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

 lufu1118 2015-05-19

【原文】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伤寒论》(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96)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伤寒论》(97)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伤寒论》(98)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99)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100)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伤寒论》(101)    

8.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伤寒论》(l04)   

9.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伤寒论》(123)   

1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伤寒论》(148)   

1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9)   

12.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伤寒论》(229)   

13.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230)      14.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伤寒论》(231)

15.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伤寒论》(266)   

16.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伤寒论》(394)

17.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379)

18.《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与上条同。

19.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20.《伤寒论》(149)与上文相近。

21.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组成与用法】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 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功效】和解少阳。

【医案】

1.经行寒热往来

初诊:1988年7月16日。黄某,38岁,近3年来经前3~4天即自觉寒热往来,胸痞胀满,头痛眩晕,口苦寐差,约持续半月,直至经水净后2~3天,上症方消。自发病始一直服用感冒药物治疗,但反复发作,未能控制。就诊时为经前1周许,尚未出现寒热往来症状,当绸缪于未雨。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解少阳。        

方剂:小柴胡汤。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党参12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6个,5剂。

服药后连续观察2个月经周期,经行寒热往来等现象未再出现。

2.妊娠恶阻

初诊:2005年4月27日。周某,25岁,妊娠45天,恶心呕吐4天,吐出食物,口淡多唾,不欲饮食,脐腹或胀,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方剂:小柴胡汤。柴胡10g  半夏12g  党参10g  炙甘草6g  炒黄芩5g  生姜5片  大枣6个,3剂。

二诊:2005年4月30日。呕吐消失,脐腹胀除,B超见宫内胎儿存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半夏加至15g,5剂。 

3.妊娠恶阻外感

初诊:2005年7月23日。吴某,30岁,妊娠64天,恶心,呕吐胆汁,咽喉不适,身冷咳嗽喷嚏。舌稍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清肝和胃,疏肌解表。

方剂:小柴胡汤。柴胡10g  炒黄芩10g  党参15g  半夏15g  炙甘草5g  生姜4片  大枣4个,4剂。

二诊:2005年8月18日。因便秘就诊,上药服后,恶阻外感均消失。

4.妊娠腹痛(慢性胆囊炎)

初诊:2006年6月8日。陈某,32岁,妊娠52天,原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连日吃肉骨头汤之后,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下腹胀,无背部放射性疼痛,大便正常。B超检查提示:胆囊内见一4mm×5mm大小的息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慢性胆囊炎。(2)胆囊息肉。

治法:疏肝清热利胆。

方剂: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  炒黄芩12g  党参12g  半夏10g  炙甘草9g  生姜3片  大枣5个  金钱草12g  枳壳6g  木香6g 神曲10g,4剂。

二诊:2006年6月10日。进药2剂,上腹部疼痛辄消失,下腹不胀,右侧少腹抽痛,舌脉如上。

治法:和血清热安胎。

方剂:当归散加味。当归5g  川芎5g  白芍12g  白术10g  黄芩10g  莲蓬10g  野苎麻根15g  金钱草10g  木香5g,4剂。

5.药物副反应

初诊:1987年12月16日。夏某,33岁,生育后10年,发现两侧乳头挤出少量白色乳汁,无血性分泌物,乳房未扪及肿块。月经周期定,时常头顶部疼痛,或伴有恶心。前医用溴隐亭片每次2.5mg,每日3次,连服6天之后,出现不能自制运动,做气功时无法入静,乱跑而难以自我控制,产生自杀妄念又感惧怕。延诊时已被强迫卧床。症见头痛,恶心,自觉身冷发热交替发作,肢体阵发强痉,畏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和解少阳,佐以疏风。         

方剂: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g  党参12g  半夏15g  黄芩9g  白芍10g  炙甘草5g  生姜5片  大枣10个  蔓荆子10g  僵蚕9g,2剂。

进药2剂,上述症状全部消失,改用疏肝养血之剂善后。

6.夜寐寒热往来

初诊:2005年3月23日。陈某,24岁,夜寐中寒热往来直至天明已经3天,寒时发颤,热时浑身汗出,测量体温正常,白昼一如常人,纳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解少阳。                   

方剂:小柴胡汤。柴胡10g  炒白芍10g  炒黄芩8g  半夏10g  炙甘草6g  生姜4片  大枣6个,3剂。

二诊:2005年3月26日。服药当晚夜寐寒热现象即消失,并未再发。

7.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出汗)

初诊:2005年12月5日。徐某,45岁,经期过长一个周期,伴潮热出汗一月就诊,胃脘或胀,带下不多,阴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肝调气,养心止汗。

