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书:先知 沙与沫——纪伯伦

 高山仙人掌 2015-05-20



先知智者的教诲


《先知》是纪伯伦“从少年时即开始酝酿,早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的“伟大成就”。他认为,人类精神发展是沿着“侏儒——人性——神性”的轨道发展的,这与尼采的“超人”哲学颇为相似,但又与尼采不同,纪伯伦是带着爱去启示人类的。




他谈爱

假如在你的疑惧中,只寻求爱的和平与逸乐,

那不如掩盖你的裸露而躲过爱的筛打,

而走入那没有季候的世界,在那里你将欢笑,却不是尽量的笑悦,你将哭泣,却没有流干眼泪。


爱是永恒的话题,是一生的学习。爱从不是只会带来欢乐与平静,更多时候,爱是携了考验、历练而来。爱是玫瑰,也是玫瑰枝桠上的尖刺。



他谈婚姻

站立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

因为殿宇的支柱总是彼此分立的,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下生长。

婚姻是座围城,而保持婚姻长久幸福的秘籍也许就是人格的独立。可以相互依靠,但不要放弃自立的能力;可以给予无穷的爱意,但万万不可丢了自己。



他谈苦痛

倘若你能使你的心时常赞叹日常生活的神妙,你苦痛的神妙不减于你的欢乐;

你要承受你心灵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

你要静守,度过你心里凄凉的冬日。


不必为追寻安乐而逃避苦痛,纪伯伦说,苦痛是“医治你病身的苦药”,这与《孟子》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何其神似。你如何对待苦痛,苦痛就如何回报你,你若意志消沉,苦痛便啃噬你;你若乐观坚定,苦痛就供养你。



沙与沫瞬间的永恒


《沙与沫》(Sand and Foam)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作者以自然景物“沙”、“泡沫”为比喻,寓意着人在社会之中如同沙粒般微小,万物如同泡沫般虚幻。整部诗集散发着着智慧的光芒,富有哲理且富于音韵之美。



曾有七次我鄙视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是在她可以上升而却谦让的时候。

第二次是我看见她在瘸者面前跛行的时候。

第三次是让她选择难易,而她选了易的时候。

第四次是她做错了事,却安慰自己说别人也同样做错了事。

第五次是她容忍了软弱,而把她的忍受称为坚强。

第六次是当她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面具之一。

第七次是当她唱一首颂歌的时候,自己相信这是一种美德。


正如纪伯伦所言: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光明中沉睡的“我”虽被光明包围,目之所至也许只是浅层的表面,而黑暗中清醒的“我”虽深陷黑暗,却能洞悉内里。



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

她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

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她不是那你能看见的形象,能听到的歌声,

却是你虽闭目时也能看见的形象,虽掩耳时也能听见的歌声。


他教导我们用心去领悟生活,而不要做表面文章,流于浮华。

泰戈尔在其散文诗集《流萤集》里写到:“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纪伯伦灵感的“沙与沫”虽然注定会被冲刷、消散去痕迹,但其诗文的力量却不会在人类历史上消亡。海潮会抹去沙滩上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将永远存在。它们会记得,沙与沫曾经存在过。



纪·哈·纪伯伦

(Kahlil Gibran)

(1883-1931)


△ 纪伯伦《自画像》


欧美评论家将它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最美妙的声音”。《先知》在中国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冰心曾说:“一般说来,年轻时都会喜欢泰戈尔,而年纪大了,有了一段阅历之后,就会转向纪伯伦。”

他那从灵魂深处传来的生命之歌,富有神秘天启预言式的语句,宛如天籁之音,传达出人生的真理,成为融合东西方心灵精髓、超越时空的永恒箴言,为心灵迷失于尘世的人们起着洗涤灵魂的作用。纪伯伦足以堪称人类精神修养大师,他的文字历久弥新,传遍了全世界,超越了时空与国界的限制。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并被誉为“东方赠送给西方的最好礼物”。1983年纪伯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

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终身未婚,一生孤独,英年早逝。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