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智者的教诲 《先知》是纪伯伦“从少年时即开始酝酿,早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的“伟大成就”。他认为,人类精神发展是沿着“侏儒——人性——神性”的轨道发展的,这与尼采的“超人”哲学颇为相似,但又与尼采不同,纪伯伦是带着爱去启示人类的。 他谈爱 爱是永恒的话题,是一生的学习。爱从不是只会带来欢乐与平静,更多时候,爱是携了考验、历练而来。爱是玫瑰,也是玫瑰枝桠上的尖刺。 他谈婚姻 婚姻是座围城,而保持婚姻长久幸福的秘籍也许就是人格的独立。可以相互依靠,但不要放弃自立的能力;可以给予无穷的爱意,但万万不可丢了自己。 他谈苦痛 不必为追寻安乐而逃避苦痛,纪伯伦说,苦痛是“医治你病身的苦药”,这与《孟子》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何其神似。你如何对待苦痛,苦痛就如何回报你,你若意志消沉,苦痛便啃噬你;你若乐观坚定,苦痛就供养你。 沙与沫瞬间的永恒 《沙与沫》(Sand and Foam)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作者以自然景物“沙”、“泡沫”为比喻,寓意着人在社会之中如同沙粒般微小,万物如同泡沫般虚幻。整部诗集散发着着智慧的光芒,富有哲理且富于音韵之美。 正如纪伯伦所言: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光明中沉睡的“我”虽被光明包围,目之所至也许只是浅层的表面,而黑暗中清醒的“我”虽深陷黑暗,却能洞悉内里。 他教导我们用心去领悟生活,而不要做表面文章,流于浮华。 泰戈尔在其散文诗集《流萤集》里写到:“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纪伯伦灵感的“沙与沫”虽然注定会被冲刷、消散去痕迹,但其诗文的力量却不会在人类历史上消亡。海潮会抹去沙滩上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将永远存在。它们会记得,沙与沫曾经存在过。 纪·哈·纪伯伦 (Kahlil Gibran) (1883-1931) △ 纪伯伦《自画像》 欧美评论家将它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先知》在中国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冰心曾说:“一般说来,年轻时都会喜欢泰戈尔,而年纪大了,有了一段阅历之后,就会转向纪伯伦。” 他那从灵魂深处传来的生命之歌,富有神秘天启预言式的语句,宛如天籁之音,传达出人生的真理,成为融合东西方心灵精髓、超越时空的永恒箴言,为心灵迷失于尘世的人们起着洗涤灵魂的作用。纪伯伦足以堪称人类精神修养大师,他的文字历久弥新,传遍了全世界,超越了时空与国界的限制。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并被誉为“东方赠送给西方的最好礼物”。1983年纪伯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 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终身未婚,一生孤独,英年早逝。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