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再序: 本文是我在2002年于台湾第四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 后在中国心理咨询网重发出来后,被许多网站以作者“未名”转载。这对我倒不成为太大的问题,因为写作此文本来的一半目的也就是希望给华人社区(包括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一个基本的但包含了现代心理治疗一种发展趋势的短期心理治疗的模型。这样的理论文章其实需要进步阐述, 方能便于在不同学院,疗派背景的国内心理咨询同行的理解。这点在02年的时候更是如此,近些年来,国内的精神分析的同行在对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依恋理论理论上的引进突飞猛进,情况改变许多。现在发在这里,如果有读者愿意对此模式的思想和发展有更多理解和需要解释,我将可以给予解答。2007。2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一个整合的现代心理治疗模型。在此模型中,植根于认知心理学心理信息处理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依附理论被作为核心,用以指导诊断,治疗目标走向,和治疗关系的处理。奠基于一个心理信息微处理理论的“凝神观心”方法,和“和弦共情”一起构成治疗方法,旨在促使客人心理信息处理模式的改变。本文在论述何以选择依附理论和凝神观心为本模型的根本成分之理由后,将介绍它们如何构成本疗法的;两大类型人格客人的治疗原则,方法和过程将作为例子描出本疗法的轮廓。 绪 论 心理治疗源起于西方,至今已有百年多历史。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青年拥抱弗洛伊德理论时,流行于英美心理治疗界精神分析学派的已是如 Heinz Kohut, Melanie Klein、Donald Winnicott这样另外一些名字。上个世纪末西方心理治疗的发展似乎不再有横空出世、开天辟地的大师的涌现,但种种从传统学派中发展出来益发精细的新门派依旧令人眼花缭乱。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心理治疗业(咨询)初现萌芽状态;相较于盎格鲁森人口,澳大利亚的华人求助于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依旧为少数,华人背景的心理学家及心理咨询师在澳大利亚同样极为稀罕。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个华人背景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面对着这样一个挑战:在华人中的心理治疗实践,该如何吸呐,选择,应用现代西方心理治疗之成果? 本文将要提出一个经过整合某些西方心理治疗门派而形成的心理治疗模式,它反映了笔者 - 一个在澳大利亚对华人客人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华人心理学家 - 面对此挑战的努力。 本模式被放置在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元理论(METATHEORY)的框架之内,则其理论的叙述语言将摆脱许多传统心理治疗门派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局面,从而使包容各派之精华成为可能;并因此在心理治疗与实证的心理学研究之间架起了桥梁。 本模式包含几个基本成分:其一,是以依恋理论(ATTACHMANT THEONY)为指导性理论;其二,是以“凝神观心”为核心的一系列体验派技术为治疗手段。大量被整合入此治疗模型的来源于其他学派的技术也将在“凝神观心”的氛围中展开。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为什么选取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的共同创造的结晶 (Ainsworth and Bowlby, 1991)。John Bowlby,英国精神分析师,曾师从客体关系理论学派的Melanie Klein。与其他当代精神分析学-----如客体关系理论(Objetc Relation)和自性心理学(Self Psychology)一样,Bowlby |
|