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秘

 开荒的农民 2015-05-19

美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秘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玉米总量的42%,是机械化、规模化高产高效生产管理技术最先进国家的国家之一。

    美国玉米生产技术简化有效,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着重于播前准备、播种和收获,收获后施肥、处理秸秆与综合整地,生育期间基本上不进行田间管理。
   
美国玉米生产具有“五重五不重”的特点:

 重播前整地,不重播后管理; 重效益,不重产量;重培肥地力,不重追肥;重农机,不重农艺; 重晚钟晚收,不重早播早收。

    美国玉米生产的土地耕作和培肥地力主要集中在收获后进行,为春季及时高质量播种和玉米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播种后到收获前基本上不进行田间管理。(美国是大面积农场化经营模式;我国是小面积一家一户生产模式。)
   
美国玉米带免耕约占20%,条带深松耕作占70%;玉米田以深松为主,很少能见到翻耕。中国目前是以翻耕和旋耕为主,夏播区玉米大部分为免耕直播方式栽培。
   
美国玉米株高240-250cm左右、穗位高110cm左右,整齐度高、耐密植、单株生产力高、抗倒、抗病虫等。综合抗逆性强,播种至成熟即全生育期110-120天,但从成熟到收获还有近1个月的脱水时间,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降至15%-20%、茎秆坚硬、不倒伏,全部机械收获籽粒。这是大农场的必然做法。

    中国玉米平均株高300cm,平均生育期101(夏播)-130(春播)天。未来发展生育期可缩短为95-125天,株高250-300cm。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达到18%左右,向机械化收获籽粒迈进!
   
在美国绝大部分采用76cm等行距播种,极个别农场受老型号联合收获机固有行距的制约而种植90cm行距。主要是由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和田间作业机械的固定幅宽来决定。如果要改变行距,那么所有的机械就需要全部更换!! 

    在中国一般生产条件下采用等行距(50-60-66cm)种植;在高密度(高产)条件下也有选用大小行种植的。
  
在美国伊利诺州,为了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也有采用大小行种植(但与我国的大小行种植概念不同,其大行距仍为76cm,小行距18cm三角形错位播种,两列小行距株数之和与等行距单行株数相同)及51cm行距种植。行距变小的趋势及进程主要由农机具的改革所决定。
  
在伊利诺州和艾奥瓦州部分地块采用植株上部2/3机械打捆作饲料,下部1/3还田。玉米秸秆生物柴油利用处于研发和技术储备阶段,颇具有超前性。
   
美国玉米一般在胚顶端出现黑层、乳线消失后24周收获,果穗在田间脱水,当籽粒含水量下降到15-18%时,直接收获籽粒,既可减少烘干成本,又可保证商品粮质量。(一个农场大面积收获无法晾晒,舍此别无他法。)。《
资料来源: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赴美考察报告。》

 

    配图欣赏: 

 

      

 

 

 

 

 

 

 

 

 

 


 

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

张 瑛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美国是玉米杂交种的首创国,也是世界上第一玉米生产大国。美国玉米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之首。90年代美国的玉米面积为2757.1万hm2,占全世界玉米面积(13261.8万hm2)的20.79%,总产量为20617.2万t,占世界玉米总产量(50674.2万t)的40.69%。美国玉米单产水平达7439.6kg/hm2,相当于世界平均单产的1倍。美国的玉米生产可以概括为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用途饲用化三大特点。统计表明:50年代玉米产品用作饲料的占85.7%,工业原料和食品占8.08%,出口占5.17%;60年代饲用玉米占77.76%,工业原料和食品占8.23%,出口占12.38%;70年代饲用玉米占66.02%,工业原料和食品占8.77%,出口占25.21%;80年代饲用玉米占59.36%,工业原料和食品占11.65%,出口占28.63%;90年代饲用玉米占57.6%,工业原料和食品占12.7%,出口占27.8%。因此,美国50~80年代饲用玉米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出口量增长迅速,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的玉米数量较为稳定。