方剂:小柴胡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柴胡10g  炒黄芩10g  党参12g  半夏10g  炙甘草9g  生姜4片  大枣6个  小麦30g  糯稻根30g  甘松10g 佛手10g  龙骨15g  牡蛎15g,5剂。

二诊:2005年12月12日。潮热出汗减轻,胃脘胀除,大便软,小便不尽感,检测性激素水平:促黄体生成素22.02mIU/ml(卵泡期正常值2.57~26.53mIU/ml),促卵泡生成素38.23mIU/ml(卵泡期正常值3.35~21.63 mIU/ml),雌二醇37pmol/L(绝经期﹤36.7~102.8 pmol/L)。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茯苓10g、黄连5g,5剂。

三诊:2005年12月19日。潮热出汗均已消失。

【方剂比较】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小柴胡汤的比较:

两方相比都含有黄芩、炙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另有芍药一味,而小柴胡汤则还有柴胡和党参。小柴胡汤中柴、芩相合可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虽称“太阳与少阳合病”,而所举之症仅下利和呕,已无表证可寻,故弃用柴胡解表药,加芍药以敛阴和营,缓急止痛;里虚不甚,故不用党参。      

【按语】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是《伤寒论》中的一张著名方剂,它以能和解半表半里证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食喜呕等症状著称。苏东坡说:“药虽出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小柴胡汤就是这样一张不可替代的名方。

案1为经行寒热往来,虽非“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但近乎热入血室证,又脉证相符,故用原方投之,立竿见影。

案2、案3为妊娠恶阻。少阳证有“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诸症,又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以及“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说。恶阻属于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气阻上者,常见恶心呕吐、脐腹或胀,或者出现呕吐胆汁,可以投用小柴胡汤,若兼有外感的妊娠恶阻,则更加合拍。案2恶心呕吐,口淡多唾,脐腹或胀,舌淡红,证偏于寒,故使用小柴胡汤时,黄芩仅用5g,生姜用5片;案3恶心呕吐胆汁,又兼外感,舌稍红,证偏于热,故使用小柴胡汤时,黄芩用10g,生姜用4片,寒热有甄别,药物方有出入。

案4为妊娠腹痛,此腹痛非同于先兆流产的腹痛,而是起因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息肉,故安胎非其治也。观急性胆囊炎发病时的症状,大都出现发热,可有寒战、高热,上腹部或右肋缘下的胆囊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与原文15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条十分相似,以六经辨证,当属少阳,因此当以清肝利胆为治。小柴胡汤具有利胆作用,通过对一组胆石症病人的术中胆道内压测定得到证明,该实验观察小柴胡汤对胆道口括约肌调节机制的影响。结果在0.1~0.5mL/s时,1/4、1/5衰减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表明小柴胡汤在胆道内压升高时能使胆道括约肌松弛迅速并且充分,防止胆汁淤滞。该案“胸满胁痛”,所以选用小柴胡汤以清疏肝胆,加金钱草、枳壳、木香、神曲清肝胆通气滞。二诊时上腹部疼痛消失,出现右侧少腹抽痛,此为胎动不安,改用当归散加味和血清热安胎。

案5为药物副反应,由于患者出现头痛,恶心,自觉寒热往来,脉细弦等少阳症状,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蔓荆子、僵蚕利头目,疏风解痉。

案6为夜寐自觉寒热往来,但体温正常。《难经·二十九难》云:“阳维为病,苦寒热。”读薛生白《扫叶庄医案》有“阳维失护,自觉背脊烘热,汗则大泄出不止,汗过周身冰冷畏寒,且不成寐,寐则气冲心跳,汗亦自止,以阴不内守,阳不护外主治。”该案虽不属伤寒之半表半里证,但与小柴胡汤证颇为类似,投而辄效。

案7为更年期综合征,该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为潮热汗出,发病机理则为阴虚阳亢。而条文21中载有“孤阳上出,故头汗出”和“亡阴血虚,阳气独盛”,前者言临床症状,后者述病因。“孤阳上出”者,必定面部潮红发热而再头面汗出,因此,该条文与该案的主症十分相近。故用小柴胡汤加甘松、佛手,增强其调气开郁之功效,配合养宁神的甘麦大枣汤以养心阴,加糯稻根、龙骨、牡蛎以养胃阴,退虚热,止汗,疗效斐然。薛立斋对小柴胡汤的运用发挥颇多,他认为该方具有清肝调气和脾胃的功效,可以验诸于该案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