998年更是掏钱赞助了Tom HanksMeg Ryan主演的《Youve Got Mail》。同时,其聊天工具AIM是全美用户最多的聊天软件,大量的非AOL用户也通过这个聊天软件和朋友交流。其火热程度,完全不亚于今天的Facebook从这点看,互联网1.0的本质就是连接网络。那一轮的大牛股许多都是基于这个基本点。比如思科的产品是网络连接中最基本的硬件,AOL是帮助大量的家庭实现上网功能,雅虎等门户网站是帮助每个人实现网络信息的连接,而亚马逊则是在互联网世界中电商的最早雏形。当时的互联网1.0也是基于个人电脑的大规模普及,所以也早就了Dell,微软等当时的牛股。

其次,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互联网2.0时代和1.0时代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如果说以AOL的落幕为标准,代表着互联网1.0时代全面退出这个时代。互联网2.0对于1.0的超越是几何级的。在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家庭最基本的一部分,甚至移动互联网带来的24小时随时在线。今天和当年的AOL有些类似的公司就是Facebook。人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Connect to the internet那么简单了,而是Connect to the world。虽然当年的AIM聊天工具是非常强大的社交应用,但其还是缺少那种能够连接全世界的场景,用户界面过于简单。而社交软件有很强的马太效应,一旦有用户流失,就会加速这种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离开。今天,在Facebook上,你可以和全球的互联网用户社交,你的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下一下子能够扩张10倍!同时,Facebook也解决了只有在线才能社交的问题。你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在好友朋友圈留言,贴照片等。如果我们对比类似的雅虎和谷歌,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雅虎虽然依然活跃在资本市场,但是如果剔除其所持有的阿里巴巴市值,雅虎本身的市值也是所剩无几。雅虎是典型的第一代门户网站,其界面内容杂乱无章。公司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变现,等于在界面中开了无数的小链接。而今天,谷歌的界面非常干净整洁,其强大的大数据技术完全不需要外部链接来了解客户,变现能力也比互联网1.0的企业强得多。所以说,互联网2.0对比1.0时代,本质的区别在于个性化的互联网用户需求。用户已经不会再仅仅满足于互联网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内容,而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每个互联网用户自身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已经不是一种昂贵的商品,而是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在这个背景下,个性化的社交,商品,信息获取等需求逐步被满足。而这背后产生的数据,社交网络,信息量,变现能力等都几乎级于1.0时代。

最后,我们再思考AOL的退出对于今天的启示。笔者认为有几点:1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会比企业预期的要低。当年AOL通过优质的服务,附加值的聊天和邮箱功能等迅速扩张了用户。然而当AOL在宽度上网的行动力慢于对手后,大量的用户开始流失。原本认为的客户黏性其实比管理层想象的要弱;2一旦企业的失去了创新,其毛利面临大幅下滑的风险。高科技企业最大的护城河就是不断创新的团队。而AOL并购时代华纳之后,公司文化水土不服,造成了大量的创新团队流失,公司也逐步变成了一个低毛利的企业;3)纳斯达克当年见顶的标志就在于AOL蛇吞象吃掉Time Warner而在任何泡沫中,当带头大哥无法出现上涨后,也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当年没有任何 硬资产”的AOL能够收购时代华纳就是泡沫演绎的极致。而整个收购案件在被美国SEC批准后,双方的股价已经出现了大幅下跌。4)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快。这种快也意味着行业的变迁,商业模式的变化。一旦企业的发展跟不上科技的速度,公司的市值下跌90%以上都是非常可能的。或许十年后,我们也会发现类似于Facebook, 谷歌等互联网2.0的公司市值出现了90%以上的跌幅。那么,就一定是互联网2.0的谢幕。

最后的最后,附上笔者当年写的关于AOL和时代华纳并购案的思考。如果您觉得有帮助,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颠势。