1实行种植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

根据各地的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安排作物布局,实现玉米区域化种植,是美国玉米高产的重要经验之一。早在40年代美国就形成了包括依阿华、伊利诺斯、印第安纳、俄亥俄和密苏里5个州的玉米带。美国的玉米带位于北纬38°~43°,西经82°~102°范围内,海拔不到500m。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属肥沃的草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达3%~5%。无霜期为160~180d,在玉米全生育期≥10℃的活动积温达3300~4600℃·d。玉米生育季节(4~9月)降雨量可达530~650mm,而且每个月都有80~90mm的均匀降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发育,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美国玉米带。近年,由于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作业,以及化肥和除草剂的大量应用都促进了玉米种植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实践证明,实现专业化和区域化种植更便于大面积实行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集中使用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有利于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药和除草剂等,有利于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适地种植可以更好地满足玉米生产的需要,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更好地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

2玉米杂种优势利用

美国培育和推广玉米杂交种是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据Russell估算,玉米产量的增加有60%属于遗传因素。近30年来美国玉米产量的提高,40%~50%应归因于杂交种的推广应用。据佟屏亚(1986)分析,美国为保证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第一是重视玉米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各农业科研单位和州立农业院校都从事玉米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全国还有700余家种子公司担任部分科研和育种工作,培育自交系和杂交种。第二是重视玉米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工作。各地都建立自己的种质基因库,为玉米育种和改良新品种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第三是有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严格的种子管理制度。国家有专门机构负责良种区域试验、良种审定、登记、种子生产和种子检验等项工作,以确保种子质量。第四是玉米良种由国家统一供应。近年,美国每年大约需要原种4亿kg,生产这些种子需要20万hm2的良种基地。美国的原种生产由专门的农场承担,种子不准私自出售,不准自己留种种植,国家种子公司负责种子的收购、鉴定、干燥、精选、分级、拌药和包装等作业,还负责良种的普及和技术指导工作。

3科学合理地施肥和轮作

美国十分重视发展新型肥料品种,主要有氮磷钾复合肥料和含有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料、高浓度肥料和液态肥料等。美国复合肥料用量占化肥总量的80%左右;高浓度肥料的有效成分为85%~95%,可以减小肥料体积,节省包装和贮运费用;液态肥料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等特点,主要有液氨、氨水和氮溶液,结合灌溉用于追肥。目前,玉米对氮肥的利用率只有50%左右,为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流失,把速效氮制成缓效肥料,这种肥料可以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延长肥效,提高利用率。

美国在施氮时加入硫脲、双氰铵、五氯六吡啶等氮肥稳定剂,可以抑制土壤中亚硝化极毛杆菌的活性,从而抑制氨态氮的硝化作用,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5%~25%,也可使玉米增产4%~5%。美国比较重视基肥,氮肥一般是在秋翻地时施入全部数量的2/3,其余1/3用作追肥;美国大部分玉米田含磷量较低,每隔2~3年都要大量施用磷肥,一般在秋翻时撒施或在播种时作为种肥施用,其后效可达3~4年之久;钾肥也是在玉米田每隔2~3年集中施用一次,在秋翻时撒施后翻入土壤,其后效可维持2~3年。玉米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作用,特别是在高产水平下施用锌、锰、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都表现出增产效果,尤其锌的增产效果最大,一般可增产8%~12%。

美国玉米生产施肥不仅肥料充足、质量高、品种齐全,而且施肥方法更具科学性。主要表现在重视营养诊断和农化服务工作。如植株营养诊断、土壤肥力分析、编制农化图、提供肥料分配方案等。美国的土壤调查、植株分析和施肥数量都由科研单位和化肥公司实验室承担。美国各州为农户服务的农化实验室,每3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土壤普查,其分析项目除N、P、K外,还测定S、Mg、Mn、B、Mo和Cu等。

