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薯之父”——陈振龙

 虹72 2015-05-19


“甘薯之父”——陈振龙
文字 〖    〗 )
甘薯原不产于我国,16世纪末由福州人陈振龙从“外番”引进,故称“番薯”,陈振龙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甘薯之父”。  
     

    陈振龙,福州长乐县青桥村人(今长乐市鹤上镇青桥村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自幼饱读经书,年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振龙见当地到处种有朱薯,可生吃也可熟食,容易种植。他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朱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联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若把朱薯引种乡土,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于是,潜心学会了朱薯种植之法,等待时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准带朱薯出境的禁令,花巨资购得几尺薯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另有“编入藤篮”、“封装于竹筒中”等说法),藏匿于船中,经七昼夜航行,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福州。
     

    这一年大旱,五谷歉收,福建巡抚金学曾为此大伤脑筋。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其父带回薯藤的经过,并说明吕宋种植朱薯之利,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金学曾对陈振龙涉险带种而归的义举大为称赞,命其觅地试种。陈振龙父子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7月份种下去,4个月后启土开掘,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陈经纶再上《献番薯禀帖》,称番薯适合东西南北种植,恳切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 
     

    陈振龙的后代子孙“克承世业”,一直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陈振龙的曾孙陈以柱在浙江省鄞县试种番薯,把番薯从闽中推广种植到长江流域。乾隆年间,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把番薯引种到山东,在北方各地推广。他不仅赠送薯种和传授技法,还四处自费张贴招贴,动员百姓种植番薯。汇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甘薯专著《金薯传习录》,该书保存了番薯从国外引种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历史资料,是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陈世元的三个儿子陈云、陈燮、陈树继承父志,利用在各地经商的机会,将番薯推广种植到了河南、河北、北京一带。陈振龙家族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农作物推广世家。陈振龙一家七代不仅积极致力于番薯的引种、推广,还将种薯技术传授亲戚朋友,把番薯推广到更多的地方。陈以柱将薯种与种植技法传授给莆田人徐缓携往江浙传植,陈世元携同好友余瑞元、刘曦到山东传种。据四川地方的方志记载,当地的番薯是由陈世元的朋友引种、推广的。
     

    番薯极易种植,产量极高,成了百姓的重要口粮。若遇旱涝歉收的年岁,番薯更是百姓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番薯传入我国,到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政府下令全国推广番薯。这近二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高峰期,粮食供给压力增大,自然灾害频仍,百姓常受饥荒之苦。番薯有效地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番薯的种植也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了这一时期社会人口的增长。 
     

    陈振龙及其子孙虽出身布衣,商贾为业,却一心情系民生,花费了七代人的钱财和心血,引种、推广种植番薯,终有所成,泽被苍生,功德无量,为后人纪念。晚明史学家何乔远曾作《金薯颂》称赞陈振龙引种之功。清代中期,百姓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主祀金学曾,配享陈振龙、陈经纶、陈世元。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又在乌石山清冷台建“先薯亭”,纪念陈振龙把番薯传入中国的大爱行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赋词颂扬陈振龙“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1998年8月,长乐市委、市政府为纪念和弘扬陈振龙的爱国精神,在陈振龙故乡青桥村建立了一座陈振龙纪念亭。2008年又建陈振龙纪念馆,成为长乐市重要的人文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编辑:赵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