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纳斯达克当年的见顶有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微软被裁定垄断以及AOL和时代华纳错误的并购。回顾历史总是能让我们去更好的思考未来。AOL和时代华纳的并购是毫无疑问史上最失败的并购案,也是历史上第二大的并购案。这次并购如何发生,又因为什么而走向失败?我想通过自己粗浅的分析来给大家带来答案,也给大家对于新商业模式的分析带来帮助。当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今天马上又要出差了),我今天就写第一部分:这个并购是如何发生的。

根据Business Insider的数据,仅仅从2011年到2012年的一年中,AOL自有的聊天工具AIM的用户数量下滑了64%,省下仅仅4百万人在上面聊天。在微软的MSNSkype的聊天工具,谷歌的Talk IM等之前,AOL的聊天工具AIM是全美几乎必备的聊天。因为曾经许多年前,AOL是那样的主宰着美国的互联网。在他的鼎盛时期,曾经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就是Tom HanksMeg Ryan的那部著名的电影《Youve Got Mail》几乎就是给AOL那句著名的广告词做广告。第二就是AOL居然蛇吞象。在2000年并购了百年老店Time Warner

我们的故事从AOL CEO Steve Case说起。1983年,24岁的Steve Case还只是必胜客的市场部员工。他在投行工作的哥哥帮他在一个电脑游戏公司找了份工作。这家公司不久倒闭了。然而Case通过这种创业的经验找到了另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职。就这样,起起落落,到了1993年,Steve Case成立一家有梦想、有活力公司的CEO,这家公司叫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AOL其实就是一家提供上网服务的供应商。当初Steve Case说服电脑运营商在电脑里安装他们的试用版产品,他们还挨家挨户邮寄免费的使用安装盘。而那时AOL也正遇上全美互联网启动的第一波浪潮,他们踩在了浪潮之巅。于是到1998年《Youve Got Mail》上映时,AOL已经在全美拥有了2000万的付费用户!如果我没记错,AOL的月上网费用是24.99美元。是今天Netflix月费7.99美元的三倍。AOL相比其他上网运营商,他还提供自己的内部搜索,聊天工具AIM,状态更新和自己开发的邮箱。在那个年代,AOL就是谷歌,FacebookTwitter加在一起。在八年的时间内,AOL的市值上涨了1000倍。互联网的泡沫让这个原本就在那个年代最优秀的成长股出现了加速的上涨。从19971999年,AOL复权后的股价从1.5上涨到大概75美元。AOL42亿美元收购了当初互联网的第一浏览器NetscapeSteve Case突然发现自己在管理着一个市值超过1720亿美元的巨头。那时,AOL是全球市值最大的25家公司之一,市值超过了通用汽车和波音的总和!而40岁的Steve Case个人身价也超过了15亿美元。他获得的不仅仅是利,还有很多的名。他两次出现在商业周刊的封面人物。华尔街对他充满了崇敬(可能和今天对亚马逊的Jeff Bezos一样)。克林顿总统邀请他共进晚餐。在瑞士的达沃斯论坛,全球的领导人认真倾听他对网络的演讲。而AOL如此巨大的市值也可以让他们买下全球任何一家公司。

于是2000年的110日,经过了无数次的会议讨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诞生了。仅仅拥有2000万用户,没有任何硬资产的AOL蛇吞象,以163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时代华纳。Case和时代华纳的CEO Levin紧紧拥抱。而华纳的大老板Ted Turner也把这次并购的激动人心形容为第一次had sex。在那个时候,拥有互联网用户的AOL并购拥有有线电视资源的Time Warner并购是相当合理的。两家并购之后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也为之后AOL进军有线上网模式提供了基础。回头看,有线电视,上网,甚至电话打包的收费模式的确成了美国后来最终发展的业务模式。

然而,时代华纳内部保守的旧媒体问题,和AOL高估的股票估值都成了合并后的问题。从合并宣布到最后完成,AOL Time Warner的股价下跌了23%。而到了一年之后,股价又下跌了35%。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叠加2011911的恐怖分子袭击,也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同时两家公司的内部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敌对的部门互相看不清对方,高层人员在董事会中也相互指责。这也让大家发现,这两个公司根本就不适合在一起。大量的员工被裁掉。许多员工的退休账户也因为股价的暴跌而一落千丈。Ted Turner本人随后也承认自己从中亏损了80亿美元。