近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的分析法,并根据玉米生产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按地区分类提出施肥计划;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测定植株营养临界值,为农户获得高产提供依据。美国玉米带上的玉米之所以能够持续地高产稳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保持和培肥地力,其主要措施是合理的轮作制度、大量的秸秆还田、注意施用有机肥和高效复合肥料。近年,美国玉米带上的玉米种植面积占40%左右,有30%的大豆面积和豆科牧草,基本上形成了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体系,保证了用养结合。玉米带上生产的大量玉米和大豆作为饲料,发展了畜牧业,因此玉米带又是著名的乳肉带。而发达的畜牧业又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从而恢复和保持了土壤肥力,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另据研究表明,每年翻压6~8t/hm2的玉米秸秆,能基本上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降低。在美国玉米带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秸秆翻压还田,这也是保持和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

4增加种植密度

实践证明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要求群体结构合理和群体中个体发育协调,即要有合适的密度,在30~40年代,美国玉米生产中70%~90%采取行距为107cm的方格宽行种植,密度为3万~3.3万株/hm2;50年代,方形播种面积减少到48%,开始实行条播和点播,行距缩小到102cm,密度为3.8万~3.9万株/hm2;60年代条播和点播约各占50%,行距为96cm,密度与50年代相近;70年代条播面积占90%,点播只占10%,行距为70cm,密度达4万~4.5万株/hm2;90年代全部实行机械化条播,密度达到5万~6万株/hm2,在高产田块或种植耐密品种密度超过6万株/hm2。专家们认为,增加种植密度是近年来美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所调查的549块玉米高产田中,平均单产达到13867kg/hm2,平均密度达到62490株/hm2。玉米密植后,为利于其单株生长发育,逐渐缩小行距而加大株距,这是美国玉米栽培的发展趋势。

近年,美国大面积获得玉米单产13500kg/hm2的田块,平均行距为84cm。玉米密植带来的问题是倒伏,美国每年因倒伏损失产量5%~10%。近年已经通过培育矮秆抗倒品种解决了倒伏问题。预计随着高产耐密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施肥量的增加以及各项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还会有所增加。

5玉米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

美国是世界上发展机械化最早的国家,也是玉米生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40年代前后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畜力在农用动力中只占6%。1940~1944年美国就拥有拖拉机186.1万台,谷物康拜因和玉米收割机40万台,早期的玉米生产机械主要用于翻地、播种和中耕方面,玉米摘穗机已开始普遍使用。60年代使用收获同时脱粒的摘穗机。70年代末期,美国拥有拖拉机438万台,平均每台负担耕地43hm2;玉米摘穗脱粒机57.9万台,每台负担收获面积58hm2。美国农业电气化起步很早。1945年美国就有45%的农场实现了电气化,1960年前后已完全实现了电气化。进入80年代,美国玉米生产已从机械化走向自动化。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特点是向大功率、高速度作业,宽幅和联合作业方向发展。拖拉机功率都在200马力左右,耕地时前进速度达12km/h,可耕地12hm2/d。整地、播种机具作业幅宽达20m左右。为保证播种质量,采用装有电子监控、自动调节和激光定位的先进播种机具,提高了种子定位能力,使播种条幅更加规格,播深控制准确一致。近年,美国拥有各种农用卡车、燃料运输车、肥料车等320万辆,农用飞机1万余架。在一些大型农场,施肥、喷药等都使用飞机作业。美国的农用机械日益向大型化、一机多用和多机联合作业方面发展,使玉米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翻地、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施肥、喷药、排灌、收获、运输、贮存、加工等作业都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高度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大了玉米生产的集约化规模。

总之,美国的玉米生产之所以高度发达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全国2/3的土地是平原和丘陵,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玉米生长。近百年来,美国处于和平环境,两次世界大战对粮食的需求刺激了美国的玉米生产大发展。历届美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采取诸如投资、贷款、价格支持和税法照顾、农产品补贴等政策刺激玉米生产。同时强大的现化化工业为玉米生产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装备和重要的物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