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净与慈悲

 尽收眼里 2015-05-18
 我们接触佛法之后,这桩事情了解认识更清楚、更透彻了,知道世尊名号这个意义非常非常的深刻。“释迦”意思能仁,能够仁慈博爱,这是讲对他,对一切人、物,对一切众生要发挥自己本性里面的仁慈博爱。仁慈博爱是性德,我们失掉了仁慈博爱,那就是迷失了性德。“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比清净还要殊胜,寂灭必须要证得缘生无性,根本无性,寂灭才能现前。严格的讲,寂灭的境界,明心见性的人才有,也就是说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能得一点清净心就不错了,清净心跟寂静有少分的相应,寂静我们做不到。寂静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断了,你才能现前,这是我们没有法子做到的。所以,我们只希望在修学过程当中,心地愈清净愈好。要想清净,那你一定要懂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修清净心。
 
  清净跟慈悲这当中有没有矛盾?在我们凡夫来讲,肯定是有。慈悲,那你得要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琐碎的事情可多了,你怎么能清净?但是真正觉悟的人、功夫得力的人没有问题,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同时他又能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是慈悲不碍寂静,寂静不碍慈悲,慈悲跟寂静是一不是二,这是法身菩萨们的境界。我们怎么学法?我们帮助一切众生要学不着相。这个不着相从哪里学起?我常常勉励同学们,只要自己不落在名利里头,心就能得清净。我们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远离名闻利养,心就清净了。
 
  如果心里头沾上名闻利养,那你当然不清净。没有名闻利养,我们事情做得很成功,众生有福;如果事情做得不成功,有障碍,众生没福,我自己没有得失。做成功,我也没有什么得,做失败了,我也没有失,没有得失。没有得失,你心里头才清净。做成功了欢喜,做不成功懊恼,那你就着了相,你被境界转,你不是在转境界。这一点初学人还能办得到,所以我们在这里用功夫。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决定不要有执着,不但是身外之物要看破、要放下,就连这个身体,这个臭皮囊你也要看破,也要放下,这个里头修清净,有丝毫的染着就不清净了。清净跟寂灭那个距离还很遥远很遥远,但是什么?它是一个方向,它是一条路,寂灭那是走到目的地了,这个清净是才开始、才起步。方向目标没错,要真修,要真放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