Steve Case于20031月辞去了CEO的职位。在他辞职以后,AOL Time Warner宣布了单年990亿美元的亏损,这是美国历史上公司亏损最最严重的一次。上千人又在这次风波中被裁员。2009年的129日,在合并了9年之后,AOL宣布和Time Warner“离婚”,也宣告了美国历史上最失败的并购终于结束了。我刚刚看了一下AOL的市值,目前的市值仅仅26亿美元。曾经172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如今仅仅剩下过去的2%不到。而Steve Case,在离开了AOL的辉煌岁月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运作自己的创投孵化公司Bigcommerce,同时为美国政府规划如何管理中小企业。He is back to average Joe, of course still richer than most of us.

好了,我今天先把这个失败的并购讲解一下。抛砖引玉。我回头有时间会详细分析这个并购失败的关键在哪里。这是一个商学院必读的商业案例!我先去机场了。

上次写了美国历史上最大也是最失败的并购案分析AOL收购时代华纳的第一部分,朋友们也反应很热烈。很多人还提起了一本书《浪潮之巅》。说到这本书,我也顺便给大家推荐一下。这本关于科技股浪潮的书非常有可读性,而且都是那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读一下。

言归正传,上次我简单把AOL的起家和时代华纳当时并购的背景简单交代了一下。今天我也想说说自己核心的思考,为什么这个并购案会失败。

《浪潮之巅》中有一部分述说了华尔街和科技行业之间的关系。许多科技股的欣欣向荣来自于华尔街的吹捧,而一旦华尔街不认可某些并购,甚至公司也会进行无情的打压。比如说后来微软对于雅虎的敌意收购,由于会导致两个公司市值之和的缩水,导致华尔街纷纷站在了杨致远身后,也让他能够强硬的拒绝微软而增加了底气。AOL和时代华纳的并购,从一开始就不被市场所认可,同时又遇上了纳斯达克的暴跌,是这个合并案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本身,快速增长代表新业务模式的AOL收购属于传统传媒的时代华纳后,业绩的增速一定会大幅放缓。而且一个轻资产公司吞并掉重资产的传统传媒,也会导致公司的包袱越来越大。在2000111日,也就是并购宣布后的一天,华尔街投行纷纷大幅下调AOL的目标价和评级。AOL的股价一天内暴跌10%,为上市以来的最大跌幅,而那天也爆出了9400万股的天量成交。AOL股价在宣布并购后的三个交易日内下跌了14%63.25美元。而时代华纳收入82美元,比消息宣布前上涨了26.6%,然而大部分上涨是宣布合并的当天,在那之后时代华纳也是下跌的。许多人都猜到,20003月中旬开始,随着微软被宣布为反垄断,美国网络股的泡沫终于被刺破。股价纷纷出现了大幅抛售。到了2000年年底这个世纪并购被批准时,AOL的股价已经下跌了34%,时代华纳下跌了23%。并购的最终市值为1060亿美元,居然比并购前缩水了750亿美元。到了2001年,两家公司并购后的真正股价为47美元。在并购后的第一份季报中,新公司的利润仅仅增长了9%,这显然无法支撑AOL的高估值。而2001年的熊市以及之后的911对于这个新公司的股价更是雪上加霜。911之后,AOL时代华纳的股价更是下跌到了34美元。也基本宣告这个曾经的明日之星已经被华尔街所抛弃。到了02年的3月,公司更是爆出财报作假的丑闻。02年的312日,股价下跌到了10美元。一个月后,他们就公布了美国历史上单季度公司最大的亏损,542亿美元。如同《浪潮之巅》所阐述的精神。当一个时代退潮时,没有人能够阻止。事实上,在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至2002年间,全球有至少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关门。整个IT行业进入了寒冬。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导致并购后的公司并没有出现1+1>2的效果。当初AOLCEO Steve Case可是科技股中的头牌人物。90年代的AOL模式虽然简单,但又代表着创新的业务。98年时,年仅40岁的Steve Case已经身价过10亿美元,多次被选为美国商业周刊中最优秀的领袖。在那个年代,Steve Case就是今天的乔布斯(可能仅限美国以内,因为美国以外的人不知道AOL是什么)。而那时,伟大的Jeff Bezos还是个没人关注的毛头小伙。而Steve Case当初做这个并购的源动力也是make perfect sense。他很早就意识到拨号上网一定是过度时期的产品,全世界未来必须进入宽带上网的时代。Steve Case当时很早就提出了将网络,电视和电话服务一体化的想法。然而Steve Case推动一体化的想法在内部也遇到了巨大阻力。毕竟时代华纳的传统管理层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而只是把Case当做一个靠互联网发家的暴发户。而AOL的竞争对手利用他们缓慢的磨合期,快速推出了宽带上网的服务。由于没有宽带业务的支持,AOL提供的DSL高速上网业务比别人慢了半拍。而传统的拨号上网业务收费比别人高,但没有任何创新。那时,为了保持盈利,AOL把拨号上网服务月费从21.95美元提高到了23.90美元。这导致AOL出现了大量的客户流失:一部分客户被宽带上网吸引走,另一部分客户被廉价的竞争对手所抢走。在并购之前,AOL和时代华纳合并时曾经为用户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电脑,电视,音乐和电影等媒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用户共享。事实上,这种模式今天依旧是传媒企业所追寻的梦想。然而合并后,两家公司业务基本上是互相分割的状态,没有任何的Synergy。由于受到网络宽带,传输等技术方面的限制,AOL无法将时代华纳的强大内容资源转为高额的收入,而时代华纳也没有通过AOL的网络服务出售给消费者,建立盈利的模式。粉刺的是,今天美国互联网服务公司的模式,正是Case当年设想的有线电视,互联网和电话的打包服务模式,目前基本上由Verizon所垄断美国东部地区的服务。随便翻开公司03630日的二季度报告就发现,那个季度美国在线的美国用户数量大幅下降1200万,下跌至2530万人,广告收入也下降了48%。事实上,在2003年期间,公司的客户在全球总流失数为500万,总用户数已经下降到3000万。

