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的基本知识:
1.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2.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3.雕母和铁母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4.生坑品和熟坑品 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5.通宝、元宝和重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 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6.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 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转载]中国古钱币知识大全【组图】 [转载]中国古钱币知识大全【组图】](http://image85.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5/1919/53742099_6.jpg)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1、铸币:古代钱币是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光绪末年,开始出现机制钱币。
2、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3、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4、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古代时称圜钱: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5、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6、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7、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8、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9、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10、比轮: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11、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12、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13、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14、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
15、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16、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17、贯:一千文称贯,又:铸钱工场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18、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19、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20、面:指钱币之正面。
21、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22、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23、背文:钱背文字。
24、穿:钱币中间的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25、内郭:指钱孔四周这突出部分,又称好郭。广郭:指内部较宽者狭郭:指内部较狭者。重郭:指两重内郭。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26、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粟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27、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郭外,又称四出,四道。

28、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狭缘:外部较狭,又称狭轮,狭边。
29、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30、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31、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32、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33、日: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又称日文。
34、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偃月。
35、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36、圈星:指钱背下凹之圆圈。
37、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38、光背:指钱背无文,又称素背,光背,素幕。
39、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40、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41、直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42、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43、左读:指钱文由左向右读。
44、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45、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46、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47、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48、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49、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50、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51、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52、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所致。
53、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氧化严重。
54、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铜钱铜锈被传世色泽所掩。
55、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56、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57、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58、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水银沁。
59、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60、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61、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为铜质。
62、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63、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64、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65、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66、剪凿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67、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68、饼钱: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后来在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69、对钱:指钱文对称之钱,其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70、公式女钱:南朝梁武帝时所铸无外郭的五铢钱,也称女钱。
71、男钱:王莽时布泉的俗称。
72、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岳而得名。
73、制钱: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在明朝时始称,清朝时广泛使用。
74、正用钱: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
75、厌胜钱: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用钱,多作吉庆,上梁,供奉,悬挂,佩带之用,又称压胜钱,押胜钱。
76、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
77、佩钱:古人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78、供养钱:寺观内作为供品的钱币,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挂于佛龛之旁,又称佛脏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