最后一个原因是公司文化的不融合。AOL的员工有着明显硅谷的IT文化,在他们眼中时代华纳的人都说如此古板。而时代华纳也无法接受AOL带来的这种嬉皮的IT文化。在他们眼中,AOL只是他们庞大公司的一个部门。这两种文化根本无法磨合,也对公司之后的问题造成了巨大隐患。另一方面,由于AOL是蛇吞象。在并购了时代华纳之后,他们无法将企业文化也并购入时代华纳。毕竟当时,时代华纳有员工6万多,AOL1万多人。时代华纳的总资产是AOL7.5倍,商誉是AOL36倍,然而并购前的市值却是AOL50%

最终,Steve Case2003年初辞职。可悲的是,当他辞职的当天,股价上涨了30美分。这种情况和微软的鲍尔默辞职时反应一样。整个华尔街都受够了这个失败的管理者。无论你曾经多么伟大,多么优秀。一旦你的公司股价开始下跌,而你无法扭转困境,那么最终你将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今天,有多少人会记得Steve Case这个名字?大家会记住盖茨,乔布斯,甚至Jeff Bezos。但昙花一现的AOL,却很快被市场所忘记了。而2003年,AOL这个名字也被时代华纳所除名。在2009年这个并购案正式宣布失败之前,市场已经逐渐淡忘了AOL

对于我自己来说,刚去美国的时候就是AOL的客户,非常喜欢他的上网工具。而之后由于出现了宽带,没有创新我离开了AOL的服务。我亲身经历过AOL作为网络巨人的时代,也亲眼看着这个巨人的倒下。所以,写这样一个投资案例的分析让我自己尤为深刻。今天,随着越来越多国内的传媒公司也开始出现各种并购,我希望自己的简单分析能给您投资也带来帮助。大家多交流,互相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